在寺院吃飯為何不能講話呢?
當你第一次在寺院隨出家人吃齋飯時,定感到新鮮:出家人吃飯,坐不窺堂,端身無語,舉止安詳,既嚴肅又認真,氣氛平和,令人如坐春風。
跟我們平時的吃飯觀念大不一樣啊。仔細想想,諸如時下的各式宴會、午餐會、工作餐、各種Party、家庭聚會,自然少不了相互交談,講笑話、說段子,古今中外、雅俗並蓄,並以敬酒勸酒營造氣氛,越熱鬧越好。倘若不說話,協商協議、簽訂合同、洽談生意、聯絡感情、情感交流……,都無法完成。
由此看來,平時一般人的吃飯都有其豐富的內容及功能,兩人以上的飯局,若無人吭聲,氣氛定緊張不妙了。
出家人吃飯,有什麼內容功能呢?
這裡頭還真是大有學問啊。
若以一句話概括:
吃飯即是修行。
一、佛門中的「吃飯」,正規說法是過堂。堂,就是指齋堂。
也就是五觀堂,即是吃飯用膳的地方。
什麼是「五觀」呢?
五觀,是僧人吃飯時應該觀想的五種思維境界。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面對供養,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並思量粒米維艱,來處不易。)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藉著受食來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養嗎?)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謹防心念,遠離過失,對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將所受的食物,當作療養身心饑渴的良藥。)
5、為成道業,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飢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但是如果貪多,也容易產生各種疾病。所以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
有的齋堂刻有如下楹聯:
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吃飯既是修行,食存「五觀」,即使硬如金石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難以消受。也由於觀想此五事之故,齋堂又稱五觀堂。
各地寺院齋堂楹聯不盡相同,「五觀」思想是一致的。佛教主張過午不食,現因多數僧人有個過程,為了不影響工作和學習,多數寺院也允許吃晚飯,但應作「藥石」想。
二、隨眾過堂利益,古德云:好處有八。
隨眾過堂八種好處:
1、不懈怠故——就是不放逸。過堂前打板三次,叫做三通。第一通,是通知準備吃飯;第二通,眾人穿袍搭衣,去到齋堂;第三通,排班靜候,恭迎大和尚。這樣做,大家不能怠慢拖拉。很有次序。
2、供養省力——廚房及行堂(盛飯菜)的人工作方便、省力,可以一次過排好碗筷,盛飯菜以及收拾整理都快易。
3、平等無我——大家都吃同樣的飯菜,大和尚小和尚都沒有什麼不同,平等供養,無人我相,因此便沒有分別心。
4、不偏眾食——大家用膳平等,各樣食物分配均衡,營養便會均勻,對身體亦有好處。又能改變不良的習氣。
5、甘苦同受——大家無有揀擇、如嘗甘露、法喜無窮,體現出佛教的平等。
6、存正念故——不生妄念。妄念一起,當觀信施難消,為葯食故,借假此身,息諸妄緣,即起即空,是謂存正念。
7、如法如理——唐代以後,因為寺院人漸漸多,尤其是在傳戒時,常過千人,若不設這些規則,便會很亂。有次序便心安道隆,佛法時時現前。
8、起止威儀——佛弟子,凡事都超眾,連吃飯也有規有矩,令人一見便會生歡喜及恭敬心。此就是現身說法。
由此,可看出五觀的重要性,否則作為僧人來說,信施難消。只有大阿羅漢為全應供,餘下皆是缺應供。
也就是說,大阿羅漢能消一切信士供養,是圓滿的。而初二三果的聖人,也消受不起信士的供養,何況凡夫僧眾?
※九華山136歲老尼對女眾修行的開示:守住口業,成佛一半!
※我是佛弟子,今生只為修行而來
※在終南山遇到的神仙
※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五台山開光加持,「文殊開智轉運戒」 首發結緣……
TAG:般若五台山 |
※去寺院吃飯該不該給錢?
※在寺院吃飯,這件事千萬不能做!
※為什麼看見佛像害怕,不敢去寺院咋辦?
※【如是覺】聽說女性在生理期間不能到寺院禮佛、誦經,被認為會冒瀆了佛門清凈。請問真的是這樣嗎?
※佛教問答:為什麼看見佛像害怕,不敢去寺院咋辦?
※寺院的食堂叫「五觀堂」 原來是因為吃飯時這五種觀想不能少
※寺院門檻不能踩,不能踩,不能踩!
※寺院里的佛像,你能看懂么?
※師父告訴你:去寺院吃飯該不該給錢?
※寺院有什麼用處?你不知道的寺院職能
※寺院方丈為何不給母親飯吃
※找不到對象,去寺院就能求得來嗎?
※這才是真正寺廟,寺院沒有任何經營買賣,不強制收香火錢,不搞旅遊業
※寺院里的喇嘛們吃什麼?看完這組圖片也許你就知道答案了
※女性去寺院不能不知道的事!
※到了寺院,這些執事師父們不要叫錯!
※五爺廟:到寺院燒香拜佛能求到財?真正的答案可能讓你失望了……
※寺院吃飯的地方為何叫「五觀堂」?
※你知道「寺院」是怎麼來的嗎?
※【如是覺】寺院的齋飯簡單美味,吃過的人都很喜歡,聽說寺院製作飲食的地方叫「香積廚」,請問這個名稱從何而來?有什麼特別的意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