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家暴受害者為何不離開?|10個問答深入了解「家暴」及其對策

家暴受害者為何不離開?|10個問答深入了解「家暴」及其對策

小友說:我們能看到受暴者身上一片一片的淤青,以此去猜想施暴者猙獰的面孔和肆意的虐打;我們看不見受暴者受限制的人生自由,於是無法想像 ta 遭受的「冷暴力」。家庭暴力,是家醜,但必須外揚,以及逃離,讓「劉洲成」們無法再下毒手。

從李陽家暴案開始,家暴熱點每隔一段事件總會回到我們的視野中,這次的案主是那個平時眾人毫無印象,一出現就顛覆大家認知的劉洲成。深八君前天還用了極具反諷效果的標題描述這次的家暴事件:《別看我很娘,把打老婆打到流產時超MAN!》。家暴男令人髮指,但社會輿論壓力卻壓制不住這種行為,家暴新聞層出不窮,在新的《反家暴法》下我們要如何識別家暴,幫助受害者呢?友心人的小夥伴徵集並回答了以下 10 個很實用的問題。

PS:我們相信語言是有力量的,在選用倖存者、受暴者還是受害者中的哪一個稱呼這一點上存在不同看法,最後選擇了「受害者」一詞便於大家理解;但「受暴者」更加凸顯了家暴行為中的暴力,提醒大家對暴力零容忍的態度;而「倖存者」則強調在遭遇了如此不幸經歷後還依然生存著的情況,賦予倖存者力量。

家暴受害者為何不離開?|10個問答深入了解「家暴」及其對策

1. 只有「打」算家暴嗎?還有其他什麼行為嗎?

家暴受害者為何不離開?|10個問答深入了解「家暴」及其對策

根據 2016 年 3 月 1 日通過的反家暴法中的第一章第二條定義:

「本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家庭暴力不僅僅指身體暴力,還包括:精神暴力、性暴力、經濟控制。

家庭暴力也不局限在夫妻、子女等家庭成員之間,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也叫家庭暴力。

身體暴力

身體暴力是最常見的暴力,包括所有施暴者對受暴者身體各個部位的各種攻擊行為,例如毆打、捆綁、推搡、打耳光、抓頭髮、腳踢、用兇器攻擊等等。施暴者通過各種各樣的肢體暴力使受暴者產生恐懼,家暴不一定是暴力攻擊,但暴力攻擊一定是家暴。

精神暴力

施暴者通過使用語言侮辱、謾罵、威脅、恐嚇、貶損、指責受暴者。施暴者侮辱、謾罵受暴者,使受害者產生自我貶損等反應;威脅和恐嚇使受害者不敢離開施暴者,時常涉及孩子、財產、家人、隱私安全等各方面;精神暴力還包括「冷暴力」(長期不理睬對方)、不肯離婚、限制受害者工作、行動或與外界聯繫,甚至干擾其睡眠飲食等。

在經受精神暴力的受害者有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遭受虐待,作家兼藝術家希拉?凱勒用推特標籤#也許他沒有打你#公開分享了她和她周圍的女人遭受精神虐待的經歷。

例如:

#他也許沒有打你 但是他把你和其他女人作比較,挑剔你的身材並且不斷告訴你,你為他做的不夠多#

#他也許沒有打你 但是他讓你相信你自己太爛 根本沒有別人想要你#

#他也許沒有打你 但是他孤立你 破壞你所有的情感聯結 這樣他就可以成為你的全部#

施暴者還可能通過自殺、自殘等方式威脅受害者,逼其就範。通過實施心理和情感上的傷害引起受害者精神上的痛苦。

在我國的《反家暴法》中有關於精神暴力的規定,但舉證確十分困難,目前的意義更多可能在於喚醒正在遭遇精神暴力的受害者,主動採取措施,早日遠離暴力。

性暴力

施暴者強迫受害者與自己或者他人發生性關係,以受暴者感到屈辱、恐懼、抵觸的方式進行(婚內/親密關係內也會發生強姦事件,任何違背婦女主觀意志強行以脅迫、毆打等手段強行與之發生性關係的都屬於強姦)。

性暴力還包括殘害受暴者的性器官/性別部位,例如攻擊受暴者胸部、陰部等。另外,停止或敷衍性行為等隱性性暴力行為也被考慮為性暴力。

經濟控制

施暴者限制或控制受害者的財產決定權和使用權,包括限制或控制受害者用錢的時間、方式、數量、限制受害者對物品、住房等的使用。受害者失去了對金錢的控制權之後,往往感到自卑,又不得不開口向對方要錢時,還可能會產生屈辱感。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又會阻礙受害者離開家的想法,陷入被控制卻無法離開的循環。

家暴受害者為何不離開?|10個問答深入了解「家暴」及其對策

《歡樂頌》里小包總的同學估計也「被家暴」了

2. 被家暴的都是女性嗎?

家暴受害群體還包括老人、兒童、女性(常見群體)以及男性。

在全國 2.7 億個家庭中,25% 的女性在婚姻中遭受家暴。婦女自殺原因中,60% 是因為家庭暴力。婦女他殺原因中,家暴致死率占 40% 以上。(數據來源:長沙市婦女聯合會)

家庭成員對老人和兒童的暴力經常會被人們忽視,認為打小孩很正常。而女性對男性的暴力更難發現,男性受害者通常因為顏面問題而選擇默默忍受,即使說出來也不一定有人相信。

家暴不僅發生在家庭中,也發生在親密關係中。除了發生在一男一女的異性親密關係中,也發生在性少數的親密關係中。家暴是一個普遍問題,在世界範圍內,在不同國家、不同種族/民族、不同階級/階層、不同信仰、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的人群中都廣泛存在家庭暴力。

3. 家庭暴力只發生在家庭中嗎?

不。《反家暴法》的附則第三十七條中規定,家庭成員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行為,參照本法規定執行。

也就是說,發生在同居情侶之間的暴力行為也受到《反家暴法》的約束。這個定義擴大了《反家暴法》的保護範圍,目前無法登記結婚的性少數群體也可依此條例上訴。

4. 同性戀之間會發生家暴行為嗎?

雖然眾人喜歡說同性戀純愛畫風,但是家暴在同性伴侶間也是確確實實存在的。而且性少數群體還面臨特殊的情況,例如:

① 由於性少數目前面臨的社會狀況,受害者可能很難保護隱私,也更難離開。

② 施暴者可能威脅對方,要向對方的父母、同事、房東等替 TA 「出櫃」(即公開其性少數身份)。

③ 性少數群體本身已經作為一個備受污名的群體,群體本身會考慮是否要說出這些「不好的」事情,因為這可能會讓大眾對性少數群體產生更糟糕的印象。

④ 警察、醫院、司法體系的工作人員無法理解同性戀關係、無法理解女性也會是施暴者,男性也會是受害者,使得受害者無法得到救助。

5. 為什麼家暴者家暴完會「誠懇」認錯?是精神癥狀控制了 ta 的行為嗎?

不一定。在這裡分享一個叫做家庭暴力的循環(Cycle of Domestic Violence)的理論。家暴存在一個周期,往往在發生了第 1 次之後還有第 2 次、第 3 次…… 第 N 次同樣的循環:

家暴受害者為何不離開?|10個問答深入了解「家暴」及其對策

不安累積(Tensions Building):兩人一開始可能有細小的衝突,受害者開始感到不安、焦慮和害怕,覺得自己需要討好施暴者。

暴力事件(Incident):後來暴力發生,包括情緒或者身體上的虐待,發怒、指責、恐嚇等等。

後悔道歉(Reconciliation):暴力發生之後施暴者往往會進行道歉,找借口,例如:「我都是因為太在乎你了,太害怕你離開了,才忍不住打了你」,甚至是責怪受害者,「如果不是你打爛了那個碗,我也不會一下子控制不住」,然後為自己辯解,說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壞,動手只是個意外。

「蜜月期」(Calm):再之後,施暴者會表現得特別溫柔,製造很多浪漫的假象,討好受害者,「原諒我好不好?我保證不會再打你了」,兩人的關係好像又回到了熱戀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受害者往往又會心軟,幫對方找借口,覺得「這個男/女人還是愛我的,是因為太愛我了才一下子沒控制住,以後不會再發生類似的事情了」。

無論什麼時候,受害者一定要明白,暴力永遠是不對的,面對暴力必須零容忍,無論對方怎麼找借口,怎麼解釋,怎麼巧言令色,怎樣狡猾。

所以,並不一定是精神癥狀控制了他,癥狀可能只是借口。再說了,真的有病,應該去治療,而不是反覆任其「失控」,不是么?

家暴受害者為何不離開?|10個問答深入了解「家暴」及其對策

6. 是因為受暴者做錯了什麼才被打嗎?

「被打肯定是因為她自己也有錯。」

「被強姦肯定是她穿的太暴露了。」

這類言論都是在指責受害者。

在強權的邏輯里,做錯活該被打,似乎是很合理的。沒有被看到的是,同一個問題發生時,其實可以有很多種解決辦法,溝通、隔離、甚至逃避都可以嘗試,但暴力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是施暴者的發泄。

沒有任何人有暴力對待他人的權力,在家庭/親密關係中也不可容忍。

7. 為什麼家暴的受害者們不選擇離開所在的家庭?

「不是沒想過走啊,那你說我去哪?去另一個城市嗎?不可能離開這個地方啊,我還有小孩……沒有人幫我,我很怕,很怕,但是我現在沒有別的辦法。」

「他把我的錢包、身份證都藏起來了,還威脅我走了就自殺/殺了我。我真的好怕,但爸媽都覺得那個瘋子很好,我回家又被送回來,還會勸我不要離婚,說『我們那裡不可以有離婚這麼丟臉的事情,如果你離婚,別人會怎麼看我們?』」

「我後來才發現,當時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家暴,知道的時候又不一定走得了。」

「只是想著再原諒 一次,可誰知道總是有下一次? 」

我們在看家暴相關的報道,或者電影電視劇的時候,總是難受又憤怒,隔幾分鐘可能就想說一次:都被打成這樣了,還不走?啊,崩潰。但是身處在家暴環境中的受害者面臨的並不只是「走,與不走」這麼簡單的抉擇,還關乎受害者是否得到足夠的支持和信心,周圍有沒有可以求助的人。

當「家醜」外揚之後,TA 需要面對大家會對她另眼相看,污名可能會影響她的職業或人際關係,想要維權時需要承擔多大的成本等等,一系列實際且疼痛的問題。

與其追問「為什麼你不選擇離開所在的家庭?」,不如問「你還有什麼顧慮,有沒有可以支持的地方?」

安撫關心 TA ,幫 TA 梳理事件的經過,理清接下來的思路,提供陪伴和情緒上的支持,幫 TA 報警或者提供暫時的庇護,都是非常重要的。

8. 怎麼判斷自己的另一半未來是否有可能家暴?

(以下概括來自群眾的智慧,並不代表一定正確)

大男子主義者被視為風險較高的群體,他們可能有各種「雙標」的行為,比如自己呼朋喚友卻不允許配偶和異性朋友交往;他們可能無法接受妻子的收入比自己高,而引發家庭暴力;他們可能覺得妻子就是自己的財產,想怎麼樣對待就怎麼樣對待,打罵是可以的;他們可能結婚只是為了生小孩,把女性當作生育工具,在孩子出生斷奶之後就上演家暴、搶小孩、人間蒸發的戲碼;他們可能打心底不明白到底什麼是尊重女性、兩性平等,而做出種種讓人髮指的行為。另外,酗酒者也被認為是更有可能做出家暴行為的群體。

9. 如果自己或者身邊朋友被家暴,可以怎樣求助?

及時報警,撥打110報警,公安機關應及時處理,制止家暴,並按規定調查取證,協助受害者就醫、鑒定傷情。

向當地婦聯求助,婦聯應給予幫助、處理。

向當地的社會組織(如社工機構)尋求幫助,可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諮詢、法律援助、家庭關係指導等服務。

向專門提供反家暴服務的社會組織求助,如源眾性別發展中心反暴力熱線 010-89941101 等。

收集證據向法院起訴。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保護令是禁止施暴人繼續施以暴力的有效措施,若施暴人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人民法院應當給予訓誡,可以根據情節輕重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十五日以下拘留。

⑥ 如果朋友/自己在經歷家暴後出現嚴重的 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癥狀,請(帶 TA )前往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癥狀如下:

反覆的、非自願的進入痛苦的回憶中,反覆做和創傷相關的夢;

迴避和創傷事件相關的外部提示,也迴避相關的痛苦記憶、思想和感覺;

警覺性增高,給人過度緊張的感覺,易激惹,注意力出現問題,出現睡眠障礙;

對自己他人和世界有放大的負性預期、負性信念,持續的負性情緒,也顯得對很多活動沒有興趣

10. 了解更多與家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一些收集資料過程中了解到的資源:

影視劇:《大小謊言》、《房間》、《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國反家暴紀實》

TED talk:《Why Domestic Violence Victims Don"t Leave(為什麼家暴受害者沒有離開)》

微博:@橙雨傘公益、@反家暴公益科普小組、@源眾反暴力熱線

書籍:《和家暴創傷說「再見」:原生家庭中承受暴力者團體輔導方案》、《拒絕家庭暴力 創建和諧家庭》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里馮遠征和梅婷出色的演繹給很多人留下了童年陰影,但要知道,我們能靠時間淡化的陰影,卻是有的人每天真實面臨的恐懼和危險。願正在經歷這些的人可以早日從台詞中領悟:

「不是任何障礙我們都能克服的。」

「忍讓和遷就是不能感化一個心理扭曲的人的。遷就只能使暴力不斷升級,讓暴力成為一種習慣。」

「遠離暴力,這是你唯一的選擇!」

- end -

家暴受害者為何不離開?|10個問答深入了解「家暴」及其對策

參考資料: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 中國. (2016).《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

同語. 彩虹暴力終結所. (2017).《反家暴手冊——性與性別暴力》

長沙婦女聯合會 宣. (2017).反對家庭暴力宣傳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轉載前請聯繫郵箱media@yoxinli.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這兩天大口呼吸要慎重!這種污染你一直忽視
如果地球的自轉速度加快4倍會怎樣?

TAG:知識百科 |

您可能感興趣

那些家暴受害者現在還好嗎?
蔣勁夫承認家暴:原諒了施暴者,那些受害者又該何去何從?
被家暴5年後,為什麼她離不開家暴男?
不要讓孩子成為下一個施暴者,正視家暴,對家暴說不!
傷害,不分性別:我家暴了男友,想要挽回,該怎麼做?
小蛙還不回?你可能遭遇了「家暴」
彪悍妻子問丈夫「我美不美」未得到回答,竟對其瘋狂家暴後被捕
● 蔣勁夫承認家暴:原諒了施暴者,誰來拯救受害者?
懷孕八個月孕婦高速暴走,被丈夫家暴不想回家!
蔣勁夫承認家暴:原諒了施暴者,誰來拯救受害者?
為躲避家暴,3歲和8歲女孩一起離家出走,家暴後果真的很可怕
家暴為什麼不算故意傷害呢?
具荷拉家暴反轉又反轉?你覺得誰才是受害者?
忍忍就過去了?對不起,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
「遇到家暴真的只能離開嗎?」
為什麼她們離不開家暴男?
給施暴者「點贊」,「哀求」偶像家暴自己?蔣勁夫家暴事件背後值得深思……
我因婚外情和家暴傷害前妻,離婚後放不下她,如何做才能把她挽回
反抗家暴究竟有多難?你有過這種遭遇嗎
因為家暴不堪忍受她毅然離家,遇到真愛後前夫又跪求她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