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教育 | 從心理學視角解讀教育格言

教育 | 從心理學視角解讀教育格言

教育.jpg


文:阿蘇|微信公眾號:阿蘇心理工作室(ID:asuxinli
責任編輯:Spencer J.Yan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何為教育?教育為何?古今中外的先賢前輩們在一直思考和探索,人類的繁衍不只是生理上的,更多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傳承。一個幼小的嬰兒慢慢的長成一個成人,在這個世界上的所作所為,都與其接受的教育和老師(父母)有關。關於教育的名言數不勝數,阿蘇細細的感受和品味,從中挑選出一些與大家分享,教育最重要的是父母,其次是老師,起關鍵作用的是孩子本人。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父母和老師的言傳身教,讓孩子形成學習和內化的模板。自己做不到,卻要求孩子做到,就變成了一句空話。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要先做到什麼樣的人。(專指品行,而不是成就。)不然你就沒有說服力,孩子也不會信服,你看你自己都是這樣,有什麼資格要求我。也是古人所說的為人師表,表為表率。
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他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第斯多惠




盧梭——
「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
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

著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類似的話:「愛就是教育,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捫心自問,作為父母,作為老師,你愛孩子嗎?當愛缺失的地方,留下的是滿地傷痕。教育而沒有情感的投入,就會變成乾巴巴的灌輸,赤裸裸的教條,橫衝沖的理論,很多時候成為一種知識的暴力,而不是教育。
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陪伴每個階段的孩子的成長特點,從關係入手,愛孩子,再與知識和智慧聯結。


歐文——
「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


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最本質的是陪伴一個人成為自己,成為一個人,一個天性得到足夠呵護和成長的孩子,是不會讓父母和老師失望的。
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氣質和性格,採用不同的方式,陪伴孩子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而不是形成整齊劃一的工業產品。
蔡元培先生說過:「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化一,毋寧展個性。」


愛因斯坦——
「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
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
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


當教育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過強,會導致教育的扭曲和孩子的變形,重視知識和考試,而忽視了孩子德行和人格培養,最後形成的都是活在大腦里的人,自私和功利的人,呆板無趣的人。
教育不是為了孩子成績好,為了爭第一,只是黃金屋和顏如玉的追求,為了功名利祿的目的;而是成為一個人,普通人,公民,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學會與人相處,懂得享受生活,做自己選擇的事情,既能適應社會,又能娛樂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
「尊重和愛護孩子的自尊心,
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


人貴自尊。懂羞恥,明道理,知行知止,有所為有所不為。
孩子的自尊心是最珍貴的禮物,小心翼翼的呵護,而不是打壓和批判,不將自我控制體系扭轉為超我控制體系,而在孩子本身的自尊上將這顆種子呵護好,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自己辨別,作為父母和老師言勿重,位勿高,貼著孩子表達,孩子自己心理明鏡似的。


盧梭——
「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我們現在學的太多的都是要愛惜時間,卻沒有學習到如何浪費時間和享受時間,學習變成了苦行,失去了其本身的樂趣。
生命短暫,人生如白駒過隙,苦哈哈的過一輩子,總是在努力勤奮上進追求中度過,卻忘記了品味生命和生活的味道,這種生活哪怕成功了,又有什麼意思呢?
一個人既能勤奮努力,又能愉快玩耍,一邊工作,一邊娛樂,一邊學習,一邊遊戲,既能珍惜時間,又會浪費時間,兩者之間能夠平衡,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培根——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
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學習的廣博,知識和世界的浩淼,從小培養孩子的寬廣的視野,而不是盯著幾本書,看著班上的同伴,在一個小小的窩裡內鬥,比成績,世界很大,在基礎的時候陪著孩子多接觸各種學問,通過各個學科的特點拓展孩子的容量,陶冶情操,「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孩子自然會綜合辨別選擇實踐,成為言行舉止的支撐。


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曾說過:廢寢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也。這是孔子當年學易經時的真實感受,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陶醉不已的狀態。
學習開始於好奇心,動力來自於興趣樂趣,覺得這件事情好玩,有意思,如果學習不好玩,就成了一個苦差事,心理會很有阻抗,一邊和自己鬥爭,兩個小人在打架,一邊要面對沉重的作業和激烈競爭,學習還有啥意思。
作為父母和老師,需要注意,讓學習成為一個有趣好玩的事情,這就需要本身對於生活和智慧的領悟水平了,所以關於教育,實際上本質在於父母和老師自身的成長


亞里士多德——
「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亞里士多德的這一番話表達一個人要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不能人云亦云,尊師不等於盲目相信,而是通過學習老師的思考方式,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對於智慧和真理的追求高於對老師的崇拜。
儒家也有云:當仁不讓於師。韓愈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學習要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決心,人類的發展就是一代代的傳承和新的延伸。


第斯多惠——
「一個壞的教師販賣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瑞士教育家亞美路說:教育最偉大的技巧是:知所啟發。教育不只是知識是什麼,而是怎樣發現知識,如何思考獲得知識,知識背後的東西更重要。人類在知識的道路上每一代人都在思考,既能吸收以前的營養,又自己提出獨特的見解和角度,相信而不迷信,知道而不忘懷疑。啟發孩子的自我思考能力,學會懷疑,質疑一切,驗證所學,新的思考,這才是學習。


愛因斯坦——
「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先是加法,然後才是減法,書往往剛開始越讀越厚,慢慢的越讀越薄,得而忘,忘而得,從知識方法到方法論,從方法論闡述知識和方法,也許你一生最後就只體會到一點,那一點就是你的智慧所在。


陶行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知行合一,王陽明。就是將知與行合作一處,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知」是良知,「行」是指對良知的實踐以及對道德的體會和實踐。
不做花架子,不做空談者,不做蠻幹者,達不到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的境界,可以先將理論和實踐慢慢結合,所學知道所行,所行驗證所知,在實踐中修正,在學習中總結。


生而神靈


《黃帝內經》 所有教育的起點都是生而神靈,能夠成立的立足點也是生而神靈,相信孩子是生而神靈的,相信每個人都是生而神靈的,不以教育者自居,學會向孩子學習,向生而神靈敬畏。教育者滿懷敬畏,才有教育。


作者簡介:阿蘇,男,心理諮詢督導、精神分析傾向心理諮詢師、家庭治療師、團體輔導師。以心理諮詢為終生事業,大學是心理學專業,在心理諮詢的道路上行走17年時光。長沙阿蘇心理工作室創始人(2011-至今),在東西方智慧中默默求索,體悟心理諮詢之道,融合心理諮詢之術,將心理學的感悟活成自己的人生。微信號:asu1980,微信公眾平台:asuxinli。


一篇文章可以影響多少人?
成為壹心理創作者,寫出你的影響力。
投稿地址:chenmengfan@xinli001.com


分割線.png


今日討論



你喜歡的教育格言有哪些?
跟我們分享一下吧

每一個自律的人,都是高級情緒管理者
有一個很酷的媽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你真的以為忍氣吞聲,就能換來順暢的人際關係嗎?別傻了
看這位愛摔跤的爸爸,怎樣幫助孩子把夢想照進現實?
不是人人都有資格成為父母丨成為父母必備的5個心理素質

TAG:成長 |

您可能感興趣

文化再生產的教育社會學解讀
2019新大綱解讀之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研究方法複習指導!收藏版
教育講座||《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解讀
教育部專業教指委副主任蔣宗禮做客黃河講壇,解讀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框架
如何解讀教育部「取消體育特長生加分」
芒格誤判心理學在投資里的解讀
地理設計視角下的視覺景觀資源管理實踐解讀
是教育、是宗教、也是科學!——諾獎提名科學家解讀佛教「三位一體」
藝術生留學必看—解讀各國藝術教育特點
北影教育解讀 攝影新手必學的構圖基礎概念
社會心理學概念解讀
解讀《心理學統治世界》破解神跡之謎(二)
顧曉鳴解讀:家庭教育現代化十大理念
捫心問診視頻課——系統解讀心理諮詢(第二季)
宋佔美教授亞洲幼教年會主題報告 解讀早教新範式
姜堰區幼教名師工作室開展幼兒行為觀察解讀研討活動
專家解讀《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愛教育學會LOGO設計解讀
學生、教師、學者的文本解讀
顧險峰教授:解讀醫學影像配準的基本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