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醫學堂丨經脈系統概述(二)

道醫學堂丨經脈系統概述(二)




中國道醫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經脈系統概述(二)

編輯/中國道醫研究院






點下面鏈接

六爻占卜預測術


玄門正宗,六爻占卜預測術網路公益班招生啟告!



免費結緣道醫秘制端午節香囊+端午辟邪符



一、血氣、脈、經脈




人體內氣血運行的客觀現象是形成經脈學說的重要依據。《靈樞·營衛生會》中說:「血之與氣,異名同類。」古人命名甚為嚴謹,「智血」一詞實際是指質元(源)氣與血這兩種陰陽、虛實、隱顯不同的質元性物質。由於氣與血都具有流動、運行的共性,同存質元(源)領域中,故稱之為「血之與氣,異名同類」。




關於「血氣」一詞,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少著作中都曾提到,《論語·季氏》中講到人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少年時期是「血氣未盛」;壯年時期是「血氣方剛」;老年時期是「血氣既衰」。這些部說明古人對血氣變化的識認,是隱顯共論,早已將質元(源)的氣血看成是生命的主要特徵。


《靈樞·經脈》中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豎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從這裡可以看出,作為《黃帝內經》組成部分的《靈樞》,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將人體生理隱、顯物質和組織作了系統和全面整體性的論述。這裡的「脈道以通,血氣乃通」,可以看出古人是用「脈道」一詞將血管、經絡、脈線囊括在一起論述的。「脈道」既含顯也括隱,陰陽共論,「道」既言玄道,也含通道、通路、隧道之意。經脈一詞中,「經」為隱態物元生理組織,「脈」為顯態物源生理組織。修身修真學為了理論研究分類的方便,將「經脈」一詞專述物元生理組織系統的經絡、八脈道、七丹線竅,應注意區分。



經絡,在傳統中醫學中是物元經脈系統中的一個分支性基礎性系統。經,原意是「縱絲」,就是直行主線的意思;絡,是網路的意思。




《靈樞·脈度》中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裡所說,是將「經脈」按深淺、大小、主次的差異分別稱之為:經脈、絡脈、孫脈(孫絡)。對更高級層次不易開通和充盈的物元生理系統則末作經典性的敘述。



經脈、絡脈簡稱為經絡。在傳統上又按虛實、陰陽的不同,將它們分別稱之為「虛經」、「盛經」;「陰經」、「陽經」;「陰絡」、「陽絡」;「大絡」、「小絡」、「浮絡」等名稱。人體經絡系統尤如體內「脈系」的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淋巴系統,主次分明地遍布全身。學習一下顯態醫學的解剖學,以顯證隱則不難理解和掌握。




作為修真組織生理學,這裡應當指出的是,在傳統中醫學中對隱中之隱論述不多。經脈學說本身就是一大隱態物元性生理組織系統,人體經絡都足非肉眼可見,有質無形,但又是客觀存在的系統。這一系統相對於修真生理學而言,還只是淺表層次的一個生理組織結構系統,嚴格地說人體中還存在著更深一層次的這類生理組織結構,這就

是八脈道系統和七丹竅系統。正如《素問·調經論》中所透露的:「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這段話中的「道」字和「經隧」一詞,就是從更高、更深的層次上論述生理組織學、病理學,揭示了氣血運行通路的經脈在生理意義上的功能作用。一個「守」字的可實踐性,高度概括了古代

的「內觀」治療學和保健養生學。內求法的修身之道,就是古代先聖們掌握生命奧秘的根本途徑。



二、經脈的定名



經脈系統的定名,醫家大多數都是用道家的陰陽五行理論來命名

的,將人體經脈這一生理組織系統囊括在陰陽五行這一巨系統中定名,

特別是人體的經絡系統最具有五行和陰陽的代表性,在八脈道的定名

中則以陰陽為主,而在丹竅系統的定名中,由於已屬相對較高的陽性

層次,已經在經脈領域中歸到了「一」的散中,是先天中的先天,已

經超出陰陽屬性範疇,所以用陰陽屬性定名已無必要。



在十二經絡系統中,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這三陰三陽

相互之間互為對應,共為一系統。



三陰三陽的名稱分別為:




太陰——陽明



三陰少陰——太陽三陽



厥陰——少陽




三陰三陽名稱的區分是以陰陽二氣多寡、盛衰來分別命名的。陰

氣最盛者名為太陰,中度者名為少陰,再次者名為厥陰;陽氣最盛者

名為陽明,中度者名為太陽,再次者名為少陽。



三陰三陽的這些名稱廣泛應用於經脈學的定名之中,包括經脈、

經別、絡脈、經筋都是按照這類方法命名。人體四肢外側為陽,內側

為陰,因而上肢內側的命名為手三陰:手太陰、手少陰、手厥陰;上

肢外側的命名為手三陽:手陽明、手太陽、手少陽;下肢內側的命名

為足三陰: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下肢外側的命名為足三陽:足

陽明、足太陽、足少陽。



經脈系統是以分布在肢體外側的為陽,分布在肢體內側的為陰。

而人體內臓的陰陽命名則是以「藏精氣而不泄」的器官稱為臓,命名

陰臓;以「傳化物而不藏」的器官稱為腑,命名陽腑,共為陰臓陽

腑。經臓相合,陰經屬於五臓,陽經屬於六腑。



臓腑這一對陰陽中,是以臓為主。臓的位置處於胸腔中的:肺臓、

心臓、與上肢手的陰經相聯繫;位置在腹腔和腹壁後的:肝、脾、腎,

則與下肢的足陰經相聯繫。六陽腑則各隨其表裡相合關係與陽經相聯

系。




手足陽經全都是彙集於頭部,這樣整體一分析可以看出:




手三陰經——胸腔


足三陰經——腹腔


手三陽經——頭顱


足三陽經一一頭顱



《靈樞·逆順肥瘦》論脈行之逆順說:「手之三陰,從藏起手;手

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手足各條經絡互相連接,有順有逆,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莫知其

紀,終而復始」。經脈系統就是這樣構成人體生理組織物元(源)隱

態的內循環系統,這一隱態內循環系統與顯態的體液系統共為陰陽,

共同組成人體「液、氣」兩大陰陽、顯隱物質的內循環系統。



八脈道系統的定名,脈道系統的定名是以「奇經八脈」為基礎而

命名的。由於傳統醫家所講的奇經八脈和道家所言的八脈,從名稱到

內容上既有相同的部分,也有截然不同的名稱和內容。道家所言的八

脈,比醫家所論層次更高,內容更全面。道家所述八脈的生理組織結

構中,與傳統中醫學中奇經八脈所述的名稱雖然相同,但是內容不同。




例如,修真界所驗證的帶脈僅軀體上就有六條之多,而傳統中中醫學記

載中僅述臍腹一條帶脈。所以,為了科學、準確起見,修身修真學以

八脈道系統命名,將道家的八脈學說和醫家的奇經八脈學說兼而蓄之,

分而論之。將道家所述的傳統八脈論,根據修真層次特點,分為兩部

分,一部分歸入初真階段的脈道系統,與醫家的奇經八脈一起討論。




道家八脈中的高級部分則納入全真階段的丹竅系統中進行研究。在初

真的脈道系統中,將醫家和道家學說一起研討,互為印證,成為完整

的一個系統。



八脈道系統的命名中,以陰陽特性為主,而無五行屬性命名,符

合道家後天返先天的逆修之道。這在其定名的屬性中可見一斑。




督脈——任脈


陽 陽硚—一陰硚 陰


陽維一一陰維



其它兩脈,由於貫通連接陰陰經脈和居中連摟溝通各經脈,所以

不以陰陽屬性分類,

例如:




沖脈


帶脈



七丹竅系統的命名,是以傳統修真學說中的八脈為基礎,為了方

便學習、研究、實踐修身修真學修真,而根據修為進境層次,驗證特

點,為了方便掌握而分類定名。例如,在無為靈動修持網脈線階段,

由於已經基本進入了靈動修持的尾期,修持將接近外靜內動階段。而

且此步修證是正式步入笫一層先天修證和丹道修持的開始,所以我們

以此為全真生理組織結構系統命名。

這一系統的定名不分陰陽屬性,

這是其特點,它們是以四線三竅進行命名的,名稱如下:



網脈線;之脈線(雙螺旋丹脈線);內丹脈線;外丹脈線;天脈

竅;理脈竅;混沌竅。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內容


玄門正宗,六爻占卜預測術網路公益班招生啟告!




免費結緣道醫秘制端午節香囊+端午辟邪符




免費結緣道教經典《道德真經》+道教音樂CD!




道醫學堂丨經脈系統概述




夏季做艾灸等於用雙重陽氣祛濕寒!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問診諮詢/投稿


微信號:

w18901234567


郵箱:89928269@qq.com

中國道醫


◎ 中國道醫微信平台由武當山道醫傳承基地、中國道醫研究院創辦,秉承太上仙道貴生,濟世度人之教義,以傳承道醫精髓、弘揚道教文化及道家養生文化為己任,使道醫文化更好的為現代社會服務,減少人類疾病,提高健康水準。




宗旨:

援醫入道,以醫傳教,借醫弘道;又援道入醫,以道治心,以術治身,行道施醫。




如何關注中國道醫微信平台


① 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醫

"一鍵關注。


② 微信搜索微信號:

cndaoyi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END·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中國道醫訂閱號


微信號:cndaoyi

更多精彩,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道醫學堂丨經脈系統概述
八個詞,讓你讀懂風水的奧秘!
一味葯治口瘡,藥王孫思邈也用過。看下道醫如何神奇!
道醫學堂丨氣的分布與分類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道醫學堂丨 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序二)
道醫學堂丨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序三)
道醫學堂丨關於《道德經》
道醫學堂丨 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序一)
道醫學堂丨 關於《黃帝內經》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歷史地位
道醫學堂丨道醫的定義
道醫學堂丨 《黃帝內經》的「德」
道醫學堂丨羲黃文化
道醫學堂丨《道德經》的「大醫」思想
道醫學堂丨論和諧
道醫學堂丨丹鼎與科學
道醫學堂丨 道醫基本流派
道醫學堂丨卷仙學修鍊經典之乾坤二用章
道醫學堂丨除三毒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大醫」思想
道醫學堂丨陰陽二氣
道醫學堂丨房中派基本概念
道醫學堂丨靜心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基本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