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克制,是朋友圈最缺的教養

克制,是朋友圈最缺的教養


心 里 有 束 光 ·

眼 里 有 片 海


拾遺


物語


+










我們的朋友圈不需要取悅別人,但也不能讓大部分朋友感覺不舒服。






01


五一,一位老友約喝茶。


問我:「最近工作可好。」


我說:「我做了一個公號。」


他問:「多久了,我怎麼不知道?」


我說:「我常發朋友圈,你沒看到啊?」


他說:「我關閉朋友圈一年多了。」


我問:「為什麼?」


他答:「朋友圈已經變成了垃圾信息場。」


不知道大家最近留沒留意一個現象:


打開一些朋友的微信主頁,


一張封面圖赫然出現面前,


下面鎮著一句十字真言:該朋友暫未開啟朋友圈。


你猜對了——越來越多的人關閉了朋友圈。


中青報調查顯示:35.8%的人想關朋友圈。


新周刊專門做了一期策劃:逃離朋友圈。


可見,朋友圈有點招人煩了。







02


我們為什麼這麼痴迷倒騰朋友圈?


潛在的主要意圖有三個。


第一個,是為了展示。


所謂展示,就是通過信息的發布,展示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和精神面目。


吃飯前,家人正準備動筷。


你說:「慢點,我先拍幾張。」


然後你把照片傳上朋友圈,


並留下一句: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五一,久未外出的你終於自駕出行了,


拿著自拍桿,你不停咔咔咔,


然後一組一組地傳上朋友圈,


並留下一句: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通過展示,我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想告訴大家:你看,我多麼熱愛生活。







03


第二個,是為了分享。



所謂分享,就是轉發文章——讓轉發文章代替自己發聲,從而實現自我補完。


所謂自我補完,就是指轉發的文章與我們的觀念、認知、態度基本一致,幫助我們強化和完善了固有的信念。


前段時間,一段朋友轉發了我寫的《幸福的家庭,從來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並在微信里給我留言說:


「中國家庭關係為什麼痛苦?


因為彼此沒有界限感,太有控制欲,


喜歡以愛的名義綁架和控制對方。


這句話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


你看,他就是想借我寫的文章,


來表達自己的見解、認知和立場。


希望朋友圈的人也這樣看待他:


「你看,我也是這樣的人。」







04


第三個,是為了吆喝。



所謂吆喝,就是招攬「買主」。


「打滾求點贊,還差十個就可以得一張××門票啦!」


「就是這麼小小的一瓶酵素,卻蘊含著神奇的力量……」


「萌寶大賽,請為我女兒投上一票。」


「保險是一種生活方式!將來的那你,一定會含淚感謝現在為投保的自己。」


…………


求點贊,求轉發,求投票,


打廣告,賣產品,做代購,


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吆喝,


希望通過招攬「買主」來實現功利訴求。







05


通過以上三個意圖可知,


我們為什麼痴迷朋友圈?


因為朋友圈簡直就是一個百寶箱,


我們可以通過有選擇地篩發信息,


來隨意建構「另一種生活」,


以呈現希望讓別人看到的那個自己。


這種展示出來的「另一種生活」。


其實是我們希望達到的理想狀態,


這種理想狀態通常比實際情況要高一檔次。


比如,你天天都吃火鍋,


你肯定不會秀自己吃火鍋,


但你去吃了一次日本料理就很想秀出來。


這種展示出來的「另一個我」,


也比真實的那個我更加風趣、更加帥氣、更加積極。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美圖秀秀、天天P圖等美圖軟體,移動端活躍用戶竟然超過了5億。


可見大家多麼熱衷於展示「更好的我」。


正因為我們可以構建「另一個我」「另一種生活」,


將自己認為應該活成的樣子展示給別人,


所以我們才那麼熱衷於「分享」朋友圈。







06


所以,我覺得熱衷於「分享」,


是一件非常正常和自然的事情。


我從不反對朋友們分享各種信息,


因為我可以了解更全面和更理想的你。


但我覺得,分享應該有一個度。


分享一旦超過那個度,成為過度分享狂,就是一件比較可怕的事情。


我有位初中同學,就超級喜歡分享。


每天早上一起來,


從早餐起就開始了現場生活直播。


而且,有些直播還很矯情。


比如吃火鍋被燙了一個水泡,


她也要配多張圖展示,配上文字:


「起泡了,真心的疼……但是,姐姐沒那麼矯情,它絲毫不影響我洗衣、做飯、插花、逛街。」


生活直播還不算,她還喜歡轉發文章。


一分享文章,就是刷屏,


一發通常就是十來條,


而且這些文章大多毫無營養。


轉發文章還不算,

她還喜歡在朋友圈「彙報」工作:


「一不小心下班又是凌晨12點多了,本周走得最早的一天了。」


「凌晨3點半,跟XX公司的合作方案PPT終於完成了。」


「凌晨4點半,起床,出發,今天搭飛機出差。」


去年,她又做起了兼職微商,


每天一到我們的飯點和休息時間,


她就開始曬收款、曬用戶體驗、曬發貨,


…………


一個月前,我思量再三,終於屏蔽了她。







07


「我就發個朋友圈,招你惹你了?」


「我發自己的朋友圈,關你屁事啊!」


「看不看是你的自由,發什麼是我的權利。」


很多朋友都喜歡說這樣的話,


覺得朋友圈就是自己的私人空間,


我有權利想發什麼就發什麼。


其實,朋友圈發展到現在,


早已不是私人空間,而是一個公共空間了。


上個月,騰訊發布了《微信2017用戶研究和商機洞察》報告。


其中有幾個數據非常值得我們參考:


●微信用戶平均好友數量為194人。


●13.5%的微信用戶好友數量超過500人。


●近六成的用戶新增好友來自職場。


●微信關係鏈由強關係鏈條銜接的家人、好友的範圍,轉向弱關係聯繫的泛工作關係網路延伸。


也就是說,

我們的「朋友圈」,


其實是一個由熟人、半熟人組成的關係圈,


在多達194人或超過500人的朋友中,


我們真正的「朋友」並不多,


大部分都是泛工作關係的「非朋友」。


朋友圈早已不是由私密關係組成的私人空間,


而是更多由泛工作關係組成的公共空間。







08


在一個牧場,草地是公有的,羊群是個人的。


出於私利,每個牧民都想通過多養羊以提高收益。


於是悲劇上演——草地持續退化,直至無法養羊,所有牧民破產。


這就是英國哈丁教授提出的「公地悲劇」理論。


上周,和一位朋友喝茶時,


他感嘆:「我覺得朋友圈越來越沒意思了,裡面大部分都是垃圾信息,刷半天也看不到幾條好友動態。」


現在,微信朋友圈被「玩壞」,


其實就是一個「公地悲劇」。


朋友圈就是一片大牧場,我們都是養羊大戶。


他說:「我不過發五條微商廣告而已。」


你說:「我不過就是發幾條求贊而已。」


我說:「我不過是發三四條代購而已。」


於是,朋友圈霧霾就這樣在我們的放縱中形成了。


我們總會無意識或有意識的抱怨別人:


「天天發微商廣告,看到都煩。」


「天天曬娃,連拉了屎也曬,真是夠了。」


「天天秀包、秀車、秀衣服,太裝了。」


我們都覺得自己是「霧霾」的受害者,


卻忘了自己也是「霧霾」的製造者。







09


我們在朋友圈分享那麼多信息,


無非是為了有人看見、有人關心,


但其實,並沒有多少人會真正在意我們。


我們發一條信息,


其實並不能「贏來」幾個贊,


有些人即便點贊了,


也只不過是習慣性地順手一點而已,


就像我們自己也只是順手一點別人。


美國埃默里大學教授馬可做過一個研究:發現無論一個人圈子多大,真正影響他、驅動他、左右他的,通常也就是身邊那八九個人,甚至四五個人。


所以馬可說了一句著名的話: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


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我們身上99%的事情,


對於別人而言,都是毫無意義的。」


所以,我們其實用不著天天分享那麼多信息,


因為絕大部分「朋友」根本不會留意和在意。


真正在乎你的朋友,


也從不會只在朋友圈關心你。







10


請別誤解,我不是說不能發朋友圈。


你曬一下男朋友/女朋友沒什麼,


大家知道你們感情很好很穩定;


你偶爾發個投票的鏈接到朋友圈,


我也願意投個票,畢竟誰都有求人的時候;


你偶爾發一下微商廣告也沒什麼,


至少我知道了你在幹什麼,還活得挺滋潤。


我只是不希望你成為過度分享狂。


去年,幾家大報社做過一個聯合調查:


1、

你最希望在朋友圈看到什麼信息?


排名前幾位的是:


●朋友的生活近況、趣事。


●何處有美食,何地有美景。


●值得學習的內容。


●有趣的文章。


●朋友的興趣愛好。


2、

你最不希望在朋友圈看到什麼信息?


排名前幾位的是:


●微商廣告。


●營銷代購。


●炫耀帖。


●惡意詛咒。


●不實謠言。


●頻繁刷屏。


●各類求助求贊。


●各種抱怨。


當朋友圈成為泛工作關係圈,


朋友圈就成了一個江湖。


江湖就應該有江湖的規則:我們可以分享,但要懂得剋制。







11


如何在分享中進行克制呢?


牛津大學心理學家彼得·科利特,


在研究臉書等社交媒體後,


擬定了一個「牛津版數碼禮儀」,


我覺得這個數碼禮儀很值得我們借鑒,


我姑且把它翻譯成《一個朋友圈「演員」的自我修養》:


● 一天發朋友圈的信息最好別超過五條。



● 微商、代溝、求贊等信息,一周最好不超過三次。


● 每周曬娃、曬自己最好不超過五次。


● 一日三餐最多曬一餐。


● 一條信息能說明白的事,不要分成好幾條。


● 不要在生氣時發信息。


● 不發個人生活上工作上煩惱的事。


● 不要在朋友圈聊別人的八卦。


● 一定不要轉髮帶詛咒的信息。


● 別把跟朋友的私人對話截圖到朋友圈。


● 不要轉發涉及人家隱私的事情。


● 不要在朋友圈評論涉及人家隱私的事情。


● 發跟別人的合影,別光P自己,也要美化別人。


● 盡量別推薦自己完全不能保證品質的東西。


● 避免直接炫耀自己家的高逼格物品。


● 避免在朋友圈罵客戶、你仇恨的人傻逼。


● 不要輕易轉發未經證實的求助信息。


● 涉及國家和工作單位機密不要亂髮。


● 過分低級庸俗的內容和圖片不宜轉發。


● 盡量避免揭穿朋友發圖的真相。





12


今年春節,回老家,


得知高中同學吳敏在做微商。


我有點吃驚:「你在做微商嗎?我怎麼從沒看到你發朋友圈?」


吳敏笑著說:「因為我分組了啊,你又不打算要二胎,自然對我賣的紙尿褲不感興趣。我只發給有需求的顧客看,還是不打擾大家比較好。」


我心裡突然充滿莫名的感動。


這樣的被屏蔽,


並沒有讓我有被輕視的感覺,


相反,它傳達出一種溫柔的善意,


讓我覺得自己被「溫柔以待」。


現在朋友圈最缺的就是這種克制。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教養,就是要讓別人舒服。


《一個朋友圈「演員」的自我修養》,


所倡導的那些「數碼禮儀」,


沒有規定

要求我們必須這樣去做,


我們完全可以選擇不做,


但如果我們選擇這樣做了,


就多了那麼一點點的優雅和高貴。


這一點點「讓別人舒服」的剋制,


就是朋友圈最缺的教養。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歡迎轉發朋友圈。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台。


法律顧問 | 重慶沁山律師事務所




徵稿




徵集的「人物類」「觀點類」原創稿件。


人物類稿件標準:

以人載道:通過人傳達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一種價值觀。


觀點類稿件標準:

1、標題就是觀點;2、觀點必須非常獨到;3、用故事論述,而不是理論敘述。


5月稿費標準:

發表即付3000元;三天50萬點擊,5000元;三天100萬點擊,1萬元;一周200萬點擊,2萬元;一周300萬點擊,3萬元;一周400萬點擊,4萬元;一周500萬點擊,5萬元。


徵稿郵箱:3452915316@qq.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遺 的精彩文章:

你喜歡水果,但我喜歡水果御姐
一味堅強,是種殘忍的教養
如果民國有逗比,魯迅就是逗比中的戰鬥機
吃了這款鳳梨,你就再也沒法吃菠蘿
你們反雞湯,我反「反雞湯」

TAG: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