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的經典著作——《劍經》拳迷們得讀讀呀!
《劍經》一
《劍經》是俞大猷的經典名著,是中國武術史上第一部理明法備、科學實用的武術技擊專著。《劍經》在中國武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誌著中國武術已經達到成熟階段。《劍經》不僅具有很高的實用搏擊價值,還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劍經》的武學思想及其一系列搏擊格鬥的戰略戰術法則是傳統武術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對於現代的搏擊格鬥運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俞大猷與《劍經》
《劍經》是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的著作。俞大猷(1504~1580年)字志輔,號虛江,福建泉州人,是明代文武兼備的抗倭名將,與戚繼光齊名,世有「繼光如虎,大猷如龍」的美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不但是個軍事名將,更是技藝精湛的武術家。俞大猷以儒將著稱,世襲百戶之職,文武雙全,是棍法高手。他一生四為參將,七為總兵,二為都督,戎馬舟楫50年,從內蒙征俺答、江浙閩廣抗倭到海南平黎亂,身經數百戰,立下赫赫戰功。
俞大猷自幼學文習武,他青年時曾從趙本學等學習兵法,又從武術家李良欽學習長劍(棍術),得其精要。在長期戰鬥生活實踐中,對多家武藝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寫出了武學名著《劍經》。俞大猷將棍稱為「長劍」,《劍經》一書即專論棍法。此書熔鑄當時眾多武術家之技擊特色,他汲取了楊家槍之長,又以棍法補槍法之短,使棍法儘可能達到盡善盡美。
《劍經》一書,刊刻於1557年,後來收入俞大猷所編的《續武經總要》中。《劍經》的內容是由「劍」、「射」、「陣」三法組成,其中的精華部分在於「劍」,也就是棍法。俞大猷認為棍法是長兵的基礎,明代另一著名的武術家程沖斗也認為「棍為藝中魁首」。俞大猷很巧妙地以儒家經典作比喻:「用棍如讀《四書》,鉤、刀、槍、鈀如各習一經。《四書》既明,六經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
俞大猷在《劍經》中詳盡地闡述了棍法的原理以及各種實戰技擊方法,揭示了棍法的奧妙與真諦。《劍經》中所提到的各種技擊要領,不僅對於棍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於現代的各種搏擊術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俞大猷對少林棍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俞大猷曾經向少林棍僧傳授棍法。少林武術的代表是棍法。在少林寺《新建十方禪院碑》文中寫道:「予昔聞河南少林寺有神傳長劍技(棍術)。嘉靖辛酉歲,自北雲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僧負其技之精者,皆出見呈之。予告其住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劍技名天下,乃傳久而訛,其訣皆失矣。』」由此可見少林寺武術源遠流長,當時棍術已名揚天下,可惜傳久而訛。於是俞大猷便從千員武僧中精選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照,跟隨俞大猷出入營陣三載,「時授以陰陽變化真訣,復教以智慧覺照之戒」,二僧學成後再傳於少林武僧。《詩送少林僧宗擎有序》記載:「宗擎同寺以劍訣禪戒傳之,眾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其傳可永也。」
五十年後,程宗猷到少林寺學習棍法,並寫了一本《少林棍法闡宗》,其棍法拳理與俞大猷所著的《劍經》基本相同。在歷代傳承衍變中,歷經四百餘年至今,少林寺古拳譜仍保持「劍經俞家棍」的基本原貌。
與俞大猷齊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經常向他請教兵法、棍法,對俞大猷的棍法推崇備至,讚歎俞大猷所著《劍經》為千古奇秘。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全文抄錄《劍經》,並寫道:「向見總戎俞公,以棍示眾,其妙處已備載《劍經》內……不唯棍法,雖長槍各色之器械,俱當此法也。近以此教長槍,收明效,極妙極妙。」當時的另一軍事家何良臣在其著作《陣記》中談及棍術時,對俞大猷也十分推崇:「棍法之妙,亦盡於大猷《劍經》,在學者熟心研究……久則自可稱無敵也。」現代武術家方汝輯、侯尚達在研究流傳於西北五省的天啟棍法時也說:「武術界向有俞大猷棍法西傳的觀點,這很值得研究,如果將天啟棍法同俞氏所著《劍經》做比較,不難發現二者在諸多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最引起史學界重視的是《劍經》在少林寺的傳播。現存於嵩山少林寺大量史料中,經得起推敲的確鑿記載,首推《劍經》的傳承,它對中國武術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為「禪拳歸一」的少林文化鑄就了里程碑。
在《劍經》出版百年後,日本江戶時代的柳生新陰流和宮本武藏的《五輪書》的劍理上可能也受其影響(其劍術亦有「先之先」、「後之先」和知「拍」之說)。今日空手道松濤館等,也將其應用於徒手格鬥理論上面。
俞大猷是世界上第一位系統地利用東方哲學的基本理論來指導格鬥術的創始者,其中包括剛柔、陰陽、虛實、動靜、奇正等哲理。《劍經》的理論對於格鬥文化貢獻之大是史無前例的,沒有當日俞大獻獨創的《劍經》理論,或許今日的中國武術和日本武道就沒有那麼豐富多彩吧!
《劍經》的哲學思想
俞大猷的《劍經》雖然是棍法專著,但是其哲理同樣適用於徒手搏擊術。《劍經》以易衍兵,以易衍武,體現了俞大猷濃厚的「易」學功底和塒民族傳統文化的執著追求。俞大猷在《兵法發微》序中寫道:「猷讀先師所授《韜鈴內外篇》者有年,領其大旨,知其無一不根於《易》者,不白揣,作為劍、射、陣三法,以衍其意。」
《劍經》的搏擊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陰陽兩大基本法則,還有剛柔、虛實、奇正等。陰陽對立統一的相互辯證法思想是《易經》的最基本的思想。《易繫辭》中的「一陰一剛之謂道」是說宇宙問的一切變化,無不是相互對應的陰與陽相互作用的顯現。由陰陽對立觀念,衍出了一系列對應概念如剛柔、虛實、奇正、動靜、開合、內外、進退、起伏、顯藏、攻防、始終等。這一思想對中華武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極其廣泛地運用於各個門派、各種拳種的拳學理論中。
《劍經》充分體現了俞大猷對易學與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如在總歌訣中說「中直八剛十二柔,上剃下滾分左右,打殺高低左右接,手動足進參互就」。剛在武術中表示進攻,柔表示靈活化解的防禦,剛柔是武術技山中一對重要慨念,它們是相輔相成、互相轉化的關係。此外,還有「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斗」、「陰陽要轉,兩於要直,前腳要曲,後腳要直,一打一揭,遍身著力,步步進前,天下無敵」等。《劍經》中許多搏擊技術郁充分體現了陰陽對立轉化,如「後人發,先人至」是指在對方進攻後進行反擊,並在對方未對我造成損害時擊中對方,這正是後發先勝、以迂為直的用兵原理。還有如「彼抽退,勿急追;彼急進,勿遽離」、「轉陰陽不可太早,臨時一下,乃不費力,明之明之」、「致人而不致於人」、「舊力略過,新力未發」、「總是以靜待動,以逸待勞,道理微乎微乎」。文中的「進」與「退」、「追」與「離」、「致人」與「不致於人」、「舊力」與「新力」、「靜」與「動」等都充分體現了「易學」中的陰陽對立統一的思想。
《劍經》對搏擊格鬥的啟示
《劍經》不僅對指導棍法等長兵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同樣適用於徒於搏擊的格鬥術,有些口決已成為搏擊格鬥的至理名言,如「千言萬語,不外乎『致人而不致於人』一句」、「不外乎『後人發先人至』一句」。「全書總要,只是乘他『舊力略過,新力未發』八字耳。至妙至妙。」
古語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觀擇其精要進行分析討論,希望能對搏擊格鬥能有所啟示。
致人而不致於人
「致人而不致於人」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這是歷代兵家或者武術家極力強調的戰鬥準則。這裡把棍棒的核心原理歸結存控制格鬥的主動權上。所謂「致人」就是調動敵人,「不致於人」就是不被敵人調動,總的精神就是在搏擊中爭取豐動,擺脫被動,這足作戰取勝的關鍵。《孫子》云:「善攻者,敵不知其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因此,掌握主動並非專指進攻,防守也並非就是被動,無論攻守皆有主動與被動,關鍵的是作戰者能否掌握主動權。
從搏擊格鬥來說,要做到「致人而不致於人」,除了本身具有精湛的技藝之外,還決定於是否能在戰鬥中採取恰當的戰略戰術、技擊手法和攻防技巧。在太極拳理論中將這種能掌握主動權稱為「懂勁」,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古今中外各種搏擊術都十分強調在實戰中掌握主動,並將它作為衡量其武學修養境界高低的一條重要的標準,因此俞大猷總結了許多棍法技術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千言萬語,不外乎『致人而不致於人』一句。」
此「當」字,如曲中之拍位,妙不可言
「當」字訣是俞大猷在《劍經》中獨創的語言,它是比喻樂曲中之「拍位」。俞大猷創造性地將音樂的節拍融入了搏擊格鬥中。在搏擊格鬥中,要做到「致人而不致於人」,就必須掌握「拍位」之說,掌握了搏擊格鬥中的「拍位」,就掌握了格鬥的主動權。因此,俞大奠在總歌決中便提出了「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斗」,便是強調「拍位」說的重要性.接著,他又寫道:「故贊之曰:『我拿他傍,前手直當,後直加拔,有神在中。』學到此,一貫乎萬矣。千千萬萬步,俱有拍位。」因此只要把「拍位」說學習明白了,就可以一通百通,儘管棍法技山中有千萬種步法,但有一個普一遍規律,那就是拍位.它使兇猛的技擊具有節奏性和很高的藝術性。
俞大獻「拍位」之說中的原理同樣適用於徒手搏擊格鬥中。在古代,「舞」與同音的「武」關係密切,跳舞是按照音樂的節奏去保持動態平衡的運動,搏擊格鬥也是按照沒有肯樂的心理節奏去保持動態平衡的一種實戰技術。懂得運用節奏的修養,在搏擊格鬥中就能做到輕鬆而持久。因為肌肉的鬆緊、身體的伸縮、力量的強弱、技術的快慢,都具有節奏性。
後人發,先人至;順人之勢,借人之力;舊力略過,新力未發
傳統武術中非常強調以快打慢,主動進攻,而俞大猷在《劍經》中創造性地提出了「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這一原理和「拍位」說是相通的,因為「拍位」技術恰是在對方進攻後給予反擊,並在對方未對我造成傷害時擊中對方,這正是後發先勝、以迂為直的用兵原理。後發先至,指的是快速搶攻的戰術法則,也就是「彼微動,我先動」之義。當對方一發出進攻信號時,我就立即搶先進擊,使其措手不及,以快打慢。
在實戰搏擊中,如何能做到「後人發,先人至」呢?俞大猷又寫道:「不外乎『不打他先一下,只是打他第二一下』,俱是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只要快便,又要似進實退而後進,則大勝矣。」因此要做到「後人發,先人至」,就必須「順人之勢,借人之力」。武術技擊中非常注重「得勢」,什麼叫「勢」呢?《孫子兵法?勢篇》做出了這樣形象的解釋:「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俞大猷技擊思想體系的主要心法要訣就是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後發先至。順勢借力其實就是避實擊虛,要在對方虛實轉換之中,找到對方的破綻進行攻擊,也就是借勢打勢,這與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是同一原理。
俞大猷在《劍經》中進一步闡述:「問『如何是順人之勢,借人之力?』曰:明破此,則得其至妙至妙之訣矣。蓋須知他出力在何處,我不於此處與他鬥力,姑且忍之。待其舊力略過,新力未發,然後乘之,所以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也。上乘起,下乘落,俱有之,難盡書。鉤、刀、槍、棍,千步萬步,俱是乘人舊力略過,新力未發,而急進壓殺焉。我想出『舊力略過,新力未發』八個字,妙之至也!妙之至也!前言拍位,都是此理。」「全書總要,只是乘他『舊力略過,新力未發』八字耳。至妙!至妙!此又是『我拿他傍』之秘旨。語到此,則不能復加一言矣。」「舊力略過,新力未發」是指在實戰搏擊中,第一次攻擊剛剛完結,重新組織力量準備第二次攻擊之前的剎那,這是防守最差的時機,前文的「拍位」就是此意。
因此「後發先至」、「順勢借力」、「我拿他傍」、「舊力略過,新力未發」都是同一道理,和「拍位」學說的原理都是相通的。這些技擊原理被廣泛地應用於實戰搏擊之中,如太極拳的理論特彆強調要「捨己從人」、「四兩撥千斤」,與這些原理都是相通的。《打手要言》對「捨己從人」有精闢的論述「所謂一氣呵成,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充分體現了「順勢借力」的精神。在徒手搏擊格鬥中,當對方的攻擊有兩個以上的連續動作,第一個動作完畢再轉換第二個動作的剎那,往往有一個停頓點,此時舊的力量用完而新力量尚未產生,這時如果及時反擊就能一舉成功。又如當對方的攻擊落空收手、身體向後時,或者當對手墊步、變換前腳、放下手臂等動作時,這時如及時反擊,就能一舉成功。出擊要領是要在對方從一點移至另一點的中途截擊。其實這些都是「舊力略過,新力未發」、「後發先至」原理的應用。
李小龍所創編的截拳道就非常注重截擊,在對方出現攻擊預兆時,就搶先攻擊;或者在對方進攻時,在格擋的同時打迎擊拳;或者使用假動作誘敵深入,再抓住其破綻進行反擊。他的截拳道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原理在實戰中的應用。
打時須記得進殺
《劍經》中除了有「後發先至」的原理。也有著強烈的進攻意識,因此俞大猷提出了「打時須記得進殺」,意思是格鬥時必須時時刻刻記住進逼攻擊對方。不管是任何一種搏擊術,都非常強調進攻的重要性,沒有進攻只有防守,就不能克敵制勝。李小龍曾經說過:「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在冷兵器格鬥中,攻擊力量來源於身體的運動速度。凡是攻擊,必須與身體前進的慣性相符,退步中的攻擊是沒有威力的,因此俞大猷在棍法中要求「一打一揭,遍身著力,步步前進,天下無敵」。在技術上以一打一揭為主,戰術上以步步前進為準則,用慣性打人。但是如何能使一打一揭等技術在實戰中產生強大的殺傷力呢?這就要求做到「遍身著力」。要做到「遍身著力」,必須以「腰力要上,後手力次之,前手力又次之」。用棍打人時,不能只是有前手之力,無後手之功。從力學分析角度來說,用棒攻擊須要以全身力量進行,使攻擊總質量增大。腰是主宰重心的,因為腰為力源,力從腰發,其力濃厚,所以用棍時必須以腰力為主。後手是指持棒時靠近身體的手,後手用力能帶動上身運動,因此後手初曲後直向前送棍,只有與腰力合一,其勁力才能猛而脆。前手是指持棒時離自己身體遠的手,如僅前手用力,身體就不能參與棒的攻擊,因此產生的力量最小。前手之力的主要任務是撐住棍把,使棍體穩定而準確地運行,直擊目標。
在實戰搏擊中,除了要做到「遍身著力」外,還要求做到「步步前進」。步法在搏擊格鬥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俞大猷曾以楊家槍中的拿槍為例,來說明進步的重要。他在《劍經》中寫道:「山東、河南各處教師相傳楊家槍法,其中陰陽虛實之理,與我相同。其最妙是左右二門拿他槍手法,其不如是撒手殺去而腳步不進。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進步,將槍收短,連腳趕上,且勿殺他,只管定他槍,則無敵於天下矣。」這種人棍合一、步至棍出、急進連擊的組合式棍法對後世的影響極深,堪稱搏擊技戰術的秘訣。
俞大猷還進一步提出:「凡進殺,先軟後硬,今後勿用打。」即凡要進刺對方,出棍時先不要用力過猛,當棍梢接近攻擊點時,後把突然用勁,使棍梢如利箭一般直刺目標。懂得這一技法,今後用棍時可少用劈打棍法。俗語雖說「棍打一大片」,其實更有殺傷力的應該是「千打不如一紮」。從力學角度分析,「棍打一大片」用劈打之法擊中對方,由於受力面積大,則所產生的壓強小,因此殺傷力小;而「千打不如一紮」則擊打面積小,產生的壓強大,可以產生滲透力的效果,因此殺傷力大。「先軟後硬」其實指的就是搏擊格鬥中「寸勁」,例如用前手直拳攻擊對方時,並不是一味握緊拳頭緊張用力,而是順暢出拳,臨近攻擊點的瞬間,突然握緊拳頭,將全身的力量作用於攻擊點。由於勁力順達,便能達到產生「寸勁」的效果。
「遍身著力」和「步步前進」的技擊原則在徒手搏擊格鬥中也有普遍的應用。如內家拳之一的形意拳就強調「進頭進手須進身」,形意拳法在進步之後常隨跟步,以增加打擊力和延長拳頭攻擊距離,在實戰中要求手到腳到,內外六合(即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這樣就能做到「遍身著力」;「硬打硬進無遮攔」更是要求快攻直取,寓守於攻,如果沒有「步步前進」,就不可能達到「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的效果。
俞大猷在《劍經》中寫道:「用棍如讀《四書》,鉤、刀、槍、鈀如各習一經,《四書》既明,《六經》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同樣的道理,《劍經》中的技擊原理同樣適用於各種搏擊格鬥術。如果我們掌握了《劍經》中的技擊原理,也就掌握了搏擊格鬥的技擊原則。
俞大猷在《劍經》中描述了棍術的最高境界:「學至於此,則身、手、足應心,全不扦格矣。學至於此,全不看見他是槍是刀,只認定他手、前殺他身而已。」意思是通過對《劍經》系統全面的學習,應當達到人棍合一、手足應心的程度,臨陣對棍時就能做到「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不管對手拿的是槍還是刀,我只認準他的手,猛劈猛崩,直起直落,得手後直接進刺其身,則必勝無疑。
怎樣才能達到在搏擊格鬥中做到得心應手,無往而不勝呢?必須做到俞大猷在《劍經》序言中所寫的那樣:「猷退而思,思而學,學而又思,思而又學,乃知天下之理原於約者,未嘗不散於繁。散於繁者,未嘗不原於約。」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武學的最高境界!
(轉載文,謝謝作者辛苦之作)
※水滸群雄的,水滸群雄武功排行榜+擅長套路,武功高下比較如何
※惡竹應須斬萬竿 杜甫為什麼痛恨竹?
※武術對聯 小集結,你看哪副寫得好?
※搏擊之道,至繁至難,又至簡至易,領悟這幾個訣竅圓你搏擊理想
※嘖嘖,不愧是大師,回答的就是牛!
TAG:德義太極 |
※曹丕著作《典論》中的經典語句,值得收藏!
※日本近現代年號,竟然來源於中國的經典著作《易經》《史記》?
※六種最應該讀的儒家經典著作
※《時間簡史》講了什麼?霍金的偉大著作!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之後,清代有哪些醫學著作值得關注?
※幾種最應該讀的儒家經典著作
※白先勇著作《細說紅樓夢》,值得一讀的十大理由
※如果你喜歡詩詞,這本經典著作值得你一讀再讀!
※第一個讀《道德經》的人,著作流傳至今,專家卻說:偽作
※從未被忘記的經典著作
※《香蜜》楊紫教科書級別的經典動作,連原著作者都忍不住伸出大拇指!
※學好中醫,必須要讀幾千年前的經典著作嗎?
※最早的學術著作《易經》
※雜家著作《屍子》中最著名的10句話,經典睿智,值得收藏
※《明夷待訪錄》作為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著作,今人該如何解讀?
※藝術大師經典著作的偉大誕生空間竟是這樣!
※六種最應該讀的儒家經典著作,你知道幾種?
※緬懷偉大導師,致敬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的智慧:驚呆!古代醫學著作里竟然蘊含君主立憲思想
※金庸榮譽著作等身 為什麼晚年非要去劍橋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