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推翻北洋政府,是歷史倒退嗎?/南京政府「黃金十年」,含金量如何?
短史記微信號:tengxun_lishi
圖註:1912年3月10日,身穿前清陸軍上將軍常服的袁世凱(前中)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與部分政府官員和外國使節合影
癱瘓與振興:北洋政府vs南京政府
文 | 諶旭彬
近年來,歷史圈流行一種為北洋政府鳴不平的風氣。比如,有學者認為國民黨「北伐」推翻北洋政府,乃是歷史的倒退;國民黨為了證明自己「北伐」的合理性,對北洋政府大肆抹黑。
究竟是不是這樣?單憑文人墨客之回憶、軍閥武夫之逸聞,並不足以解決問題。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同處國家危亡的泥坑之中。要判斷究竟誰在更努力地試圖爬出泥坑、誰更有能力爬出泥坑,終須依賴數據統計。
外債,即不失為一種管窺的好工具。下表,乃是北洋政府(1912-1928)與國民政府戰前十年(1927-1937,此處「國民政府」,均系指南京國民政府,下同)外債概況的對比
圖註:北洋政府(1912-1928)與國民政府戰前十年(1927-1937)外債概況對比(1935年法幣改革,一銀元可兌換一元法幣)
由上表,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如下三個區別:
1、北洋政府所借外債規模,遠大於國民政府。
2、北洋政府所借外債,超過70%用於支付內戰、行政費用和償還舊的外債;國民政府所借外債,60%用於修築鐵路。
3、北洋政府向日本借債最多,超過4成;國民政府向英美借債最多,高達近7成,向日本借款近乎於無。
圖註:1918年11月28日,為慶祝一戰勝利,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發表致辭
借外債對一個現代國家的發展而言,乃是常事;外債規模的大小,與國家的興衰之間並無必然關係(比如現今之美國,外債規模也很大)。但上述三個區別,仍意味著這樣一個事實:
北洋政府的財政已經破產,不得不仰賴借債度日(超過四成外債用於政府經費和軍事經費,近三成的外債用於償還舊債)。國民政府則重建了中央財政,致力於基礎建設(超過8成外債用於鐵路建設和棉麥事業),並有意識地抵制日本侵略。
北洋政府財政破產,由來已久。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之南京臨時政府,一度困窘到「金庫僅存十洋」的地步,無法安撫宣布「獨立」的各省督撫,不得不將大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
袁的境況,也同樣不好。供職於北洋財政部之經濟學者楊汝梅,曾如此感慨:「民國元、二年,中央絕無收入,……彼時維持之道,全恃外債。」
事實上,因軍閥割據,稅源被截,中央政府已落魄到連日常開支,都要靠對外借款才能維繫的程度。在關稅、鹽稅、厘金、鐵路、礦山、森林全部被抵押殆盡後,最後只有日本,出於對華滲透之政治目的,還願意向北洋政府提供「無擔保短期借款」。這也正是日本成為北洋時代中國最大債權國的緣故。
而且,因北洋政府還不起外債(每借3.7元,即有1元需要借新債來還),且政府僱員發工資都要仰賴外債——借債也不夠,除了鐵路和電信,其他政府部門的薪俸都有嚴重拖欠——導致其借款利息極高。國際市場一般年息率5-6厘,北洋政府借款年息率往往要一分,且利息多從借款總額中預先扣除。
換言之,北洋政府實際上已經破產、癱瘓。
1926年的「北伐」所針對者,更多是各省軍閥,而非已然癱瘓的北洋中央政府——事實上,正是這些軍閥,很樂於維繫一個癱瘓了的中央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財政境況並不比北洋政府好。為了重新樹立已被破壞的國家信用,國民政府不得不公開宣布繼承並償還自晚清到北洋時代的一切外債——其中北洋所遺留的、急於償還的無擔保外債,高達7億元之多。
不過,截至1936年底,「業經商定整理辦法及已全部還清之大小債務,共四十九款,統計免讓債額、欠息、減輕國庫擔負約合國幣三萬五千七百餘萬元」,若非中日戰爭在1937年全面爆發,距離償還全部晚清、北洋欠債,已不算太遠。
而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全賴這十年間,對內製衡軍閥、對外折衝列強——與日本在經濟領域的鬥爭最為慘烈——成功推動了收回關稅主權、整頓鹽稅、改革厘稅、創設中央銀行、實施幣制改革……等一系列革新措施。因中央政府重新煥發生機,其外債利息也已回歸至5-6厘的國際一般標準。
兩相對比可知:北洋的「榮光」從來不曾存在。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對北洋時代的評價是:「混亂與中國已經成了同義語」。經濟學家、國民政府美籍財政顧問楊格(Arthur N.Young)的說法是:北洋政府的財政狀況,「實際還是中古式的」,在漫長的16年里,這一點始終沒有得到改變,以至於「北京的政令不出都門」,「北京政府大體上靠著借外債與向地方借貸過日子」。
懷念北洋時代,懷念的乃是泥坑。
圖註:何應欽感謝外國記者為北伐軍拍攝記錄片
注釋
可參見《辛亥革命研究中的意識形態陷阱》等文章。表格數據來源:金普森,《北洋時期的財政與外債》,收錄於《近代中國外債研究的幾個問題》,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P100-107;鄭會欣,《關於戰前十年舉借外債的基本估計》,《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九期;《中國近代經濟史 1927-1937·3》,人民出版社,2012,P1495-1505;等。《胡漢民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13,P50。楊汝梅,《民國財政論》,1927,商務印書館,P12。曾任北洋國務總理的梁士詒,也承認:截至1924年6月,北洋政府至少有3.1724億銀元的外債本金,已經過了合同規定的還款期限。但政府「本息全無」,只能「作為懸案,完全不理」。梁感慨:「喪失國信,遺害將來,實為國家莫大之隱憂也。」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梁士詒史料集》,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P337。國民政府整理內外債委員會整理外債報告書(1937年2月10日)。收錄於《國民政府財政金融稅收檔案史料:1927-1937》,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P205。1935年,為應對白銀危機,國民政府啟動幣制改革,日本則在華策動白銀走私及華北幣制獨立運動,幾乎使中國財政金融崩潰。詳見:《民國最兇險的一次死裡逃生》,短史記第302期。阿瑟·恩·楊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國財政經濟情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P03-04。
附文
「黃金十年」含金量考
文 | 諶旭彬
國民政府戰前十年(1927-1937),到底算不算「黃金十年」?這是一個從論壇時代,一路撕吵到微信時代的歷史話題。肯定者,認為在這10年間,中國取得了相當不錯的建設成就,為抗戰勝利打下了基礎;否定者,則認為這不過是國民黨自吹自擂,實際上不少經濟數據已倒退到了連北洋時代都不如的地步,「黃金十年」最後以南京大屠殺收場,只是個笑話。
那麼,這兩種看法,到底誰對誰錯呢?
「黃金十年」說法之由來
「黃金十年」這個說法,最早見於魏德邁將軍1951年9月19日在美國國會的演講。魏德邁說:「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Golden Decade)。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面,也多有進步的建制。」
就魏德邁所提到的交通進步、經濟穩定、教育推廣這三項事務而言,「黃金十年」似乎確實名副其實。
交通方面,以公路為例——自1932年起,跟隨中央軍的對外擴張步伐,「各省聯絡公路」相繼開工。1932年5月,開築「蘇浙皖三省聯絡公路」。11月,中央軍入鄂豫皖,開築「蘇浙皖贛鄂湘豫七省聯絡公路」。1934年10月,中央軍入西南,開築「川黔湘鄂陝五省聯絡公路」。至1937年7月,已成功構築起一條貫穿大半個中國的公路交通網,計有京閩桂、京黔滇、京川藏等幹線21條,支線15條;總里程接近12萬公里,較之1927年之前增長了一倍有餘。
經濟穩定,若僅就國家財政方面而言,也是成立的。北洋時代,國家財政主要靠借債度日,中央政府長期處於癱瘓狀態。供職於北洋財政部之經濟學者楊汝梅無奈感慨:「民國元、二年,中央絕無收入,……彼時維持之道,全恃外債。」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更甚,中央財政落魄到連日常開支都要借外債的程度。南京國民政府繼承了北洋政府遺留的所有外債,但因成功推動了收回關稅主權、創設中央銀行、實施幣制改革……等措施,到1936年底,財政已實現正常運轉——北洋時代外債的7成,用於支付軍政費用和償還舊債;國民政府「黃金十年」的外債,絕大部分用於鐵路、棉麥、航運電訊等建設事務。
至於教育推廣——據1936年的統計數據,這10年間,小學自212385所增至320080所;普通中學自945所增至1956所;師範學校自336所增至814所。專科及大學在數量上增幅不大,唯文科、理工科的分布,在當局的限招(文科)和鼓勵(理工科)政策下,逐漸趨於平衡——1930年文科畢業生是理工科畢業生的兩倍;1937年這一畸形比例被矯正至1︰1。
圖:國民政府「七省聯絡公路」示意圖,全國經濟委員會/繪製
農村破產、工商業掙扎之事實
然而,30年代的中國,也還有另外一張面相。
「農村破產」,是當年報端最常見的辭彙。這種破產,不單單是指普通農民,連地主們也全都包括在內。紅色經濟學家薛暮橋1932年考察無錫禮社鎮,驚訝地發現,當地中小地主幾乎全都破產了:
「中等地主之能收支相抵不致淪入債叢者,亦已寥若晨星。……今年農民、新華兩銀行之抵押貸款,幾全以地主為其對象,且所借款項,無一投資農業,多用於還債、押會及各種消費事項。」
江南農村全面衰敗,北方農村的狀況更惡劣。河北定縣是當時著名的「鄉村建設模範縣」,但學者李景漢1934年的一份調查報告卻顯示,該縣經濟其實已經完全崩潰了:
「目下定縣欠債之家數,佔全縣總家數百分之六十七,約四萬六千家,不欠債之家數,佔百分之三十三。……有的實在無法生活,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另謀出路,……民十(1921)以來已漸有往關外謀生者,每年約在七百人左右。民國二十二年(1933)內生計困難之程度遠過於從前,因此離家謀生者數目亦呈空前的陡增,竟超過一萬人,今年春季出外謀生者亦已達七八千人,多系壯丁。」
據國民政府統計局局長劉大鈞披露,從1931-1934年間,中國的農業總產值下降了47%。工商業同樣慘淡——截至1935年6月,全國92個華商紡織廠,有24個停產,12個在減產中垂死掙扎。
圖:40年代四川農村,美國飛虎隊隊員拍攝
世界經濟大蕭條之背景
這種各行業的全面潰敗,原因很多。除戰亂、水旱天災等「常規因素」(較之北洋時代,這一時期的戰亂不算嚴重)外,最重要的原因,乃是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蕭條和中國特有的「白銀危機」(因歷史原因,中國當時的貨幣體系,仍實行銀本位,極易受國際銀價的變動衝擊)。
日本學者城山智子,對此有準確的描述:
「1929年,世界市場上農產品價格開始暴跌,也殃及中國市場。1930年,中國原材料的價格持續下跌。……在大蕭條的最初幾年裡,包括中國原棉、小麥、糖、絲以及大米在內的初級產品市場崩潰。……1931年,因為白銀相對其他外國貨幣升值,使中國的農業部門更直接地暴露在了全球蕭條之下。在外國市場,中國商品以當地貨幣計算要更昂貴。市場日益萎縮,而競爭又十分激烈,中國生產者不得不降低其出口價格。……(在國內市場)因外國貨幣貶值,進口產品價格更顯低廉,……大量進口的糧食幾乎足以取代國內產品。」農產品價格暴跌,直接導致很多地區的農村,無人願意種地,也無人願意買地做地主。(由此亦不難理解,30年代盛行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遠不足以解決當時的農村問題)
工商業的衰敗,大致也是相同的道理。至1934年,美國通過《白銀收購法案》,抬高國際白銀價格,更是直接將中國的「白銀危機」推上了生死線。國民政府在1935年破釜沉舟,放棄銀本位,改行法幣後,經濟才又漸有復甦氣象。
綜上。略言之,1927-1937年的中國,希望與絕望並存。至於「黃金十年」之說是否成立,則端看評價者,系以一種怎樣的眼光與心態來打量這段往事。
圖:國民政府當年發行之法幣
注釋
肯定派,可參考台灣「教育部」主編之《中華民國建國史》第三編《統一與建設》,1989年,P1266-1267。否定派,可參考席亞洲《抗戰十大謠言之民國軍工「黃金十年」》,刊於觀察者網。《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討論集 第1冊 國民革命史》,1984年,P367。可參見:全國經濟委員會籌備處/編,《督造蘇浙皖三省聯絡公路報告書》,1932。趙祖康,《舊中國公路建設片段憶》;《各省全部聯絡公路狀況一覽表》,《公路雜誌》1935年第4期;趙祖康,《全國經濟委員會督造各省聯絡公路之經過》,《交通雜誌》1934年第5期;……等。楊汝梅,《民國財政論》,1927,商務印書館,P12。參見:金普森,《北洋時期的財政與外債》,收錄於《近代中國外債研究的幾個問題》,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P100-107;鄭會欣,《關於戰前十年舉借外債的基本估計》,《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九期;《中國近代經濟史 1927-1937·3》,人民出版社,2012,P1495-1505;等。參見:呂士朋,《訓政時期的高等教育》,收錄於《抗戰前十年國家建設史研討會論文集 1928-1937 下》;《劍橋中華民國史 1912-1949年 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P443。薛暮橋,《江南農村衰落的一個索引》,刊於《新創造》第二卷,1932年7月22日。李景漢,《定縣農村經濟現狀》,《民間》1934年第1卷第1期。可參見:(美)小科布爾,《上海資本家與國民政府(1927-1937)》,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P162-190。(日)城山智子,《1929-1937 大蕭條時期的中國——市場、國家與世界經濟》,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P92-93。農村土地荒棄的情形,可參考國民黨人李天倪1934年在山東的調查——「魯東向稱富庶之區,地價每畝百元者,刻已低落至四五十元;魯西、魯南貧瘠之區,向之每畝五十元者,刻竟落至二十元或十元尚無人過問。農民破產之普通、痛苦之深刻,實為近古以來所未有。」(李天倪:《提高糧米價格救濟農村破產案》,農村復興委員會會報,1934年4月第11號)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國的「假古迹」實在太多了 | 短史記
※遭孫中山否定,被蔣介石推崇:王陽明的「心學」究竟是什麼? | 短史記
※遭孫中山否定,被蔣介石推崇:王陽明的「心學」究竟是什麼?
※因為排斥人性,所有六十多年來,中國一直拍不出《摔跤吧!爸爸》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
※歷史上盛產暴君的英國是如何走向民主專政的?
※歷史:中共紅軍長征能突圍,因國民黨「放水」?
※中國古代南北政權一直存在,為何只稱晉後隋前一段歷史為南北朝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
※泰國歷史上的四個王朝,你了解嗎?
※民國25年寧夏省會 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銀川
※中國歷史上5大千古謎團:青銅劍為何千年不銹?長江曾兩次枯竭?
※歷史上的今天——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殉國
※浙江省瑞安市,古稱羅陽、安國,歷史底蘊深厚,全國文明城市
※羯族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不算太長,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後趙政權,成為北方游牧民族政權之一
※半個東南亞歷史都有華人摻和,盤點歷史上中國海外華人國王
※歐洲歷史如戰國,法蘭西就是最初的魏國!
※中國歷史上軍事最強朝代是清朝?
※「歷史大爆炸」同為南渡政權,為何宋被稱南宋,晉卻被稱東晉?
※「美利堅政黨太祖」:美國歷史上所有執政黨的首任總統
※抗倭英雄戚繼光??平定東南,第一位將釣魚島納入中國版圖的這個民族英雄,就這樣歷史課本徹底抹去了。
※歷史上朝代為什麼總是先西後東,先北後南?
※歷史上的今天:民族英雄收復我國淪陷幾十年的神聖領土台灣
※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歷過哪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鼎盛的王朝嗎?真實的唐朝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