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照金記憶武王山神奇傳說

照金記憶武王山神奇傳說

採訪手記之三十二——


武王山神奇傳說


作者 張軍朝

過沮河,登上對面山坡,便來到柳林川東塬上,狀元溝、晏駕嶺、獻頭塬、白園、寺村等8個自然村分布在武王山西麓的溝塬周邊,每個村名都有一段神奇的來歷。當年,這裡是紅軍游擊隊東出同官、南下耀城、北撤邊區的重要通道。


據《陝西通志》記載,文武本一山,以山分東西二峰,故名。東為文王山,西為武王山,均為東西走向。


文王山主峰高1520米,上有文王廟遺址,四周群山環拱,氣勢雄偉,登山遠眺,可見南山。明喬世寧《耀州志》記載:「周文王射獵於此。」袁文觀《同官縣誌》記載:「今登高憑眺,想當年射豐勝事,豐鎬舊都宛然在目。」文王山下有煤藏,耀瑤公路穿越山頂,逶迤北上。國民黨曾據山為屏以封鎖陝甘寧邊區,現碉堡、戰壕殘跡尚存。


武王山在文王山西側,東西連綿約5公里,由大小五個山峰組成,主峰海拔1466米,上有武王廟遺址,盛產柴胡、連翹等40餘種中藥材,山脈北側松樹、槐樹茂密成蔭,南坡野草叢生,是放牧的好地方,山腳與安里塬相連,西部余脈與柳林東部殘塬接壤。

5月13日,陰間小雨,我們被這裡神秘誘人的傳說所吸引,從清晨到傍晚,一直漫步在古老的神話傳說和殘留的古迹中,感受那些悠遠而又撲朔迷離的故事,也為那些文物古迹遭到瘋狂劫掠而憂心。

照金記憶武王山神奇傳說



狀元溝里尋狀元


叫溝,其實只有一丈二尺寬,狀元溝位於武王山腳前的一片殘塬上,又名丈二溝。村裡198口人,100口是山東籍,其餘也是來自五湖四海,湖北、湖南、陝南……竟尋不出一戶土生土長的陝西人。村民都說山東話,還保持著老家的習慣:大餅卷大蔥,喝蒸了饃的水,簡直就是個「小山東」。

村東山峁間有一土冢,掩映在青松和荊棘中,坐東面西,高三米有餘,傳說就是狀元墳。狀元墳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殷紂王時太師聞仲征罰反叛的西岐,行軍途中死一新科狀元,埋於此;又說宋朝時,村裡出了名狀元,回家探親時不幸染疾,英年早世,埋於村旁。傳說是否屬實,墳冢卻是真的。登上墳頂,前前後後竟有四五處盜洞,最大一處方坑還是新土,已挖掘了四五尺深,看來盜賊的工程還在繼續,也許他們就躲在不遠處監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為墳中的「狀元」感到悲哀,不管他生在3000年前的殷商,還是1000多年前的北宋,金錢面前人性的貪婪終究攪擾得他不得安寧。


村西一排三間瓦房孤孤地挺立雨中,沒有圍牆,這是狀元溝初小。設四個年級和一個學前班。一名代理教師、一間教室、28名學生。透過沒有玻璃的窗戶,教師辦公室一目了然:一桌、一椅、一瓶墨水、一支筆,一盆粉筆再加牆上一幅標語。狀元溝里尋狀元,一位在這裡生活了五十年的74歲山東籍老人對記者說,從他到這裡,村裡還沒出過一個高中生,初中生畢業生也只有一個,大部分孩子上到初中就輟學了。


晏駕嶺上拜太師


雨下得正緊,山道泥濘,松林青翠。從狀元溝繞幾道山灣東行,遠遠地可以看見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樑,村民說那就是晏駕嶺,也叫蒼龍嶺。


這是一道不足二十米寬的長條形山樑,兩邊是深深的溝壑,東邊與安里塬的楊家莊隔溝相望,一座高高的土冢很顯眼地聳立在樑上,是傳說中的太師墳。

據說聞太師征伐西岐,與周武王的軍隊鏖戰於此,聞仲戰死,武王敬其忠勇,命厚葬於晏駕嶺。墳冢三米多高,從規制來看,絕非一般百姓所有。四周荒草叢生,有許多處圓形盜洞和探桿打的洞眼。最讓人憤怒的是墓頂一個巨大的四方坑,三米多深,坑底一孔斜洞通往墓室,黑黝黝的洞口似乎在憤懣地吶喊,卻發不出聲音,雨水形成細細的涓流,不斷地蠕動進坑洞之中。在如此荒蕪僻靜之處,竟也有盜墓賊的光顧,儘管聞太師法力無邊,也免不了被盜賊欺侮。


史籍中沒有關於聞太師的記述,在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聞仲乃商紂王重臣,太師,託孤大臣,坐騎墨麒麟,手使雌雄鞭。相傳聞仲幼年曾拜師碧游宮金靈聖母門下,學成五十載後下山輔佐紂王之父帝乙,帝乙在位三十年駕崩,託孤於聞仲。作為法力無邊、位極人臣的元老,紂王對他敬畏三分。時與黃飛虎並稱為殷商文武雙璧,俗語「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國」中的「文」指的就是聞太師。聞仲一生南征北戰,百戰不殆,卻在西征西岐時戰死絕龍嶺,也從此敲響了紂滅商亡的喪鐘。可嘆商紂王昏庸無道,即使聞仲這樣忠勇剛正的臣子,亦不能善終,可見天理難違。


小說中的聞太師忠君愛民,剛正不阿,法力高強,故後人對其尊崇有加,在封神榜上被封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督率雷部二十四正神。


「晏駕」指古代帝王的死。聞太師並非帝王,那麼這裡是否有別的奧秘,尚可推論。北邊緊連晏駕嶺的是一座松林茂密的山峁,其山勢很有點帝王墓的宏偉架勢。峁後有一路蜿蜒通往東面的武王山和文王山,我們在雨中行進至山腰,泥濘難以攀行,只好折返。

晏駕嶺東邊溝內有娘娘墳一座,來歷無從考證,亦被盜掘。


獻頭塬上獻誰首


晏駕嶺西不足兩里有一小村落,名曰獻頭塬,村民不足百人。傳說聞太師戰敗自殺後,其部下紛紛倒戈投降,在此將聞仲頭獻給武王姬發,武王命人立即還太師頭於身,重斂厚葬,此為傳說之一。


傳說二,相傳古時有一倒戈土匪,在此地殺其匪首,將頭獻給捕盜官,故名。


獻頭塬雖小,在陝甘寧邊區卻小有名氣,這源自1946年《邊區群眾報》的一篇報道。獻頭塬隸屬陝甘寧邊區淳耀縣三區,當年陰曆三月初三,村民朱紅明家裡一頭五十多斤的豬病死,捨不得埋掉,便煮熟分給村民吃,結果導致十多人病倒。《邊區群眾報》以《吃了一個死豬,十個人病倒》為題報道了此事,邊區政府以此事為契機,廣泛向偏僻落後地區群眾宣傳普及科學知識,引起強烈反響,起到非常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白園難覓白雀寺


白園在狀元溝西南五里的塬上,傳說曾為白雀寺舊址。寺院很大,建築宏偉,僧尼眾多,有「七百和尚八百婆娘(尼姑)」之說。緊鄰白園的寺村也因白雀寺而得名。


不知是哪朝哪代,白雀寺毀之一旦,村裡人指著一塊麥田說,「這裡曾是大殿,前面是廚房。」這些年不斷有人從地里挖出方磚、瓦罐之類的東西。罐中有骨灰,可能是和尚墳地。村東有一塊地方叫井園,據說有一古井,和尚在井中放了許多金銀財寶,人稱有「七老瓮,八瓦罐,二十四個金扁擔。」不斷有盜賊用探桿尋寶,打的地里到處是孔洞。


村主任柯敬祥說,文革中期,他在屋後挖土時挖出一個土窯窩,裡面有三彩馬、駱駝等共計十七件文物,由縣文化館收走。近年來,村民陸續從地里挖出43件宋代瓷器,全部上交給了縣文化文物局,縣上還給發了獎狀。


在村東的耕地中,到處散落著瓦片和瓷器碎片,撿起幾片細觀,青綠色彩釉晶瑩剔透,屬宋代耀州窯瓷器無疑。村西臨溝處,有一地洞,深不可測,據說是白雀寺和尚所修,通往20里外的田家嘴,為的是便於和香山寺的來往,有人還在田家嘴找到了出口。地洞高約1.6米,寬約1米,我們借來手電筒,深入洞內進行探測。洞壁上每隔一段便有一盞鐵制燈架,應為古人所留,行進約五六百米,被塌方的泥土塞堵,無法通行,只好退出。


從白園返回時,已經黃昏,我們與一群返校的學生作伴,翻越黑魆魆的溝壑,向柳林川行進。好在雨已停歇,山路雖然泥濘,卻也好走了許多。


墨出青松煙 筆出狡兔翰


舞文弄默(公眾號ID:wwnm32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舞文弄默 的精彩文章:

參加國際藝術展的中國畫家,其中就有他
向右軍看齊 華山李澎書法習作選
向右軍看齊-華山李澎書法習作選
照金記憶柳林鎮,邊區商貿的明珠

TAG:舞文弄默 |

您可能感興趣

漳州記憶:蓮浦塔兜背後的神秘傳說
胡楊林記憶
鐵嶺記憶之古城說電
鄉村記憶:大辛庄與「鄭王廟」
吳桂芬:記憶風華
北川記憶 尹芳
博山記憶——神頭「大灣」
成龍王祖賢劉德華張國榮珍藏老照片,能否帶你找回青春的記憶?
山西呂梁:光影勾畫軍旅記憶
崔斌 七〇記憶
山西記憶:管涔山與燕京之戎
記憶│杜勇:河口記憶
城市的記憶:寧夏吳忠老照片
遙遠的記憶 李梅華
大陸新武俠記憶——江湖
陳忠平拍攝的記憶昭通
張鳳蘭作品《遠去的記憶》欣賞
紅色記憶,粟裕傳奇 文/段西峰
城市的記憶:吉林遼源老照片
老北京王府井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