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別把血虛當貧血 根本不是一回事!
貧血和血虛還真不是一回事,貧血立足西醫,貧血的診斷,要有實驗室檢查指標的異常,從血紅蛋白值來判斷。血虛則是立足中醫,血紅蛋白數值僅僅是血虛的一個參考指標。
對於貧血和血虛的關係,我們大致可以這樣理解:血虛的範圍要比貧血大,貧血患者大多有血虛(或同時兼有氣虛、陰虛),但血虛患者未必都有貧血。
血虛的常見表現與貧血多有類似,如面色萎黃、乏力、頭暈、心悸、目眩、耳鳴等,另外還可表現為皮膚乾燥脫屑、頭髮乾枯、大便乾結等。
至於貧血的治療,首先是要明確診斷,找出病因。需要查明患者貧血是因為紅細胞生成不足,還是消耗過多,或者是破壞過度導致的。比如節食或胃腸道疾患導致的不能正常飲食,引起紅細胞生成不足;骨髓造血系統異常,引起紅細胞生成受限;各種出血(痔瘡出血,女性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等)、消化道潰瘍或腫瘤因素,導致紅細胞消耗過多;遺傳或後天其他因素造成紅細胞結構缺陷或損壞,導致紅細胞破壞過度。
找到了根本病因,才能針對性治療。包括補充造血原料(補充鐵劑、葉酸或維生素B12),或抗溶血,或刺激骨髓造血,或化療,或手術等。其治療效果是根據血紅蛋白的提升程度來判斷的。
血虛的治療是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舌脈表現,判斷出血虛的臟腑病位,同時結合有無發熱、疼痛、瘙癢等合并症,判斷是否同時兼有氣虛、陰虛、血瘀、血熱等合并症型,從而制定出治療方案。
臨床常用的方劑有歸脾湯、四物湯、人蔘養榮湯、八珍湯等。中醫治療血虛往往氣血並補。血虛的治療效果是根據患者自身癥狀和舌脈之象的改善程度來判斷的。
所以,貧血和血虛因中西醫立足點的不同,在概念上、臨床表現上、治療上既有區別也有聯繫。臨床上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檢查及對應的中西藥治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