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基礎研究在資本和創業中「狹縫生存」?
經歷長達近一年的籌備,DeepTech深科技聯手 MIT Technology Review 即將在中國大陸地區推出全球最權威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35 歲以下年度創新 35 人(MIT TR35)中國區榜單。
4 月 28 日,MIT TR35中國區榜單啟動儀式成功舉辦。在當天的活動中,圍繞榜單的五大板塊:發明家、先鋒者、創業家、人文關懷者、遠見者,來自各個領域的頂尖科學家、投資人、創業者和技術研發人員代表共同對話,希望在世界科技浪潮里找到中國的定位。此次啟動儀式的合作方包括雲享客、華興 Alpha、華興 Turbo、中科創星、中科院青促會、硬科技創新聯盟、華創資本等。
DT君節選了當天對話中的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技術孤寒與資本嗜血
科技先鋒者(Pioneers):先鋒者通過拓展科學邊界,微技術的實現帶來更多能性。
主持人: 金勤獻(清華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院長)
討論嘉賓:呂金虎(中國著名控制論專家,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陳雲霽(TR35全球榜單獲獎者,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
黨煒(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成員,賽思庫創始人、CEO)
楊旭東(清華大學建築技術科學系教授)
基礎研究和創新創業能統一嗎?
楊旭東:這個問題可能沒有標準答案,而與行業有很大的關係,我拿我自己的行業來說一下這個情況,我們這個專業是應用型非常強的專業,我們面臨的問題基本都是這種要命的問題。
比如在東北地區的採暖,如果這套系統走不起來的話,人就會凍死。所以我們現在,首先要解決技術問題。但是現在如果為了解決一定的技術問題的話,其後面隱含的科學問題其實也是非常大的。如果能夠把這兩件事情結合起來,這是非常好的事。
在這個問題上,國內和國外的區別可能在於,國外大學可能更多是從基礎理論入手,我們大學可能是從技術問題入手,再一個是遷出理論問題。所以我覺得這兩條路徑,最終達到的效果可能是一致的,但是實現的路徑有點區別。
陳雲霽:科學家應不應該創業?我有兩個方面的觀點:
第一,做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應該走出象牙塔看自己做得技術理論跟事實上工程中的問題是不是能契合,是不是可以盡量推動自己的技術理論應用在工程中。
第二,一個人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很不容易了。科學家或者說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做企業可能更難,兩者對人素質的要求可能又不完全一樣。
簡而言之,做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應該看看現實的問題,再推動自己的理論跟技術結合,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看,科學家本身應不應該下海創業,可能要因人而異,我還是持一個比較保守的態度。
黨煒:理論和應用我覺得應該是不矛盾的。有的科學家可能說理論和應用都很擅長,有的可能專註於理論,有的專註於應用,我覺得這都是可能的,只要你發揮自己所長,為國家、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我覺得非常不錯。
呂金虎:我覺得分這兩類人討論:
第一類(我不是這一類)包括一些高端的科學家,他要深入鑽研下去才會有很高的成就感,那麼就一直在科研里紮下去,這是沒有問題的。
第二類則是選擇創業的科研人員。我就是這樣一個樣本。我做了10年的科研,從去年開始創業。創業之後我發現,我的專業領域涉及的越來越寬,我原來只是可靠性質量統計跟物理,現在我也會涉及人工智慧。我們的使命就是在未來利用人工智慧的技術減少那些同質化的研發。
「投資公司比項目還多,基礎研究需要不需要摻和?」
呂金虎:基礎研究需要長期的投入,就像板凳要坐十年冷,但對資本來說,需要一個投資回報,等10年結果出來證明這個東西是錯的。所以對資本來說是不是不能接受?
如果資本可以推進研究,我覺得非常好。就在上一周,我們公司去北京科委爭項目,估計有四五百家是我們的競爭對手,這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情況。所以,當你要做一些基礎的科研項目的時候,而競爭又這麼激烈,如果有外界的資本進入一下,豈不是很好。
黨煒:基礎研究實際上也分層次,有一些是純基礎的,有一些是應用技術。基礎研究可能投入比較大、離應用比較遠的時候,主要還是依靠國家或者政策投入。但是當這一研究前景清晰的時候,企業和大量資本的投入能夠加大它的產出,我覺得應該是這樣一分為二的。
陳雲霽:從做基礎研究研究者的角度來看,肯定希望有更多的渠道給予支持,而不僅僅是國家的科研項目,也包括風投。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需要權衡收益跟風險,是不是有可能市場上的風投跟國家進行一定的組合,比如在前期的時候,比如國家科研經費跟投資者的比例為 5:1 或者 3:1 的關係,到後期可能是市場上來的投資跟國家科研經費是 3:1 或者 5:1 的關係。
如果國家有可能承擔這樣一個槓桿的話,有可能一方面提升我們基礎研究的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投入的風險,而且可以把技術研究跟產業的應用能夠結合更緊密一些。
楊旭東:我堅持的原則是不能變的,如果你在我這做創業的話,大的原理不能出錯,當然可以做一些妥協,因為作為一些產品的話,對時間的靈敏度要求很高,需要快速的解決實際問題,肯定不能用特別複雜的方法解決問題,但是基礎的原理不能出錯,這是我堅持的底線。
學者更喜歡哪一類投資人?
楊旭東:我對資本這塊的判斷是這樣的,我不是特別喜歡給你定下一個特別明確的任務,這種資本的話,一般我都是拒絕的,因為現在找我們合作的人很多,想進來的很多,其實並不是說我不需要錢,但是我要判斷一下,他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不是以一個很長線的眼光看待這件事情,如果就是一兩年的短期行為,資本和技術結合恐怕是失敗的。
陳雲霽:我覺得這個合作可能需要看兩方面:第一方面:資本,風險投資投過來,可能這個基金的存續期可能需要比較長,7年或者10年存續期的基金,他做這件事情可能更靠譜,可能對做基礎研究的研究者來說,思路也可能更務實一點。
第二方面:剛剛說從研究者怎麼挑投資者的角度,從投資者挑研究者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可能一個比較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我覺得不是看這個人能不能寫文章,應該是看這個人是不是想做事情。
黨煒:我覺得投資看你做長線投資還是短線投資,可能長線投資風險更大,收益可能也更大。我覺得像華為這種大公司,它不是搞現在現行的技術,是要搞10年。比如華為不知道現在注意到沒有,以前在俄羅斯搞了一個數學研究所,後來在法國也成立了一個數學研究所。這些機構做10年的技術儲備,一旦這個技術儲備突破以後,對他的技術帶著革命性的變化。現在一種時髦的事情叫顛覆式創新,這種顛覆式創新是有代價的。
呂金虎:其實現在有一個詞叫知本家,知本家強調科學家為主僱傭資本。原來資本家也有另外一個解釋,稱我是有錢的人僱傭大家做產品。我覺得這兩個說法都不太妥當,科學家和投資方是合作關係。
我要向團隊證明我能掙錢,另外也為下一步融資說我能掙錢。這其實跟我最終的盈利方式不完全一樣,所以我覺得作為科學家來說,雙方要相互理解,需要一個過程。
※青年科學家如何創業?如何將科技商業化?
※科技進步是終究是為人文關懷,我們應該30年、50年來看待世界
※張首晟:能否獨立產生人類能力之外的科研成果,這是AI最大考驗
※入選MIT TR35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回到學校就評上副教授
TAG:DeepTech深科技 |
※盈科資本戰略投資創新葯企嘉和生物
※遠瞻資本創始人:硬科技的投資邏輯
※科創板開啟科技與資本發展新紀元
※清華大學藝術與資本論壇召開 專家學者共話藝術、資本與制度創新
※畢馬威:預計今年食品科技和農業科技等新領域將引資本關注
※富學文,窮學理?家庭出身、文化資本和專業選擇
※金融科技與融資租賃行業資本價值
※保利資本增資參與柔宇科技最新E輪融資
※民營資本首次參與國家基礎科研項目 再探宇宙暗物質
※新業務「版圖」下,科技與資本的雙向加持
※高瓴資本的投資哲學最全匯總
※政策、資本與技術有機結合 以色列創新產業蓬勃發展
※王江:建設多層次金融和資本市場是推動科創的基本任務
※毅達資本:創投行業大咖看好「科技投資」
※資本與技術的創新盛筵
※國外學者對《資本論》生態思想的研究
※保利資本戰略投資柔宇科技,助力創新智造消費升級
※聚明創投和翼朴資本共同領投醫療器械企業信邁醫療C輪融資
※畢馬威《中國經濟觀察》之行業聚焦:資本市場新舉措助力生命科學發展
※華創資本管理合伙人吳海燕:如何進行科技創新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