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跟《易經》學謙,跟《道德經》學靜,跟《中庸》學誠

跟《易經》學謙,跟《道德經》學靜,跟《中庸》學誠

《易經》:

《易經》共有六十四卦,其中第十五卦是謙卦。

六十四卦中只有謙卦是六爻全吉,其餘都是有好也有壞,有吉也有凶。可見《易經》十分重視謙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近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

謙卑,守住低處

《易經·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牧」是守的意思,「卑以自牧」就是以謙卑自守,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

老子說:「上善若水。」

水性趨下,與物無爭,向低處流。為人處事也要如此,低調平靜,謙下自處,時刻保持謙虛卑下的態度。

謙退,以退為進

水看似柔弱,但是「滴水穿石」;謙退看似柔弱,其實是以退為進,以柔克剛。

漢武帝時的丞相公孫弘,生活十分儉樸,吃飯只有一個葷菜,睡覺只蓋普通棉被。大臣汲黯就向漢武帝告狀,說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故意生活清苦,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去詢問公孫弘,公孫弘一句辯解也沒有,全都承認,反倒讓漢武帝認為他為人實在,以後再有人說公孫弘的壞話,漢武帝都不以為然。

公孫弘的做法就是以退為進,有些事越辯解,越說不清楚,不如乾脆先承認下來,以後一旦事情澄清,反倒給人寬宏大量、忍辱負重的印象。

跟《易經》學謙,跟《道德經》學靜,跟《中庸》學誠

《道德經》:

歸根曰靜

老子認為,世界的初始形式是靜的,萬物都處於自然和諧的狀態中,一切事物都毫不遮掩地表現出其本質的真實,經過紛繁變化的成長曆程,他們的最終歸宿依然是靜。

靜是生命的開始,也是生命的終結,是輪迴的交匯處,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

靜為躁君

老子認為,動與靜從來就不是截然對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兩種狀態。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都是循環反覆的,事物的發展必然要走到自己的反面。

在他看來,事物運動到極點,就要向靜的方向轉化,最後歸於靜。靜才是躁動的主宰。

守靜篤

老子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才能真正回歸生命的本色。

面對塵世的喧鬧,抱以最平靜的眼光與心態去觀賞去品味。「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計較成敗得失,不看重功名利祿與名譽地位,只追求生命的本質,做最真實的自己。

濁而靜之徐清

意思是:渾濁的水靜下來,慢慢就會變清。

人心往往充滿慾念,安靜不下來,如同濁水。靜就是讓心不妄動。

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靜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細細品味生活。

跟《易經》學謙,跟《道德經》學靜,跟《中庸》學誠

《中庸》:

《中庸》:「誠者,天之道。」

「誠」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忠是對國家的誠,孝是對父母的誠,慈是對子女的誠……

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而「誠」是天道,也就是人先天的本性。試想如果沒有父母對子女的「至誠」,人類還能繁衍嗎?

「誠」與「信」不能等同

《說文解字》裡面說,「誠,信也」,其實兩者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誠」可以表現為「信」,一個真誠的人,很容易表現出講信用;但是「信」不一定「誠」,在某件事上講信用的人,不一定是出於內心真誠,也可能是出於功利目的。

「誠」發自於內心,「信」是表現在外面的事,「信」在人際關係中可以驗證,「誠」與否,只有自己知道,別人無法知道。

「誠」是自我實現

《中庸》:「誠者自成也。」

「誠」也是「成」,古文中這兩個字是通用的,而「成」就是自我實現。

「誠」首先可以作為自我的選擇,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出於自己的意志,選擇做一個誠實的人;其次「誠」的實現還需要後天的自我努力,也就是通常說的「修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不喝心靈雞湯 的精彩文章:

知足是一種智慧,知止是一種境界
「知行合一」始於「自我覺察」
這算個屁的新聞!
愛,不是宣洩 是決策

TAG:我不喝心靈雞湯 |

您可能感興趣

跟《金剛經》學心態,跟《易經》學生存,跟《道德經》學生活!
小石讀《易經》學國學,屯卦揭示的道理和智慧!
跟我學《易經》 《易經參詳》基礎篇 九
《易經》中的哲學思想對科學的啟迪
跟我學《易經》《易經參詳》基礎篇四
小石讀《易經》學國學,坤卦給我們的智慧啟示!
跟我學《易經》《易經參詳》基礎篇七
跟我學《易經》 《易經參詳》基礎篇五
跟我學《易經》《易經參詳》基礎篇十
跟我學《易經》 《易經參詳》基礎篇 八
《易經》中的簡單哲學思想-以《泰》和《否》兩卦為例
跟我學《易經》《易經參詳》基礎篇六
《易經》「乾」為天卦哲學領悟
文化興、國學熱,你該如何學《易經》?
《易經》科學嗎?
一字道出《易經》、《道德經》和《中庸》的精髓
老子的《道德經》是《易經》的讀後感
一個字概括《易經》、《道德經》和《中庸》的精髓
《易經》究竟是玄學還是科學?
如何學習《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