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歷史 · 耀州窯
瓷器的裝飾手法最常見的是用筆繪畫,俗稱玩軟的;但在北方窯口則多見用刀裝飾,俗稱動硬的。比如磁州窯和定窯廣泛應用的劃花工藝,耀州窯的刻花,當陽峪窯的剔花。特別是剔花,用刀很費時費力,您看觀復藏「當陽峪窯剔花纏枝牡丹紋直頸盤口瓶」,剔花時要剷出很深的地兒,直入胎骨。
北宋 當陽峪窯剔花纏枝牡丹紋直頸盤口瓶觀復博物館藏
這麼費勁,當陽峪窯為什麼依然要剔花呢?這不僅僅是為了裝飾,還因為北方瓷土的土質比較粗糙,拉坯成型時器壁就要厚實,這樣就會使燒造的時間加長,從而使用更多的柴木,增加很多費用。在厚重的瓷胎上剔花或者刻、劃,既裝飾了外觀,又削薄了器壁,大大降低了燒製成本,這是民窯在經營中一舉兩得的巧妙之用。
耀州窯就是刻花裝飾的典範,也使用印花。耀州窯在陝西銅川黃堡鎮,北宋是燒造的鼎盛時期,神宗元豐(1078-1085)至徽宗崇寧(1102-1106)的近三十年間,曾為宋廷燒制貢瓷,就是民間的官窯啊。耀州之名最早於唐末的天祐元年(904),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置茂州,旋改為耀州。耀州地區在於此之前的隋唐和以後的五代、北宋,名稱雖幾經變更、廢立,但都轄華原縣,即今銅川市耀州區。
華原,這裡也有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隋唐的孫思邈,代表作是《急備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老百姓尊奉他為「藥王」。
您去耀縣,有一座藥王山,就是紀念孫思邈的。他的享年有多種說法,最長的有160多歲,最短的也有101歲。還有兩位如雷貫耳的書畫大家,一個是唐代的柳公權,他與顏真卿、歐陽詢、趙孟頫是中國楷書四大家。柳公權與顏真卿並稱為「顏筋柳骨」,他擅長的是楷書,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
唐代 柳公權書《玄秘塔碑》局部
還有一個是宋代的范寬,范寬在北宋山水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擅長描繪北方的巨山大川,是當時北派山水畫的領軍人物,留存至今的作品有台北故宮的《溪山行旅圖》,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雪景寒林圖》。
北宋 范寬《雪景寒林圖》天津博物館藏
孫思邈、柳公權、范寬等優秀人物是耀州的榮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人說,耀州窯刻花工藝嫻熟與西北人愛吃刀削麵有關,因為削麵和削泥的感受十分接近,您覺得是嗎?北宋中期,耀州窯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刻花技法中最優秀者,也形成耀州窯系。
耀州窯最有代表性的瓷器是陝西省博物館藏「五代耀州窯青釉剔花花卉紋倒流壺」,通高18.3厘米。五代時期耀州窯,可有「柴窯」之說呢。
五代 耀州窯青釉剔花花卉紋倒流壺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耀州窯瓷器相對比較容易分辨,是因為它的橄欖綠釉,它可不能放進磁州窯的「筐」里。您看觀復展出的北宋「耀州窯劃花花口高足碗」、「青釉刻花三足爐」。
北宋 耀州窯青釉花口尊觀復博物館藏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三足爐觀復博物館藏
但也不要以為耀州窯燒造的都是橄欖綠的青釉,它在唐代也有黑釉的品種呢,您看觀復的「唐代耀州窯黑釉貼花執壺」,壺肩上的貼花風格是受長沙窯的影響。耀州窯以銅川黃堡鎮為中心窯場,沿漆河兩岸排列,史稱「十里陶坊」,同時還有陳爐鎮、上店村、玉華村等窯場,綿延百里。經過金元兵燹及各朝代的動蕩變遷,各窯場都已停燒,只有陳爐鎮延續至今。
唐代 耀州窯黑釉貼花執壺觀復博物館藏
北方還有鈞窯系。鈞窯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就是開創了我國窯變釉的先河,從此瓷器上開始出現顏色,它是紅釉瓷器的濫觴。您知道為什麼會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說法嗎?(待續)
觀復博物館招賢納士,詳情點擊閱讀原文
※《中國早期玉器》(21)
※絲綢之路的見證者——蠶
※《中國早期玉器》(20)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中國早期玉器》(19)
TAG:觀復博物館 |
※杭州歷史名人介紹
※江西歷史上十大名人
※王祥玉漢水悠悠歷史名人的姓名字型大小
※蒲江歷史文化名人之齊己禪師
※滿族人名的歷史特徵分析
※歷史上那些山西籍名人
※興城首位歷史名人——郎思孝
※康海專題:陝西武功歷史名人康海——世人推崇的狀元
※盤點山東泰安十八大歷史名人,人傑地靈人 才眾多
※中國各省歷史名人
※山西晉城五大歷史名人,趙飛燕以美貌聞名,陳廷敬為康熙帝師!
※歷史文化名城之湘潭
※吳文化與蘇州歷史名人/西行文化
※孝感歷史名人錄(一)
※滕州歷史上的十次易名
※商姓歷史名人之十八——商祚
※歷史上的兩位紫砂名家女藝人
※老照片:歷史文化名城·鎮江
※歷史今日:作為世界聞名的權貴名人之女她的人生卻充滿了荊棘
※長清黃崖寨訪古——一位歷史名人,一樁百年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