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講座項潔:數位人文視野下的類書研究

講座項潔:數位人文視野下的類書研究

數位人文視野下的類書研究

時間:5月25日(周四)19:00

地點: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

主講人:項潔(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徐力恆(CBDB項目成員、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與談人:楊浩(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摘要】

類書是中國的一種特殊的文本類型,它是按照「以類相從」的編纂方式,將常被使用的書籍中的內容摘抄之後,分門別類地加以重新排列,以便於閱讀和查找。換句話說,它是按照所設定的知識架構,把有關聯的內容編排羅列出來,編輯者隱身幕後,並不直接闡述對於特定主題的看法。這種「輯而不做」的特性,使得類書廣受傳統學者的批評,被認為是沒有學術價值的參考書籍。

但是類書有一個特性,也就是雖然它彙集的是以前的數據,但數據的編排卻是根據當時的需要,所以透過一部類書的知識分類和書籍的利用方式多少可以窺見一點當時人對知識的看法,而如果能夠整體性的比較兩部不同時代的大型類書,則可以看到一些世界觀的變化。

然而由於類書的工具書性質及規模過於龐大,除了比較部類結構之外,學界鮮少嘗試將某部類書的全部內容視為一個整體,並針對不同時代的類書進行整體性的比較。得益於近年來數字科技的發展,類書全文資料庫的建置和運用已變成可能,歷代學者以往透過經年積累、反覆查找獲得的信息,如今可以透過更為便利的方式取得。本文運用數字人文方法,將類書的知識分類和條目做分別的處理,透過文本比對(共引性)條目的方式分析和比較觀察中國古代大型知識文本。我們以唐宋兩部官修大型類書《藝文類聚》和《太平御覽》為例,透過建置的「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全文資料庫及「類書對應查詢系統」提供的檢索、分析和觀察功能,具體分析了研究者依靠人力所無法完成的整體分類結構、比重和條目內容的差異,以及兩部類書引用書籍分布時代的分布,嘗試勾勒在中國古代知識結構總體穩定的情況下,唐宋士人知識結構中漸進而深刻的變化軌跡。我們認為,新工具和方法的運用,目的不是要取代人文學者詮釋性的研究,而是可以為類書研究提供另一個可能性和實證基礎。

本研究系與杜協昌博士、陳麗華博士、鍾嘉軒先生共同完成。

【主講人簡介】

項潔,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暨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同時也是台灣大學數字典藏研究發展中心主任。他曾出任台灣大學圖書館館長,投入台大的數字典藏工作及相關研究應用已十餘年,不僅領導《淡新檔案》、台灣古契書、日治時期統計資料等重要歷史文獻的數位化與資料庫開發建置工作,完成「台灣歷史數點陣圖書館」(THDL),並協助台灣省諮議會檔案資料庫、國民黨黨史館、慈林教育基金會典藏台灣社運史料資料庫和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的建置。

責任編輯:陳啟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人類學視野下的沖繩文化探究
私權客體視野下人類基因的法律地位梳理
賣方研究視野中的台灣:產業和公司篇
邏輯測試:6個會打破你的邏輯視野的謎語
賣方研究視野中的台灣:經濟篇
《人類簡史》-全球視野
禮樂文化視野下的唐代樂府詩學研究
批判性思維視野下的詩詞鑒賞
「新視野」號團隊首發論文詳解「天涯海角」
《新工業革命:理論邏輯與戰略視野》簡介
新視野號的下一個目標「天涯海角」
史學專論 | 王瑋:民族主義到世界主義:全球視野下的美國史研究
數博會閉幕:一次全球視野下的新興科技產業革命觀察
黃力之:大歷史觀視野中的「四個講清楚」
堂堂溪水出山村——傳統文化視野中的余任天藝術論
【地理視野】藍洞
文學社會學視野里的明清詩文
以國際化視野推動人文社科研究
新視野號圖片再次揭示一個事實:66億公里外小型天體出奇地罕見
藝術策展視野下的科技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