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房店子「仁義堂」的興衰

房店子「仁義堂」的興衰

本期導讀:房姓先祖於公元1644年由臨潼魚池灣遷商居此。

口述:房忠漢 (八十歲 商州區金陵寺鎮房店子村村民)

記錄整理:閆忠敏 房高賢 郭 濤

房店子村位於商州區金陵寺鎮東部,坐落於土地嶺西側,北與下竹園村相鄰,西和閆村相接,南臨金陵寺河。房姓先祖於公元1644年由臨潼魚池灣遷商居此。

房店子村原名周店子,住周姓、姜姓人家,而且姜姓居此早於周姓。周姓後人不務正業,橫行鄉里,積惡甚廣,或者被仇家所害,或者自尋絕路,解放後遂無一人。姜姓人家於解放前遷到關中某處住家。周姓、姜姓的房屋土地陸續落入房姓人之手,這樣周店子便更名房店子。房姓後人在村中修建了一座房氏祠堂,該祠堂上殿三間,前殿六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均系青磚筒瓦,五脊六獸,格子門,八扇雕窗。殿內牆上塑有壁畫,暖官樓兩邊懸掛木雕楹聯「香禋燭影萬代輝煌,春露秋霜千載發祥」。前殿大門上方懸掛「房氏宗祠」牌匾。大門兩邊懸木雕楹聯「祥發臨潼祖宗德范垂訓百世,慶衍商州嗣續承祧禋祀萬年」。

房店子房氏始祖即房仕固的祖父曾做過縣令,故人稱「官二爺」。官二爺生有三子,仕固的父親系其二子,長子遷居河南,三子在秦嶺山林被虎吞食。仕固弟兄四人,他排行老二,老四早亡,老大和老三均無名可考。仕固兄弟三人分家時,傳說「長門碾,二門磨,三門分了個石碓窩」。仕固生有三子,長子居棟,次子有棟,三子會棟。分家後仕固父子用餘糧和糶糧所得的錢放高利貸,經過幾年積累,購買騾馬三十多匹,將商州的土雜貨外運關中銷售,將四川的捲煙、黃表和西安、渭南的食鹽、棉花、土布、染料等馱回商州批發零售,同時開設賬鋪,生意紅火。這樣他開始購置本村周姓、姜姓的土地和下竹園李姓的土地,以及楊斜、松雲寺、麻池河、郭灣、黑山一帶的土地和街房,把土地租給佃戶耕種,街房則用於做生意。傳說有佃戶二百多戶耕種他家土地,收成按三七開成,佃戶佔七,主家佔三,積年累月,錢糧豐盈,房家成為上秦川有名的富戶,道光年間自號「仁義堂」並開始發行銀票,流通於陝西、山西、甘肅的有關府縣,這時生意店鋪達到六十多間。仕固長子居棟擴大生意途徑,開設酒坊、染坊、紙坊、炮坊,還佔有其弟有棟一份產業(有棟無嗣),生意興隆。清代乾隆年間,居棟兒子房永聰將家中存糧一百五十擔交官府賑災,縣官為表彰其義舉,賜匾書「齒德兼榮」。這個舉動在方圓幾十里一時成為美談,「仁義堂」的名氣越傳越遠,直到清末「仁義堂」衰落。

仕固之孫各立門派,有三門會棟孫房崇遠立「永盛裕」,會棟第二子永倉立「鼎盛裕」,會棟三子永高立「豐盛裕」,長門居棟之孫房崇典立「仁智堂」,居棟之重孫房文芳立「新盛裕」。其中永盛裕經營有方,最為興旺,傳說當時銀子之多可放滿一間房,銅錢從樓下放到樓上,幾十匹騾馬都馱不完。到會棟第五世時,房映瑞開始辦民團。大約民國十五至十七、八年間,該團發展到百餘人,開支大,加上當時官府圍剿,該裕衰落。永盛裕衰落時,會棟第四世房文珍家業大了,建字型大小「協盛裕」以繼承永盛裕的事業。到房文珍兒子房殿靈時家業更大,有耕地數百畝,並放高利貸,為民國中、末期商州西鄉最大的財東,在西安、商州城都有房屋、有生意。商州解放之際,房殿靈感召於黨的政策,主動把自己的財產分給老百姓,被政府定為開明地主。自此「協盛裕」也就不復存在了。「仁智堂」火爆半個世紀。「新盛裕」財廣地多,生意興隆,延續到民國十八年敗落。至於其他裕號,雖也有名,但因後人經營不善,加之被綁票勒索,有的還吸大煙,不僅沒有發展,也於解放前陸續衰落。

仕固後裔在解放前後人才輩出。會棟第五世房輔唐留學德國,第六世房益蘭留學蘇聯,他們回國後成為國家的科技人才,為祖國服務。第五世房景堂曾任金陵寺完小校長、上秦川鄉長,後任國民黨商洛保安司令部陝南警備第三團團長,1949年6月28日帶李興中、李嘉禎、晏惠民、張希賢等448人在兵臨城下、前途無望的情況下起義。會棟第四世房文禮早年遷居耀縣柳林鎮,曾任耀縣縣長、陝、甘、寧邊區的監察委員,傳說此人與高崗、劉志丹常來往,還在胡宗南進犯延安時在陝北窯洞保護過毛主席(當時毛主席化名李得勝),解放後曾任西北局監察委員。

自仕固祖父遷入房店村到現在已歷十九代,以「仁義堂」而名揚商洛,且歷代注重教育,人才輩出,解放前為州城以西的首富,名不虛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房氏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房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