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華情報網「被端」報道中的幾大謎團
導讀
近日,美國主流大報《紐約時報》披露了一篇出人意料的報道,稱2010年起中國反間諜系統搗毀了美國在華經營多年的「情報網路」,近20名美國安插的「內線」"被槍斃、失蹤或被投入大牢",令美國對華情報工作陷入一段時期的危機。該報道內容令人驚詫,曝光的時機令人迷惑,似乎背後存在著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深層內容。
一篇充滿謎團的驚人報道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紐約時報》此篇報道的出現並無先兆,由於情節過於詭異,很快得到了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歐洲、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台港澳地區均轉引該報道。然而,西方媒體無人深究報道中的若干疑點。
疑點之一:信息來源。從《紐約時報》的報道原文看,報道來自於美國情報界數位在任和前任官員。為了保護來源信息,該報對其採取匿名處理。報道似乎是一系列相關採訪和爆料的集合體,文中出現了多個信息源,有時是「幾名官員」,有時是「一名官員」,有時又準確到「三名官員」。令人詭異的是,既然有多名內幕人士爆料,報道所獲得的信息也非常有限,而且除了《紐約時報》外,居然沒有其他任何一家美國其他主流大報跟進該報道內容。這與先前如「特朗普向俄羅斯泄密」這樣的同類事件有顯著差異。
疑點之二:發布時機。按照常理,《紐約時報》既然獲得了這一高度機密、新聞價值極高的獨家報道,一定會將報道的效應最大化,造成一個轟動全球的新聞事件。為了達成這一目的,美國媒體通常會謹慎選擇發布時機,做好相關鋪墊,安排好後續系列報道。以該報道為例,其最佳發布時機應該是中美之間發生一些摩擦之時,但如今美國媒體的焦點都在特朗普的「通俄門」之上,對於此類報道並不關心。
疑點之三:敏感細節。包括一名「內線」在中國政府大樓內被擊斃;美國方面對「內線」被逐漸剷除的評估;美國方面認為中方抓捕活動結束的時間;美國方面開展事後調查的細節等等。這些敏感細節有的「聳人聽聞」,令人難以置信,另一些又似乎應該被「自我審查」所刪除的內容,或對美國對外情報工作及美國國家利益帶來損害。包含如此多敏感內容的這篇報道如何能夠在《紐約時報》內部嚴格的審核機制中闖關成功,令人匪夷所思。
疑點之四:美國官方和輿論的事後反應。報道雖然在美國國內乃至全球引發軒然大波,但美國官方和其他媒體卻出奇一致的保持沉默。與《紐約時報》對立的保守派媒體並未因此對該報道口誅筆伐,痛斥其泄露國家機密。美國官方、國會和情報界也對此毫無反應,將報道視為無物。這與先前《紐約時報》和其他主流媒體的揭秘報道形成鮮明反差。
帶有冷戰思維的小道消息
從上述這些疑問來看,該篇報道的真實用意有兩種可能。可能性之一是報道確有其事,而且高度敏感機密,美國官方和媒體認為應對此保持沉默,避免造成更大範圍的泄密。可能性之二是報道可能是若干小道消息的大雜燴,其中內容有真有假,有虛有實,美國官方和媒體不屑於對此表達態度,也擔心回應會無意中暴露出其中的真實部分。綜合當前美國國內的輿論環境看,後一種可能性的幾率較高。特朗普政府與《紐約時報》關係惡劣,如果該報道確實造成嚴重泄密,特朗普方面不會放過這個收拾媒體的機會。
除了製造聳人聽聞的效果外,該篇報道或許還有一些更為險惡的目的。自特朗普上台以來,中美關係並不像美國國內一些反華勢力預料的一樣步入下行軌道,反而因兩國在朝核、經貿上的合作走上了一個更高的平台。尤其在中美莊園會晤後,兩國的戰略協作和戰略默契似乎達到了奧巴馬任內未及的高度。這讓美國國內一些傳統反華人士並不開心,甚至擔心這種勢頭長期延續會影響到他們的切身利益。此篇報道正是這些人給中美關係製造雜音的手段之一。報道內容包含著大量冷戰思維形式的字眼,例如與美蘇類似的殘酷諜戰,未經審判就擊斃對手「內線」,互相將對方政府官員作為首要策反對象等等。為了增加效果,報道把這場正常的反間行動刻畫為「正義與邪惡」的鬥爭,這些背叛中國的「內應」甚至成為了值得稱道的「烈士」,報道者的價值觀混亂和偏見可見一斑。反華人士希望該報道能夠在中美之間製造互疑和對立,將雙方的關係再次塑造成「敵我關係」。他們尤其希望在中國國內引發出「反美」、「敵美」和「恐美」情緒,從而讓中美未來的更多「交易」泡湯。
向特朗普要面子,向國會要錢
素以反華著稱的《紐約時報》或許主要為了煽動「中美新冷戰」,而向《紐約時報》爆料的情報界人士卻有其他更為現實、急迫的訴求。
訴求之一:希望特朗普認識到情報工作的嚴肅性。特朗普上任以來,對情報機構頗有微詞,對情報部門上報的產品不屑一顧,甚至屢次公開在社交媒體上抹殺情報部門工作。這種態度在情報部門內部引發激烈反抗情緒,也因此有不少情報人員向媒體泄露信息。不久之前,特朗普在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會見時公然向對方泄露絕密信息,這讓情報部門對特朗普的不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情報機構看來,情報信息有很強的專業性,情報機構為了保護信息來源,在報送過程中執行嚴格規定,嚴格控制知悉範圍。而特朗普卻不顧風險,公然將最敏感的信息直接提供給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很可能帶來俄羅斯甄別出信息源的災難性結果。情報機構希望用這篇報道教育特朗普,情報工作高度危險,一旦出現疏漏難以彌補,保護情報來源即所謂「內應」是生死攸關的事情。
訴求之二:希望國會對特朗普施加壓力,增加對情報部門的投入。特朗普上台以來屢次提出增加軍費預算,但沒有明確表示是否增加包含在軍事開支中的情報預算。情報部門擔心特朗普會因為與情報界關係不佳而削減預算,從而讓美國情報界運行陷入困境。情報部門用此篇報道給國會傳遞了三點重要信息。第一,美國在華情報經營需要推倒重來,這一過程需要持續性的大量投入。第二,美國海外情報人員面臨更大的安全威脅,美國需要在新型情報技術上加大投入,才能夠安全的開展活動。第三,美國需要除了人力情報和技術情報以外的第三種手段,才能確保人力情報網被搗毀後不會造成災難性影響。完成以上三項目標,國會還是乖乖掏錢吧。
(作者:李崢 環球戰略智庫特約研究員)
TAG:環球戰略智庫 |
※大愛中華情 和平道德行
※通訊:「四海同春」馬來西亞演繹中華情
※《果敢中華》CCTV果敢中華情
※《科學》官網發文:中國科學家對美國日漸增長的反華情緒感到震驚
※《謳歌新時代,演繹中華情》——范睿與他的古代樂器
※《無問西東》 :被神化的「清華情懷」
※一首《賀新春》 濃濃中華情,送給各位拳友
※《科學》雜誌:面對美國反華情緒,中國科學家感到震驚與困惑
※奔南海來的?日欲增派駐菲越馬武官,加強對華情報搜集
※悠悠十載中華情,丹中交流文化行,丹中文化交流協會成立十周年慶典
※戚美珍劉嘉玲曾倩華黎美嫻與黃日華情侶劇,都成不可一世的女星
※炎黃子孫中華情,十句豪言書寫中華人民崇高品質,回味無窮
※《科學》:中國科學家對美日漸增長反華情緒感到震驚
※新華情緣 王勝
※劉德華情感電影知多少
※車銀優和劉憲華情史曝光,戀愛次數驚呆姜虎東,網友:不可思議
※小小一瓶酒 悠悠中華情
※三千繁華情緣,也是剎那雲煙
※約翰·基恩:澳大利亞對華情緒被政治和媒體操縱,不要被迷惑
※《枕上書》殺青,鳳九東華情侶裝搶眼,熱巴嘟嘴賣萌太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