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的腦洞武器「三叉戟匕首」,沒開刃能有啥用?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特質,我們心靈深處總是有某種東西,驅使我們為了實用或外觀尋找新的發展。不僅人性如此,歷史上的某些武器也是如此。當然,有些確實是為了實際需要而改革創新,但有些則純粹是為了人們的創造慾望。
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有許多一器多用的實例。它們通常被稱為「組合武器」,從劍柄上隱藏的匕首到手槍上可拆卸的短劍,形式多樣。雖然它們的實用性遭受到一定的質疑,但卻從另一方面展示了工匠的創造力與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
下圖的這件作品的名稱是「三叉戟匕首」(Trident Main Gauche)。按動開關,「三叉戟」會自動彈出兩個「側臂」刀片,從而形成三叉形狀。時至今日,已有大量的類似武器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展出,但卻沒有任何文獻書稿對此有詳細的作戰使用說明。
作為小型的雙持作戰武器,這個匕首有點重,但任何常規的進攻、防守並不因此受影響。刀片並未被開刃,所以可能無法進行切削,但這點也不影響純粹的格擋。雖然刀劍類武器一定程度上是「鋒利」的代名詞,但顯然這個三叉戟劍並無此特點,因為其功能主要是用來防衛。
在空間狹窄、作戰對象距離近的情況下,側刃收回可能是更好的作戰策略。雖然劍柄不是很長,但有交替包裹的黃銅、銀色金屬線,因此抓握力並不受影響。彈射開關是設置在劍、柄結合處,雖然原理正確但考慮到耐用性,以及彈簧的磨損,於是側刃收回時只能用手,這可能也是不開刃的理由之一。
金屬絲線包裹的劍柄
而當刀刃張開採用三叉戟模式時,面對迎面而來的推力,此構造可以進行有效的吸收轉化。當然這種模式僅推薦適用于格擋和減震,畢竟和長劍類進攻性武器相比,三叉戟有些不堪一擊。
彈射開關
就此來看,這個作品的功能雖然沒有想像中的強大,但作為一種文藝復興武器的收藏品來說,還是相當夠格的。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翻譯顧之,顧問西門吹牛,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比趙子龍還路痴?南齊名將周盤龍六十歲沖陣傳奇
※桃園三結義的軍事密碼:劉關張的真實身份一般人肯定想不到!
※風靡中世紀歐洲的主流頭盔竟是鎧甲殘片的廢物利用?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