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讀首詩」米沃什·《以後》(附譯者胡桑評論)
按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aw Mi?osz,1911-2004),美籍波蘭詩人、散文家、文學史家。1911年6月30日生於立陶宛維爾諾。曾參加左派抵抗組織,從事反法西斯活動。後任波蘭駐美國、法國外交官。1951年向法國申請政治避難,1970年加入美國國籍。198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被禁錮的頭腦》、《伊斯河谷》、《個人的義務》、《務爾羅的土地》等。2004年8月14日,米沃什在波蘭克拉科夫的家中逝世,享年93歲。
以 後
【波蘭】切斯瓦夫·米沃什
信念、教義、觀點、
必然、原理、
規則和習性,都遺棄了我。
在一個文明的邊緣,我赤裸著醒來,
對我而言,這個文明如此滑稽而難以理解。
後耶穌會學院,我曾在裡面上課,
它的拱形牆壁,不再令我愉悅。
雖然我用拉丁語保存過幾個句子。
河流穿過一片橡樹與松樹林。
我站在齊腰的草叢中,
呼吸著黃花野性的香味。
上面,白色的雲。猶如平時,在我的街區,
大量白色的雲。
1999年,於維利亞河邊
胡桑 譯
譯註:後耶穌會學院(the post-Jesuit academy),可能是曾經由耶穌會創建或經營的學校,現改由他人掌管。
在記憶與遺忘之上的寫作
胡 桑/文
在漫長的歷史沉思之後,米沃什的詩歌寫作進入了薩義德所謂的「晚期風格」,一種圓融而開闊的詩歌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他晚年的詩是一種與現實、他人達成和解的詩,是一種超越的、尋求救贖的詩。在這些詩中,自我不斷被確立又不斷被摧毀,從而抵達開闊、寧靜的境地。
這首《以後》書寫的就是一種自我無限鬆弛、尋求和解甚至遺忘自身的過程。其實,這種傾向從《禮物》(1971)開始就出現在米沃什的寫作中了,那時候,他就寫過這樣的句子:「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佔有。/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記。/想到故我今我同為一人並不使我難為情。/在我身上沒有痛苦。」(西川譯)如此寧靜的語調在他此後的寫作中越來越得到增強。一種遺忘的聲音逐漸代替歷史和記憶佔據了米沃什的詩歌空間。
米沃什「反對不能理解的詩歌」(這是他的一篇詩論的題目),反對簡單地屈從於現代主義詩歌的某些原則:極端的主觀化、語言遊戲和虛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拒絕現代主義對內在夢想和語言潛力的開掘,他只是試圖用歷史經驗抵消現代主義詩歌的過度輕盈。作為一名來自二十世紀「黑暗的中心」——波蘭的當代詩人,米沃什的歷史經驗要求他的詩歌寫作不能沒有對記憶的責任和尊嚴,不能淪為下列淺薄的詩歌:「不能拯救世界或人民的/詩是什麼?/官方謊言的共謀,/喉頭即將被割的酒鬼之歌,/大二女生的讀物。」(米沃什《獻辭》,杜國清譯)事實上,他是一名忠實於詩歌形式的詩人,因為只有詩歌形式的更新才能澄清混亂的現實。因為正如美國詩人、米沃什詩歌的英譯者羅伯特·哈斯評論米沃什的時候所說:「他是20世紀最重要與最恐怖事件的目擊者。同時,對於這些事件,他是創新兼反叛的思想者與觸角。」
但是,隨著詩歌寫作的深入和人生來到了晚年,米沃什在記憶的責任之外,逐漸為詩歌增加了遺忘和寬恕的維度,他的詩進入了一個更為曠遠的空間、一個更為虛靜的秩序,比如這首《以後》。此時,當詩人「在一個文明的邊緣」「赤裸著醒來」,這個文明卻變得「滑稽而難以理解」。過去執著過的一切「都遺棄了我」:「信念、教義、觀點、必然、原理、規則和習性」,都變得不再重要。他開始游離於塵世的生活和生活的法則。甚至,他也不再執著於自己曾經視為歷史使命的詩歌,他以一種淡然的語氣談論自己的寫作:「雖然我用拉丁語保存過幾個句子。」他開始將自己置身於那些微不足道的卻透露著存在秘密的事物:橡樹與松樹林、草叢、黃花野性的香味、白雲。
在諾貝爾文學獎演說中,米沃什曾藉助拉格洛夫的「騎在鵝上的尼爾斯」的隱喻來表達詩人這一職業的雙重視野:「與別人負有共同責任感」和「對距離的要求」之間的矛盾,即記憶和遺忘之間矛盾。他通過一生的寫作才完成了這種平衡,才能像騎在鵝上的尼爾斯那樣「既飛行在大地上空從高處俯視大地,又能巨細無遺地觀望它。」這一點提示我們,米沃什的晚年詩歌是建立在對記憶和責任的長期探索、追尋和持續表達的基礎之上的,他的早年和晚年相當於兩個砝碼,它們一起作用才平衡住了歷史的天平。換言之,我們只有將米沃什的詩歌視為一個完整的序列,才能真正理解《以後》這樣的詩,不然,詩歌就會墮入一種盲目的與世無爭,甚至一種空洞的虛構。在這首詩里,米沃什似乎在嘲弄「滑稽而難以理解」的文明,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詩人在《作家的自白》里的話:「通過改變文明,時間會不斷解放人身上的新的靈魂和肉體。」米沃什的詩歌並不是封閉的,它總是向著未來開放,並試圖更新我們的文明。
(作者胡桑:詩人、譯者,執教於同濟大學中文系)
- End -
主編:宋程 責編:小悅君
加入一起悅讀群請找小悅君
加微信15300077378,並標註「微群」
一起悅讀
ID:readtogether
快樂閱讀 | 共同閱讀 | 分享閱讀
郵箱17read@sina.com
投稿 | 加入我們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中路六號華亭嘉園A-1F
※希臘哲學|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二)
※「悅讀·回顧」親密關係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書單|推薦六本非虛構作品,閱讀個人與時代的記憶
※余華:文學不是空中樓閣
TAG:一起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