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梅劍華 奠基物理主義

梅劍華 奠基物理主義

作者梅劍華,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北京 100089)。

導言

dy

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這是對皇朝政治的一種簡單而不失要旨的概括。天下都是王的土地,管理土地的都是王的臣子。不妨套用這句詩來描述物理主義:普天之下,莫非物理;約束物理,莫非定律。當然這個說法不夠嚴謹,物理主義所主張的不僅僅是普天之下,應該還包括天外之物,較好的說法是:寰宇之內,莫非物理。束物之理,莫非定律。人類掌握了約束之理,在最基本的意義上,天地萬物運行因此成為可理解的。有哲學家稱物理主義是我們的基本世界觀。不過這個頗受當代英美分析哲學青睞的立場,似乎頗難與日常直覺吻合。物理主義也許能說明生老病死,但它能解釋愛恨情仇嗎?物理主義也許能說明眼耳鼻舌的生理機制,但它能說明悲欣交集的細微感受嗎?物理主義也許能說明人類社會的演化,但它能解釋宗教、道德、藝術嗎?本文不是要為之提供一個答案,也不是要為理解這種困惑提供一個視角,而是要從一個新的角度(grounding)去理解物理主義論題中的一個基本結構:心物關係。

在心靈哲學中,對心物關係的理解,不脫還原論/非還原論的框架。簡單來說,還原論主張所有的心理性質/狀態/過程/事件/實體都可以還原為物理性質/狀態/過程/事件/實體。非還原論主張雖然世界歸根到底是物理的,但總有一些心理的東西不能徹底還原為物理的東西,而是依附/伴隨於物理的東西。心物伴隨,如影隨形,須臾不可離也。還原論的典型形態是同一論(心理狀態就是大腦的特定物理狀態),非還原論的典型形態是隨附論。從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的黃金時代到腦科學如日中天的今日,還原論和非還原論的內戰一直未能平息。伴隨物理主義內耗的戰火,20世紀70年代以來二元論外敵強勢入侵,以塞爾、查爾莫斯、傑克遜等為代表的二元論者,幾十餘年來不停提出各種論證(中文之屋、殭屍論證、知識論證)來反駁物理主義。這些爭論構成了近幾十年來心靈哲學研究領域的基本版圖。

在還原論、非還原論、二元論「三國演義」尚未停息之時,又一支大軍突起,入侵心靈哲學。這波大軍乃是從形而上學爭得一席之地的Grounding 。自20世紀初,以范恩為代表的形而上學家們從奠基入手研究實在的結構,開啟了元形而上學(Metametaphysics)研究,並輻射到其他哲學領域(心靈哲學、元倫理學、美學)。如今奠基研究在形而上學領域中地位顯赫,大有與傳統本體論研究平分天下之勢。范恩有句著名的話:奠基之於哲學,好比因果之於科學。

本文首先介紹分析奠基的基本概念,其次將討論如何用奠基理解物理主義。我將分析兩種可能的進路:第一,利用奠基來闡釋心物關係,使得這種處理優於還原論/非還原論的處理。第二,利用奠基回應物理主義所面臨的傳統批評(如解釋鴻溝、殭屍論證、知識論證)。最後我將簡要說明,是不是我們有了奠基這個概念,就意味著物理主義一馬平川、平定天下指日可待?我在文章開頭引用的詩句,有著重要的隱喻。

GIF/181K

一、奠基的基本結構

最近一些形而上學家提出一種和因果解釋不同的形而上學解釋:解釋項和被解釋項之間的關係不再通過因果機制說明,而是通過一種決定/被決定的關係來說明。范恩把這種關係叫做「本體論上的奠基」(ontological grounding)。例如,a和b之間的關係,a憑藉/根據(in virtue of )b而獲得解釋;a是由b所奠基(ground)的;a的存在是因為(because)b的存在;a依賴於(depend on )b獲得解釋;a的存在是b的存在所決定的(determinate)的,等等,這些不同的術語說的是一件事:刻畫兩種事物之間的一種必然關係。我們可以用如下三個例子來說明:

(1)球是紅色的並且是圓形的這個事實根據球是紅色的這個事實和球是圓形的這個事實而獲得。

(2)粒子正在加速這個事實根據粒子受到一些正作用力的推動這個事實而獲得。

(3)他的行為是錯誤的這個事實根據他在完成行為時完全具有傷害他人的意向這個事實而獲得。

這三種關係分屬三個不同的領域,第一個屬於形而上學領域,第二個屬於自然科學領域,第三個屬於規範倫理學領域。每一個關係都被看作奠基/根據關係,但按照范恩的理解,這三種關係各不相同,不存在一個統一的結構來說這些不同領域的奠基關係,他的立場被稱作多元論。威爾遜的主張極端一些:她不僅認為這三個奠基概念之間的結構不同,而且認為奠基沒有重要的哲學意義。范恩的立場被稱作溫和的多元論,威爾遜的立場被稱作極端多元論。與多元論立場相反的是貝克的一元論立場,他認為三者之間具有共同的奠基概念。由於本文的主旨是探討心靈哲學中的奠基概念,因此我們的論證對於這個爭論保持中立,溫和多元論和一元論的任何結論都與本文的論證是不衝突的。但本文拒斥威爾遜的極端多元論,按照她的理解,奠基這個概念對於心靈哲學是沒有用處的。本文恰恰是要表明,奠基這個形而上學概念對於心靈哲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對奠基的讀解,產生了對形而上學研究的一個區分:本體論和形而上學的區分。本體論這個術語取自奎因,奎因在《論何物存在》一文中認為,形而上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性質、數字、意義等是否存在。奠基論者認為,形而上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世界的結構、關係,尤其是世界根本存在物的性質:它和非根本存在物之間的關係。而這正是傳統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研究領域 。當代形而上學的一個趨勢是要從奎因回到亞里士多德。從本文的角度來看,形而上學並不關注事物在根本上是由什麼構成的,而是在接受心物二元的概念框架下,去重新理解心物之間的關係。注意一點,接受心物的二元框架,並不意味著必須接受心物二元論,本文的主要目的恰恰是為物理主義一元論辯護。

奠基本身可以分為部分奠基和全面奠基:球是紅色的並且是圓形的,部分奠基於球是紅色的;球是紅色的並且是圓形的,全部奠基於球是紅色的和球是圓形的。把部分/全面的二元區分融入到形而上學/規範性/自然性的三重區分中,我們就得到了六種不同的奠基類型。除了這些區分之外,奠基自身尚具有一些基本特徵。

第一,傳遞與非傳遞。大部分奠基實例遵循傳遞原則:如果[p]是部分形而上學奠基於[q],[q]是部分形而上學奠基於[r],那麼[p]是部分形而上學奠基於[r]。如果[p]是部分規範地奠基於[q],[q]是部分規範地奠基於[r],那麼[p]是部分規範地奠基於[r]。我們也可以把兩種不同的奠基混合起來:如果[p]是部分形而上學奠基於[q],[q]是部分規範地奠基於[r],那麼[p]是部分奠基於[r]。如果[p]是部分形而上學奠基於[q],[q]是部分規範地奠基於[r],那麼[p]是部分規範地奠基於[r]。但是否所有的奠基都是傳遞關係,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第二,對稱與非對稱。如果[p]是形而上學奠基於[q],那麼[q]就不是形而上學奠基於[p]。如果[p]是規範地奠基於[q],那麼[q]就不是規範地奠基於[p]。這比較容易理解,奠基、憑藉、因為這些詞語都已經昭示了二者之間的非對稱關係。

第三,事實與非事實。按照范恩的理解,事實之間的奠基關係可以通過非事實的奠基關係來定義。事實的讀解:A∩B奠基於A和B,如果A和B實際為真。非事實的讀解:A∩B奠基於A和B,即使A或者B並不實際為真。我們可以用非事實概念(

奠基刻畫了兩個不同層次事物之間的一種關係,從類別來說,這些事物可以是形而上學的概念,也可以是自然的概念、規範的概念。從形式來說,奠基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局部的。不管是何種類別何種形式的奠基概念,都具有傳遞、非對稱等基本特徵。

GIF/181K

二、堪培拉計劃與奠基解釋

布洛克認為,不管是物理主義者還是反物理主義者都分享了對物理主義的一個基本的理解框架,就是他稱為的堪培拉計劃,其中物理主義者大衛· 阿姆斯特朗、 金在權、喬·列文、大衛·路易斯和反物理主義者大衛·查爾莫斯、弗蘭克·傑克遜同屬於堪培拉計劃這一陣營。布洛克將奠基引入對物理主義的解釋,試圖說明,堪培拉計劃對物理主義和反物理主義都是不可取的。堪培拉計劃的基本主張有兩點:第一,在功能上定義被還原的物理性質;第二,尋找一個滿足此功能作用的物理性質。我們挑選幾個具體案例來說明堪培拉計劃的要點。

首先來看物理主義者的理解,金在權提出的基於功能還原的還原物理主義模型:第一步是在功能上定義被還原的性質,例如,通過基因在解碼和傳遞基因信息方面的作用來定義基因。第二步是找到功能作用的實現者或方式。比如:DNA分子結構解碼並傳遞了基因信息。第三步是解釋實現者完成這個功能的相應機制。路易斯認為,心理詞項的意義可以用如下方式分析:如果心理狀態M可以被分析為一種與因果作用R相關聯的狀態,並且,如果大腦狀態B通過經驗發現具有因果作用R,那也就表明M=B。路易斯認為,疼痛=c神經激活是一個偶然的經驗命題。「疼痛」是一個非嚴格指示詞挑出在不同環境下具有相同因果作用的性質。同一種物理性質,在一種環境下挑選出人類的疼痛,在另一種環境下挑選出蜥蜴的疼痛。路易斯接受了一種對心理詞項的先驗因果作用分析,他的觀點也被看成是功能主義和物理主義的糅合。但是,路易斯的功能主義和通常的功能主義不同,後者通常把心理狀態等同於因果作用,但是,路易斯把心理狀態等同於作用的實現者,而不是這些作用。

再看反物理主義者的理解,如傑克遜持有類似還原觀點:第一步,氣體中的溫度就是在氣體中具有某種作用的溫度,這是概念判斷。第二步,在氣體中承擔溫度作用就是分子的平均動能,這是經驗發現。第三步,氣體的溫度就是分子平均動能。如查爾莫斯對物理主義的理解,對於像繁殖和學習這樣的概念,都可以通過其功能來分析。這些概念的核心可以通過一些功能來刻畫。一旦我們解釋了相關功能的運行,就解釋了問題中的現象。

如何理解功能性質M(二階)和物理性質P(一階)之間的關係呢?金在權給出了一個關於功能性質和物理性質等同的論證,提出了一個基於內格爾還原的功能模型:為了把一個性質M還原到一個基本性質域,我們必須首先把M這個性質當作關係性質或者外在性質。對於功能還原而言,我們首先把性質M視作一個通過其因果作用而得到定義的二階性質,也即通過一個因果詳述H來描述其因果效應。M就是一個具有如此這般因果作用性質的性質,性質P就是滿足其因果詳述的性質。M就是一個擁有滿足說明性質P的性質。通常說來,擁有性質Q的性質=性質Q。這就保障了心理性質和物理性質之間的等同。金在權的最後的一個論斷似乎是違反直覺的。二階性質如何能夠等同於一階性質呢?

與金在權不同,布洛克實際上認為,物理性質奠基了功能性質。心理事項包含多種:狀態,事件,過程,實體和性質。布洛克格外強調性質,因為在他看來,物理的相似性奠基了心理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是源自性質之間的共享。不同的性質共享了某些東西,因此相似。性質和因果也相關。既然功能主義主要從因果角度定義,那麼性質也就變得重要。我們也可以把類型當作性質,把事件當做在某一確定時刻具有一個性質的東西。以疼痛為例,假設你不小心坐到了釘子上,感到了疼痛,疼痛令你緊張,情不自禁叫出一聲「哎呀」。我們可以這樣定義疼痛:處在疼痛之中=處於某種狀態,這個狀態是因為你坐在釘子上而引發的,並進而導致了其他狀態,這些狀態複合在一起,導致了你的一聲叫喊:「哎呀!」用量化形式來表示這個功能定義:處於疼痛之中=x處於疼痛之中=成為x使得存在兩個性質p和q,如果坐到了釘子上導致了其中一個性質,那也會同時導致另外一個性質。並且,這兩個性質會聯合導致你的叫聲「哎呀」且x處於p狀態之中。

前已述及,布洛克追隨范恩,認同形而上學和本體論之間的區別,形而上學就是對世界基本結構的研究,本體論是世上存在何物的研究。本體論的物理主義者否認世界上有非物質的東西。形而上學的物理主義者認為疼痛經驗奠基於物理性質,相關物理機制揭示了疼痛經驗。這兩種物理主義立場是互相獨立的:一方面,如果本體論物理主義為真,形而上學物理主義可能為假。如果取消論是成立的,那麼就不存在心物的奠基關係了。另一方面,本體論物理主義可以為假,形而上學物理主義卻可能為真。例如,世界上可能存在非物質的東西,但這個非物質的東西卻有一個物理基礎。這個區分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形而上學物理主義可以相容於某種形態的二元論、副現象論。

遵循這種區分,功能主義可以成為一個形而上學論題,而不用承諾本體論論題,換言之,功能主義可以為二元論和物理主義所共享。當我們說疼痛是物理的時候,其實是說疼痛有一個對應的物理性質,擁有疼痛是被這個物理性質所奠基的功能性質。 按照路易斯的理解,疼痛是一個非嚴格指示詞,既可以指稱我們身上的物理狀態,也可以指火星人身上的物理狀態。但擁有疼痛是一個嚴格指示詞,它挑出二階性質:滿足具有疼痛因果作用的性質。

從布洛克這種新功能主義立場來看,當金在權認為某些心智狀態可以被功能定義的時候是一個功能主義者,當他認為感受質不能被功能定義的時候是一個二元論者。路易斯其實主張火星人的疼和瘋子的疼都從不同角度抓住了疼的本質。

一個人可以針對某類心理狀態是一個形而上學物理主義者,針對另外一類心理狀態是形而上學功能主義者,那意味著他可以是一個二元論者。例如,「愛聽搖滾」可以是一個功能甚至行為狀態,即便具有某種現象性質是一個神經狀態。布洛克認為,還原的物理主義必須滿足兩項條件:形而上學的物理主義條件和本體論的物理主義條件。如果還原的物理主義不能滿足形而上學的物理主義條件,那仍然是失敗的。實際上,他認為,還原的物理主義忽視了形而上學條件(奠基),這是他批評所在:還原的物理主義必須嚴肅對待心理現象,而不是簡單將其還原。

金在權拒斥了形而上學物理主義,他認為心理性質僅僅是名義上的性質,實際上根本不是什麼具有因果效力的性質,而僅僅是例示了功能甚至行為的概念。金在權的還原的物理主義更接近於消除主義,與疼痛的形而上學基礎無關。布洛克用奠基計劃取代了堪培拉計劃,同時用奠基修正了功能主義。奠基計劃為物理主義和二元論者所共享,功能主義也可以為這兩個對立立場所共享。實際上,布洛克用奠基發展了功能主義學說,為理解心身關係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GIF/181K

三、反物理主義論證與奠基解釋

心靈哲學中的一個主戰場是物理主義者和反物理主義者之間的爭論(現象意識、心理因果、意向性等領域)。物理主義者主張心物關係是必然不可分割的(先天同一、後天同一、伴隨、實現等),因此反物理主義者構想了不同的思想實驗試圖說明心理事項和物理事項之間存在一條鴻溝:從本體論上講,意識和物理過程可以獨立存在;從認識論上講,對物理事項的解釋並不能解釋與之相聯的心理事項。

謝弗提出了一個不太常見的觀點:物理層面和化學層面的關係與物理層面和現象層面之間的關係是一樣的。一般認為心物關係是晦暗不明的,而物理化學層面之間的關係是明晰的。但謝弗力圖讓我們相信,其實物理化學層面的關係也是晦暗不明的,心物關係、物化關係一明俱明,一暗俱暗,解釋鴻溝並非僅僅存在於心物之間,而是普遍存在。論證大致分為三步:(1)說明為什麼物化方面的關係和心物方面的關係是同樣的。(2)這個相同的關係是奠基。(3)奠基可以通過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來刻畫。

以水的分子結構為例,一方面,在H、H、O和H2O之間存在一個標準的聯繫,可以通過清楚明確的物理和化學理論來說明;另一方面,對於物理層面和現象層面之間的聯繫,缺乏清楚明確的基礎理論來說明。謝弗認為並不存在這一對比,解釋鴻溝普遍存在。H、H、O原子和H2O分子之間也有一條鴻溝。通常解釋鴻溝產生的原因是,物理和化學之間的關聯方式與物理和心理的關聯方式不同。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對物化機制解釋中所需要的整分原則(mereological principle)太熟悉了,以至於忘記其存在;另一方面是我們對解釋心物關聯的神經科學太陌生了,以至於忽視其存在。

讀者一般會疑惑,通常的類比不是在水=H2O和疼痛是C神經元激活之間展開嗎?謝弗並不關注水=H2O這種概念聯繫,他更關注的是H、H、O和H2O之間的整分聯繫,他認為這裡存在一條整分的鴻溝(mereological gap)。

既然鴻溝是解釋引起的,不妨對解釋做一點界說。解釋是一個三元結構:包括基礎/原因、聯繫和結果。以因果解釋為例,起因是石頭砸了玻璃,聯繫是自然律,結果是玻璃碎了。形而上學解釋中具有相同的結構:基礎(更基礎的條件),原則(奠基的形而上學原則),被奠基的(更少基礎的條件)。邏輯解釋中也有相似的結構:前提、推理規則和結論。這三個領域中的結構絕非偶然巧合,結構的相同可以說反映了解釋的本質。

解釋鴻溝與晦暗相關,或者說晦暗是造成鴻溝的原因,這個晦暗性需要在三個層面上來說明:可設想性、邏輯可能性和認識的先天性。謝弗這樣定義晦暗:基礎狀態和被奠基的狀態之間的聯繫是晦暗的當且僅當「基礎狀態出現了而被奠基的狀態沒有出現」這一命題是可設想的/邏輯上可能的/不是被先天排除的。物理-化學關係和物理-意識關係都在上述三種意義上是晦暗的。謝弗認同二元論者對心物關係的基本看法:心物之間的關係是晦暗/神秘的,進一步提出來在H、H、O和H2O之間的關聯也是晦暗的。

首先,他試圖說明H、H、O三個原子有可能構成或不構成任何東西。如果我們把H、H、O和H2O的關係看成是部分之和構成整體的關係,那麼普遍主義者會認為每一個不同的元素都存在一個融合,虛無主義者會認為沒有一個元素構成一個融合。如果你認為H、H、O三個原子組成了H2O,那麼你持有普遍主義觀點;如果你認為H、H、O三個原子不能組合成任何物質,那麼你持有虛無主義觀點。目前並沒有決定性的證據支持一個理論而反對另外一個理論,普遍主義和虛無主義兩種觀點在形而上學上都是自洽的。用上述三種概念來說,虛無主義是可以設想的,是邏輯可能的,也不是可以先天被排除的。虛無主義觀點在心物問題上和物化問題上是一樣的,我們都可以質疑二者關聯的明晰性,實際上它們都是晦暗不清的。如果虛無主義不能被證明為假,那麼從H、H、O三個原子到H2O之間的關聯就是晦暗的,二者之間存在解釋鴻溝。

其次,即便H、H、O三個原子並不如虛無主義立場認為的那樣什麼都不構成,而是構成了某物,那也不能表明它們所構成的物質就一定是H2O。這裡要引入一個形而上學概念:性質遺傳(property inheritance)。比如,質量這個性質在原子層面和分子層面都有,但有的性質在原子層面具有,到了分子層面就消失了。謝弗論證,至少有一些性質遺傳的形而上學原則是晦暗的。以質量為例,我們引入一個競爭的假設——空無主義(zeroism):所有的融合或構成的物都是零質量的,沒有加速度,甚至不佔有空間位置。不難看出空無主義也是可設想、邏輯上可能的、不能被先天排除的一種立場。空無主義和牛頓力學定律也是一致的,如果聚合物沒有空間位置,也就沒有距離,沒有分力作用於該聚合物,因此F=0。另一方面,既然聚合物沒有質量,就沒有加速度,ma=0。在基礎層面的原子也同樣遵循牛頓定律,因為聚合物不影響其組分的質量、位置和加速度。

至此,謝弗論證了物化關係和心物關係一樣是晦暗的,由此可以推知,我們不能因為心物關係的晦暗來質疑物理主義。這只是對奠基做了一些基本的解釋。謝弗的新意是利用最近貝葉斯因果理論的結構方程模型來刻畫這種奠基關係。

結構方程模型本來是用來說明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謝弗將這個模型應用到心物關係上。其要害是看到了兩個不同層面之間關係具有和因果模型中相同的結構。貝葉斯因果模型的一個基本預設就是: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關係是非對稱的,原因決定了結果。因果模型可以由一個有向無環圖(directed acyclic graph,簡稱DAG)來表示。每一個節點表示變元,連接節點之間的線段表示變元之間的聯繫,線段的箭頭表示方向。不同節點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家族中的先祖和後代的關係做比較,先祖決定了後代。相鄰節點之間的關係就是父母和兒女的關係,父母決定了兒女。因此,形而上學的基本層面和非基本層面之間的關係(比如物理層面與化學層面、物理層面和意識層面等)可以通過這種結構方程模型來刻畫。在這個模型中,外生變元表示獨立條件,內生變元表示依賴條件。結構模型是一個三元結構S=。U是外生變元的集合,V是內生變元的集合,R是一個從每個屬於U和V的變元映射到與該變元進行對比分配的、至少含有兩個元素集合的函數。最後一句話稍顯拗口,表示某一個後代和他/她的先祖之間的關係(也很可能是每一個子女和她/他父母之間的關係)。一個因果圖模型的最基本單元是至少包括三個變元,才有從一個變元到另外兩個變元之間的映射。這實際上是因果馬爾可夫鏈條的擴展。以語音識別為例,我們可以假設說話者說出的任意一個句子都是一個馬爾科夫鏈條,即句子中的每一個字元都只能由它的前一個字元所決定。結構模型把字元/節點之間的鏈條關係拓展成網路關係。不難理解,馬爾科夫鏈條,只存在一個變元映射到另外一個變元的函數。一旦拓展成網路,就至少要有三個變元。馬爾可夫鏈條是因果模型的一個特例。

需要注意幾點:1.奠基物理主義並不考慮抽象對象數學、虛構等。2.奠基物理主義不考慮如何定義物理概念。 3.假設自然的底層是物理事物。基礎物理學對世界基礎構造的解釋以及神經科學對大腦的解釋並沒有一錘定音,所以是一種假設,儘管很有可能是真的。4.奠基物理主義並不是要提供關於物理主義的一般刻畫,實際上,它是針對鴻溝論證提出的一種物理主義。5.奠基的含義是形而上學,而非自然的。它提供了理解心物必然關係的一種框架。

現在可以看看可設想論證:

(1a)心物分離是可以設想的。

(2a)如果心物分離是可以設想的,那麼心物分離就是可能的。

(3a)心物分離是可能的。

(4a)如果物理主義為真,那麼心物分離就是不可能的。

(5a)物理主義是錯誤的。

相應地,我們可以考慮物質的物理層面和化學層面之間的關係,我們也可以構造一個類似的反物理主義論證:

(1b)物化分離是可以設想的。

(2b)如果物化分離是可以設想的,那麼物化分離就是可能的。

(3b)物化分離是可能的。

(4b)如果物理主義為真,那麼物化分離就是不可能的。

(5b)物理主義是錯誤的。

不難看出,a論證和b論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們直覺上覺得物化分離是不可能的,心物分離是可能的。實際上,二者都是邏輯上可能的,並非形而上學可能的,因此不能用這類論證反駁物理主義。2a/2b中「可能的」含義,是邏輯上可能的,而非形而上學可能的。因為按照我們的讀解,心物關係是形而上學必然的,受到奠基關係的約束。從奠基物理主義角度出發,心物/物化的分離僅僅是邏輯上可能的,並非形而上學可能的。

最近類似的思路比較盛行。斯圖加認為,我們無知於某些物理事實和意識事實之間的必然聯繫,因此提出了可設想論證和知識論證。反對者則構造對等的論證說明:我們也可能是無知於某些物理事實和意識事實之間的偶然聯繫,才會認為反物理主義論證是錯誤的。物理主義者可以假設存在我們不知道的物理真理,二元論者也可以假設存在我們不知道的意識真理。二者之間的爭論,無法通過構造概念論證來平息。如果不改變思路,這註定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永恆之戰。

再考慮知識論證,瑪麗在黑白屋子裡獲得了所有的物理科學知識/事實,等她出來之後,按照物理主義的假設,她就不會獲得關於顏色的新知識/事實。但是,我們的直覺是她也獲得了關於顏色的新知識/事實。因此,物理主義就是錯誤的。如果從奠基物理主義來看,首先,我們承認瑪麗被釋放後學到了關乎顏色的新知識/事實。 心物的奠基關係,並不能保證瑪麗直接從關於物理的事實推出心理的事實,它只保證如下一點:不管瑪麗如何獲得新的知識,這些新的知識/事實都將滿足心物的奠基關係。我們也許對底層的物理事實不能完全掌握,我們也許對橋接規則不能完全掌握,按照斯圖加的理解,我們人類的認知能力本來就認識不到某些物理真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做一個物理主義者。正如謝弗所言,反物理主義者的解釋鴻溝無所不在。只是對於有些鴻溝我們用成見去聯結了,從而感受不到其存在。牛頓認為,力其實也是晦澀的,他提供的只是一種機制說明。至於物理的事實是如何奠基其他事實的,的確需要更多的科學工作和概念分析,目前並未有最終定論。這並不妨礙我們從形而上學立場出發理解心物的結構關係。

GIF/181K

四、一個謙虛的物理主義者的思考

一個謙遜的物理主義者接受以下事實,很可能由於我們人類自身認知能力的局限,我們認識不到某些終極真理:在本體論層面上,究竟是一元的(物理主義),還是二元的(心物二元論)。但我們依然可以做一個形而上學的物理主義者。我們可以用奠基這個概念去理解心物的必然關係,結合物理學、演化生物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來理解心腦關係、心理現象等。

麥西瑞指出:「我認為解決許多傳統的、當代的哲學問題超出了我們的認知範圍;我們不能知道二元論是不是真的(假定實際世界中的心理事件恰恰等同於物理事件),疼痛是否等同於某些複雜的神經狀態(假定實際世界中的疼痛等同於神經狀態),知識究竟是什麼,什麼條件使得一個行為在道德上是被允許的,因果是否就僅僅是事件之間的一種反事實依賴關係,是否隨著自我的持續我依然是同一個人,是否如果我能有所選擇我的行為就是自由的。我認為這些哲學議題都應該消除……我們不能通過科學去獲得關於可能和必然的模態事實。本書的主旨是模態懷疑論(modal skepticism):或許有這樣的事實,但我將表明我們並不知道這些事實。」

麥希瑞所反駁的是本體論上的二元論和一元論主張。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可以深入地理解心理現象,比如認知科學中關於讀心術(mindreading)的研究,麥希瑞、洛布、尼科爾斯等實驗哲學家對現象意識、意圖、自我的研究,都是在擱置本體論爭議的前提下進行的探索。這種研究思路和對心靈的形而上學研究是合流的。形而上學不再追求先天知識和分析真理,而是利用概念分析來釐清和評估觀點。利用奠基概念重構心物關係就是一個示例。尤為有趣的是,謝弗運用了在計算機領域大行其道的因果圖模型來刻畫心物關係,這是科學方法和形而上學的一個結合。

目前,對奠基概念有兩種不同的理解,第一種是布洛克和謝弗的理解,奠基是一個形而上學概念,刻畫的是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必然性關係;第二種是范恩和達斯古普塔的理解,奠基是一個解釋概念。當說一個事實奠基了另外一個事實時,無非是說前者為後者提供了解釋。不難看出,奠基解釋和因果解釋彼此並非完全獨立,卻是兩種方向不同的解釋:想像一下對你家裡有一張書桌的解釋。你想要買一張書桌,然後你在網上下單,京東送貨到你家裡,工人將其組裝放在你的窗前——這是因果的解釋。奠基解釋是另外一種:書桌是由一些木頭和釘子以某種方式組合起來,有了書桌,你可以在上面擺放檯燈、書籍和電腦,用它來工作。在這個區分中,我們似乎看到亞里士多德「四因說」的跡象。實際上,奠基論者也認為這個概念並非新潮,而是復甦了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傳統。這裡有兩個問題,如果奠基是形而上學概念的話,那麼它在什麼意義上為心物關係提供一種解釋?如很多人指出的,奠基概念是一個基石/基礎概念,我們只能用一些憑藉、根據、因此類似的語詞去幫助理解,但依然難以琢磨。任何兩個基本事物和非基本事物之間的關係,我們都可以用奠基概念。但似乎僅此而已了,它對於我們把握心身關係提供不了進一步的理解。所以,謝弗借用了科學中的因果結構模型來闡釋奠基關係。但如果謝弗的主張是對的話,那麼這就不是一種形而上學解釋,而是自然解釋。雖然謝弗一再強調他只是借用了結構的相似性,不是一種自然解釋,但物理事件和心理事件都是自然中發生的現象,因果結構模型對這一關聯的刻畫當然首先應該是自然的解釋。另一方面,如果奠基概念是個解釋概念,奠基解釋和因果解釋之間的區分就不是那麼清楚。在書桌這個例子中,奠基解釋是由功能解釋(書桌是來擺放檯燈、書籍和電腦用來工作的)和整分原則(書桌是由各個部分木頭、釘子等組合起來的)組合起來的。功能解釋完全可以劃歸為一種因果解釋,如阿姆斯特朗和路易斯主張的因果功能主義,而整分原則也可以用因果結構模型來解釋。這樣的話,奠基的形而上學概念其實只是一種特定因果解釋的說法而已。

本文的主旨是為物理事物和意識之間的關係提供一個新的理解維度,但這並非單純的概念辨析,也可能預示著神經科學的一個方向。近年來,一些交叉領域的研究者試圖利用因果網路結構模型從人腦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神經網路數據去分析神經元活動的因果關係。如果還原主義者的主張是對的話,那麼我們就能夠在神經元活動的因果關聯中找到大腦過程和意識之間的聯繫。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試個體在休息或睡眠時的大腦掃描,還沒有集中到特定任務上來。也許下一步會在視覺、聽覺、冥想等具體任務領域做出進一步的探索。另一方面,技術的局限也是一個難題。當我們假設大腦的神經元網路活動是一個有向無環圖(實際情況也許是有環圖,但出於研究的便利只能做如此假設),我們需要提取兩個神經元之間的活動數據,假設我們提取的頻率是3毫秒,而實際上因果過程發生的頻率是2毫秒,那麼機器的掃描就沒有捕捉到這一因果過程,可能做出錯誤的推理。謝弗在概念上用結構方程模型來理解物理狀態和意識狀態之間的關係,物理狀態決定意識狀態,就像因果圖中,馬科爾科夫父母決定其兒女一樣。 驗證大腦狀態就是意識狀態這個斷定,對於神經科學家來說,就是找到在執行某個具體任務時,不同神經元活動之間的聯繫。所謂的物理狀態決定意識狀態,就是有一些物理狀態決定了另外一些物理狀態;或者有一些神經元活動的網路圖構成了另外一些神經元網路圖的馬爾科夫父母集。如果神經科學家能在這方面取得突破,這將是對還原的物理主義的一大支持。

讓我們回到最初,本文所刻畫的主張可以稱作奠基物理主義,它具有三個基本要素。其一,它是形而上學的,而非本體論上的物理主義。本體論的問題應該由物理學和神經科學來給出答案。其二,奠基的關係或可由因果圖模型來刻畫。其三,奠基物理主義不僅會成為一個心靈哲學的立場,也可以成為神經科學家在研究大腦神經元網路關係的一個基本綱領:運用因果圖模型/結構方程模型去發現大腦狀態和意識狀態之間的因果關係。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就是一場意識領域的革命。但是,這需要哲學家、統計學家、神經科學家、認知科學家、計算機學家的合作。物理主義解釋一切的主張離開了其他領域的合作只能成為一紙空文。這就好比憲法,沒有具體的民法、刑法、商法,沒有相關的法律機構,沒有公民的法制理念,憲法只能變成原則上可行,而非實際上可用的「根本大法」。

一開始,我引用了《詩經》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歷來讀者只提到前幾句,卻遺忘了後一句:「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這是作者抱怨王君的話,那麼多大夫,為什麼只有我才這麼勞累。這個抱怨也適用於物理主義(者):為什麼天下學問如此之多,卻非要我包攬一切?各司其職,各賢其賢,不是很好的局面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術月刊 的精彩文章:

TAG:學術月刊 |

您可能感興趣

物理學界的「華山論劍」!
愛因斯坦:理論物理學的原理
「物理學沙文主義」中的學科鄙視鏈
朱光亞與吉林大學物理系
《萬物理論》——霍金的物理、愛情、生命
偉大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教授葬禮在劍橋舉行
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奠基人:黃昆
「華裔諾貝爾物理學得主」——「光纖之父」高錕
魔術中的物理原理
北大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什麼是物理
李牮:理論物理學家的「冒險」丨西湖人物
紀念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
重新認識物理之宇宙太奇妙
看漫畫學物理:美國經典物理啟蒙全書《這就是物理》!
河圖洛書:河洛之數為宇宙萬物物理的根源
他本屬於星辰——懷念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
「物理學術巨匠」楊振寧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李華鍾病逝 曾把物理現象寫成詩
物理教師獨創「知識結構八陣圖」,趣解物理、方便記憶
愛因斯坦是「引力波物理學」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