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司法判決與公眾認知的距離
□有的司法判決之所以難服眾,不僅因為公眾樸素情感與司法專業性之間存在差異,還在於普法的不足與滯後
近日,深圳市民王某因出售兩隻自行人工繁育的綠頰錐尾鸚鵡,被法院以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判處五年有期徒刑,引發社會公眾的熱烈討論。而在近年來發生的天津模擬槍案、河南盧氏縣採摘蕙蘭案等多起刑事案件中,也曾出現類似的激烈爭論,不少人甚至對這些案件的判決結果難以認同。
為何這樣的司法判決難以服眾?
其中的一大原因,往往在於這些司法案件大都非常貼近公眾的日常生活,他們一直以來都是依據其自身的樸素情感和經驗進行評判。然而,司法判決卻在不經意間衝擊、顛覆了公眾原有的認知模式,使他們突然意識到原本習以為常的行為竟可能觸碰法律的禁區,這種衝擊破壞了他們原有的安全感,引起了他們的不適和擔憂。
當然,公眾認知與法律規範的確往往存在差異,司法作為一項具有高度專業性的工作,司法判決也不能以個人或群體的意志為轉移,而應服膺於事實依據和法律準繩。但是,司法者若只是一味站在法律專業主義的立場,用精深複雜的專業技藝去解釋論證判決的合理性,而輕視和簡單否定公眾對生效判決的異議的話,則會縮小司法與民意之間的「公約數」。更重要的是,一旦過分自信於所掌握的專業技藝,卻不自覺忽略公眾的樸素情感之時,那麼其專業技藝演繹的越精細,反而愈加可能背離司法尋求公平正義的原旨。
有的司法判決難以被認同的另一大原因,還在於普法的不足與滯後。
「不知法律不免責」是一項重要法律原則,這意味著即使不知道自己行為違法,也應該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然而,法律規範數量眾多,且很多規定極具專業性,廣大群眾想要全面準確地了解確非易事。尤其是當那些法律禁區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時,即使是事實清楚、於法有據的判決,也難免和不少群眾的心理預期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天津模擬槍案中,關於槍支標準的過分精細和難以為眾周知,就成為公眾爭議和質疑的焦點;而在本案中,王某也因不知其出售的鸚鵡是瀕危野生動物而引發人們的同情。
不可否認,司法判決作為事後的懲戒教育機制,固然是普法的有效途徑。但更重要的是,應在普法宣傳中未雨綢繆、下好「先手棋」,讓廣大社會公眾能夠更早地了解相關法律規定,知悉法律禁區和違法責任,通過提前形成心理預期,以更好地彌合公眾固有認知和法律規範之間存在的縫隙,實現公眾樸素情感與司法判決結果的良性互動。
※共享單車發布長沙騎行「大數據」
※讓我們盪起雙槳!今早廣東人是如何開船上班的……
※泰國軍用醫院爆炸致25傷
※健行組328人完成挑戰
TAG:中國青年 |
※檢察官細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以案說法:變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法不許!要知道非法集資危害大!
※王寶強真的急了,要求公開審理離婚案,並不怕公眾知道這些事!
※成龍都不敢公布的事情,耿直而正義的她竟向公眾坦言
※他是埃及前臨時政府總統,被指控其辭職是對公眾的「背叛」
※從華為到歐洲議會選舉,影像如何拉近公眾與新聞標題之間的距離?
※「暴走漫畫」涉事公司公開道歉:向葉挺親屬和公眾致以最誠摯歉意
※從金馬獎到馬拉松,對愛國公眾的詆毀和醜化,終成笑談!
※夏威夷州長:未能將導彈警報的錯誤及時通知公眾,因為他忘記了其推特密碼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本質特徵和認定標準
※梅根堅決打破王室傳統,不抱寶寶見公眾,真正原因曝光:讓人無語
※茂南一男子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被全國通緝後被逮捕
※陳羽凡因吸毒被捕疑已釋放,但未第一時間向公眾道歉
※哈里王子公開為與梅根未來寶貝「假公濟私」,公眾反而誇讚
※章子怡之所以被稱為國際章,看她電影和公眾面前她的形象就知道了
※黛安娜王妃嫁入王室屢次打破常規,但卻獲得公眾的一致好評
※美國國會通過《開放政府數據法案》,將向公眾開放「非敏感」政府數據
※越南通過新網路安全法,公眾擔憂限制言論自由
※公司危機之後羅永浩首次面對公眾:最近很忙 爭取早日解決問題
※撒貝南說結婚沒意思,被問為什麼不離婚?撒貝南:對公眾不好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