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調工作的珍貴記憶
「
編者按:
在森林調查的圈子裡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森林隊員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調查隊員累不累,學習革命老前輩。足跡遍及祖國大小林區,他們是林業開發的尖兵,更是先鋒。
時年80歲高齡的朱俊鳳可謂是林業界的老前輩。他曾先後擔任林業部調查規劃院黨委委員、室主任,中國綠化基金會辦公室副主任,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綜合組組長,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林業部造林司司長……參加工作30餘載,從事了林業調查規劃、造林營林、國土綠化、沙漠化防治、森林經營、防護林建設、森林生態等專業研究和管理工作。
生在動蕩年代,長於困難時期,一生奉獻林業事業。他提供的一張張老照片雖已泛黃,但記憶卻歷久彌新。在本期《口述歷史》欄目中就讓我們聽朱老將他的故事娓娓道來。
」
GIF/26K
乘著直升機去森調
伴隨著螺旋槳高速旋轉發出的巨大「嗡嗡」聲響,「米-8直升機778號」穿梭於林間,輸送人員、備品和各種工具。那是1978年,當時將直升機應用於森林調查,我國還尚處於試驗階段。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大興安嶺南瓮河上游的原始森林,任務是複查8塊興安落葉松林標準地。這些標準地還是林業部綜合隊1954年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設置的一批半永久性固定標準地,用以觀察森林的生長過程和林相的演替規律。
20多年過去了,標準地發生了怎樣的變化?1978年5月,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森林調查規劃大隊派出12名同志,趕赴南瓮河對其進行第一次複查。我作為隊長參與其中。
說起我們此次複查標準地,歷史的捲軸還要倒退回新中國成立前。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既無任何圖件資料,也缺乏調查設計人才和可資借鑒的經驗。在當時那種條件下,學習蘇聯的技術和經驗是唯一可行的選擇。
於是國家果斷決策,將「森林航測」列為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之一。為了配合蘇聯援建的森林航測項目的實施,一支生機勃勃的森林調查設計隊伍應運而生。
1962年我從東北林業大學畢業後,有幸被分配進這支隊伍,光榮地成為一名森林調查員。
林業部第一任部長梁希曾說過,林業調查設計工作者,是林業的開路先鋒,也可以說是林業的「開山祖師」。他們上登千仞峰,下臨萬丈淵,享有大自然的快樂,也受盡大自然給予的挫折……
我們立下志願要向老一輩學習,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為了祖國的發展,甘願流汗、流血,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
參加複查的12名同志,除兩名工人外,其餘全部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我國自主培養的年輕科技工作者。他們來自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和南京林業大學,大多是20世紀60年代初走上工作崗位的。
5月20日,直升機降落在南瓮河上游,我們一行人下飛機準備野營。待一切安頓好後,我們懷著緊張和激動的心情準備向原始森林進發,揭開24年前前輩們鋪蓋下的神秘面紗。
首項任務便是要在這茂密的原始林中尋找到森林標準地。在成為森調員的這十多年時間裡,我們積累下豐富的實操經驗。經過周密的準備,我們憑藉粗放的略圖和原始記錄,再根據航空照片的判讀,終於在浩瀚的林海中,找到了不足一米高的標樁。為了方便以後複查,在標準地複位的同時,我們還判明了它們的地理坐標,並在航空照片上刺了點。
在隨後的時間裡,我們又相繼踏查了標準地,測量樹高、胸徑……為研究大興安嶺林區的森林演替、林分發育規律,精確估算林分生長量與枯損量,檢驗林分生產過程表和各種生長量測定方法的精度等,提供了翔實的數據。
「寶藏庫」與野生動物園
1978年5月25日,我和李永武同志又一次來到山上找24年前設置的標準地。當我們找到39號、48號標準地時,無意中發現在離48號標準地不遠的地方,有一堆木炭,而周圍的木樁已經燒得不像樣了。於是,我們走近觀察,一共發現了4個木樁,高2.6米,粗約30厘米,都是在把樹鋸斷後,在上邊做成了一個定角,我們分析可能是很早以前有人在此搭建臨時房子所用。
在木炭堆旁還散落著一些銅製品和發銹的東西,能夠辨認出的有鄂倫春族部落首領戴的帽子;清朝的銅鏡,大小不等約有10個,有的上面寫有「狀元及第」「鸞鳳和鳴」等字樣;幾十個馬頭上佩戴的嗡響子,上面印了些「太平」字樣和虎頭的圖案;釣魚用的魚鉤,大小和馬掌差不多,據說可能是在黑龍江里釣魚用的;馬蹄形的磁鐵、刨刀;還有一個雕有玉蘭花圖案的玻璃藥瓶,後來有見到的人說可能是進口貨……還有一些不認識的東西。
那時,我們工作的原始森林也是一個天然的野生動物園。在淺山坡有狍子、馬鹿、狼、雪兔、艾虎(艾鼬)等;在深山裡有野豬、棕熊、黑熊;而水泡子是鳥類的樂園,大天鵝、麻鴨、鴛鴦、灰雁一群接著一群,總是熱熱鬧鬧地佔據了「海陸空」,真是一個天然的樂園。動物們發現了我們,要先看看,而我們見到它們也停下腳步。「新朋友」碰面相互打量,然後就相安無事地各自忙各自的去,一切都是那樣和諧。
TAG:中國綠色時報副刊 |
※烏鴉靠記憶製作工具
※記憶香格里拉
※坦克總師談工作中的難忘記憶
※吳宇森的好萊塢經典之作:記憶裂痕
※記憶
※撿拾記憶中的珍珠
※永恆的記憶—蠟菊
※記憶里的經典老歌
※記憶中的恩師
※記憶的歷史——岡瑟·弗格
※值得珍藏的記憶
※粽香深處的文化記憶
※哈佛記憶專家的記憶訣竅
※張鳳蘭作品《遠去的記憶》欣賞
※盧克索的記憶
※佳作欣賞 故宮的記憶
※原創《記憶》作者:馬玉德
※記憶里的盛夏 投稿作品
※紅色創作的記憶
※記憶中的老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