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的理性思考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的理性思考

摘要:成功,固然需要敢冒風險的精神,但聰明的人們又深諳:盲目冒險的人將死於危險。警惕危險,控制風險,把敢冒風險與善控風險結合起來,是成功的理性使然,是一個成功者應有的科學態度。

作者:於永軍

每天步行上下班的路上,必經一家炒栗子的小店。店面不大,生意卻是相當的紅火。考察原因,一是栗子質量上乘,二是價格比較適中,三是正沖路口的區位優勢。但我個人感覺,店家那句自製的廣告詞,同樣功不可沒。一臨近小店,路人就能聽到小廣播里傳來「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的叫賣聲。即使不買,也會忍不住朝那兒張望一下。我則每每對那個帶著濟南腔的廣告詞給出會心的一笑,並由是若有所思,聯想起一些故事,品咂出些許工作和生活中的事理兒。

據說,南方某市有一座大樓很奇怪,樓層標誌沒有15層。

這是市政府機關的辦公大樓。此事曾讓不少人費猜,誠然南方人喜歡好口彩,可這15並非4或14之類的「不吉利」數字,為何卻偏偏少了15層?

經有心人研究,方才戳破了窗戶紙。原來,這「15」乃是「失誤」的諧音,「沒有15」就是「沒有失誤」。在四平八穩、安於現狀的工作環境里,它成了一些人追求的目標。

實際上這是唯心主義的。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人的思想是對社會存在的折射和反映。由於種種客觀因素對人類認識的限制,由於客觀事物本身的矛盾展開及暴露也有一個過程,加上人的認知受著自身生理狀況和精神狀況諸如年齡、先天素質、知識水平、思想方法等局限,在無限的複雜多變的客觀事物面前,任何人對事物的認識都是有限的,工作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誤差是在所難免的。也就是說,要想幹事、干成事,就要有不怕失誤的思想準備;要想改革創新、謀求新的發展,就要有啃硬骨頭、涉險灘的勇氣。害怕失誤、害怕擔風險,只能無所作為,至少不會有大的作為。尤其是面對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稍一猶豫和躊躇,就可能與發展機遇擦肩而過。

有鑒於此,當地最高長官旗幟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寧有過錯,不要錯過。」這無疑是一個為擔當者敢於擔當的好提法,有利於營造敢於負責、勇於擼起袖子加油乾的幹事氛圍。

有一個常識,不講大家都明白:干工作,就會有過錯,就要擔風險,且幹得越多,出過錯、遇風險的幾率也就越多。因此,一些投機取巧之人,往往信奉「幹得好不如躲得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總想把工作甚至自己職責內該乾的活兒推給別人,尤其是碰到容易出差錯、擔風險的事情,更是能躲則躲、能避則避、能推則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領導幹部卻在事實上起著縱容作用:工作往往不是以敢不敢擔當、有沒有工作成績論優劣,而是以「問題定乾坤」。凡是工作有了失誤,不問青紅皂白,不加具體分析,沒有對擔當者工作失誤的澄清關懷,而是一古腦兒打屁股,結果「幹得不如看的」,這就必然在一些人中引出「避事、躲事、怕擔當」的怪現象,以至於碌碌無為成了「有為」,不幹工作反成了「成績」。一個什麼工作也不幹的人,固然不會有過錯,但也決不會真正有什麼工作成績;一個不想擔當,不願付出代價、不敢冒任何風險的人,決不能指望他有什麼作為,遑論大的作為。

「兩隻幹活的手,比一千隻比劃的胳膊更有用」。這,也是一個鐵律。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應當大度寬容那些出於公心幹事的有過錯者,應當給面對失敗仍不墜青雲之志的改革者以鼓勵的掌聲。

客觀世界是紛紜複雜的,不可能讓人事先做出百分之百正確的判斷。尤其在深化改革問題上,一些思想觀念障礙往往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常常潛在於靈魂深處。思想不解放,這也不敢幹、那也不敢動,就很難弄清問題的癥結所在,很難找出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這就要求我們做任何事情尤其改革創新,要想獲得成功,首先要解放思想,具有敢想敢幹敢試、敢冒風險的精神。

古代有一位國王,他把幾個兒子帶到一座巨大的石門前,對他們說:「誰能推開這座門,誰就繼承王位。」王子們望著巨大的石門,都搖搖頭放棄了。只有最小的王子走過去,用力一推,門就開了。原來,石門是虛掩著的。

事實上,有些事情人們之所以不敢去做,只是在於我們認為不可能。而許多不可能,只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中,它需要一點敢試敢冒的精神去開啟,而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美國著名的《商業月刊》雜誌,曾對20世紀80年代最有影響的企業界巨頭作過一次全世界性評選,遴選出了50名企業界巨鱷。綜合其基本素質,第一條無不是富有冒險精神,敢於冒風險,不怕摔跟斗,不怕出現失敗。

「有蜜的地方有蜜蜂」。不冒風險,就會錯過成功的機會,就沒有成功可言。所以,錯過了機會,怨不得別人,只能怪自己膽量不夠大。一個不敢冒風險的人,永遠不能成就高尚的品格,也永遠幹不成名垂青史的偉業。要想成功,就要敢冒風險,就要倒逼著自己冒風險。敢冒風險,是走向成功的樞機。

敢冒風險,當然不是那種「經驗沒有決心大、論證不足膽子大」式的「愣頭青」。「愣頭青」式的冒險是盲目蠻幹,是真正的「傻冒」。正確的風險觀念和冒險精神,是以科學態度為基礎和前提的,是經過了充分論證和評估的大膽干,義無反顧的知難而進、迎難而上。

一位著名企業家在演講自己成功時,談了四個觀點:

其一,有風險才會有機會。風險越大機會越多,取得的成果也越大。既然有風險,就說明成功與失敗的可能性都有。把握住時機,冒險前進,就會捷足先登。

其二,成功是一條冒險之路。在激烈的競爭中,誰也不能避免風險,誰也不能說自己是「常勝將軍」。

美國著名的福特汽車公司幾十年來,走得就是一條從頂峰到低谷,再從低谷到高峰的道路。成功、失敗、再成功,是企業經營的基本特徵。

其三,敢冒風險是成功之母。在競爭中要取得勝利,靠什麼?靠經營管理,靠高質量的產品和良好的服務。事實證明,誰敢於承擔風險,誰就在競爭中掌握了戰勝困難的法寶。

其四,不敢冒風險等於失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中,一味地追求安穩、萬無一失,不冒一點風險,這實際上就等於失敗。

因此,企業即使在順境中,也要居安思危,冒風險可能會失敗,不敢冒風險肯定會失敗。

「無限風光在險峰」,「最甜的葡萄長在最高處」,這就是辯證的成功之道。

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商海打拚、賽場競技、沙場亮劍,種瓜、種豆、搞養殖,驅車、乘船、坐飛機,等等。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出現意想不到、始料不及的狀況。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不冒風險的成功。所謂成功,從本質上說,就是與風險相伴的成功,就是遇到危險能夠化風險為機遇的成功。

有則寓言說,一個農夫希望自己種的小麥豐收。他向神明祈求:給予足夠的陽光與晴天;下的雨不要太多,剛好就夠了;不要有病蟲害;另外還要有令人感覺舒服的和風。

神明都答應了,一切都依他所願實現了。

在舒舒服服的勞作中,看著他的小麥長得又高又好看,農夫跪下來向神明表達感激之情。可就在這時,遠處傳來他妻子的哭喊聲。原來,妻子剝開麥子漂亮的外殼時,發現殼裡空無一物。因為小麥在毫無外力的干擾下長得太好,反而結不了實。

天空中有赤橙黃綠青藍紫,才有絢麗燦爛;生活中有酸甜苦辣,才有多姿多彩。沒有無代價的收穫,沒有無風險的成功。

生活中最大危險就是不冒任何風險。

在一次避險常識課上,軍事教官向學員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當狂風暴雨來臨,泥石流滾滾而下的時候,你正好站在一座大山腳下,這時你是向風雨猛烈的山頂跑,還是迅速向平坦的窪地撤退?

學員們異口同聲回答,應迅速向平坦窪地撤退。

教官指出這是錯誤的。原因是,如果向平坦的地方跑,看起來暫時安全,但最終危險。因為人跑得再快,也不可能快過山洪暴發引起的那一瀉千里的泥沙石塊,這些泥沙石塊隨時都有可能將人頓時埋沒。如果繼續向山頂攀登,甚至迎著泥石而上,看起來危險,但最後是安全的。因為你越向上攀登,泥石越會逐漸減少。雖然爬得很緩慢,可你每向上一步便會安全一分,至少山頂上是沒有泥石流的,這就等於是在為自己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是在一步步地向生的希望邁進!

不畏風險,是成功者所必須的勇氣和戰略;有效規避風險,則是成功者智慧的本能,也是通向成功的第一要素。成功的樞機,其實就在善於化險為夷之中。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規避風險的首要在度勢,把事物的可能走向預到料到,並有針對性準備。誰能為失敗做好充分準備,誰就能化險為夷。

在高速公路上行車,大家都知道有一條避險車道,它連接著主車道,是主車道的一個分叉。當車輛駛入下坡路段後,由於持續使用剎車,很容易造成剎車轂過熱,導致車輛制動性能降低或制動失靈,進而發生追尾、對撞及衝下懸崖之類的交通事故。為規避這種安全隱患,人們在修築公路時,有意識地設置了引道過渡段,諸如一個長約50-100米的斜坡,車道上鋪著厚厚一層可增大輪胎與地面摩擦力的碎石,入口處及盡頭堆著可減震的輪胎。意在使遇到險情的車輛轉向引道過渡段,及時讓車停下來。很顯然,這是一種富有預見的避險。也就是說,這條避險之道是一條以備萬一的「救命道」。一旦遇到車輛發生意外,便會派上用場,進而有效避開風險。

由此想開去,成功的道理,並不在事事如意、一帆風順之中,而在一旦出現了風險,能主動及時規避或消除風險。而規避風險關口前移,化險為夷,正是其要義之所在。

將規避風險的關口前移,並不神秘。這就是:做什麼事情都不能腦子一根筋,而要有意識地為自己留一條退路。也有人將此稱為「兩手準備」。凡事都應當為成功盡最大努力,同時也要對失敗抱有心理準備。想一想,萬一失敗了自己應當怎麼辦。

1942年,反法西斯盟軍勝利在諾曼底登陸,開闢了第二戰場。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發表了講話:「我們已經勝利登陸,德軍被打敗,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向大家表示感謝和祝賀!」勝利的喜悅溢於言表。

然而,誰也未曾想到,在這之前,他還準備過一份截然不同的講稿:「我很悲傷地宣布,我們登陸失敗了,這完全是我個人的決策和指揮的失敗,我願意承擔全部責任,並向所有人道歉。」除此以外,他還做了諸多失敗的準備,比如向羅斯福總統如何彙報;怎樣避免部隊士氣的低落,等等。

艾森豪威爾,無愧於人們稱道的「智慧將軍」。

風險中有成功,成功中有風險,這是辯證法。有時候看起來比較冒險的方法,恰恰是通向成功的捷徑,這也是辯證法。

化險為夷的要義在於有備。

有人說,他入住賓館,往往都要先看一看避險通道在哪裡,知道萬一發生了火災該往兒里跑。也有人說,他坐飛機,都要習慣先聽乘務員告訴救生設備放在哪個位置,如何使用。這樣的人無疑也是智慧之人。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為一般人所忽視的事情堅持做,你就是不一般。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在美伊戰爭中,薩達姆曾揚言,他已經擺好了城市游擊巷戰的陣勢,恭迎美國大兵。在摩加迪沙吃過巷戰苦頭的美軍,拿著棒棰認了真。在苦練怎麼打贏的同時,美國大兵還在苦練如何當俘虜。戰俘訓練課的名稱叫「超壓力灌輸」,從野外生存、積極抵抗,到躲藏脫逃、保命要緊,訓練了一個遍。為使訓練逼真,士兵們赤手空拳同武裝了的教官在叢林中周旋,常常連續幾天吃不上食物喝不上水。如果逃脫不了就淪為俘虜,被關進戰俘營里。在模擬的戰俘營里,扮演看守的教官身著伊拉克軍裝,操著阿拉伯語對俘虜拳打腳踢、電擊、灌水,不準睡覺。由於過於逼真,致使一些學員精神恍惚,感覺自己真的成了俘虜。不難看出,這種準備是殘酷的,但卻是必要的,它可以提高人們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一旦身臨絕境,就可以從容應付。實際上,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這樣,不能自古華山一條路,要多幾個方案、多幾條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說,能戰方能止戰。你為失敗準備得越充分,反倒越有可能避免失敗。正所謂「有備無患」。

或許在不少人眼裡,為失敗做準備是很無聊的。他們諱言失敗,不願意為失敗做準備;還有一些人,根本就沒有為失敗做準備的意識。或者知道自己可能會失敗,但失敗之後當如何,聽天由命,不在他們思考範圍之內。於是,生活中許多失敗後的悲劇,便無情地發生了。消防部門有個統計,凡死於火災中的人,70%以上沒有受過自救訓練。《中國女性自殺報告》分析,在每年大約幾十萬女性自殺者中,75%以上的人缺乏對失敗的心理準備,一旦失戀、婚姻受挫、家庭糾紛,便導致了輕生。

大海里沒有不受傷的船,人世間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只要你有追求,你要去做事,就不會一帆風順,就難免會有風險、有困難、有挫折,有失敗。所以,不做失敗準備的人,就是準備失敗的人。做好失敗的準備,即使對原來意義上的成功無補,卻可以減少失敗的程度,防止連鎖反應和多米諾骨牌效應。最起碼的,可以讓自己放鬆一下心情,保持平常心態,一旦失敗能坦然面對,做好亡羊補牢的工作,為再下一步的成功做準備,這其實也是一種成功。

有則寓言說,一隻狼吃飽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覺。忽然,它發現另一隻狼在氣喘吁吁地來回疾跑,便驚奇地問那隻狼,為什麼要這般折騰。那隻狼回答說,聽說豹子要來了,「豹子是狼的朋友,這有什麼可怕的呢?!」不僅沒有引起警惕,反而認為是同伴的腦子不正常。於是,又放心睡覺了。不久,豹子真的來了。由於它的到來,整個草原上的羚羊奔跑速度變得飛快,而這隻狼由於缺乏相應準備,速度相對慢了,它不再那麼容易得到食物了,不久便餓死了。

不少人可能讀過《狼圖騰》這部小說,狼是極聰明的動物,善於團結協作,且富有耐性。比如:它遇到美食時,往往只吃半飽,甚至有經驗的狼在遇到危險時,奔跑中會停下來把腹中剛吃進的食物吐出來,為的是保證自己的奔跑速度。

從這個角度看,寓言中的那隻狼,顯然是一隻虛構的傻狼。它傻就傻在沉湎於安逸,不知危機悄然而至。

泰戈爾有句名言:「當你把所有的錯誤都拒之門外時,真理也就被拒絕了」。對於他人經驗包括錯誤的學習借鑒,反映了一個人的胸襟,也折射出了一個人的成熟和智慧。

在一次穿越沙漠途中,結伴而行的5位旅行者迷了路。他們艱難地行走在茫無涯際的沙海中,心中一片茫然。

走著走著,從他們的右側方向走出了兩位精疲力竭的年輕人,原來他們也迷路了。5人中的4個年輕人,你一言我一語,都想避開這兩個人。這時,五人中的一直沒有說話的那位中年人終於開口了:他們對我們會很有幫助的。

於是,中年人熱情地招呼兩個落魄的行者過來,誠懇地對他們說:雖然你們也迷路了,境遇和我們差不多,但是我相信你們知道往哪個方向走是錯的,這就足夠了。我們一起上路吧,有你們的幫助我們會成功的。

4個年輕人聽了這番話,面面相覷,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失敗乃成功之母」。錯誤和失敗,從本質上講,乃是為成功的探索樹起了一塊「此路不通」的路標,既表明成功尚未到手,又在一定程度上廓清或逼近了向成功的通道,從反面展示了成功的可能方向和內容,為成功的探索提供了逆向思維的思想材料。這是一種正確的代價意識,是一種追求成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對於促使失敗向成功、錯誤向真理的轉化是不可或缺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不論是別人的錯誤,還是自己的失敗,能夠認真汲取,認真主動借鑒,都是一種聰明和智慧,一種成功者的氣象!

飛機上有個「黑匣子」,其真名叫航空飛行記錄器,是專門用來作電子記錄的。裡面裝有飛行數據記錄器和艙聲錄音器,飛機各機械部位和電子儀器儀錶都裝有感測器與它相連,就好比人體各部位的神經與大腦相通一樣。它能把飛機停止工作或失事墜毀前半小時的有關技術參數和駕駛艙內的聲音全部記錄下來,一旦需要,可以把所記錄的參數重新放出來,供飛行實驗和事故分析使用。「黑匣子」這東西,具有極強的抗火、耐壓、耐衝擊振動、耐海水(或煤油)浸泡、抗磁干擾等能力,即便飛機已經完全損壞,它裡面的記錄數據也能完好保存,世界上所有的空難原因都是通過「黑匣子」找出的。因此,它成了事故的見證,也成了「前車之鑒」。

物質世界是複雜聯繫著的,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體。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客觀事物普遍複雜聯繫著的事實,常常把並不相干的人和事串成了一根繩上的螞蚱。因而,規避風險的閃光智慧,就是把別人的失敗當財富,在借鑒他人的教訓中掌握失敗的路標,找到自己成功的出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位成功人士,曾描述他專門花時間學習別人的失敗經驗,並深有感觸地說:「等你什麼時候看別人慘敗的經驗,看出了一身冷汗,你自己離成功就越來越近了!」

如同真理前進一步就會變成謬誤一樣,安全與危險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風險的未知性和活態性要求人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頭腦,事事注意防範和尋找風險隱患。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法則,叫「海恩法則」。大意是,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凡事故或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偶然中存在著必然,都有著前因後果的內在聯繫。蟻穴可潰堤,星火能燎原。小缺陷不糾正,必然釀成大危險;小細節不注意,必然造成大失誤。在規避風險上,來不得任何麻痹大意,不能有任何僥倖心理。

有個億萬富翁的遺孀要招聘一名貼身司機,年薪50萬元,引來了上百人應聘。

最後挑出了3個技術最好的,比來比去,不分上下,最終面試由老太太親自定奪。老太太只問了一個問題:要是前面有個懸崖,憑你們的技術能把車停在離懸崖多遠的地方?

第一個說,他可以穩穩噹噹地把車停在離懸崖1米的地方。

第二個說,他可以把車安全地停在離懸崖30厘米的地方。

第三個說,我看見懸崖就停下,肯定不往前走。

結果,第三個司機被錄用了。第三個司機何以勝出?想一想其中的道理,並不複雜:偶然情況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管你的駕駛技術有多好,在無可預知、無可預測的種種偶然面前,你的所謂「保險係數」都只是無根據、靠不住的。因此,最明智的辦法就是「不往前走」。借用一句古話,又叫作「見危而懼」。能否做到「防患於未然,弭禍於無形」,本能地迴避風險,不吃僥倖飯,不做僥倖事,這其實是人的一種理性和智慧。

很顯然,老太太的考核已經超出了單純駕駛技術的範圍,而第3個人的勝出,也是必然的。

成功,固然需要敢冒風險的精神,但聰明的人們又深諳:盲目冒險的人將死於危險。警惕危險,控制風險,把敢冒風險與善控風險結合起來,是成功的理性使然,是一個成功者應有的科學態度。

「沒有人會帶你去釣魚」,成功的鑰匙就在你自己手中,控制和規避風險的鑰匙也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獨立自主,自強自立!」除此之外,神馬都是浮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講家網 的精彩文章:

《三言二拍》金錢觀的解讀——金錢的凱歌

TAG:宣講家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過完年我也不走了」折射理性回歸
人為什麼要離婚?這是我見過最理性的答案,不服不行!
不是冷血無情,只是太過理性而已的星座
常突然感到心慌、心跳過快,郗門穴就是改善病理性心動過速的要穴
理性的滅霸,不過又是一個希特勒
談不上冷血,只是理性過度的星座
人為什麼要離婚?這是我見過理性正確的答案,不服不行!
從來都沒有魔鬼誘惑他,不過其肉體太強大,理性思維太弱而已!
過度理性,還是過度感性?這幾個星座用什麼看待生活?
最近火了「理性」文字拼接壁紙:大道理都聽過,日子依然過不好
過個年開車安全最重要,但遇到事故也要理性對待
人為什麼會離婚?這是我見過最理性的答案,不服不行!
思考能力很強,而且非常理性的星座
理性分手,挽回過程你需要注意這四點
不適合嫁遠的三大星座,要理性考慮!
《我不是葯神》,痛心過後更應理性對待
只不過是物理性的反射而已(二)
理性看待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不要過度崇拜!
每天掉多少根頭髮算正常?超過了是病理性脫髮!
情過無痕,不是絕情而是理性的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