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慶竟然是這樣一個城市

重慶竟然是這樣一個城市

卷首問答

- 為什麼重慶火鍋那麼油,

重慶男女好像又吃不胖呢?

- 那個油不是用來喝的。

克洛伊有一位友人——Q先生。Q先生來自川渝,家鄉重慶,身材清(gan)瘦(bie),是一位光吃不胖的重慶市民的代表。看到這個問答之後,克洛伊特地採訪了Q先生,了解他對重慶人身材保持的秘訣如何解讀。

Q先生在百忙之中簡單甩回來一句:

「因為發熱會瘦。」

雖然克洛伊真的懷疑,Q先生也不知道答案。但是,一邊吃火鍋,一邊被辣得揮汗如雨,這個效果就和一邊吃一邊……是一樣的。我被說服了。

怪不得Q先生作為一個92年的中年人,身材還保持得那麼好。

其實,川渝地區有著很特別的風土人情,尤其是山城重慶。

作為一個熱愛故土的重慶人,Q先生曾經在知乎上詳細解讀過重慶的立體城市風光。於是,在本期重慶特輯里,克洛伊特意向知乎達人Q先生申請了轉載許可。

那麼接下來就是他對重慶作為一個三維立體城市的解讀,以及克洛伊刪改和加入的內容:

Q先生解讀立體重慶

重慶是一座三維的城市,丘陵為主的地理條件,使得重慶作為一個城市整體,處處都有著巨大的垂直落差。

重慶的市中心是渝中半島,由於地理原因被分為「上半城」和「下半城」。上半城是以解放碑為標誌的市中心,下半城依傍兩江,將上半城圍成一個C型。

由於巨大的垂直落差,上半城與下半城之間的距離,在二維地圖上看似挺近的,實際上需要爬坡上坎,走很長的步道才能到達的。一定要有一勞永逸的方式去克服這種不便。

於是便有了這樣80年代的重慶:

為了克服這樣的不便,重慶市政府確實費了很大的功夫去改造這座城市。纜車、索道成了市民出行的必需品。

在這個時候,我想應該有「立體城市」的概念雛形了吧。

而現在,重慶主城區的立體交通已日趨完善。試想這麼一個畫面:

在山與江的交界處,能清晰地看到三條「軌道」,它們依次是公路(或立交橋)、輕軌線以及兩江的航道。

然後,我們拿輕軌2號線舉個例子。

在輕軌行至「李子壩站」的時候,你會發現輕軌駛入了一幢高樓,並在樓間停下來,你在下車時有兩種選擇:上一層樓到李子壩正街,或者下幾層樓到沙濱路。

最後,我們拿輕軌3號線舉個例子。從江北機場出發,駛過碧津、回興幾個居民區時,你會驚奇地發現,你能夠看到樓房裡的電視所播放的節目。

傳統的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區隔已經漸漸變得模糊,這就是「立體城市」所帶來的變化吧。

(「極限挑戰」節目中出鏡的長江索道)

現在的Q先生已在北京學習和工作多年。他表示,現在自己視線的前方永遠是平與直的。平原地區的生活與山城相比,自然是少了許多味道。

為了找回這些「味道」,接下來克洛伊要跟著去吃一次正宗的重慶火鍋。

吃火鍋

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碼頭,船工們將動物的內臟和下水,煮成一鍋香辣誘人的大雜燴——這就是重慶火鍋。

最正宗的原料,比如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

「一般挑擔子零賣小販將水牛毛肚買後,洗凈煮一煮而後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於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鐵盆一隻,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鹹的滷汁。於是河邊橋頭一般賣勞力的工人,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

——四川作家李頡人

直到民國以後,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將這種燙鍋高檔化了,從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將分格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滷汁、蘸汁也改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乾淨而適合重慶人的口味。

這就是重慶火鍋的由來。

克洛伊是一個極其怕辣的人,每每吃到又辣又燙的紅油,就會感到嘴唇和味蕾一起被鞭子抽打。曾經有人騙我生嚼過一小片辣椒,疼到眼淚都飈出來,生生吃了三球冰淇淋,灌下兩大杯涼水,才感覺又活了過來。

所以,重慶老鄉可以做朋友,重慶火鍋,咱們就不親自嘗了。

但是如果你有興趣的話,重慶——真是一個不錯的城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暢讀 的精彩文章:

城市中央廣場里的恐怖焚屍爐
實在是有點看不懂的秘魯人
不止鼓浪嶼,廈門6家小店探秘
冰川網紅旅遊地初體驗,2017年阿拉斯加冰涼一夏
給你們講一段萬那杜人的故事

TAG:暢讀 |

您可能感興趣

重慶市民耗時三個月在六米烏木上雕刻萬里長城
重慶,不説再見
沒文化,千萬別和重慶人吵架
巨型「大衛」雕像亮相重慶
重慶一女子持刀在幼兒園門口行兇致14名幼兒受傷
重慶女子被丈夫鎖家中強迫詐騙一案宣判
多件點翠藝術品亮相重慶 展現藝術家的高超工藝
巨型龍燈亮相重慶銅梁首屆中華龍燈藝術節
重慶大轟炸繪畫圖片展在東京舉行
山雞,Gosh中低調的Battle King,重慶說唱圈真正的大滿貫
探訪重慶記憶博物館 串聯展示巴渝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