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豪的綏德縣霍家溝村人

自豪的綏德縣霍家溝村人

今年41歲的王維寧是綏德縣石家灣鎮霍家溝村人,記者見到他時,他剛從地里種土豆回來,黃土高坡上的日頭把王維寧的皮膚曬得黝黑,看到記者給他拍照,這個綏德漢子還有些不好意思,說自己最近胖了 不上相了!

我家住在霍家溝

《今日點擊》記者崔曉羽

王維寧身後的二層小樓就是他的新家,在307國道旁,距離綏德縣城只有七公里。2010年開始王維寧和村上六十多戶村民陸續從山溝里搬到了這裡。

搬進新房之前,王維寧的家就在河對岸的山溝里,進了山溝雖然只有短短的三里路,卻讓他們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進出都是土路,就幾十公分寬,還要爬坡下溝的,遇上下雨下雪,就和外界隔絕了,關鍵是還沒有信號,電話都打不通。」王維寧說:「村裡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我在縣上當木匠,家裡老人種地,辛辛苦苦一年下來,剛夠個溫飽。」

王維寧帶記者走上了他們以前回村的路,順便到他的老房子看一看。他說那個時候日子過得苦,村裡的老人們花光了一輩子的積蓄蓋起了新窯,給兒子說媳婦,一聽是霍家溝的,沒有姑娘願意來,即便有,結婚之後,也都出門打工去了,村裡就剩下年邁體弱的老人。

「離城近、交通便利、有傳統的木器加工手藝,是我們的優勢。」王維寧說。霍家溝村一共有151戶507人,平均每一家都有一個木工,這是他們祖輩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手藝。搬到新村之後,還在綏德縣當木匠的王維寧把父母從山溝里接了出來。

看到村支書王克亮在移民新村辦了木器加工廠,生意還挺紅火,王維寧有些心動了。「我不能老是給別人打工,我有手藝,我能不能也辦工廠?」當時,霍家溝村黨支部正積極打造「名州先鋒」黨建品牌,大膽創新,積極探索創建「支部+合作社」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模式。村裡有4戶黨員示範戶,都在做木器加工的生意,在他們的帶動下,王維寧從給別人打工變成了讓別人給自己打工的木器加工廠老闆。「一開始創業的時候,啥都不怕,王克亮是村幹部,又是黨員,我就想著,跟著他准沒錯。」

2016年,綏德縣石家灣鎮全面推行「黨建+」發展模式,霍家溝村的具體規劃是「黨建+精準脫貧+木器加工專業合作社」, 村黨支部積極組織黨員群眾學習先進生產技術、引進先進生產設備,生產方式也由純手工加工逐漸轉向半機械化,工藝實現了由粗糙向精細的跨越發展。王維寧花了八萬元從西安新購了一台電腦雕花機,用這台機器雕花半天時間,相當於兩個工人不休息連續工作兩天,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他的生產力,還省下了人工工資。「一年大概收入個十來萬,生活還是能過下去的。」王維寧笑著說。

如今,在4戶黨員示範戶的帶領下,全村木器加工規模逐步壯大,由最初的2戶發展到16戶,解決本村剩餘勞動力52人。年加工木材1300多立方,創產值300多萬元,產品銷往山西、內蒙古等周邊省區。2016年,霍家溝村人均純收入達11850元,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村裡70%的家庭都買了小汽車,後生們再也不用發愁娶不到媳婦了。這次貧困戶精準識別名單公布以後,霍家溝村評出了11戶貧困戶28人,他們大多是大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目前霍家溝村的貧困戶名單已經公示了一周,沒有接到一位群眾舉報。

「霍家溝民風淳樸,群眾勤勞本分,都想著法子把光景過好。有些村子有群眾爭當貧困戶的情況,在霍家溝不可能發生,大家都忙著發展生產呢。」在霍家溝當過一年包片領導的石家灣鎮社保站站長徐革對記者說,「霍家溝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已經融入了精準脫貧,產業扶持和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中,在這個村子生活的人,幸福指數很高。」

面對未來,村支書王克亮說:「我們即將在村上建木器加工基地,把分戶經營變為集約發展,還要在我們以前居住的山溝里建設山地日光溫室大棚,讓設施農業上山,確保農業增效,讓我們的父老鄉親過上名副其實的小康生活。以後誰要問我住哪裡?我就驕傲的說:我家住在霍家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