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雲鴻:看門房換行當 難解攝影今生緣

李雲鴻:看門房換行當 難解攝影今生緣

「攝界達人」

最接地氣攝影人物專欄

一幅幅飽含歲月痕迹和時代記憶的作品,讓我們回到了那個在照片中缺少色彩,卻在歷史中滿載故事的年代。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位不忘初心的攝影人從懵懂到執著,從執著到收穫,再從收穫中提煉創作理念和藝術品格的心路歷程。

李雲鴻

攝界達人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北京中亞新聞文化發展公司總經理。曾擔任北京廣角攝影學會副秘書長、北京電視台攝像記者、首都市民生活手冊編委會副總編輯。1982年至今,多次榮獲國內外各類攝影獎項,在各類媒體發表作品百餘幅,並有多幅作品在國內外美術館中展出。

——達人作品——

今照今取(1985年正月陝西戶縣大王鎮)

警察叔叔送我過馬路(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外)

看幾歲口(1983年山東聊城驢市)

賣瓜與買瓜(1984年北京站東胡同內)

新潮攝影(1986年北京角樓)

找財神(1982年王府井書店)

——達人故事——

在每個人的成長階段,都對藝術作品有過仰慕與崇敬,就連惡魔希特勒都曾夢寐以求做一名藝術家。不過由於生活背景不同,很多人年幼時對藝術的渴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淡或進入潛意識。然而一旦條件成熟,那些蒙昧的慾望就會令自己幡然而起。於我而言,照相機就是滿足藝術創作的希望,是參與藝術行為最簡單、最直接、最容易的方式。

不過在那個連普通自行車和國產手錶都是貴重財物的年代,一架非生活必須品的照相機對普通人家而言,確實需要下很大決心才會掏錢買回家。在我上班沒多長時間後,以攝影進行藝術創作的想法「蠱惑」得我寢食難安。終於,在我下了足夠功夫之後,母親同意我用自己兩個月的工資買一架二手的海鷗203相機。可是36元的二手海鷗203並沒有讓我興奮多長時間,總覺得比影友們的相機低一個檔次。於是我把父母讓我攢錢娶媳婦的錢拿出來,又向朋友借了一些,再托熟人換了170元外匯,在西單買了一台仿祿萊的海鷗4A。但高興了沒一個星期,相機居然被人偷了。丟了新買的相機讓我失魂落魄,現在想起當時沮喪的感覺還恍如昨日。沒相機不行,最後我背著父母賣了自行車和手錶,再次東拼西湊買了一台350元的珠江單反相機。

一台單反令我感到無比自豪,為此我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攝影上來。一來二去上班總找借口遲到早退。那時我是一名鉗工,按理說也是讓人羨慕的工種。但攝影讓我耽誤了很多工作,廠領導看我做本職工作心不在焉,就把我調到了門衛。不是老弱病殘,大多數人不會領命到「門房」工作。但對我卻是壞事變好事,因為傳達室實行倒班制,可以騰出大量的時間去攝影。

功夫不負有心人,付出終於有了回報。在1982年《經濟日報》舉辦的「今日中國」全國攝影比賽中,我拍的一位農民在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閱覽有關農業科技書籍的作品《找財神》被評為二等獎。獲獎作品刊發後,同事們指著照片下面的「攝影 李雲鴻」問,「真的是你嗎?」隨後在1984年慶祝建國35周年的「文藝作品徵集」活動中,我又奪得了攝影類的一等獎。1986年又在國外舉辦的有關「國際和平年」活動的攝影比賽中獲獎。

因為攝影上取得的成績,使得自己有機會離開工廠,調入當時在全國區屬規模最大的崇文區文化館。並且與後來拍攝「希望工程」紀實攝影作品的解海龍成了同事。我們在一起相互交流、切磋、學習,還一起到外地採訪創作。後來我在文化館負責攝影組的錄像室,並肩負起北京電視台記者站的工作。那幾年北京電視台晚間新聞經常播出我采編的視頻新聞,最多時一個晚上播出三條。

儘管一直忙於攝像工作,但自己喜歡的攝影一直沒有放下,只要有機會我還是更願意拿起照相機。隨著中國改革的進程,我的鏡頭一直對準社會變革的方方面面。如今翻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拍攝的那些影像,不禁想起2013年攝影批評家鮑昆先生在為崇文廣角攝影協會老會員攝影作品展《八十年代多餘的底片》寫的文字:「八十年代初期……在個體意識的井噴中,藝術遮蔽了生活,唯美成了主流。但是,仍然有一群北京的年輕人被生活的顫動所感動,他們用手中的照相機觸摸、觀看那段於他們來說『血溶於水』的青春歲月。他們拍攝了激變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許多都是驚鴻一瞥。」

今日編輯|王華

如有任何感想

可在下方留言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攝影 的精彩文章:

如何把梯田拍的繽紛如畫

TAG:人民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