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集佛經之風不可長
GIF/277K
會集佛經之風不可長
來源:「萬古寒潭」公眾號
問:
馮老師,很多人反對佛經會集本,不知道大家對會集本問題的敏感,是來自會集者或弘揚會集本的人,還是來自會集本本身?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會集本?
答:
會集本的問題,關鍵不在誰會集,而是會集本身不對。大家(包括印光大師)反對會集本,根本點是應不應該尊奉佛經的問題。
佛陀是大覺者,所說經、律如金科玉律,皈依三寶的佛弟子當敬奉如儀,不敢有絲毫改易。《長阿含經》記載,關於戒法,佛陀的確告訴阿難,他圓寂後「聽諸比丘舍小小戒」。但是,由於阿難當時沒有問清什麼是小小戒,結集法藏時迦葉尊者堅持連「小小戒」也不能舍。迦葉尊者說,如果不堅持佛制凈戒,勢必導致無戒可守,因為各人對「小小戒」會有不同理解,「若我等以眾學法為小小戒,余比丘便言,至四波羅提提舍尼亦是小小戒;若我等以至四波羅提提舍尼為小小戒,余比丘便復言,至波逸提亦是小小戒;若我等以至波逸提為小小戒,余比丘便復言,至尼薩耆波逸提亦是小小戒。俄成四種,何可得定?」(《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再者,戒律如果沒有穩定性,也會遭到外道譏嫌和指責,他們會說,「沙門釋子,其法如煙,師在之時,所制皆行;般泥洹後,不肯復學」。(同前書)
關於經法,佛陀連這樣的提示都沒有,相反佛陀嚴厲警告後世可能出現的竄亂佛經的行為:「我涅槃後,正法未滅餘八十年,爾時是經於閻浮提當廣流布,是時當有諸惡比丘抄略是經分作多分,能滅正法色香美味。是諸惡人,雖復誦讀如是經典,滅除如來深密要義,安置世間莊嚴、文飾、無義之語,抄前著後,抄後著前,前後著中,中著前後……如牧牛女多加水乳,諸惡比丘亦復如是,雜以世語,錯定是經,令多眾生不得正說、正寫、正取、尊重、讚歎、供養恭敬。」(《大般涅槃經》)
或許有人說,佛教強調「依法不依人」,關鍵看經典所說道理是否符合三法印或實相印,而不是看經典是否佛說,也不是看佛陀所說是否可以改易。這是不知佛宣說此理用意的橫論。佛陀作此開示,示意在避免佛弟子陷入對師父(包括佛陀)的偶像崇拜,而不是說佛所說經法可以改易,道理很簡單:沒有佛陀宣說經法,佛弟子如何知道三法印或實相印?如果佛經可以改易,我們還能辨別佛經真偽嗎?依我看,就算佛陀經法中方便攝取的俗諦部分,也不能以後世俗因緣中的內容雜入其中冒為佛說。
憶昔玄奘法師譯《大若般經》時,因「經梵本總有二十萬頌,文既廣大,學徒每請刪略,法師將順眾意……作此念已,於夜夢中即有極怖畏事以相警誡,或見乘危履嶮,或見猛獸搏人,流汗戰慄,方得免脫。覺已驚懼,向諸眾說,還依廣翻。夜中乃見諸佛菩薩眉間放光,照觸己身,心意怡適。」(《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充分說明:不尊佛說,類同謗經,將有嚴重果報;尊崇佛說,如法受持,則有無量功德。會集佛經者發心或許可嘉,但所做正是「抄前著後,抄後著前,前後著中,中著前後」、「安置世間莊嚴、文飾、無義之語」、「滅除如來深密要義」的事情,果報深重,豈能開許?
問:
同一部佛經有不同譯本,字有正訛、句有正倒、文有詳略、義有多寡,把他們會集成一個完滿的本子,不是更方便佛弟子學習嗎?
答:
佛陀說法三百餘會,一部佛經往往不止宣說一次,同一聖典遂有不同傳本。因為佛陀是在不同場合、真對不同根器的弟子說法,同一經的不同傳本之間文字有詳略、法義有多寡,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各個譯本看似不夠完善,實際上沒有任何問題,不可妄加合會,否則,不但淆亂了原本別立的佛經,還隱沒了佛陀度化功德、掩沒了弟子聽法利益,罪過很大。
如果是佛陀一次所說經典,因傳承差異形成的不同傳本與譯本,可以文義最完整的譯本為依據,補入其他譯本保留而該譯本缺如的文句,但這一工作必須以經本所據梵文原本為依據。唐賢首國師法藏補《華嚴經》闕文就是範例:八十卷本《華嚴經》譯成,「雖益數品新言,反脫日照所補,文既乖緒,續者懵焉。藏以宋、唐兩翻對勘梵本,經資線義,雅協結鬘,持日照之補文,綴喜學之漏處,遂得泉始細而增廣,月暫虧而還圓」。(《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
如無梵本為據,以己意妄加改動,同樣不許。昔《大般涅槃經》初傳(劉)宋土,慧嚴法師以為經文很好,而嫌品目太少,初學者頗有不便,遂與慧觀、謝靈運等人依法顯譯《大般泥洹經》增加品目,又對經文加以潤色,再治成至今仍在流傳的南本《涅槃經》。事後,慧嚴法師即感一夢,「夢見一人形狀極偉,厲聲謂嚴曰:『《涅槃》尊經,何以輕加斟酌?』」(《高僧傳》)慧嚴法師大為驚懼,深悔所為,意欲收回再治本。
佛陀聖典在流布過程中,師徒口耳相傳曾是傳承佛經的重要方式,不少翻譯家憑記誦翻譯佛經,其間有所差異在所難免;即使依抄寫在貝多羅葉上的經本翻譯,流傳過程中也會因種種原因出現錯漏等問題。這類問題應該解決,也能夠解決,目錄、校勘、訓詁等就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學問。但即便是做這類工作,古人依舊非常慎重,非有堅實證據證明,訛、脫、衍、倒等只能存疑;至於異文,則僅於注文中標出,而不徑以一己以為正確者相代替。
會集佛經者全無梵文原本依據,既不知是否佛多次宣說的同一部經,也不能證明是否同經的多個傳本,以凡夫解會組織經文,不僅雜己見為佛說,更兼啟以凡濫聖之端,罪過猶深,吾人斷不可助長此風。
佛弟子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同經有多個譯本,而又難以通過其中任何一個譯本通達經義,可以依文義最完整的譯本為主,參照其餘各個譯本,仔細體會其間異同,注意相互融會貫通,久久功深,自可達到豁然貫通的目的。
問:
這麼說,會集本沒有任何意義了?
答:
也不盡然。會集本是會集者研習佛經的心得,自有其價值;同時,祗要註明「會集本」字樣,不令人誤解為佛經,會集本還能為人們研習相關佛經提供一定的參考。但是,如果不註明「會集本」字樣,甚至本來就想取佛經而代之,則萬萬不可。總的來說,會集佛經問題太大,無論對紹隆三寶、利己利他,百害中難有一利,佛弟子不可不知。
大象佛學圖書館平台聲明
本文來源 |萬古寒潭 。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正聞熏習 柔和質直
點擊展開全文
※記述千古一人的聖哲傳記——玄奘法師傳(三):7
※禪修的障礙,五蓋(3)貪慾蓋的增長和對治
※榆林窟 第25窟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全國最「有人緣」寺廟,集佛、道、儒為一體,為保護它寒冬不生火
※則代表著佛陀的全部智慧,總集佛的一切法身舍利
※他是蔣介石最崇拜的人,憑哲學立身,唯一集佛道儒兵於一身的大神
※「三駕馬車」一龍、方便、王洪祥聚集佛山!竟然比誰更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