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的「天皇」稱號來源於中國?是效仿某位唐朝皇帝的結果?

日本的「天皇」稱號來源於中國?是效仿某位唐朝皇帝的結果?

日本第125代天皇,也是現在在位的天皇:明仁天皇及其妻子美智子皇后

中國的「天皇」

在抗日雷劇頻出的年代,提到「天皇」二字,大部分中國人都不陌生。熟悉歸熟悉,但有沒有想過這個稱號的來源?從什麼時候起,日本的最高統治者開始稱「天皇」?對於這個問題,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在聖德太子時期(592-622)就有了,據《日本書紀》記載,大業三年,倭國給隋煬帝的國書中有:「東天皇敬白西天皇」,這句話貌似可以證明已有天皇的叫法。但翻開《隋書》,發現這句話搖身一變,成了「日出處天子致書日落處天子無恙」,根本沒有「天皇」字樣。哪種說法更為可信呢?應該《隋書》的可信度更高些,畢竟是正史;《日本書紀》則有很多內容屬於杜撰,可信度更低。

另外還有說是在7世紀後期天武天皇時期和8世紀前期聖武天皇時期的,但比較來看,7世紀後期的可能性更大,具體的年份估計在該世紀七八十年左右。那為什麼叫「天皇」,不是其他「皇」呢?根據後人判斷,很有可能與當時的另一位「天皇」密切相關,大化改新後,唐代的中國成為日本效仿的對象,其國力之強盛,經濟之發達,制度之優越,令日方驚嘆,他們派出了一批批遣唐使不遠萬里赴大唐學習。龍朔三年,中日雙方在白江口大戰,4萬多日軍被1萬多唐軍打得落花流水,日本由此更加認識到了唐王朝的強大。而這個強盛國家的統治者:唐高宗李治,其頭銜正是「天皇」,上元元年(674年),李治稱「天皇」,皇后武則天稱「天后」。日本上層在吸收、引進唐文化的同時,受其影響,日本的帝王自己也稱起了「天皇」,一叫就是一千三百多年,不光之後的元首這麼叫,還把前代故去的也稱為天皇了。

相信很多人得知中國的「天皇」後,恐怕難掩心中的失望之情:怎麼會是李治呢?怎麼能是李治呢?如此「懦弱無能」、「懼內」的男人,他的稱號竟然還被效仿?如果這個人是唐太宗或者唐玄宗,應該就不會那麼意外了。翻開兩唐書,看看《高宗本紀》對李治的評論,真是把李治黑成炭了。《舊唐書》為王皇后、長孫無忌等人打抱不平,說李治聽信奸佞之言,與其父比相差甚遠,是「前賢為後愚廢」。《新唐書》把武則天比作褒姒,把李治比作周幽王,哀嘆太宗「廢立之際,不能自決,卒用昏童」,以致「流毒天下,貽禍邦家」,一口咬定李治就是個昏君。

可事實上,就是這個「昏童」,在他統治的三十四年里,唐朝的國土一度達到1200多萬平方公里,不光超過了今日中國的領土面積,還是整個李唐王朝的巔峰。任內編成的《唐律疏議》對後世影響深遠,為中華法系代表性法典。國力蒸蒸日上,經濟繼續發展,聲威遠播四方,為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韓國定林寺平百濟塔,現為韓國國寶)

為什麼觀念與現實相差如此之大?李治的能力究竟幾何?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他當太子的時候說起,太子是國之儲君,皇帝的接班人。而皇帝這個職業比較特殊,人人都想當,但又不是每個人都能駕馭,需要一定的專業素養、專業知識,李治十五歲即被立為太子,這個年齡放到現在,大概高一的樣子,是年輕了點。但對於他來說,別無選擇。此時的李治就好比上了個大學,「專業」已經確定,職業生涯已經規劃完成,需要做的只是不斷學習,等到「畢業」,就可以直接分配到皇帝這個崗位,保一輩子榮華富貴。於是在李世民的親自干預下,李治在太子位置上摸爬滾打幹了六年,李世民能活幾年,李治的「學制」就是幾年。我們可以為李治同學做個「學籍」:

姓名:李治

性別:男

年齡:15

專業:政治學(大唐皇帝方向)

入學年份:貞觀十七年(643年)

主要課程: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等

學制:6年

「專業」確定好了,得有老師呀!李治的老師個個非同一般,陣容相當豪華:

首席導師: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個比較成功的皇帝,年輕時東征西討,平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軍事經驗豐富。玄武門之變後坐鎮長安,又有十幾年的理政經驗,絕對是一位優秀的導師。皇帝這一行的佼佼者,教育太子,李世民絕對夠格。一次,苑西守監穆裕惹毛了唐太宗,被下令腰斬於朝堂,李治直言進諫,請父皇刀下留人。事後,太宗對長孫無忌說:「人啊,相處久了,自然相互影響。自從朕登基以來,虛心納諫,先有魏徵直言不諱,後有馬周、岑文本延續傳統。」又說:「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見朕心悅諫,昔者因染以成性,固有今日之諫耳。」李治因為在父皇身邊多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養成了進諫納諫的好習慣。

除了春風化雨似的教導,李世民還有直接教育。史書記載,唐太宗曾對侍臣說:「朕自立太子,遇物則誨之。」看到什麼就教育他什麼,看到李治吃飯,就提醒他要牢記種田的辛苦。看到李治在騎馬,就說你不要把它累壞了,如果用廢了,以後還能有馬騎嘛?看到船,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君舟民水,要時刻謹記隋朝滅亡的教訓,體恤民情,慎用民力。

(狩獵出行圖)

這些都是正面的,有時候還會從反面說明。唐軍滅亡西域國家焉耆後,郭孝恪押著焉耆王突騎支拜見唐太宗,唐太宗因此對李治說:「焉耆王不求賢輔,不用忠謀,自取滅亡,系頸束手,漂搖萬里;人以此思懼,則懼可知矣。」你以後要是不用忠臣、賢臣,下場就他這樣,好自為之吧。看到慘兮兮的焉耆王,不知李治幼小的心靈會產生怎樣的波瀾。

步入晚年,唐太宗感覺身體越來越差,時日已經不多。如果自己不在了,該怎麼教育太子呢?經過一番努力,李世民將自己的治國經驗編寫成參考書,取名《帝范》。該書總共十二篇文章,涉及賞罰、務農等諸多方面,並說:「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做人治國的道理全在裡面了,叮囑李治好好學習。

其他導師:長孫無忌等貞觀名臣

父皇是一位優秀的導師,貞觀年間的許多大臣也是流芳千古的能人,他們也成為了太子李治的導師。黃門侍郎劉洎曾經給李世民提意見,說太子久居宮廷,閉門不出,動不動就十天半個月的,屬官都很難見上一面,實在是不應該,「伏願少抑下流之愛,弘遠大之規,則海內幸甚。」所以不要溺愛太深了,應該讓太子多開拓視野,多跟有名望的大臣們交流學習。李世民頗以為然,於是命劉洎、岑文本、馬周、褚遂良按時前往東宮,跟太子好好談論學問,交換觀點,有名臣相助,他們的教導自然也有利於太子能力的提升。

幾段實習經歷

光有理論知識還不夠,皇帝是個實踐性很強的職業,絕非紙上談兵就能輕鬆勝任。李治年紀輕輕、乳臭未乾,從小活在宮廷,社會閱歷嚴重不足,自然也沒什麼理政經驗了,想想就讓人頭疼。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準備御駕親征高句麗,大臣們紛紛反對,尉遲敬德說:「陛下親征遼東,太子在定州,長安洛陽心腹空虛,恐有玄感之變。」褚遂良上表有言:「今太子新立,年尚幼稚,自余籓屏,陛下所知。」說白了,就是害怕李世民遠赴遼東後,太子鎮不住後方,擔心後院起火,重蹈楊玄感的覆轍。可是李世民恰恰不這樣想,他拒絕了群臣們的提議,要求李治在定州監國。

(打馬球圖)

唐太宗臨行前,李治哭的稀里嘩啦,好幾天都是如此。一來為父皇的身體擔憂,二來怕自己帶不動這個國家。見寶貝兒子哭成這樣,李世民語重心長地解釋要他監國的原因:「今留汝鎮守,輔以俊賢,欲使天下識汝之風采。」為父這麼干,不光想練練你。還想讓天下老百姓見識下你的風采,為你爭取民心,知道大唐以後在太子的手上也能夠有光明的未來,「悲泣何為?」戰爭結束後,李世民患病,需要專心保養,「詔軍國機務並委皇太子處決」。後來又有一次要巡幸靈州,按例,太子也應該同往,這時少詹事張行成上疏,認為:「皇太子從幸靈州,不若使之監國,接對百寮,明習庶政。」與其讓李治跟你去靈州,還不如讓他實習呢,唐太宗認為有道理,表揚張行成是個忠臣,還升了他的官,以資鼓勵。從靈州歸來,皇帝著了涼,疲憊不堪,又下詔除了些軍國大事,其他的的都交給太子處理。

唐太宗客串「影帝」

十五歲以前,李治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當上太子,李世民也沒想到。貞觀二年,李治剛出生的時候,曾拿起筆亂塗亂畫,本來沒什麼,畫就畫唄,結果看到畫的內容,李世民震驚了,嗷嗷待哺的李治竟然神一般地寫了個「敕」字,這個字可是皇帝才有資格寫的呀,於是李世民連忙讓人把紙處理了,在他心目中,這個孩子以後該好好輔佐大哥才對,「敕」無論如何都輪不到他寫。孰料十幾年後,大哥李承乾造反,魏王李泰陰險被廢,餡餅活生生砸在李治頭上,介時,唐太宗方才明白那個「敕」字的含義。李治是唯一未被廢黜的嫡子,有優先繼承權,朝內還有長孫無忌、褚遂良的力挺,相比年邁且支持魏王的房玄齡,李世民更願意由年輕的長孫無忌輔佐下一代皇帝。如果站在一個父親的角度上看,立李泰,李治日後難逃殺生之禍;立李治,兩個愛子都能善終。

(永泰公主墓壁畫)

李泰只是被幽禁,還沒有死,只要他活著,支持魏王的人難免會有幻想,為了震攝房玄齡等人,李世民還和長孫無忌自導自演了一場戲。太子李承乾獲罪當年,太宗在兩儀殿召見大臣,議事前,先讓其他官員都出去,留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李世民痛苦地說:「我的三個兒子,一個弟弟,都做出這樣的事情,我的心裡實在是苦悶啊!」然後撲倒在床上,準備拔刀自殺。見狀,長孫無忌等人連忙上前將刀一把奪過,扔給侍立一側的晉王李治。演完後,問李世民的想法。李世民說我想立李治,話音剛落,長孫無忌即表忠心:「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

李世民又說不知道其他官員們怎麼想,列位臣工是不是都跟黨中央保持一致呀?於是召集六品以上官員詢問,大臣們一看皇子中只有李治跟在身邊,心領神會,當即表示晉王仁孝,可以立為太子。先有長孫無忌的狠話,後有大臣們的表態,還有太宗的對前兩者的認可,這些足以讓房玄齡等魏王一派的官員死心了。為了能順利過渡,李世民在最後幾年舉起了屠刀,排除異己,這些事情之前已經說過,在此無需贅言。

李治的「宮心計」

那麼李治太子地位是不是萬無一失呢?恐怕不是這樣,李世民認為李治過於懦弱,不看好他能夠守住江山社稷。「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甚至還動過立吳王恪的念頭。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治竭盡全力照顧父皇,塑立一個孝子形象。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回來,到達并州,背部生癰化膿,李治二話不說,親自用嘴將父親的膿吸出來,毫無怨言。遙想八百多年前,同樣身為太子的劉啟給漢文帝吸膿的時候,心不甘情不願,還是在鄧通的建議才勉強完成的,一對比,李治能夠如此自覺,著實不錯,父皇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監國期間,李治每天都在東宮聽政,工作處理完,就去服侍父皇喝葯,幾乎寸步不離。李世民怕太子累壞了,便要他回去,太子堅決不肯,攆都攆不走。李世民沒有辦法,就在寢殿旁安排別院,供其住宿。等到太宗臨終時,太子晝夜不離,有時候一天都吃不上一口飯,頭髮白了好幾根。李世民被李治的孝順徹底征服了,說:「汝能孝愛如此,吾死何恨!」你能孝順到這份上,我還有什麼好遺憾的呢,可以放心去世了。

(大慈恩寺)

生活上對父皇無微不至地關懷,盡人子之本分,其他方面也要緊跟父皇的腳步,盡量迎合。因為「氣力頗不如平昔,有憂生之慮」,太宗晚年愈發篤信佛教,貞觀十九年,有「海歸」背景的玄奘法師回國了,於是兩人一拍即合,走得非常近。理政之餘,李世民經常請法師到行宮一敘,談談因果報應。此外,還多次請求玄奘還俗,遭拒後大力支持譯經事業。有一年李世民特意給玄奘寫了篇序文,叫《大唐三藏聖教序》,其中對玄奘毫不吝惜溢美之詞:「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者。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

看到父皇這麼敬重玄奘,甚至還專門寫了文章,更傾向於道教的李治也不得不附和了,於是繼李世民之後,寫了篇《述聖記》。有學者指出,這篇文章有點像應酬文字,雖然詞藻瑰麗,但主要內容是在歌頌唐太宗和玄奘,其中並沒有對佛理有所闡發。為了進一步使父皇滿意,李治還以懷念母親長孫皇后為名,建造大慈恩寺,以供玄奘法師翻譯佛經。寺廟落成,迎佛像入寺,李治身體力行,親自率百官參加儀式,出發前,唐太宗率領後宮嬪妃在安福門相送,「心甚悅」,心情非常好,李治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綠帽子說戴就戴

李世民被伺候的服服帖帖,甚至都覺得死而無憾了。可萬萬沒想到,一頂綠帽子已經悄悄戴在了頭上,伴隨他入葬昭陵,再也摘不下來了。誰這麼膽大包天,連皇帝的女人都敢動?沒別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正是李治,知人知面不知心呀。就在父皇病重時,李治邂逅了比自己大四歲的武才人,頓時墜入愛河,兩人偷偷勾搭在了一起,發生不正當關係。武才人美不美?當然美!否則這對父子怎麼會娶人家。「則天年十四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不只是容貌美,舉止也美,關鍵是性格很對李治的胃口。

李治此時已經是個有家室的男人,當晉王時府里已經有了出生高貴的晉王妃王氏、良娣蕭氏,除了明媒正娶的,幕後還有許多卑微的宮女,也是他的女人。到太宗駕崩前,二十一歲的李治已經是六個孩子的父親,蕭良娣生了四子李素節和兩個女兒,長子李忠、次子李孝、三子李上金分別為三位宮女所生。但為了心愛的武才人,李治顧不了許多,不要慫,就是干,古代有沒有那麼多限制,何況他還是太子。

(武則天畫像)

由此可見,「知子莫若父」未必準確,李治成功騙過了閱人無數的父皇,他只是低調、不張揚、韜光養晦,絕非懦弱、低能、昏庸。亂倫的事要讓父皇知道了,豈不得吃不了兜著走?如此十惡不赦的事,又有幾個人敢在皇宮干?

綜上所言,六年的太子生涯里,李治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也有幾段寶貴的實習經歷,執政能力應該不差;從勾搭武才人的事可以看出,此人膽量不凡,並不軟弱。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駕崩於翠微宮,李治終於要正式上崗了,一個新時代即將來臨。可是當登上皇帝寶座,卻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爽,長孫無忌為首的託孤大臣並不唯自己馬首是瞻,皇后也不是自己喜歡的女人,邊界上,高句麗仍未滅亡,吐蕃屢屢犯境。父皇已經不在了,李治該如何化解這些難題?大唐的江山如何達到1200萬平方公里?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日本人數佔優卻為何慘敗?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下周再說。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香港電影圈黑幫往事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裡?

影像記錄「華山論劍」

關於時拾史事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蓋飯GetFun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蓋飯GetFun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蓋飯Getfun 的精彩文章:

鄭爽不懼替身上位,被坑過的明星何止楊冪成龍!
中國女星紅毯受關注?攝影師的鏡頭打臉!
樊勝美的初吻居然給了他?當年這麼激情!

TAG:蓋飯Getfun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朝拜中國失禮!皇帝賜「漢倭奴國王」怒慫,至今奉為日本國寶!
稱謂由天子君王變為皇帝,皇帝的「范」從何而來?
他被稱為日本「關羽」,天皇見了都得下跪,其祖先竟是中國皇帝!
為什麼秦至隋的皇帝稱「帝」,唐及以後朝代的皇帝又稱「宗」呢?
明朝這三位皇帝完美詮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壯哉大明!
中國第一位女皇帝不是武則天?
漢朝的皇帝都是雙性戀?尤其是從這個皇帝!
武則天只是中國第三位女皇帝,你知道她前面的兩位女皇帝是誰嗎?
中國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是誰?
為什麼漢代皇帝叫"帝",唐朝、宋朝皇帝叫"宗"?
中國歷史上「君王死社稷」的八位皇帝,崇禎帝並不是唯一!
溥儀是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為什麼袁世凱與日軍都沒有殺他呢?
為何漢朝皇帝名號稱帝而唐之後稱宗!
南漢最後一位皇帝劉鋹是個好皇帝嗎?他的結局是什麼?
中國最老的皇帝是誰?
朝鮮國名是哪個中國皇帝起的?
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是誰?
朝鮮國王自立皇帝後,為何取「韓」為國號?韓國史書有解釋,國號來源於一位中國古人
中國歷史上靠認乾爹登上皇位的「兒皇帝」竟是他
身為堂堂中國皇后,卻被一日本小軍官霸佔,只因皇帝答應日本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