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弦歌不輟的戰亂烽火,走到驪歌永別的落日薄暮

從弦歌不輟的戰亂烽火,走到驪歌永別的落日薄暮

作者:岱峻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17年4月

多年來,作者一直致力於抗戰時期文化西遷的相關研究,從《發現李庄》到《消失的學術城》,從《民國衣冠——風雨中研院》到《風過華西壩——戰時教會五大學紀》,作者堅持從細碎處鉤沉歷史,嚴謹而不乏溫情。本書再次聚焦教會大學這一特殊時期的文化機構。

教會大學發軔於民國初年,至上世紀20年代中後期漸成蓬勃之勢,以燕京、輔仁等為代表的十數所教會大學散落於北京、上海、山東等地,成為民國高等教育不可忽略的一支力量。上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步伐加速,教會大學內遷至成都華西壩等地。1952年實行高校改革,教會大學旋遭解散,西方傳教人員及各方面專家盡數離境。教會大學歷時不足半世紀,卻對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及學術研究影響深遠。本書再現了教會大學的折轉經歷,以及一代學人的精神氣質與人世遭際。(本期推薦人/徐學勤)

本書作者

岱峻

本名陳代俊,原籍四川資陽,現定居成都。1982年畢業於重慶師大中文系,執業媒體,業餘文學創作,曾獲全國及四川省多項文學獎。20世紀90年代轉入民國學術史及學人研究,著有《發現李庄》《消失的學術城》《民國衣冠》《李濟傳》等。

精彩書摘

烽火弦誦 斜陽驪歌

「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擔裝,去後方。歷盡了,渺渺途程,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大江。……雄城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走他鄉……」

二十世紀前五十年,教會大學在中國蹈過三次戰火:一次是北伐戰爭;一次是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一次是以國民黨敗北而終結的國共內戰。終於從弦歌不輟的戰亂烽火,走到驪歌永別的落日薄暮。

1927年北伐戰爭,引發濟南教案,民族主義浪潮排山倒海,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頒布教育立法,收回教權。截至1934年,那些「從國外搬來的大學」,全都向教育部備案,成為中國的「私立大學」,中國人開始執掌校政(校長、院長及多數系主任),宗教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學生的培養目標轉向服務國家與民眾。

盧溝橋事件猝然爆發,把教會大學也捲入抗戰主潮。那場戰爭,是中日兩國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較量,也是國家意志和精神的較量。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的講話中說:「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1937年8月,國民政府頒布《總動員時督導教育工作辦法綱領》,提出「抗戰與建國兼顧」的原則,將一批重點文化教育單位遷往西南西北,為戰後國家建設培養和儲備人才。北大、清華、浙大、武大等國立大學及南開、復旦等私立大學,從落實安置點、實施搬遷,到異地復學的經費及學生貸學金及教職員的戰時補助等,都得到國家力量的支持。相比之下,對那些私立教會大學則有些愛莫能助。

戰時中國,由於羅馬教廷的影響與國際社會的制衡,天主教所辦的北平輔仁大學、天津工商學院與上海震旦大學等3所大學原地辦學,正常招生。基督教(新教)所辦的13所教會大學大都南遷,艱難備嘗:一類如之江大學、東吳大學及滬江大學、聖約翰大學,合組上海基督教聯合大學,躲進租界複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之江大學再遷福建,與福建協和大學與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在閩北山區南平、邵武等地辦學;嶺南大學初遷香港,後轉韶關仙人廟。另一類如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齊魯大學與燕京大學,戰爭初期即遷到成都,與本土的華西協合大學聯合辦學,成就了類似於西南聯大的戰時教育奇蹟。這就是英國駐華大使館科學參贊李約瑟盛讚的「基督教五大學」,美國駐華大使特別助理費正清稱許的「成都的聯合大學」。

1943年,李約瑟以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身份,考察大後方的高校及研究機構後,將播發在中英兩國電台、報紙上的文章輯成一書,題為《科學前哨》,介紹了遷到華西壩的金陵大學的化學家陳裕光、李方訓,齊魯大學的病理學家侯寶璋,金陵女大的生物學家吳貽芳、地理學家劉恩蘭,及華西協合大學的化工專家徐維理等一大批學者。他在自序中寫道:「前哨並非我們和我們在中英科學合作館的英國同仁們自認為是中國科學的前哨,而是指中英人士一起在華西建立起的科學前哨。我們受著反侵略的中國人民的廣泛支持,好像擁有西藏高原和戈壁沙漠的後盾。我們這些科學前哨同仁盡了我們最大的努力,協助抗戰軍人完成了一次最大的扼制侵略的業績。這本書如有任何永久性的價值,一定是因為它提供了一類記錄,讓人們看到中國這一代科學家所具有的創造力、犧牲精神、堅韌、忠誠和希望。」李約瑟是化學家,提及的人事僅限於科技界。「國家不幸詩家幸」,亂世出英雄,出詩人,更造就了一大批學人。抗戰結束後的北大校長鬍適感嘆:「假如國立大學不努力,在學術上沒有成就,很可能是幾個教會大學取而代之。」此話的緊迫與焦慮,反證了教會大學厥功甚偉。

……

陷入困頓的,還有充當東西方文化使者的羅忠恕。1966年夏,他被勒令穿劣質西服,歪系領帶,作為「反動學術權威」接受游斗。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羅忠恕三度遊學歐洲,「終年御長袍」,不穿洋裝……人說衣裳是人的第二皮膚,羅忠恕到底是何面目?

1942年秋,燕大成都復校,莘莘學子競相來投,尤其是遠東最好的新聞系。培養的優秀記者難以數計,最傑出的有劉克林、唐振常、譚文瑞、嚴慶澍等。他們在動蕩中完成學業,加盟大公報;天地玄黃時聚首香港;此後分散多處,各有造化。1991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收有新聞人物詞條108人,此四子皆榜上有名,而後命運卻又如同雲泥。

醫學家王翰章也是當年從北平流亡成都的插讀生,此後便在「遠東最好的牙醫學院」完成學業、工作,一直到擔任院長。幾十年,光陰似水,師友星散,多已殞故。他從一張辦公桌講起,那張桌子見證了牙醫學在中國的興衰沉浮。

「象牙罐,紫檀蓋,裡面坐了棵小白菜」,金女大吳貽芳校長很喜歡這一謎語,謎底是蓮子。外表高貴,內心謙卑,恰是其人格寫照。她極備宗教情懷,難忍能忍,剛柔兼濟,善解矛盾。新政權下,歷任高官,位高德隆。但對其書寫,總要諱忌前朝舊事。其實,教會大學校長,首先是基督教徒;民國女界領袖,必然與舊政權有千絲萬縷聯繫。牽出這些「難言之隱」,方能見出其思想轉變的合理邏輯。

邏輯是一種理性,而有時人們的選擇只能隨機。1948年夏的齊魯大學,就面臨這道難題:中共華東野戰軍開始實施對濟南的戰略包圍。人們對前景不甚了了。濟南戰役將持續多久,會對平民生命財產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最後的走勢如何?結束抗戰時的流浪播遷,剛從成都回到濟南不到一年的齊大,夾在兩軍對壘的中間地帶,為避免損失,慌不擇路,決定南遷——遂成為國內戰爭期間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整體南遷的大學。

教會大學的洋教授多是教育傳教士。不遠萬里來到東方,滿懷激情傳播天啟福音,最後竟發現東方已將訊息傳遞給自己。本想改變中國人的信仰,離去時卻發現,自己已被大大改變。1950年後,被驅逐出境的金陵大學教授芮陶庵,長期淹留在華夏文化圈,參與香港中文大學前身崇基學院籌建,研究漢學,學成「西儒」;長子芮效衛青出於藍,2013年出版英譯足本《金瓶梅》驚艷西方學界;次子芮效儉為中美建交穿針引線,曾作過美國駐華大使,晚年從事中美文化交流。這一家三父子,在寄養國與美國的雙重文化背景中,有一種怎樣的「文化鄉愁」?

逝者如斯夫,世界處在一刻不停的流變之中,也會不經意地刻下曾經存在的印痕。這本小書以講故事的方式,力圖呈現那段歷史中的刻痕,以紀念書中筆者省去敬稱的那些先生,也以此就教賢明的讀者。

岱峻

甲午年八月十九

於成都錦江之南

(摘自《弦誦復驪歌:教會大學學人往事》 序言)

延伸閱讀

┌《風過華西壩:戰時教會五大學紀》

岱峻 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3年5月

┐《發現李庄》

岱峻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5年6月

└《民國衣冠:風雨中研院》

岱俊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2年7月

┘《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庄》

岳南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6年7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書評周刊 的精彩文章:

古代詩人是如何追求十萬加的?
只要想起他死在新媒體時代之前,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TAG:新京報書評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史上唯一失蹤的皇后,因戰亂下落不明,至今仍是千古之謎
小小的以色列為何能在不斷的戰亂中迅速崛起?
火影戰亂時期,千手柱間和宇智波斑,實力真的可以橫行天下了嗎?
曾經出現過一次戰亂,最終使得唐朝由最初的強盛開始走向衰落
火影忍者的殘酷戰亂,天下紛爭不斷,那些活不多10歲的亂世天才!
如果遇到戰亂,記住!不要亂跑,躲到水裡就能躲子彈
最悲催的小國,位於歐亞十字路口,幾千年戰亂不斷,至今征戰不休
她是東晉最牛的才女,卻因為戰亂丈夫被殺,她一怒之下提劍殺賊
三國時期,戰亂不斷,各路英雄紛涌而出,誰才是真的王者
小小的以色列為何能在不斷的戰亂中迅速崛起?其中有這幾方面原因
戰亂何時休?和平尚未到來,美俄大戰一觸即發
曹操一生最喜愛的大將,在戰亂中致殘,卻可以自由出入曹操的卧室
傻人沒傻福,他逃過了八王之亂,卻死在了戰亂終結者的手裡
中東為了一直戰亂不止?伊朗終於勇敢的說出了內幕!
對不起,沒有戰亂的樣子,他想像不到
此人和岳飛齊名,平戰亂救皇帝,但是比岳飛死的還冤
太極雷雷:傳統武術現在不能打,但到戰亂的時候自然能打
劉備剛死就戰亂四起,諸葛亮忍了兩年才平叛,此人不死他不敢動
史上老婆最多的皇帝,結束了數十年的戰亂,卻又開啟數百年的戰亂
中東戰亂不斷!網友:如果發生不幸,戰爭會在哪個地方最先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