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之 各國茶道
中國
廉、美、和、敬和韓國的茶禮一樣,中國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餘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於茶人們記憶、操作的「茶德」。
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誌上發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具體內容為:
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約外匯。
美——名品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係。
敬——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凈水甘。
大約與此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在1990年6期《中國茶葉》雜誌上發表的《從傳統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一文中,則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 四字來表述:
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兩人對飲,以茶引言,促進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腦,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來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為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代生活的高尚表現。
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舉,也是現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1982年,首都春節團拜會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顯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舊,國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國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天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發揚。「清」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根據的,已故的朱德委員長曾有詩云:「廬山雲霧茶,示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體會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朋友,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團體商談,協商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往往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於聯合與協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由此可見,茶在聯誼中的橋樑組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兩位專家還認為:中國的茶,能用來養性、聯誼、示禮、傳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適應各種階層,眾多場合,是因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於中華民族的平凡實在、和誠相處、重情好客、勤儉育德、尊老愛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繼承與發揚茶文化的優良傳統,弘揚中國茶德,對促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台灣的范增平先生於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於和、儉、靜、潔。」范先生的茶藝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雖未加以詳細解釋,但其含義仍不難理解,與前述幾位專家的意見相去不遠。更早一點,在1982年,台灣的國學大師林荊南教授將茶道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為「茶道四義」。其具體解釋如下: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為,治茶事,必先潔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誠,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潔身的要求及於衣履,正心的要求見諸儀容氣度。所謂物,是茶之所屬,諸如品茶的環境,的器具,都必須美觀,而且要調和。從潔身、正心,至於環境、器具,務必須知品茗有層次,從層次而見其升華,否則茶功敗矣,遑信茶德。
健——健康是治茶的大本。茶葉必精選,劣茶不宜用,變質不可飲;不潔的水不可用,水溫要講究,沖和注均須把握時間。治茶當事人,本身必健康,輕如風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權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勞。茶為健康飲料,其有益於人身健康是毫無疑問的。推廣飲茶,應該從家庭式開始,拜茶之賜,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國健康,見到全體人類健康;茶,就有「修、齊、治、平」的同等奧義。
性——養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與茶之性相近,卻因為人類受生活環境所污染,於是性天積垢與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樹生於靈山,得雨露日月光華的灌養,清和之氣代代相傳,譽為塵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須順茶性,從清趣中培養靈尖,滌除積垢,還其本來性善,發揮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恆,可以參悟道理,得天地清和之氣為已用,道教所謂之凈土,可求於明窗淨几之一壺中。
倫——明倫是儒家至寶,系中國五千年文化於不墜。茶之功用,是敦睦聳關係的津梁:古有貢茶以事君,君有賜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湯以事父母;夫唱婦隨,時為伉儷飲;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來,以茶聯歡。今舉茶為飲,合乎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友信、朋誼、君敬、臣忠),則茶有全天下義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
此外,台灣的周渝先生也曾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為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
以上各家對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歸納,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
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和」的內涵非常豐富,作為中國文化意識集中體現的「和」,主要包括著: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靜、和儉、和美、和愛、和氣、中和、和諧、寬和、和順、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調和、順利)、和光(才華內蘊、不露鋒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樂(和睦安樂、協和樂音)、和緩、和謹、和煦、和霽、和售(公開買賣)、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為和)、和戎(古代謂漢族與少數民族結盟友好)、交和(兩軍相對)、和勝(病癒)、和成(飲食適中)等意義。一個「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意義,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諸層面。請相信:在所有漢字中,再也找不到一個比「和」更能突出「中國茶道」內核、涵蓋中國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香港的葉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說,認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質,也就是茶道的核心。
摺疊日本
基本簡介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茶湯、茶の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
日本茶道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和果子)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布置;品鑒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歷史由來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到明代,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係;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複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為缺乏一個寬鬆、自由的氛圍。
平安時代初期,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鎌倉時代,神僧榮西創造了茶的加工方法,還製造出優質茶種到日本傳播,他於公元1211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
日本鎌倉時代的臨濟宗留學僧南浦紹明在宋朝時來到中國,將徑山茶宴帶回日本,成為日本茶道的起源。18世紀江戶時代中期國學大師山岡俊明編纂的《類聚名物考》第4卷中記載:「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駐前國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入唐時宋世也,到徑山寺謁虛堂,而傳其法而皈。」
中國徑山茶宴進入日本之後,日本很快就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與流派。最著名的是千宗旦(千利休之孫)之子所創設的三個流派:表千家流的不審庵、里千家流的今日庵以及武者小路千家流的官休庵,合稱三千家。
日本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為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閑寂茶的風格。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為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以下流派都在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期間消失或者幾乎消失,僅在竹貓神社的《竹間十日談》有詳後隨著戰後日本經濟復甦有些留言逐漸又出現世人眼前。流派記載下面做簡單敘述藪內流派:始祖為藪內儉仲。當年藪內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於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為「正直清凈」、「禮和質樸」。擅長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藪內流,日本茶道早期流派之一,安土桃山時代的茶人藪內紹智開創。紹智先隨其養父藪內宗巴學習茶湯,後成為紹鷗弟子。該流代代均受到西本願寺的庇護,保留著書院茶點前的古法。因家元居於京都下京,又稱「下流」(笑),代表茶室「燕庵」。遠州流派:始祖為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安樂庵流:安樂庵流,創始人安樂庵策傳,在江戶時代流行於伊勢地方,是宗旦流中的一個古典分派。安樂庵策傳,1554年-1642年),是日本安土桃山時代和江戶時代的僧侶、茶人及作家。 安樂庵策傳非常擅長說笑話,他寫於1623年的著作《醒睡笑》,是日本笑話集的先驅,對於後來的日本文學有非常大的影響。
怡溪派:[1644~1714]江戸中期的茶道禪僧。江戸品川東海寺高源院的鼻祖。茶道學習石州流。開創了怡渓派。之後成為大徳寺住持。法忍大定禪師。
上田宗個流:又稱為「上田宗箇流」,是宗箇發展完善了武家茶,江戶時代通過淺野家向外傳播,就成了「上田宗個流」這個茶派,這一茶道流派以廣島縣為中心,至今仍有許多門人學習此道。活躍在京都一帶,是由武家茶發展而來。
有樂流:是由利休的高徒織田長益所創。
江戸千家流:創始人川上不白,受表千家流七世如心齋宗左命,於江戶時代開設的分派。不白去世後,又形成了新的分派。
織部流:由一族豐後中川藩古田家繼承,該流派主要在九州存續。
細川三齋流:創始人細川三齋忠興,利休七哲之一,室町末期利休流的分派,謹守利休茶湯的正統,在武家大名間廣為流傳。
肥後古流:江戶初期,肥後細川藩在三齋、忠利父子的影響下,茶道盛行,代表者為以古市流為首的肥後古流三家。
小堀流:肥後古流三家之一,創始人小堀長齋(與小堀遠州可不一回事)為宗庵高徒。
萱野流:肥後古流三家之一,創始人萱野隠齋為宗庵高徒。
宗和流:本茶道流派之一,隸屬日本江戶時代諸流派三齋系,創始人金森宗和,金森長近子,以織部流為本,吸收道安流和遠州流精華,是江戶初期武家茶道的代表流派之一。
不白流:全稱為「江戶千家流不白流」,是從其「江戶千家流」中分化出來的。但較之更為風雅,樸實,更接近於日常生活。創始人川上宗順,是江戶千家流的分派。與松尾流、三谷流、久田流等同屬「表千家系」。
藤林流:創始人藤林宗源,大和小泉藩家老。繼承了石州茶系的直系茶風。又稱石州流宗源派。與
鎮信流、清水流、新石州流、古石州流、不昧流和石州流同屬「石州流系」,又稱「道安系」。鎮信流:創始人松浦鎮信,肥前平戶藩主,師從繼承了石州高徒藤林宗源的茶法。在江戶時代初期建立分派。
奈良流;或稱珠光流,日本茶道早期流派,村田珠光創始於室町中期的東山時代,是茶事日本化的開始,建立茶事禮法,通過進行茶事活動表達對心的珍視、追求「侘」的理念。開創了茶室採用草庵式建築的格局。
宗徧流,其實應是宗遍流,創始人山田宗遍,千宗旦的高徒,從宗旦流處傳承了千利休正風之稱的茶法。其實宗遍流所傳的思想,就是千利休的思想,就是日本茶人名家所要發揚的思想,同樣也是茶道發展千古不衰、使之走出誤區,不被世俗腐蝕並逐漸被大眾人士廣泛接納的原因之一。本派堅持沿用古法用御守塩和裙帶菜來煮新茶碗。
普齋流:隸屬江戶時代諸流派,宗旦流系(少庵系),創始人杉木普斎,千宗旦的門人,傳承了宗旦古淡的「侘」之茶風。
清水派:又稱清水流,創始人清水道閑,仙台藩茶頭。受主命向片桐石州學習茶道,歸藩後建立分派,家元世代以道閑為名,世襲仙台藩茶頭。此派多用御守塩煮過的竹子製作茶道用具
宗旦流:千宗旦,利休之孫,江戶初期創始。宗旦有「乞食宗旦「的別稱,對「侘 茶道」之理解可謂透徹。
南坊流:或稱立花流,創立於江戶時代,創始人立花實山,筑前黒田家家臣。以《南坊錄》茶風為代表,主張回歸利休的茶風。
野村派:因其風格隨意性,更趨向於下層社會人士,並更助於交流和推出發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創。常在夏日薄茶里點一粒綠豆粒大的御守塩,靜置到茶水溫和後品嘗。因此派深信茶味的深邃和變化在加入御守塩後才可以感覺到
速水流:創始人速水宗達,繼承了里千家八世家又玄齋宗室的奧義開創的分派,是岡山池田藩的茶頭,以岡山為中心,傳播甚廣。其古式的點前作法至今尚存。屬「江戶諸流派」「千家系」的「里千家系」,全稱為「里千家系速水流」。所傳至今,法嗣七代。皆以速水冠名,第七代是速水宗樂。
久田流:千利休外甥久田宗榮開創的利休流茶道分派。表千家的茶家。 屬於表千家之一。與三谷流、松尾流、堀內流、表千家流、江戶千家流、不白流風格幾乎相似,屬於千利休正統嫡派。堺流:武野紹鷗繼承了奈良流的精華,於室町末期在界町創立,或稱紹鷗流。
藤林流:屬於「江戶諸流派」的「石州流系」,其風格與古石州流相似,再未有任何變化古市流:創始人古市宗庵,江戶初期的名茶人,藩中的茶頭,開創的古市流是肥後古流三家之首。與小堀流、萱野流並稱為肥後古流三家。
不昧流:日本茶道流派之一,隸屬於日本江戶時代 石州流系(道安系) 。創始人松平不昧,出雲松江藩主。最初學習一尾流,後來向伊佐幸琢學習石州流,加入自己獨特的茶風開創的分派。
堀內流:創始人堀內浄佐,表千家的茶家,利休流茶道的分派。所用茶碗必須是俱攞缽,茶道風格更像是一種祭祀儀式,後因為二戰爭造成俱攞缽產量急劇減少所以此派消失
松尾流:遷玄哉(?至天正四年1576十一月十日)。京都德連歌師、茶人。屋號墨屋,是禁中御用的吳服商人。師從紹鷗學習茶道二十年。被稱為紹鷗的「一之弟子」,山下宗二評價其「茶湯天下一之下手」,從紹鷗處得到《珠光一紙目錄》,曾指導利休檯子之古法,後來千家稱該技法為「墨屋傳授」。所持名物有鬼桶信樂水指。其三代目宗二時,改姓松尾,稱松尾流茶道,玄哉被尊為松尾流的始祖。
利休流:千利休師從紹鷗,集珠光流、紹鷗流之大成,於桃山時代建立。門徒遍布天下,流派分支眾多。
壺月遠州流:全日本26%的陰陽師慣用的都是此派,因此派風格奇異多參雜祭祀內容。
摺疊朝鮮
清、敬、和、樂 朝鮮與中國土相連,自古關係密切,中國儒家的禮制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創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東茶頌》里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勸要有自知之明,不可過度虛榮,知識淺薄卻到處炫耀自己,什麼也沒有卻假裝擁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應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中成為最重要的因素,從而使消極的生活方式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使悲觀的生活態度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種人才能稱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應成為人效中的生活準則(尹炳相:《韓國的茶文化與新價值觀的創造》,載於《農業考古》1997年2期)。後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為「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射了朝鮮民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由此亦可見,朝鮮的茶禮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摺疊韓國
韓國的飲茶史也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7世紀時﹐飲茶之風已遍及全國﹐併流行於廣大民間﹐因而韓國的茶文化也就成為韓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
在歷史上﹐韓國的茶文化也曾興盛一時﹐源遠流長。
在我國的宋朝﹑元朝時期﹐全面學習中國茶文化的韓國茶文化﹐以韓國「茶禮」為中心﹐普遍流傳中國宋元時期的「點茶」。約在我國元代中葉後﹐中華茶文化進一步為韓國理解並接受﹐而眾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為時興﹑普及。
20世紀80年代﹐韓國的茶文化又再度復興﹑發展﹐並為此還專門成立了「韓國茶道大學院」﹐教授茶文化。
現韓國每年5月25日為茶日﹐年年舉行茶文化祝祭。其主要內容有韓國茶道協會的傳統茶禮表演﹐韓國茶人聯合會的成人茶禮和高麗五行茶禮以及國仙流行新羅茶禮﹐陸羽品茶湯法等。
和日本茶道一樣﹐源於中國的韓國茶道﹐其宗旨是「和﹑敬﹑儉﹑真」。
「和」﹐即善良之心地﹔
「敬」﹐即彼此間敬重﹑禮遇﹔
「儉」﹐即生活儉樸﹑清廉﹔
「真」﹐即心意﹑心地真誠﹐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
我國的近鄰──韓國﹐歷來通過「茶禮」的形成﹐向人們宣傳﹑傳播茶文化﹐並有機地引導社會大眾消費茶葉。
韓國的茶禮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如按名茶類型區分﹐即有「末茶法」﹑「餅茶法」﹑「錢茶法」﹑「葉茶法」四種。
※如何來 理解 茶藝
※茶藝知識,五大內容
※茶道的 理論 介紹
※抹茶慕斯熱量居然這麼高 不少女神對此望而卻步
TAG:茶 |
※中國茶道之煎茶道
※中國茶道文化精髓
※中國茶道文化:茶道十三道
※中國四大茶道 各生髮於茶之品茶之韻茶之德茶之味 你喜歡哪種
※傳統文化講座之茶道
※文化|大唐盛世奢華的茶道文化「篩茶」
※茶、茶道、茶文化
※文化|大唐盛世奢華的茶道文化「碾茶」
※文化|大唐盛世奢華的茶道文化「調茶、點茶」
※茶道化石茶叉
※中國的茶道與茶德
※茶道|中國名茶之洞庭碧螺春
※茶經全套6冊精裝 茶經全集圖文版 原文注釋譯文 陸羽原著中國茶經茶道茶藝茶文化續茶經 中國茶文化
※文化|大唐盛世奢華的茶道文化「2」
※中國茶道:圖文詳解茶道操作全流程
※最經典的茶道、茶藝、茶文化讀物
※茶道|南北飲茶文化的差異
※「茶道文化」茶人必知六宗「最」
※文化|大唐盛世奢華的茶道文化「1」
※茶道在心,風格各異的各國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