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社會一旦被詩性思維綁架 禍將不遠

社會一旦被詩性思維綁架 禍將不遠

「在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這是德國哲學家阿多諾留下的名言。

乍一看,它代表著深深的歉意,因自覺罪惡深重,以至不能言詩。直到讀罷《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現代的開端》(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方知此言還有更深的含義——它是對近代以來人類思想的深刻反省,即:詩性思維是危險的,它可能將我們帶入集體災難中。

《春之祭》

作者: [加拿大]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譯者: 李曉紅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年:

2017-4

詩性思維很像宗教但它不是

所謂詩性思維,是人類兒童時期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它不分主客體,通過想像力,將客觀世界融入到主觀情感中,從而進入物我交融、渾然一體的境界。

詩性思維幫助人們學會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以化解現實帶來的累累傷痕。畢竟,把傳宗接代說成是愛情,把子女反哺說成是責任,把重複性勞動說成是敬業等等,總是更容易接受一些。在漫長的歷史中,詩性思維一直受尊重,可直到現代社會,它才突然變得誇張,一躍成為終極的解決方案,並由此派生出浪漫主義運動。

現代化是一個祛魅的過程,它的本質是世俗的,以發展的名義,一切神聖法則皆被推翻。人類傳承千年的謙卑、虔誠、審慎、剋制之類,一夜間都成了「負能量」,成了阻礙歷史進步的罪魁禍首。

從熟人社會中脫嵌,並重新嵌入一個陌生人社會中,這是「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人人被迫與既往文化相割裂,曾有的歷史連續性突然中斷了,憑藉傳統智慧,已難理解當下的一切。

確實,現代化帶給人類更富足、更舒適的生活,但它背後隱含著兩重暴力:

首先,正如羅莎·盧森堡所說,只靠商品經濟累積,人類不足以走進現代社會,必須用暴力先變革社會秩序,使資本居於統治地位,方能實現現代化,這以剝奪人的自由為前提。

其次,現代化不僅意味著對剩餘勞動的剝奪,還意味著資本將每個人格式化為消費者,供其長期奴役。在更高消費的牽引下,人們被套牢在格子間中。

兩重暴力帶來深重的苦痛,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

該如何超脫這個困境?

信仰顯然已不足夠,因信仰以虛構為基礎,難通過實證的考驗;歷史也難再安慰我們,畢竟現代化是歷史的變態,積累深厚反而是負擔。於是,人們將目光投向詩性思維,希望用美來支撐善。

詩性思維很像信仰,無法實證,卻能被直觀地體會到。沉浸在「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中,我們會覺得永恆是存在的,虔誠、尊重仍有價值,這給了我們直面人生的勇氣,所以蔡元培先生也曾主張「以美育代宗教」。

然而,詩性思維真能替代宗教嗎?這顯然是一種無路可走後的想當然,是建構出來的合理性。

事實是,詩性思維有其巨大弱點,它以感覺為基礎,常常將相似誤為相等,缺乏自反的能力。此外,詩追求新意與反叛,它天然要突破現實羈絆,因而它常常是反道德的。

遺憾的是,歷史沒有給人們留下充分的思考時間。

一場《春之祭》一場莫名其妙的戰爭

1913年,現代派芭蕾舞劇《春之祭》在巴黎首演,幾乎引發一場暴動,反對者痛斥它醜陋、下流,支持者則認為它是創新、突破,雙方態度同樣激烈,不惜一戰,儼然是新與舊的對決。

《春之祭》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因當時法國正在深深焦慮中,經濟陷入困境,人口增長乏力(到一戰前,降到德國的1/2),兩極分化嚴重。繁華的巴黎被貧民窟包圍,政府勉強建了幾個新區,大部分房子卻不通自來水。貧困讓人們彼此仇視,故法國大革命、巴黎公社皆引發了大屠殺,這使巴黎成為當時世界革命的中心。

缺乏捏合眾意的基礎,法國爭霸歐洲已無望,面對英、德壓力,只好求助俄羅斯,連帶將「俄羅斯道路」加以神話。法國人開始追捧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包括俄羅斯芭蕾舞。

《春之祭》的成功帶有偶然性,相關創作者佳吉列夫、尼金斯基均為邊緣人。佳吉列夫是貴族,愛好繪畫與舞蹈,但畫家們認為他是二流畫家和一流舞蹈家,而舞蹈家們則認為他是二流舞蹈家和一流畫家,他自稱為「十足的假內行」。他與尼金斯基即將破裂的斷背情造就了《春之祭》,僅為表達對現實的背叛。果然,舞劇上演前,二人亦分道揚鑣。

法國觀眾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了《春之祭》,他們居然從中看出「生命衝動」。因為不願意接受客觀世界(在那個世界中,法國是失敗者),所以他們覺得還有一種精神在彰顯著法國的偉大。

《春之祭》在德國反響一般,但德國正上演著自己的「春之祭」。此前德國長期分裂(19世紀時,尚有400多個小公國),在俾斯麥的武力下,1871年勉強統一。此後德國飛速發展,成為當時世界經濟、軍事第一大國,城市人口也從佔總人口的1/3迅速增長為2/3,由此引發種種社會問題。

讓德國痛苦的是,它沒有輝煌而悠久的歷史作為黏合劑,且德國崛起時,地球上的殖民地已分配殆盡,德國只能被動接受英法強加的結果。所以德國人不相信歷史,只相信創新。這使他們與現代主義藝術達成了某種默契。現實是,必須藉助詩性思維,德國人才能找到並確認自己。

相比之下,英國最可能逃出《春之祭》的籠罩,英國社會主張漸進,他們更相信歷史智慧,而非詩性思維。然而,隨著一戰推進,大批英國人戰死疆場,英國歷史經驗也變得無力解釋現實,於是,英國人也開始充滿詩意地高呼:我們參戰,是為了捍衛我們的價值觀。

一戰是場奇怪的戰爭,德國沒有提出領土要求,法國人則認為這是「最後一戰」,英國是為了拯救「可憐的比利時」。人們在模糊的激情中,付出1000多萬人的生命,可回看歷史,卻發現悲劇無法避免。

德國宣戰前,情緒激動的人民包圍了皇宮,他們堅決認為這是一場「被強加的戰爭」,必須強硬回應,任何膽敢提出質疑的人都可能被當場毆斃,過分女性化的德皇威廉二世一直在扮演男子漢,此時他哪有勇氣說不?

與德國人的群情激奮相同,戰爭消息傳來,巴黎、倫敦也陷入一片狂歡。在現代化籠罩下,生活太平庸了,人活得太不像歷史課本中的那些英雄,而這樣的人生值得經歷嗎?在詩性思維指引下,人們似乎看到歷史發展的「趨勢」——一切終將統一,不同只在於由誰來統一而已。既然大決戰早晚會來,則晚痛不如早痛。

為了「捍衛價值觀」,人們舉起了槍。

美好的,也是殘忍的

德國人說的價值觀,指的是正義和自由,他們認為只有德國文明才能拯救全人類;而英國人、法國人說的價值觀,指的也是正義和自由,他們也認為,只有他們的文明才能拯救全人類。既然如此,德國人為什麼不試圖去理解英國人和法國人呢?因為在他們看來,對方天天在高喊正義與自由,可實踐卻不如意,這恰好證明他們是虛偽的——在詩性思維中,不作為即背叛,懲罰背叛者,即為最大的正義。

從利益之爭,到路徑之爭,最終升格為生存之爭,最終,人們只好用鮮血來沖刷思想的偏差。即使在戰場上,詩性思維依然高揚,士兵們組成方陣,沖向機關槍,他們用死亡踐行了英雄主義。一場攻堅戰便吞噬了幾十萬人的生命,當屍體壘成的戰壕發出熏天的臭氣時,一代人開始覺醒,他們在追問:我們為什麼要彼此仇殺?我們贏得了什麼?

然而,戰爭也催生了新的詩性思維。二流藝術家希特勒一度生計艱難,卻在軍隊中找到了尊重與承認,那份自豪讓他無法自拔,這為二戰鋪平了道路。事實上,希特勒並不孤立,有太多德國人主動投到納粹的旗下,他們並不都是被脅迫的,而是心甘情願地充當幫凶。柏林陷落時,希特勒堅持完成了人生最後一次演出——他與情人愛娃正式結婚,並雙雙自殺。

詩是美好的,卻又是殘忍的。因為詩是個體的抗爭,不能上升為公共準則,好社會需要妥協、理性與保守,而這恰恰是詩性思維最拒絕的東西。在詩歌世界中,人可以打碎舊有的一切,可以將理想極端化、純粹化,可在現實世界中,這卻註定是此路不通。可問題在於,當一個社會處在轉型期中,有多少人能真正逃出詩性思維的掌控呢?又有多少人能超脫於《春之祭》式的壯懷激烈?

顯然,本書並不是對文青們的冒犯,也不是在說現代派藝術是造就現代性苦難的罪魁禍首,作者在努力梳理現代化進程中集體心理的微妙變遷,而現代藝術恰好為考察它提供了依據。通過這本嚴謹、透徹的巨著,作者試圖告訴讀者們:走向未來要靠理性與經驗,而非幾個大詞、幾段抒情和幾次表演,一個社會一旦被詩性思維所綁架,則禍將不遠。

文|唐山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高爾基筆下的資本家母親 悄悄變了色
西四環內 圓夢中國家族同堂理想
法蘭西經典喜劇的法蘭西風情
賴聲川變小了

TAG:北青藝評 |

您可能感興趣

木心的詩性思維
與神話相遇,獲得詩性的生存
《詩性正義》不只是對「意義」的叫魂——只有文學能讓人更像人
雪景很美?你缺一個會拍照的「詩性記者」吳一白做男友
一種最為瘋狂的詩性表達
草書是極理性與極浪漫詩性相結合的藝術
16秒,無數三角形,歐冠經典誕生!克魯伊夫史詩性勝利,誰不怕
劉艷:詩性虛構與敘事的先鋒性
胡秋萍:草書是極理性與極浪漫詩性相結合的藝術
重讀經典,喚醒詩性
顧柯紅:詩性的草書,是為了表達靈魂的存在
獨立的自我和詩性並置在不確定的空間意味里,是我的別有用心│李峰無界線第315期
有見識的藝術家,都在追求作品的詩性和雅氣
知道書畫 有見識的藝術家,都在追求作品的詩性和雅氣
【她 · 揭秘】卑詩性教育深度揭秘系列報道一:幕後推手原來是他們
王曉晨戀情?胡一天人氣造假?劉詩詩性格暴戾?黃子韜要大爆?易烊千璽最土豪?
鄭訓佐:寫在紙上的詩性與情懷
中國酒有多博大精深?李白喝酒詩性大發,武松喝酒把老虎打成爛泥
朱雨雯:時間留下的證據,含蓄而有詩性
史詩性的一刻!盤點18個讓你難以忘懷的遊戲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