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終端:基於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互聯網轉型之路
天海「互聯網+」研究院
近年來,華為手機的快速成長給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實際上,華為自身主要的業務是通訊基站、通訊基礎設施,通訊終端只是華為的一部分業務,從通訊行業來講,華為覆蓋了通訊行業的主要硬體業務。
圖片來自paperajita.com,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早在2003年,華為就已參與到手機終端的市場競爭當中,針對當時的市場情況,任正非的策略是無需高利潤,但也不能虧本,首要的目標是活下來就好,然後再考慮可持續的發展。於是華為走了一條B2B的道路:從小靈通市場切入,以提供定製機的方式面向移動運營商開展業務。那時的華為手機,甚至沒有打上自己的LOGO,而是以運營商的LOGO代替,因此那時也沒有所謂的「花粉」。華為的企業文化——「竭盡所能滿足客戶需求」,對於華為而言,當時的客戶,僅僅只是運營商而已。
2011年互聯網思維熱潮席捲而來之時,華為在業務架構上進行了一次大的調整。調整後的華為主要分為三大部門:即運營商BG、企業業務BG和消費者BG,消費者BG即華為終端,余承東調任華為終端做董事長,華為手機這才開始真正的直接面對消費者,開始嘗試B2C,這也是華為的一次自我顛覆。此後,依託華為自身強大的研發能力,華為終端不斷突破前進。2015年12月22日,華為宣布,2015年度華為手機出貨量已經突破1億台,比去年的7500萬台大漲了1/3。這樣的規模,在中國高居第一,在全球也僅次於三星和蘋果。
華為終端的成長之路
2011年之前,面向運營商的B2B模式讓華為獲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這種模式卻使華為手機與消費者之間隔離了,這種模式與當下互聯網思維里的粉絲經濟格格不入。當華為手機開始想要發力時,卻發現品牌知名度在消費者當中不高。粉絲聚集不起來,品牌也就不從談起,導致華為手機一直不被消費者認同。如何從一個B2B品牌轉為大眾接受的B2C品牌,成為華為終端團隊當時面臨的最大挑戰。
圖片來自chinavalue.net,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華為造手機多年,以前跟運營商打交道,都是一次性採購訂單,手機賣出後就與華為無關了。
——華為終端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
一、B2B到B2C的轉變
其實華為早在2009年就已先後推出了一眾互聯網產品,其中不乏消費者熟悉的工具:DBank網盤、天天瀏覽器、天天播放器、愛米live、移動搜索等數十個項目,這種有點病急亂投醫的嘗試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收益並不大。任正非認為華為這一時期的互聯網化轉型並不成功,而且非主業上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和資源,並隨後及時糾正了華為的航線。
他指出:公司員工要在主航道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不能盲目創新,發散了公司的投資與力量。非主航道的業務,還是要認真向成功的公司學習,堅持穩定可靠運行,保持合理有效、儘可能簡單的管理體系。要防止盲目創新,四面八方都喊響創新,就是我們的葬歌。
時間來到了2011年,這一年,正是互聯網思維熱潮席捲而來之時,在經過前期的摸索之後,華為經過深思熟慮,在業務架構上進行了一次大的調整,調整後的華為主要分為三大部門:即運營商BG、企業業務BG和消費者BG,消費者BG即華為終端,余承東調任華為終端做董事長,華為手機這才開始真正的直接面對消費者,開始嘗試B2C,余承東還對彼時咄咄逼人的小米做出了應對措施——成立了獨立的電商品牌:榮耀,這也是華為的一次自我顛覆。
圖片來自jd.com,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余承東指出,「互聯網與電商的發展對於手機產業而言是一個強勁的動力,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對於傳統產業、傳統商業模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和顛覆。華為榮耀的推出是嘗試移動互聯網的新形式,也是華為在消費者業務、移動互聯網方面的再探索。」
榮耀品牌的獨立是華為切入電商領域,進行互聯網化轉型的一次新嘗試。榮耀品牌的推出,使華為更貼近消費者。其實從運營方式上來看,榮耀品牌完全抄襲了小米模式:高性價比、預定、搶購、飢餓營銷等,也建立了社區,相對於小米的「米粉」,華為手機的粉絲成為「花粉」,切實踐行了粉絲經濟,其運作方式和小米完全如出一轍。榮耀品牌也很好的應對了來勢洶洶的互聯網品牌,如小米等。
但是華為終端並不只有榮耀,任正非強調:「不要盲目將三星、蘋果、小米作為目標,別讓互聯網引起發燒,要以利潤為中心。」我們看到華為終端成功布局榮耀品牌後,還通過mate系列、p系列在中高端的布局在手機市場上全面開花,其利潤率遠超小米,完全貫徹了任正非的這一思想,其B2B到B2C的轉型是成功的。
二、華為手機的成長之路
回顧華為手機的成長之路,個中的艱辛和道路的崎嶇也許只有華為終端的人才知道。從2011年成立開始到2013年之間,華為手機的表現還是如任正非所講的——不虧本,但也不盈利,首先是生存了下來。其實這段時間,華為終端的發展意願非常強烈,但綜合各方面來說,華為終端在剛成立的兩年間,內部的磨合還沒有完全到位。「有好的想法難,把好的想法變成現實,更是難上加難。」用華為消費者BG戰略市場部部長邵洋的話來說,就是有力無處使。
也許從華為手機歷史上的幾部代表性的手機中,我們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在華為手機成長道路上,這是幾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手機。
第一部,華為D1。
2012年2月,華為D1四核發布,作為自主研發的手機,攜著「世界上第一部四核手機」的風頭,無論是手機從業者還是消費者,對其都充滿了期待。但華為D1直到2012年10月才真正與消費者見面,從發布到上市,居然相差了8個月,在這個快餐時代,真的是「黃花菜都涼了」。究其原因,華為終端稱是核心元器件的磨合、市場的節奏沒有把握好。市場是殘酷的,消費者從不問原因,市場的結果也只有企業來承擔。最後,華為D1的銷量只有幾十萬部。作為一部傾注了全部心血的手機,這次打擊對華為終端是巨大的,也讓華為終端痛苦的領悟到:打造一款成功的手機,並不是簡單的將硬體堆砌、將系統裝上就完了,特別是對採用自主晶元的華為手機而言,在晶元、系統、軟體等任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
第二部,華為D2。
華為繼續在D2身上大膽創新,奮起直追。直到2013年,華為發布了D2,它採用全貼合屏幕工藝,具備1300萬像素專業拍照功效,防水防塵功能,金屬邊框顯得華貴典雅,D2在軟硬體的打造上,應該是成功的,因此華為也很希望D2能一雪D1前恥。但是D2的銷量仍然沒有起色,一方面D2的成本太高,另一方面D1的失敗也給消費者留下了華為手機不好的印象。
高通、MTK都制定好了一整套的打包方案,國內各大手機企業直接拿來就用,而華為走自主研發之路,其道路註定沒有這麼平坦。
第三部,華為P6。
D1、D2的教訓是慘痛的,但取得的經驗是寶貴的,甚至可以說給華為P6的成功鋪平了道路。余承東稱:P6對華為手機而言是一個里程碑。其6.18mm的超博機身,全新打造的K3V2海思四核,主流的硬體配置,加上平滑的操作體驗和精湛的做工。P6一經發布就受眾人矚目,前後進入了100多個國家市場,銷量總計達到400萬台,獲得了最佳手機、最佳設計等多項大獎。P6的成功,給余承東和華為終端打了一針強心劑,大嘴余承東甚至有些得意的說:喬布斯在世時,業界都在期待蘋果的創新。我希望從今以後,業界能從華為看到創新。
第四部,華為Mate7。
從P6開始,華為在研發上的巨大投入及其本身具有的雄厚技術實力,逐漸開始在手機等終端設備上得到充分的發揮。可以說,D1,D2的失敗並不是沒有價值的。繼P6之後,華為的又一里程碑式的力作——Mate7,就是一款成功的高端手機。Mate7採用的1080P六寸大屏將手機屏幕的尺寸又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其極高的屏佔比使手機整體並不比5.5寸的iPhone6 plus大很多;cpu採用了口碑極佳的海思 Kirin 925, 還採用了蘋果率先使用的指紋解鎖,使Mate7整體工藝、性能達到了當時智能手機的巔峰,給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選擇。
早期或因為營銷策略,或因為產能不足,造成市場上Mate7一機難求,也從側面反映出消費者對Mate7的喜愛。可以說,Mate7讓華為終端真正具備了可以和蘋果、三星等高端手機相競爭的產品,華為手機終於躋身於高端手機俱樂部。Mate7對於華為自身,甚至整個國產手機產業而已,都具有標誌意義。
三、華為手機的戰略耐性
在大機會時代,我們千萬不要機會主義,而要有戰略耐性。
——任正非
華為消費者業務公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63%達到了2740萬台,作為對比小米今年Q3智能手機出貨量只有1850萬台。考慮到華為手機全球布局,而小米主要是在國內市場,所以出現這樣的差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此外,華為還特意強調,他們在2000元以上的中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佔比大幅提升至33%。
華為Q3這2740萬台智能手機中,中國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81%、歐洲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98%、中東和非洲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70%。華為預計2015年全年將銷售1億部智能手機。所以從實際出貨量上來看,華為早已是中國智能手機的老大,目前全球排名第三。
圖片來自sohu.com,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15年12月22日,華為宣布,2015年度華為手機出貨量已經突破1億台,比去年的7500萬台大漲了1/3。這樣的規模,在中國高居第一,在全球也僅次於三星和蘋果。
華為消費者BG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透露,Mate 7全球銷量700萬台,P7的銷量也超過700萬台,P8四月份發布到十月份半年時間銷量接近400萬台。何剛認為Mate 8有可能實現上千萬的銷量。Mate 8最初兩周時間銷量和Mate 7相比翻了10倍,而且Mate 8需求有些供不應求。可以說,華為手機在競爭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上已經完全站穩了腳跟。
在智能手機的布局上,我們看到了華為的戰略耐性,從D1,D2到P7,P8,Mate 7,Mate 8的多年布局,華為在中低端有榮耀、榮耀暢玩系列,中高端有p系列,高端有mate系列,覆蓋合理。通過合理的戰略布局,華為終端在各個價格層次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尤其在中高端市場的突破進一步增加了產品的利潤空間,其消費者業務的收入前景依然可期。華為輪值CEO徐直軍指出:「對終端的要求是要掙錢,不是以發貨台數為導向,而是以利潤為導向,我們不希望終端走的太快,而是希望他們走穩,一步一步向前走。長期走下去、活下去,就是偉大的勝利。」
從收入貢獻方面來看,華為終端邁入中高端市場已經為其收入、利潤的高速增長打開了另一扇門, 同時華為也逐步摸准了終端市場的生存之道,隨著其逐步擴大中高端市場的份額比重,消費者業務的盈利能力將邁入一個新階段,市場的高度競爭使得該業務線的發展存在一定風險,然而結合華為終端相對穩健的發展勢頭,消費者業務的收入將在未來幾年一直是整體收入貢獻的亮點。
作者/吳濱
編輯/ 李欣欣 覃海華
TAG:天海互聯網研究院 |
※新華社:我國自主智能終端操作系統日趨成熟
※進擊的廣汽,自主品牌的智能網聯自研之路
※劉玉書:加快技術自主創新,積極應對美國網路「軟入侵」
※中興完全掌握核心路由器關鍵技術,晶元和操作系統均為自主研發
※基於實力、中國龐大市場!華為操作系統或「轉危為機」走上自主路
※核心科技乃國之重器,網信產業發展離不開自主可控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核心技術 想做電動汽車界的「華為」
※創投「中國芯」:中國自主核心技術必須發力了
※技德終端:無人駕駛必須構建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體系
※自主可控的「顛覆式創新」之路
※《走向自主創新》:自主創新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政方針
※清華教授:中國科技創新改革很成功 但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創維以自主技術為AI電視行業開啟「芯」的征程
※以自主創新推進網路強國建設
※中國在世界核工業展上推廣自主核電技術
※軍事科學院某藥物研究所自主創新掌握核心關鍵技術
※華為離不開英特爾恩智浦?供應商全球化與核心技術自主不衝突
※中興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創新 壓力越大進步越快
※高新興集團參研中國自主「衛星電話」正式運營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自主創新之路——北京市電子科技情報研究所所長郭華平接受《科技中國》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