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獻:明代官窯各時期的胎土特徵研究

文獻:明代官窯各時期的胎土特徵研究

當我們仔細觀察明代官窯的露胎處,常會發現胎皮有泛火紅色的現象,這是胎土中所含的鐵分,在高溫燒窯過程中釋放出來,停留在表面,而形成胎皮的緣故。在明初的官窯器上,這種現象尤為明顯,這是因為當時採用墊餅來支燒,而墊餅是用一種含有高鐵分的陶土,俗稱「紫金土」,於是在燒成過程中,墊餅的鐵分,往往也就揮發而附著在器底上,所以常常會有泛火紅色的現象,而且因墊餅外鋪砂的關係,也往往有砂底的現象。

明代官窯遺址特展圖片

另一方面,由於陶土的淘煉粗細有別,配土的混合比例不同,各時期胎質的表現也就不同。一般來說,洪武官窯的胎體較為厚重,瓷化程度高。

永樂時期的胎質,由於注意淘煉瓷土,因此,胎質細膩潤滑,胎土潔白,較之宣德瓷器胎薄體輕。也有所謂「胎脫」的製作,胎體薄如蛋殼,極為輕巧,俗稱作「卵幕」,而且更在其上印、刻花紋,技藝可謂精湛絕倫。清人詩中還有形容它的薄胎為:「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讚美語。後世多有仿作,但胎體均沒有永樂胎質在對光看之下,那種微泛肉紅色的特徵,而且後代的仿品透光度往往較佳。

明代官窯遺址特展圖片

宣德時期,瓷土的淘煉更加精細,燒窯後胎質更為縝密堅硬,永樂的胎質往往在堅硬度上比不上宣德的官窯,而同樣大小的器形,也往往是永樂的較輕,宣德的較重,宣德的窯器的器底,處理光滑自然,無旋痕,常泛有火紅色。

明代官窯遺址特展圖片

成化時期的胎質細膩潔凈,大部分胎體輕薄,玲瓏剔透,承襲了永樂脫胎器的特長,在光線透視下,胎體顯現肉紅色,是鑒定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依據。常見露胎無釉的底足,有較多的黃褐色成黑褐色斑點,稱作「糊米底」,此亦為成化瓷器的特有現象。

明代官窯遺址特展圖片

弘治時期和正德中期以前的胎質大致和成化時期相同,而到了正德後期,則胎體漸漸厚重,器形碩大者頗多,其中有些製作較為粗略,銜接痕迹明顯可見,而砂底與泛火紅色的現象出現在這一時期的官窯器上。

明代官窯遺址特展圖片

自嘉靖時期開始到萬曆時期,官窯器的胎質明顯地不如前朝,部分大件器物製作粗略,接痕明顯,常常有容易脫斷、掉底、修胎不規整的現象。底足為砂底,常常有跳刀痕及刮削現象;露胎處亦泛火紅色。雖然如此,但一般而言,小件器物的製作仍是相當精細的,胎質堅緻細密,造型規矩,底足亦修整得頗為工整。

文章選自/信昶銀藝術品鑒定資料庫,2017/5/2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信昶藝術品鑒定資料庫 的精彩文章:

TAG:信昶藝術品鑒定資料庫 |

您可能感興趣

瓷器鑒定——看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