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怪相:有機構人均管理10億規模,有機構挨餓受凍,也有逆天的深圳私募
這是私募發展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私募規模已經遠超 12 萬億了,行業里的勢頭也越來越怪異。在這紛雜的怪相里,既有私募機構投資團隊人均管理管理 10 億規模,也暴露出不少私募挨餓受凍的慘狀,還有的地區私募數量都要逆天。在這諸多私募怪相里,你看見我們的明天在閃亮了嗎?
厲害了!投資團隊人均管理規模近 10 億
出身於深交所的蔣錦志擁有人民銀行的國際金融碩士學位,在2004年初他創辦了景林資產,而此前他還創辦過正達信投資和擔任過香港粵海證券董事長。除了創始人蔣錦志,「景林七君子」中的其他六人分別是:田峰、蔣彤、金美橋、林霄、高雲程、曾曉松。
「景林七君子」有來自交易所的,有來自公募基金的,有來自保險公司的,有來自會計事務所的,也有來自外資大投行的,其核心團隊的組成結構具有較好的互補性和一定意義的全面性。
從員工人數上來說,景林不算一家大公司,投資團隊約50人,而從管理規模來說,則是一家大公司,共管理500億左右(其中300億為海外基金,200億為國內基金)。也就是說,這是一家投資團隊人均管理規模約10億的私募機構。
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9月30日,景林海外公司共持有26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全部為中概股,分別是新浪、搜房網、易車、歡聚時代、阿里巴巴、諾亞、好未來、汽車之家、攜程、唯品會、一嗨租車、微博、達內科技、聚美、途牛、獵豹移動、搜狐、京東、泰邦生物、新東方、迅雷、58同城、暢遊、銀科控股、泰和城、泛華保險。
當然,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認同。「融資中國」曾在2016年底撰文指出景林的幾個問題,比如早期若干核心人員的離職、2016年重倉海外中概股表現不佳、2016年國內二級市場多個產品負收益、近幾年來股權投資方面沒有亮點,甚至還認為景林「似乎已漸失往昔頭角崢嶸的銳氣,慢慢地顯出一絲頹勢」。
喪氣了!不少私募都在挨餓受凍
從行業統計數據看,今年以來私募市場的主流股票策略平均收益率僅1%左右,超過50%的私募基金今年以來凈值處於虧損狀態,顯示私募行業整體生存狀況非常艱難。
從監管環境、市場環境、競爭壓力、客戶投資成熟度等方面看,私募基金的生存環境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那些靠一招鮮迅速做大規模的私募,將在資本的寒冬中受凍挨餓,而投資能力保持領先地位的少數私募基金,將成長為行業獨角獸,其規模將從百億級向千億級規模發展。
第一,私募面臨的監管環境,最嚴厲的是監管部門對通道業務、讓渡管理責任、銀行委外業務的清理。金融機構利用「制度套利」,私募在這一潛規則下享受利益溢出效應的做法,正在遭受清算。
第二,私募以一定的隱形利息成本,承接銀行的委外資金,放大槓桿投資於債券或一些類固收策略的市場,獲取看似微薄的收益,但是規模大的驚人。在委外資金被監管切斷、債券市場降槓桿的情況下,這一類策略的私募基金髮展將碰到瓶頸。
第三,分級基金新政,按照金融降槓桿的精神,要求投資者賬戶30萬門檻、櫃檯開戶,分級基金流動性迅速下降,羊群散去,私募基金利用分級基金套利、割散戶韭菜的策略難以施展。
第四,經歷2015年私募「股神」的傷害之後,高凈值投資者對於新冒頭的高收益團隊保持了極高警惕,基本上拋棄了暴利思想,開始將保值作為第一目標的基礎上追求合理的穩定回報,逐漸認同私募行業「強者恆強」的邏輯。
第五,備案制的源頭管理下,私募基金產品穿透檢查,各類夾層、結構化產品無法發揮槓桿作用,私募利用低風險、穩定收益策略,通過規模放大收益的做法無法進行。
第六,在監管制度完善和金融去槓桿強化的環境下,無風險套利策略的利潤空間迅速被擠壓,風險回報正在考驗私募的投研功底,少數具備極強的投研能力的私募領軍機構,在各類資產全面風險釋放過程中,將發揮行業中流砥柱作用。
逆天了!深圳私募數量佔全國五分之一
天下熙熙攘攘,利來利往。深圳是一座開放的城市,也是一座神奇的城市,更是一座傳奇的城市。我們看到無數傳奇的事件在深圳發生,在資本風雲際會中,深圳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點。
走過三十多年的風雨歷程,金融業已成為深圳的戰略支柱性產業,深圳金融已與北京、上海並列,正積極謀求在全球金融發展序列中更前端的地位!
而深圳私募更是異軍突起,既活躍著無數中小私募,又創造著像大岩資本這樣三年創百億規模的傳奇。私募圈子流傳著一句話:在深南大道上拉 10 個人,可能有 5 個會說自己是做私募的。作為中國的私募重鎮,深圳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養「基」大戶。深圳已然成為私募基金業的前沿陣地,是私募基金業最為活躍的城市之一。
根據深圳證監局近日披露的 2016 年監管年報,截至 2016 年底,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 3,544 家,備案的私募基金 8,300 只,實繳規模1.18 萬億元。中基協數據還顯示,目前在深圳地區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為 3,841家,數量位列全國第二,佔全國的 1/5 還多,僅次於國際金融中心——上海。這也意味著深圳每 0.5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擁有一家私募,而上海則需 1.5 平方公里,北京甚至每 4.5 平方公里才擁有一家私募公司。
根據一些數據統計,截至 5 月 19 日,深圳地區納入該項數據統計的私募共 719 家,其中巨型私募 14 家,大型私募 4 家,中型私募 32 家,小型私募 531 家,資管規模高達 5.4 萬億。在對投資策略的選擇上,股票策略、複合策略與相對價值策略依舊是主流,深受深圳私募的青睞,債券策略與宏觀策略則顯得「門庭冷落」。
痛心了!沒落的證券私募基金
儘管職業投資者的規模在不斷的壯大,每年私募冠軍們也會用極其妖嬈的業績來讓我們感到神魂顛倒。比如 2008 年的金中和鄧繼軍;2009 年新價值羅偉廣;2010 年世通資產的常士杉;2012 年的銀帆投資王濤;2013、2014 年創勢翔投資黃平,但時至今日依舊打破不了「江山代有新人出,各領風騷一兩年」的行業魔咒。
為什麼走不出這個怪圈,莫非中國的私募證券基金行業有問題?或者像韓國的國旗一樣風水不對?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的私募證券基金的商業模式有致命的漏洞!
漏洞一:只能容一個能人
這個行業裡面有很多知名的大家耳熟能詳的私募基金公司,在最開始創立的時候,都有兩位以上的核心人物。但最後走著走著就散夥了,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豪傑,你不用懷疑他們的判斷能力,他們同樣深知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一個人是干不起來的,只有聯手才能夠創造出一家比較大的公司。那最終為什麼會分道揚鑣呢?
從組織架構上說,一個優秀企業的DNA應該是有一位靈魂人物,同時它能吸收容納更多的能人。而私募基金行業的DNA卻是單核基因,這種DNA根本就容納不下兩個能人,一旦有兩個以上的能人,他們之間就會有意無意的去爭奪決策權和話語權。所以最後中國的私募證券基金公司大多數都是小作坊。
漏洞二:太依賴能人的個人經驗
私募證券基金公司,想做大也非常的簡單,那就是業績,那業績又靠什麼來支撐呢?對這種完全依賴於個人能力的行業來說,支撐業績的主要因素莫過於個人的經驗了,所以有這樣一句話,資本市場是一個讓有錢的人獲取更多經驗,讓有經驗的人賺更多錢的地方,這一點我很認同。
任何領域的決策者如果沒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和意志,那麼很快你就會吃老本。儘管過去取得了一些成功,但那只是在特定的環境和因素的堆積之下所產生的。而今天這個環境和因素髮生了變化或者是不存在,那就意味著你過去的方法不一定還能夠複製。這個真理在私募證券基金行業猶為明顯,這個完全依賴個人能力,變化又非常快的行業,只要你的認知水平和見解還停留在過去,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晚會遇到困難和瓶頸。
漏洞三:缺乏防錯的決策機制
抗美援朝後的十年,朝鮮比韓國發展的要快。金日成的確是個有能力的人,建國初的幾年頭腦也非常的清晰,可是後來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他的頭腦反應速度卻沒有跟上,韓國和朝鮮的差距由此拉開,韓國每年都在進步而朝鮮至今還停留在60年代的水平。私募證券基金行業的基金經理何嘗不是這樣?尤其是早些年那批「自帶光環」的明星基金經理,絕對的權威,絕對的牛逼。
但是他們的思想和知識結構慢慢老化,如果反思能力再沒有跟上,又沒有人敢像魏徵那樣跳出來否定他,最後的結果就是被市場淘汰。那當前的80後、90後基金經理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了?沒有區別,都一樣,這個行業完全依賴於個人能力,而個人又面臨在知識結構上的短板,行業的變化又非常快,經驗又不能一直沿用,這個時候我們只能寄希望於這個基金經理能一直保持清晰的頭腦,但是沒有制度的監督、沒有流程的約束、沒有體系的力量、沒有好的決策機制,你很難指望一個人永遠或者是長時間保持清晰的頭腦。
中國私募證券基金行業的商業模式存在著非常致命的漏洞,不管是60後、70後、80後、90後乃至00後的基金經理,只要這個商業模式漏洞沒有被修復,也就是說,只要你的決策機制不改變,決策人員的知識水平沒辦法約束他能不斷的提高,你有可以獲得一時的勝利,但是絕對不會有長久的繁榮,而且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毀滅。
投資心態非常重要,不要期望一夜暴富,每年能穩定掙一點錢,不虧錢,將來就會有很好的收益。在近期艱難的市場環境中,私募「獨角獸」效應將越來越明顯,私募中的「騰訊」、「 茅台」將浮出水面,我們拭目以待。
TAG:環宇鼎盛集團 |
※炒幣的大多都是個人投資者,機構佔比只有7%
※偽滿的政府機構竟然有這麼多
※明朝多個特殊機構,唯獨這個機構讓所有的機構都恐懼
※機構多有套現出逃
※馬斯克用720億美元的私有化懟了空頭機構,但惹來證券欺詐麻煩……
※餘額寶們收益率下跌20%,竟然還有大量機構搶購?
※減肥機構有用嗎?有用,有特別大的心理作用!
※知乎機構號已超3萬個,未來將提供更多商機
※美國F35戰機事故不斷,某機構指出:可能擁有966個缺陷
※荷蘭有機產品造假,有媒體和專門機構監管,但是
※這家投資機構「死」了,因為,合伙人都走了……
※市場有風險,誰在幫助金融機構爭分奪秒
※92歲老人被逼自殺:曾捐助20多個慈善機構,卻被人責怪捐的太少
※皇宮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機構,沒有他們,皇室族人大多數都活不長
※近期多家支付公司獲得巨額融資,鮮有持牌機構在列!
※廈門男子吃到魚寶,「鑒定機構」估價200萬卻拒回收:等待有緣人……
※都叫舞蹈機構,好的機構有啥不一樣?
※有人培養網紅,有人尋找網丑,MCN機構:有流量就行
※年底體檢攻略:90%的人都想去的高逼格體檢機構,超有品質!
※有股票一個多月股價近腰斬,大跌前還有大量機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