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論技術時,技術的本質和價值究竟是什麼?
過去幾年,矽谷最喜歡的口號悄悄地從「不創新,毋寧死!」換成了「不改良,毋寧死!」。
灣區文化中,改良意味著全套的技術解決方案,它兜售著一種人類理想主義,從而讓這裡的極客們更有抱負、更願意相信一己之力可以推動經驗創新、社會發展。這就好比鑒賞者和藝術家,二者對「結構性顛覆和改革」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感及行動力。
如今這種對「改革」的認知變化,也發生在最近一年的中國互聯網公司身上。這篇文章,要講的就是「改革背後的力量」。
文章開始前,想帶大家回顧如下幾個場景:
2016年11月,馬雲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言:「未來30年,是新技術融合到傳統行業的方方面面,是人類社會天翻地覆的30年,不管你是什麼人,不管你身處哪裡,我們所有每個人都會是這場大變革的一部分。」
2017年2月,劉強東在京東2017開年大會上說道:「第二個12年,我們希望用12年的時間把我們第一個12年建立的所有商業模式全部用技術來進行改造,變成純粹的技術公司……世界瞬息萬變,我們只有用技術去應對未來所有的不確定性,所有的變化,唯有以我們的技術去應對。」
2017年3月,馬化騰坦言,騰訊總是提科技,其實也是焦慮所在,現在最大的焦慮就是跟不上技術的進步。他坦言:「掌握技術才能保證戰略制高點,否則當一個浪潮來了的時候,為什麼有的能做到,有的做不到?技術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東西。」
三則場景中,所共享的一個關鍵詞即為:技術。不管是馬雲慣用的「30年技術應用」論調還是劉強東「12年技術改造」的壯志,最終可總結為:互聯網經濟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革,技術是根本推動力、技術是接下來唯一的持續推動力,同時,不論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技術的鴻溝都必須要逾越。
隨著2017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的全速邁進,技術已成為各大互聯網公司所角逐的主要領地。360周鴻禕的發言和百度李彥宏的發言,也不在此一一枚舉。總結來看,這些可以並肩為中國互聯網企業向世界經濟「開戰」的人,已統一將對技術的深耕和改造提上重點議程,並且最近一年,國內互聯網公司開始有明顯的「脫離浮躁」徵兆,即不再大肆宣揚烏托邦式的唯模式論、唯資本論,而是回歸對技術創新的本質探討。
技術是個很現實東西:你不進,則退
當「做一家技術公司」突然成了一種時髦,我們不排除其中有無謂的跟風歡呼,也有為了在輿論層面上對技術創新制高點的搶佔。但從更普世的角度來說,中國互聯網企業顯然已洞悉到技術驅動商業這一根源。
馬化騰的話是個很好的佐證:「通過技術的進步,企業才有可能有保持在戰略方面的制高點。否則當一個浪潮趨勢來的時候,很多人都看到了,但為什麼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做不到,那就在於你有沒有掌握這個技術。」
微軟十餘年的失落與涅槃或許可引以為戒:它曾經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其統治著整個科技產業。但自2000年以來,蘋果、谷歌和Facebook的崛起,微軟在每個新涉足的領域,如電子書、音樂、搜索、社交網路等,均以失敗收場。儘管大家將矛頭指向比爾·蓋茨的接班人鮑爾默(Steve Ballmer),但依然無法重新再為微軟加冕。
直到2014年,Satya Nadella繼任CEO一職後,微軟開始以一種新的「巨人」形象展現。一方面,Satya Nadella加大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使Azure迅速成為Amazon網路服務的主要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公開與競爭廠商合作,包括在Microsoft Azure雲上兼容對手Linux操作系統,在蘋果iPad上發布微軟Office軟體,在iPhone 和安卓上發布軟體Outlook。Nadella的處事核心就是合作,以確保微軟的軟體、服務和技術讓每一個消費者觸手可及,即使不是通過微軟自己的硬體。
另外,今年1月,微軟也在十六之後再次宣布設立「首席技術官(CTO)」一職,並提拔LinkedIn團隊44歲的高級工程副總裁Kevin Scott任此職位。也就是說,未來,掌握著高質量、多維度用戶行為數據的LinkedIn將成為通往微軟一切服務的入口。
Nadella領導下的微軟成功為全球企業提供和出售著一種新的視野:科技是一場革命,成王敗寇,或許都在技術。因此在商業模式不斷進化的背景下,技術很重要,而且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InfoQ曾與京東CTO張晨進行過一場關於「技術價值」的對話,他對此觀點也深信不疑:「現在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當走到一定階段時,要再往前走就必須靠技術領先。所以,中國的大公司都開始意識到技術領先、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因為早年就是生意模式,需要趕快把生意模式做起來,要往下一步走,就必須在創新技術上能夠產生越來越多的創新力,而不光是純粹從生意模式上做得比較謹慎,這也是很多公司會越來越重視技術的原因。」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京東是從一個簡單的網站和眾多的倉庫崛起的電商平台,關於其背後的技術支撐,多數局外人並不了解。在《京東技術解密》一書扉頁上,劉強東寫出了京東這十餘年所堅持的"倒三角"戰略:建立出色的團隊;打造財務、物流和技術三大核心系統;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為用戶帶來體驗。可以說,京東在技術管理和研發上所走過的路能為很多傳統企業進入電商領域埋下伏筆:「互聯網商業的競爭,說到底比拼的是你的技術積累厚不厚」(霍泰穩)。
技術積累靠的不僅是時間,而是一種對技術堅持的動力。用張晨的話說:「你一旦停止不動,就一定會有人超過你。高科技公司裡面,技術永遠是我非常相信的一句話。沒有人能說自己站在一定的位置上就可以休息。不進,則退,就是現實。」
技術是商業需求倒逼出來的,玩技術要先懂核心競爭力
技術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收益將源自「無形」。馬雲曾說,他並不喜歡為技術而技術的公司,更喜歡從商業需求倒逼出來的技術公司。
這個比喻原本有些抽象,但如今AI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高盛的一份報告提到,人工智慧的爆發並非是在技術上,而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它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這次人工智慧的爆發並非是為了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
在近期阿里巴巴啟動的NASA計劃中,馬雲很明確的指出阿里並不是要去做無人車、Google Glass這樣的黑科技產品,而是為未來20年阿里一切潛在業務儲備一切可能會用到的核心科技。「以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導彈來。阿里巴巴必須思考建立導彈的機制,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聚焦核心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目標是為了解決10年、20年後的困難。」
馬雲和阿里今日的野心,也許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生存之道的未來縮影,也是中國與矽谷逐漸縮小差距的一劑良藥。
矽谷曾經特別「偏愛」那些對社會生活有顛覆性效應的技術。某種程度上,我們很難對「顛覆性效應技術」進行嚴格區分,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主編曾為「突破性技術」下過一個定義,或許可以藉助理解:那就是能夠給人們帶來高質量運用科技的解決方案。有些技術是工程師們天才創意的結晶;而有的則是科學家們對長期困擾他們的問題所採取的諸多嘗試的集大成者(比如深度學習)。
所以,從矽谷的崛起和馬雲對未來的展望可以看出,技術一定與社會商業的需求不相分離。這是外部聯動機制,除此之外,「玩」技術的企業一定得建立在充分了解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之上。
劉強東曾在36Kr記者對他的專訪中表示:「通過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人和智能商品等進行改造,京東要將消費徹底場景化。在技術創新方面,在三到五年的時間,京東會為這個國家和社會交出一份令大家滿意的答案,就像我們過去12年在傳統電商上取得的成功一樣,我們會重新證明自己,我們不僅僅只是能夠把電商做成功,我們同樣可以把金融做得很成功,我們還可以把技術創新做得更成功。 」
這一段里,我們劃取了三個關鍵詞:場景、三到五年和技術創新。
對於很多技術人而言,最難的是擁有適宜的場景,並能很好的將技術派生到場景中且形成最終的收入轉化。如今,不管在中國還是在美國,能夠既有真正技術又有場景的公司其實不多,很多公司光有爆品,但是很難有場景或做進一步的技術創新。那麼一個時代過去之後,就對新技術在新場景下的借勢發揮造成阻礙。
所以,京東認為,技術發展一定要基於對核心競爭力的掌控。在體驗、成本、效率三大維度上,京東開始依託人工智慧、大數據、IoT技術建設第三張物流網路、發展金融科技……張晨說:「技術價值一定能夠轉換成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做技術一定能夠幫助京東提升這三個核心競爭力。所以,我覺得中國也好,美國也好,都是一樣,有場景的公司,技術人員一定有巨大的發揮空間。」這裡面, 絕不是說喜歡技術就玩技術 ,而是要跟企業的競爭力強強相關。
那麼,很多企業會面臨一個抉擇:發展到哪一個階段,技術的強弱會起到決定性作用?新技術的佔比該怎樣分配比較合適?
這是一份可以被我們拿來作為參考的例子:在德勤 2016 年全球 CIO 調查中,1200 名IT高管被要求說出他們計劃在未來兩年投入大量資金的新技術:其中有 64% 的人列舉了認知技術或 MI(機器智能)。MI是德勤年度報告中新增的3項分領域(MI、混合現實和區塊鏈)之一,其中,MI作為新增技術之首,在今年報告中佔據了較大篇幅,它也在某種程度上象徵了技術發展的新趨勢。
這個例子就好比紅帽高級經理John Frizelle在討論「微服務熱」時所戲言的那句,「大家對於微伺服器的討論就好像青少年談戀愛一樣,你不知道你接下來要做什麼,但你就是想談」。
依然以京東為楔子,從早點的一張櫃檯到如今9300多億GMV,隨著體量的快速增大,如果貨物在倉庫裡面少停一天,周轉率提高一天,帶來的巨大的利益差別。所以這時候演算法需要越來越精準,對新技術的採用要求也越來越高。每個用戶每天的時間都有限,怎麼在有限的時間裡面完成他想做的事情,這是精準服務,靠的是技術,而不是靠人。張晨認為:「創業公司有的時候不需要做一個特別完善的事情,技術能夠滿足業務現有發展就可以了,但隨著對用戶體驗要求越來越高,對穩定性要求越來越高的時候,就要換個心態,擁抱變化。」
技術發展的未來
「為什麼技術在國內總被輕視?」這是兩年前在「知乎」上引起廣泛熱議的一份帖子。提問的是一個渴望從事技術工作但又害怕遭遇中年危機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其憂慮點源於前幾年網路上「國人輕視技術」、「技術人只能吃青春飯」等一系列論調的甚囂塵上。當然,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
在2014年「互聯網創業大潮」來臨前,國內和國外公司對技術的重視程度確實存在明顯不同,而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於國內IT技術主導創業成功的例子並未呈現井噴式的狀態,與此同時,國外卻比比皆是。例如Borland企業和ID公司的兩人團隊,沒有市場、沒有關係,更談不上管理,但世界上最快的Borland Turbo Pascal編譯器和用3D技術寫出的Doom都出自他們之手。同樣是兩人(Bil和Allen)的微軟內部創業團隊,也照樣可以在4K內存的Atali 4004計算機上寫出Basic語言的解釋器。而國內以BAT引導的技術潮直到2012-2013年才真正算有所起色。
現在,中國的科技公司正力圖改變這一形象。馬化騰表示:「我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歸根結底還是要通過技術的進步,企業才有可能保持在戰略方面的制高點。如果和過去一樣只做純軟體、純服務,可能會在未來的一些領域失去制高點。」
技術創新會主導著接下來社會和生活層的方方面面,不光是在計算機或IT領域,生命科學也是一樣。這個社會就是被科學和技術牽著往前走。所以,中國要成為世界大國、世界強國的時候,就一定要擁有很強的技術。
劉強東曾將技術發展與共產主義二者的關係描繪了一張藍圖:「過去很多人都覺得共產主義遙不可及,但是通過這兩三年我們的技術布局,我突然發現其實共產主義真的在我們這一代就可以實現。因為機器人把你所有的工作做了,已經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人類可以享受,或者可以做點藝術性的、哲學上的東西。國家可以將財富分配給所有人,沒有窮人和富人之分。 」
馬雲認為技術應該由商業需求所驅動,如果綜合劉強東的這一觀點,技術的本質不如說是源於並歸於不同的人類生活層次。
「技術已不再僅僅涵蓋硬體和軟體,時間上它已深入到龐大數據的挖掘和利用,從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正如2011年谷歌執行主席Eric Schmidt對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們這樣說道。
過去五十年里,真正大成的科技公司,最終靠的還是技術。新技術的出現在舊市場上拉開了裂縫,催生了新機會和新商業。那些有技術敏感度的人,能夠提前看到這些尚屬粗糲的技術在未來能夠創造的變化,並親力親為把它做出來。
未來三十年是用好互聯網技術的年輕人的天下
「天才在周末搗鼓的玩意,就是十年後普通人上班時折騰的東西」,在今天看來,這並非一句戲言。
也許,今天技術為社會變革和美好生活所產生的重要推動,就來源於技術人「為了改變世界」這平凡而又偉大的念頭。時代已賦予技術人機會,可以憑藉技術創新對社會進行改造,改造成人類想要的樣子。
做技術的人和科學家不一樣,科學家可能想搞清楚世界上只有5個人只能搞清楚的問題,但是做技術的人,是想作出一個東西來,能讓世界上5億人、50億人從中獲益。這是李彥宏曾為技術人理想所發出的正名。
所以今天的技術人,所做的是實現這5億人、50億人各自的理想國。而正是因為龐大的需求和個性化的世界,才讓向技術的征途充滿了各種未知、各種可能。caoz曾在他的《技術價值》一文中說:「我在過去的發展經歷里,我個人認為,最有成果的那些東西,都不是領導安排的,而是自己想做的,做的目的和初心,也不是如何的高大上,而是好奇心,好奇心是最能體現技術價值和發展技術成果的驅動力。」
如果身在技術洪流中的人們因為社會經濟的快速躍進而迷茫,請一定記得,你價值的獨一無二以及你正創造著獨一無二的世界。「未來30年是『用好互聯網技術』的年輕人的天下」,這句很激昂、很振奮,也很容易說到技術人的心坎。
此刻是技術發展的黃金時期,技術的重要性在這十年的社會商業發展與動態進程中已不言自明。我們從不曾否認技術對於企業高效運轉、社會效率提升以及生活、消費智能化所帶來的本質性變革,但接下來的15、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技術將在更多令人不可思議且細微的領域釋放其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劉強東和馬雲分別在自家大會上(2017京東開年大會、2016雲棲大會)為技術施以濃墨重彩的原因。從2016到2017,技術應對著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而未來,技術和一批熱血的技術人將進一步創造著充滿了更多不確定性、但卻美好的世界。一切,皆因技術改變。
文章來源:
http://www.tuicool.com/articles/6zInIzJ
點擊展開全文
※AI時代,金融業將大量招聘大數據工程師?
※必知的 15 個jQuery小技巧
※《摔跤吧,爸爸!》 有你這麼傻逼的嗎?
※超完整的Chrome瀏覽器客戶端調試大全
※PHP如何應對秒殺搶購高並發思路
TAG:優才學院 |
※真正的技術分析是什麼?
※VR技術究竟是紙上談兵,還是實際應用?VR技術還有得玩嗎?
※VR技術究竟是紙上談兵,還是實際應用? VR技術還有得玩嗎?
※如何讓足球技術有本質的提升?
※智能互聯技術和無人駕駛技術相當牛掰,讓我們擦亮眼,一起看究竟
※區塊鏈,驅動股價的究竟是真技術還是偽概念?
※在 AI 技術還不夠成熟可靠的時代,我們究竟想要一款什麼樣的智能音箱
※最不可思議的動物化妝照,這技術真是絕了!
※不再裝死,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
※論戰鬥機技術誰最強?當屬施瓦辛格,看完我當時就驚呆了
※真實的科技創新是什麼樣的?從事技術人士必讀
※谷歌硬體老闆:研究不同的AR形式,仍需要時間讓技術成熟
※看圖猜成語,沒有人全部猜對?是時候表現真正的技術了!
※那些關於地震的事情,我們最新科技VR技術能幫點什麼不?
※高端計算機技術人才是加拿大社會的緊缺人才,因熱門而跟風,但真的適合你么?
※沒有點技術,怎麼撩!
※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讓狗狗吃藥了!
※不是技術渣,而是斷流重啟限制想像 技術不行咱們手機來湊
※什麼是DDS生物電技術?它的技術特點、作用以及功效是什麼?看完你就明白了!
※現在的技術真是太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