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度三城記」之:孟買

「印度三城記」之:孟買

我之所以說孟買Mumbai像上海,是因為它是印度最主要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港口。

它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球最多的之一,現在市區人口1500萬,整個孟買都會區則有2500萬。

孟買貢獻了全印度10%的工人崗位,徵收所得稅的40%,徵收關稅的60%,中央徵收特許權稅的20%,印度對外貿易的40%,和400億印度盧比(6.5億美元)的社團稅。[22]許多印度金融機構將總部設在孟買南區,包括孟買證券交易所、印度儲備銀行、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印度政府造幣廠。許多外國銀行和金融機構也在這個區域設立分支機構。

娛樂業是孟買另一個重要部門。印度大部分重要電視和衛星網路以及主要出版社都將總部設在孟買。印地語電影業的中心寶萊塢,連同它的最大的攝影棚也都位於孟買。馬拉地語影視業的基地也位於孟買。

孟買作為印度的商業首都,它和印度其餘地方,一起見證了1991年經濟自由化以來,金融、信息技術、出口、服務業和業務流程外包的繁榮。孟買的中產階級在這次繁榮中受益最多,並推動了隨之而來的消費繁榮。

當然從城市的整潔,高樓大廈,以及中產階級占人口的比重來說,Mumbai不及上海,但是在本國的重要性,Mumbai顯然又遠超過上海,或者說相當於30年之前的上海。

但這並不代表我多麼喜歡這個城市,就像我並不多麼喜歡上海一樣。在Mumbai呆了三天,可以說我對它有非常複雜難言的情緒。

5月22日上午12:00,我從Bangalore飛到了Mumbai。候機樓出來就看到很多地面被圍擋封閉了施工,導致疏港交通堵成狗,遠不像Bangalore的乾淨利落,第一印象就不好。

從機場到Homestay,一路所見,人流洶湧、車流洶湧,交通秩序極其混亂,街頭各種亂擺賣,垃圾遍地,再加上天氣遠比Bangalore炎熱,我就想起了陸亞明說的:我又回到了印度。

我所訂的Homestay在Bandra,整個社區環境還可以,服務設施配套齊全,有不少酒吧,美國快餐「垃圾三寶」(M、K 、B)俱全,還有一些印度本土的快餐,衛生條件相對不錯,據說這個片區是老外比較多的區域。雖然所住的這棟樓很破舊,但房間的設施很好,大床2米寬,很舒服。房東兩口子很熱情,照顧頗周到,抵消了一部分我對這城市的不良印象。

在Googlemap上面搜中餐館,很少。事實上整個印度的中餐廳都不多,規模稍大的城市會有,但不多,小城市基本上就沒有。由此可見華人在印度的能見度遠不如歐美,更不用說東南亞國家。是華人不喜歡印度嗎?

我之前說過了,為了防止拉肚子,我給自己定的規矩是:儘可能不吃Local food,堅決只喝瓶裝水。那麼最後的結果是,美國快餐成了我的最多選擇。

M、K在印度的許多中等以上城市都有,價格加上稅,不比瓷國便宜,在當地就肯定是比較貴,但顯然生意都很好,說明它們已征服了年輕人。

劍龍說印度的生活服務業很不發達,是因為其服務業對外不開放,比如零售業,業態非常落後,就是過度保護的結果。我對此深有體會,因為我見證了深圳零售業在開放外資後反而崛起的過程。一個國家不開放零售業,就是漠視本國消費者的需求和利益,就是漠視民眾福祉。因為零售業事關我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其實所謂的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濟,包括現在的所謂供給側改革,一言以蔽之就是,增加有效供給,滿足市場需求也就是人民群眾真正的需求。這些需求既包括對商品的需求,也包括對服務的需求,更應該包括對政治權利,也就是對良好的公共管理與社會治理、對法治與自由、對安全與公平正義的需求。

所謂的增加供給,其實就是增加公共選擇的可能性,我有得挑選,我才能有權利、才能有福利、才能有自由。當你把一切都封閉起來、壟斷起來,讓我沒得選擇,我就是不自由的。哪怕你把壟斷供應的東西說得多麼美好,哪怕它也是真的美好,當我沒得選擇,那就是扯淡。我想印度的服務業就是如此。

23/5我用了一天時間在Mumbai瞎逛。首先是去Mumbai南部地區也就是老Mumbai,對一個遊客來說,幾乎所有可看的東西都在那一帶。

我先坐216路公交車到郊區鐵路Bandra車站,買了一張one day s tourist ticket,二等車廂,75Rs。說是一天內任坐,其實我只能坐個來回而已。坐這個輕軌列車到Mumbai半島南端的Mumbai Marine Lines車站,再換乘一個公交車,到Gateway of India(印度門)下車。這一帶,可以說是Mumbai城市的精華所在。

現在的Mumbai起初是由七個小島組成的一組群島,稱為孟買七島。這也就是現在的Mumbai南部地區。

1534年12月23日,葡萄牙人從古吉拉特蘇丹巴哈杜爾·沙手中得到這幾個島嶼。1661年6月23日,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這幾個島嶼作為嫁妝送給英國。1668年9月,這幾個島嶼又被轉租給英國東印度公司,每年的租金為10英鎊。公司在島嶼的東岸建造了深水港,作為他們前來南亞次大陸的第一個停靠港口。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從1661年的10,000人,增長到1675年的60,000人;168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將其總部從蘇拉特遷到孟買。該市最終成為孟買管轄區的總部。

從1817年起,該市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大型土木工程將這組群島合并成一大塊。這個工程稱為霍恩比填海工程,完成於1845年,導致城市面積猛增數倍,達到438平方千米。1853年,連接孟買和塔那的鐵路通車,這是印度第一條客運鐵路線。在美國內戰期間(1861年—1865年),孟買成為世界首要的棉花交易市場,帶來了該市經濟的繁榮。不久,隨著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孟買的城市地位變得更加重要,成為阿拉伯海上最大的海港之一。

在其後三十多年中,該市成長為一個主要中心城市,刺激了該市基礎設施的改進和許多機構興修建築物。1906年,該市的人口膨脹到100萬,名列印度第二位,僅次於加爾各答。作為孟買管轄區的首府,它也是印度獨立運動的主要基地,聖雄甘地在1942年發起的退出印度運動是該地最突出的事件。

所以現在的南部Mumbai,你說它是一個半島也可以。這裡集中了最多的殖民地建築,鱗次櫛比,美輪美奐,相比之下,上海的外灘真的啥也不是。

我分別逛了the Gateway of India、Taj Mahal palace、Bombay nature and history society、National Gallery of Modern Art、Jehangir Art Gallery、Bombay Stock Exchange、Bombay High Court、Bhikha Behram Well等一系列建築或美術館,在教堂門附近的一個義大利餐廳吃了午飯,然後沿著海邊走回了Mumbai Marine lines車站。一邊走一邊想:為什麼到今天為止,這個城市最美、最經典的部分,仍然是英國人留下來的?印度人給這個城市增加的只有髒亂差?包括鐵路,這個城市的輕軌系統,都是英國人在19世紀建成的。Kolkata也是如此。如果從來沒有英國人來過這裡,現在的印度會是什麼樣子?

德里有一個印度門,Mumbai也有一個,是這個先有的,而且是英國人建的。如果說這個代表了舊印度的話,那個就表達著新印度。但是看看新德里的城市狀況吧,新印度實在沒啥可驕傲的。

至於那個證券交易所大樓,就像深圳農民建成的住宅塔樓,毫無建築美感可言。老實說,這個城市裡充滿了太多的建築垃圾。

我又坐輕軌原路返回,然後坐211路巴士去Bandra Fort,這是Bandra片區的天涯海角,有一個被遺棄的古城堡,在它的旁邊,一座新的大橋通往南部城區。所以這裡原來號稱的The landend恐怕就不符合實際了吧?這裡的海濱是本地的旅遊景點,不過沒有沙灘,全是黑色的石頭,可以叫它「黑石灘」之類的。我在海灘邊的一個咖啡廳坐下來,要了一杯咖啡,等待日落。

黑石灘上有許多人,男男女女。金黃色的太陽漸漸西沉,可惜沒有晚霞。我略感失望,坐上211巴士打道回府。

24/5上午我不想出去,待在家裡寫作文。但是一上午斷了兩次電,其實22日下午更離譜,從中午1點到晚上10點,4次停電,短的半小時,最長一次2個多小時。好不容易晚上7點半來了電,到9點半又停了,房東拿了蠟燭給我,燭光下看書這種浪漫我不太習慣,所以還是早早睡了,也不知道蠟燭啥時候滅的,電啥時候來的。這好歹也是印度第一大城市吧?電力供應如此不穩定,真是匪夷所思。其實在其他地方也多次體驗停電,但都沒有Mumbai這麼離譜的。

中午在KFC解決午飯,然後研究下午去哪裡。Mumbai的寶萊塢很有名,離我這裡不算太遠,10公里左右的樣子,但是我Google了一下,那裡只有一個某電影公司的大樓,也沒啥可看的,何況還得預約,票價90美金,算了吧!

決定去印度理工學院孟買校區。坐422路公交車,費了一個半小時才到,在一個名叫Powai Lake的湖邊,風景倒是不錯。可是當我興沖沖地走到大門口,卻被攔著了:閑人免進。我拿出我的護照,跟他們解釋了半個小時,找了保安的上司和上司的上司,表達我想進去看看的善良願望,一點也沒有用,還是拒絕我進去。一個大學封閉到這種程度,也真是罕見,就算是以封閉著稱的瓷國,登記證件也能進去啦。娘西皮。

在湖邊走了走,然後就仍然坐422路車回去,這樣回到Bandra時已6點了。本來想去見識一下Mumbai著名的紅燈區Kamathipura的,但是已很累,被IIT拒絕心情不佳,吃完飯就想回去沖涼睡覺了,紅燈區不去看也罷。

總的來說,Mumbai給我的印象好壞都有,好的一面,能感覺到這個城市的經濟活力,以及英國人為這個城市打下的基礎和烙印。但它終究還是一個典型的印度城市罷了。

20天下來,沒有一個印度城市讓我愛上它。總體印象十分不佳,只有一兩個地方讓我想對沒那麼反感,那就是Bangalore和Khajuraho,但後者只是一個小鎮而已,而Bangalore的市內交通體系讓我實在不敢恭維。

我的朋友鄭維說,「中國的糞坑在傳統文化里,印度的糞坑就在日常生活里」,確實如此。讓我借他的這句話結束我的印度之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一樣的卡梅利多 的精彩文章:

「印度三城記」之:班加羅爾
君士坦丁堡:東西方交匯點的生動見證

TAG:不一樣的卡梅利多 |

您可能感興趣

印度朝聖之旅之三
《起跑線》:印度「貓爸虎媽」為女三遷記!
《探秘樓蘭之旅》印度永恆的記憶
福慧家園第九屆「追尋佛陀足跡」印度朝聖之旅(三)
楊華記:印度見聞之流浪者
西遊記――印度之行
【小川談航母】第十八期——印度三航母戰略之路(下)
印度生病坐視不管了嗎?竟將「印度之洋」譜寫成「中國之洋」!
印度瘋狂三星嘆息!中國手機佔據印度市場半壁江山 為國貨點贊!
印度孟買的復古老照片
孟買旅記見聞:這樣的孟買,怪不得印度人總說孟買超越了上海
春笛:行攝印度
印度是世界強國之一,印度網友瘋狂:五年內讓世界忘記上海
春節十大傳說之五:臘八粥傳自印度?和釋迦牟尼有關|知言歷史
印度三航母戰略之路
從心之旅:印度「錫金」州
吊打三星!小米手機稱霸印度:第四季度銷量超越三星!
辛格說印度是世界強國之一,印度網友瘋狂:五年內讓世界忘記上海
彩色國度!印度民眾街頭狂歡慶祝胡里節
繼印度之後,亞洲的第二個「貧民窟」和第二條「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