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看不懂的藝術?偷窺這回事,在人心底根深蒂固

看不懂的藝術?偷窺這回事,在人心底根深蒂固

首先,大家都知道我是一個很隨性的人,做這個公眾平台也是純興趣,沒盈利,沒廣告商(主要是沒人投),自從放手一段時間後,為了逼自己寫點東西,最近又接回來了,但是依然沒想過什麼有計劃的東西寫給大家,畢竟我覺得百度維基和書里能找到的東西,就可以通過自學的方式去了解了,大可不必在此查看,倒是有些新接觸的或者感興趣的東西,我願意寫來分享給大家。當然,我的目標大概就是有更多人和我溝通,所以歡迎大家留言,覺得好的也可以分享給你的朋友。

昨天收到一條留言,具體如下:

我是一個美術館行業人,對於公眾走近藝術可以說是一線的經驗,大多數觀展來到美術館(不含地方和省市級美協文聯等書畫展館),多會持懷疑和新奇的態度,尤其是看到一些從認知經驗上無法理解的作品後,他們會有一種在學生時代值得頌揚的精神——打破砂鍋問到底。

為了給不少對美術館和當下藝術創作和藝術史感興趣的朋友做一個說明,所以準備出一期分享看不懂這一話題的內容。

1、看山是山: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我們當今的藝術環境,哦不,可以說是很多領域的環境塑造都來源於西方世界,畢竟在那片夾雜著希臘文明、基督教文明和日耳曼文明的土地下的歷史,最終塑造了現代的世界社會大環境,我們的大學、美術館、工業、科技、互聯網等等,往前追問,都要抵達歐洲。而我們的藝術,自然也避開不了從那裡而來,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也有自己的文化遺產和藝術精神。

「畫的真好」這句話,於大多數觀眾而言,其實意味著這位畫家畫了一種觀眾認識的能看到的具體的形象,並且在顏色、結構、神態等等方面都讓人感受到那種與現實所見對象的統一與對照。

這是在整體上與西方印象派之前的寫實本質脫離不開的,也與那個時代的特殊背景脫離不開的,當然這也是一種較為樸素且極易俘獲人心的價值標準。正如數學課堂上的對錯判斷,1+1=2是真好,是準確的,也是極為輕鬆可以獲得認可的計數方式。

當然,走進新時代以後,我們已經只看臉了,利弊算什麼。

不過,這裡面並無高低與先進落後,而是多樣性的多元化存在,以及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的產物表象,每個人都有自我選擇的權力,更何況是藝術家。

從古希臘那些皮膚光滑、形體美好的大理石雕塑。

自然、人性、完美,想像著神與人的共通,那完美的軀體令人想入非非。

古羅馬帝國的強權與霸圖

裝飾、浮誇、強化,將權力者的內外通過形象更為明確的強化。

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基督教在天國的美好需要讓人實在地感受到

你將在天國見到最美好的自己。

巴洛克在天主教與新教對立環境中的公關意義

那是講遠赴天國的靈魂拉回到人間的又一次嘗試,讓耶穌的確來到身邊。

我想,這些就夠了,這種寫實在功能上和價值上有著被需要的意義,需要用來祭祀,需要用來宣教,需要用來讓人信服。這些作為媒介的存在,又怎麼能不需要被人理解,甚至從中挖掘出許多在文字與傳承中都未曾提及的秘辛。

那是一種偷窺到極為深處的內涵的所在,那麼精彩。

對於人而言,偷窺具有一種天賦的動機,這裡所談的偷窺也包含了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理解的那種偷窺,情緒上是一樣的。

大概原因,首先出自我們能夠發展到當下豐富多彩的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好奇心、求知慾。當然,獲取到的偷窺所得的信息,大多也是大眾所不知的可以炫耀和裝13的資本;這種信息不對等,在社會層面在可用於信息的互換與信息安全的保護。更甚者,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何處去?這都是希望能偷窺到的。

而對於藝術,我想對這種心理詮釋的最易懂的,就是前些年上映的電影《達芬奇密碼》。

我們在美術館,觀看作品,觀看寫實的,可認知對象的作品,有著兩種偷窺的對象,一是畫面本身表達出的文學性和內容性的視覺詮釋。另一則是創作作品的畫家本身的可被窺視的人生與故事。

當然,在這一方面,不少畫家的作品會有一些奇怪的巧合,除了自畫像,還會將自己加入一些主題明確的文學性題材作品中,進行自我與作品的層疊與溝通。比如:

這讓解讀者,彷彿聞到了破碎雞蛋的蒼蠅,恨不得將作品背後所有的秘密和故事寫成一套編年史。

在樂於解讀各種畫面背後的故事的時代,基督教的信徒們通過天頂和壁畫接受宗教的救贖,貴族與商人通過奇妙和神秘區分於一般人,畫家通過技巧和手法滿足客戶——教會與貴族。是的,這些目的通通都沒藝術本身什麼事,在這個語境下,繪畫就僅僅是工具罷了,和我們今天用蘋果手機拍照是沒有區別的。當然繪畫並不僅僅只有這些,儘管是在那個媒介時代的繪畫也包含其對藝術本身的探索,但那是藝術探索變化中的一種形式和階段。在19世紀帕諾夫斯基明確了圖像學之後,大家都對象徵和意味這類東西產生了更為認可的興趣。但這更像是畫面解謎,而這種工具或許刑偵專業做起來會更準確。當然,我們並不需要反對它,它有它本身的合理性。但是,我們需要警惕過於重視和放大它。

當然這種做法,無需帕諾夫斯基提出,公眾在面對寫實風格作品時,也是極易被代入到這種欣賞模式中去。而當這種模式成為一種真理時,我們的公眾進入美術館當然會說出看不懂,因為我們已經被這種經驗徹底統治了。

2、看山不是山

下面的話題,讓我想到要給大家推薦一部在形式上很類似的獨立動畫,是藝術家劉健在2010發布的作品。

如果說開始看不懂的歷史,大概是首先從討厭開始的。對於無法認知這一行為,人發自內心是討厭的,就和疼痛與苦難一般。

這是在寫實風格被綁架為一種工具存在,並利用於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符號化時,一群人需要拿來另一種風格與之對抗的產物。

這大概要從米勒開始說起,那是一個沙龍展需要展示符合古典意味的時代,需要寫實的同時還得美化,還得讓貴族感受到他們不同於底層人民的高貴性,感受到他們獨特的價值和人中龍鳳的地位的時代。首先的革命還著眼於文學性本身的對抗,題材的對抗以及描繪對象的對抗上。米勒算是這種對抗中的一員,農民、土地、骯髒的現實。刺痛了裝睡貴族們的內心,那華麗的舞會掩蓋著的是真正的普遍的現實,這正是他要揭示的,這正如本應歌頌國家繁榮富強的7點整新聞里,你偏要把地方債務、經濟亂象、房價、股票以及人民生活、貧富差距這些現實播出來一樣,讓貴族及地主老爺們討厭。

現實主義

印象主義

當然,僅僅停留在文學性和主題本身的對抗,必然容易招致疏離和迫害,在工業時代的環境變化,以及新興的科學技術背景下,改變繪畫本身的屬性遠比改變主題和描繪對象更為合適。大概污染也起了重要作用吧。

新印象主義

而當科技進一步發展,當對於畫面本身的研究,轉變到對於「視」這一本體的研究時,科學這個教派在其中更佔地位。畫家們更明白了色彩的相關理論,也更明白了光的意義,尤其是在總結了前輩們的經驗之後。

後印象主義

這種核心還是在表面上的反抗自然也是一個時間段的產物,色彩處理和光的把控還是技術上的,大概技近乎道這回事放諸四海皆準吧,梵高、高更不止個人,更是社會,對於現實的把握能力本來也是有限的,而情感的捕捉與宣洩則顯得尤為可人,當然這種情感再也不是過去那種寫實風格的情感,是在畫法和主題上的綜合提煉的情感。

當然,我們總期待一種簡化的時間線一般的前進的發展觀來看待的東西,卻往往是錯綜複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並行進發的現實。

而科學技術是在不斷進步的,藉助於科學技術也似乎讓我們感覺到繪畫也是在進步的假象,畢竟都是成年人,哪來那麼多對錯呢?

野獸派

我一直認為馬蒂斯大概是在凈化,我們現代的一些成功人士總會提煉經驗,成為一些似乎很高深的理論,比如,真正的牛逼是做減法。我想大概馬蒂斯的這種減法是粗魯的,粗魯到他這個本來沒有發表什麼宣言的人,搞成了一個流派。大概對於繪畫本身裝飾性而言,這種顏色成就了周邊環境的氛圍塑造者功用的存在是不同於以往古典式浮誇的。

立體主義

與其說是技術,不如說是一種原始的態度,給予了他們一種重新觀看與審視的方式,原來,人是可以把我自己的視覺的,視覺方法可以在原有的自然規律基礎上進行精神的重新塑造,至少除了自然,我們可以通過繪畫來改變。每一次的改變都是對原有的存在與標準的革命,我們反對了一種原來的方式,從而強化了我們提出的一種新的方式。這之後都是如此,正如人類從動物變得不那麼動物,最後變成一種自認為不再是動物的社會群體的人一般。

傲慢本就是人類集體的性格。

表現主義

如果強行將各自純粹的特性提純,再劃分各個流派上,方法著實會明確很多,然而事實卻是這種混溶交雜的環境中,各自包含卻才是真正的現實,儘管他們有的時候互相併不信服。如果我們純粹只用一種風格就概括了一個主義,那大概各種主義也就不是主義,而僅僅是類型了。雖然說是強調主觀,但是主觀到了這裡,似乎在更大程度上達到了隨心所欲。主觀情感無處不在,只是是否得以充分體現,或許在每個人心中有著各自的標杆,而蒙克的這件《吶喊》也是標杆,甚至符號化成了信仰,成了另一種「《吶喊》主義」,以致於之後無數的致敬者們向他看齊。

抽象在這裡進入公眾視野,表現主義開始,絕對不再是風格化來判斷對於一種理念的符合性,而是將自後印象以來的那種主觀情感表達,不僅僅強化,更在形式上和內容上更為放肆。

為了不再贅述,我們直接飛躍吧。

達達主義

這大概是一個起於戰爭,後部分被戰爭利用,部分被超現實吸收,還有部分消亡掉的一種風格。正和他的名字一般,莫名其妙就是給人的第一感覺。現代流行的話來說大概就是,shenme鬼和 無fuck說這一類了。與其說是一種主義,它更偏向於一場運動,而這種荒誕也印證戰爭年代社會的各種混亂不堪。

之後,藝術開始在線條 、色彩、形而上等方向以及視錯覺、工業科技、形式探索上,往複變化。

超現實主義

例如,與心理學有關係的超現實主義的夢境描述,其實在內容上又回歸形象,卻又改變了形象,進行了新的描述。

到這一階段,從客觀實在的自然轉變的描繪,藝術的本身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那個時代的人同樣也在質疑這些新形式的存在,因為這些存在的出現本身就是一次次的對舊有藝術秩序的挑戰,無論是附庸於其他的藝術存在,還是獨立於本身的藝術本體存在,都在被挑戰著,這些藝術家們在不斷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創作出他們認為的藝術。過去時代的藝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3、看山還是山

這裡並非指我們又要回到那個自然至上的時代,而是回歸到藝術本身的存在,探索藝術到底是什麼的問題?大概這個問題也就是驅動著,然而無論是各種終結論的提出,還是多元化和新的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藝術的存在和藝術環境又一次變化,這種變化似乎更為多元,更為開放,也更為不是把大家聚集在一條前進的線上,它並不像時間線上有且只有一個點在不斷前進,而是生髮出了各種不同的不一樣的點,有的齊頭並進,有的緩慢前行,有的飛速超越,總之,它們是各自的本身的獨立的存在,它們有交集,會纏繞,但是卻又不會回歸到同一的如果去的那種寫實的整體系統上,這就是今天。

多年習慣的被動教育,我們希望看一場展覽,所看到的作品是能夠被明確認知的,是能夠被理解的,是能夠用已知經驗去分析的,甚至希望從作品的細節和具體的組成部分獲取一種神秘的快感。但是,恰恰這些作品的快感在創作之初就被希望不來源於此,所以它的創作手法以及各種色彩、結構、內容等等方面都是與我們所希望的相反的存在,它有時真的只是純粹的一塊色彩,或許它有時也真的只是一塊白色的布,但是既有的經驗讓我們忽略了它本身,既有的邏輯讓我們推翻了它的存在方式,一塊白布怎麼能拍出幾個億呢?公共廁所的的小便池,怎麼能在博物館裡展覽呢?畫的完全不像的方塊人,怎麼會有人說它好呢?這些對其他類比物的既有認知抹殺了我們更多的可能,我們從作品中解讀出了如高考般的標準答案,但是,就如藝術考級一般,哪裡來的藝術級呢?

這些都是既有經驗,而藝術恰恰在某一層面懼怕既有經驗,它是一種突破,更是前人的革命。這種革命比實在的生命的磨難更為艱難,它是在思想里的。它更是伴隨著痛苦的,是不符合懶惰習性的。

山,就在那裡,藝術,就在那裡,我們看的是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藝術,誰曾想可能幾百年後,對於我們現在的藝術而言,未來人也不過將我們當做今人眼中文藝復興時期的坦培拉罷了,看不懂的藝術,真好,看懂了的標準又有誰能書寫呢?藝術家本人?還是批評家?想來殺人犯的孩子就一定能決定孩子要當殺人犯的邏輯真的這麼不可推翻嗎?

你看過多少展覽呢?有多少你認為的看不懂呢?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看不懂?還是你在不自信,對不了解的領域抱有疏遠的態度呢?藝術很簡單,那些批評家們真可惡,壞了大家的好事,就去看吧,那就是藝術!

歡迎後台留言,或去我微博互動,說出你的看法~~~

新浪微博 @文夏白羽

今天就到這裡。。。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套路藝術 的精彩文章: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交接,張子康&王璜生
基腐之地英GAY蘭曾選擇斷送自己藝術大國的道路
巴洛克到杜蕾斯,視覺洗腦的偉大曆程
如何文明觀展與防範暴徒與熊家庭、無良媒體
道什麼歉?直接判罰賠錢

TAG:套路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你看不懂的那些當代藝術,是藝術還是陰謀?
他找到了做刺繡的女神,她遇見了弄藝術的男神……如此的默契和浪漫,是不是也讓人羨慕
那些你看不懂的藝術品,就不能稱之為「藝術」了嗎?
藝術和現實的融合,誰說藝術就是普通人看不懂的了,這些圖好極了
除了比薩斜塔,這些看著讓人提心弔膽的「危樓」,竟然是藝術品?
網友吐糟鼻子整的不看,尚雯婕回懟:我呸,三哥的藝術你們不懂
看完這本「用人話」說藝術的書,看展不會再犯尷尬癌!
凱特王妃去看攝影展,就算有孕在身,也阻擋不了她對藝術的喜愛!
你有沒有留心過,那些身邊的藝術?
這也許是你見都沒見過的精緻藝術,真的好美!
有人說,等把錢掙夠了再來搞藝術,那是扯淡!
說看懂現代藝術的,就是沒看懂
看完真的想打死那些搞藝術的……
藝術到底有什麼用?見解沒有比這篇更深的了
真是藝術啊!姑娘,我很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你的文身
不瞞你說,這樣穿看起不止有錢還有藝術修養!
我們到底為什麼選擇和藝術有關的事情?
藝術到底有什麼用?沒有比這篇文章的見解更深的了
藝術家把自己鎖在屋裡兩周,看看無聊的他都幹了些什麼
看不懂這些圖片就看不懂藝術家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