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的信仰悖論,催生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和歌德的《浮士德》
卷首No.12
「ECNU-文匯講堂?人文大書架」是由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圖書館、校圖書館推广部與文匯講堂聯合創辦的圖書推介網路專欄。
我們的期冀與關懷是:
在信息爆炸的碎片化時代
我們應當如何薈萃和汲取
優質的
靈魂營養與知識菁華
專欄以「每周一書」的形式持續推進,其中適當穿插若干「專刊」。將邀請全國的知名專家推介圖書,特別注重「新生代」實力學人的直接參与,跟蹤國內外學術發展的前沿信息。
今天刊發第十二期。推介《聖經·約伯記》。由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劉文瑾撰稿。
《約伯記》與形而上之「罪責」
——推介《聖經·約伯記》
一句話推薦語:約伯放棄以自我的遭際來稱量上帝的公義,選擇自我對宇宙的責任先於個人自由。他以責任替換申訴,因此上帝視他為「義人」。
劉文瑾
《約伯記》是《希伯來聖經》的第18本書、基督教《舊約聖經·詩歌智慧書》的第一卷,也是《聖經》全書中最古老的書籍之一。約伯這個名字在希伯來原文和拉丁文中的含義大致是 「被憎恨的人」。該書的形式是詩歌,書講述了約伯之驚天動地的信仰故事。
01
「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
《約伯記》也許是整本聖經最令人費解、又最吸引不同時代與處境人們反覆咀嚼的一卷。古往今來,一方面,各種背景的解經家小心翼翼地訓詁,推敲經文各處細節與寓意,惜乎常令人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憾;另一方面,各種學院與大眾文本中,約伯常被簡化為「在無辜受難中堅持信仰」的刻板形象,這種指認不費周折、天經地義,卻輕易忽視了人們閱讀此書時的艱澀與困惑。
《聖經》最早一卷書舊約的「約伯記」成書於約3600多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書之一。
《約伯記》究竟是怎樣一卷書?著名希伯來聖經學者Gibson說,儘管他講授此書已二十餘載,可「當你想掌握這卷書時,它卻像沙一樣從你的指尖悄悄溜去了」。身為此書的權威注釋者,他坦言:「儘管注釋書的陳述強而有力,它卻不是我對此書所領受的確實意義。當這卷書向每一個讀者的生命說話時,他或她都必須自行替這卷書做出自己的解釋;我只能加以協助。」此言並非僅出乎謙遜,更發自對此書的領悟。
《約伯記》講述年代不詳的「古時」、位置不明的「烏斯地」,異鄉異族的東方人約伯的故事。虔誠正直而又家業興隆的約伯遭天使「那撒旦(The Satan)」(有別於後來不帶冠詞「那」的撒旦)控告,揭發他的虔敬僅為福佑之念,於是上帝同意「那撒旦」試探約伯。「那撒旦」不僅降災於他的財富與兒女,令這一切檣櫓灰飛煙滅,還讓他的身體承受極重的煎熬,而約伯篤志不移。直到三個朋友來探訪,面對他的災難大放悲聲,爾後卻長時間沉默,才引得約伯悲憤開口,咒罵自己生不如死。約伯的朋友們便相繼開口,指出他的苦難一定是由於他隱而不顯的罪遭天譴,勸他趕緊認罪悔改。約伯被激怒,不但堅決否認自己有罪,還反駁朋友們說,義人遭難短命,惡人享福亨通,本是世間常態。由此不知不覺,約伯否定了上帝在世間的公義,指責他不聽無辜受苦者呼求,不賞善罰惡。
上:「死海古卷」,是目前最古老的希伯來文聖經抄本,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下:希伯來《聖經》。
約伯與朋友們三回合辯論陷入僵局後,隨著年輕的以利戶登場,全書開始了三篇轉折性講辭。以利戶的講辭是引子,批評約伯自以為義和驕傲自大。隨後,耶和華兩次從旋風中回答約伯。第一次耶和華批評他「用無知的言語使我的旨意晦暗不明」,責問:「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然後便滔滔講述自己創造天地萬物的奇妙作為。說完,約伯仍余怒未盡,耶和華便開始第二次講論,問責約伯:「你豈可廢棄我所擬定的?豈可定我有罪,好顯自己為義嗎?」接著,耶和華以冗長的篇幅描繪了兩樣兇險可畏的巨型怪獸——「Behemoth」與「Leviathan」,暗示約伯上帝在此世面對的挑戰與重負。於是約伯便「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此為全書高潮。然而,耶和華卻轉而向約伯的三友發怒,認為他們對上帝的議論不如約伯說的對,又讓約伯為他的朋友們代禱,最後還加倍賞賜約伯。
不同時代的《約伯記》漢譯版本。
02
自我對宇宙的責任先於個人自由
《約伯記》處理一個幾乎無法澄清的兩難:如果義人無辜受難,上帝的公義何在?這無比尖銳的問題成為《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無神論者伊凡對上帝的責備:「我決不接受最高的和諧,這種和諧的價值還抵不上一個受苦的孩子的眼淚。」。在人的常識看來,如果確有上帝,如果上帝有公義,那麼這世界就該惡人遭報而義人蒙福。對這位《聖經》中的天父,人們很難做到在敬畏他時,心中絲毫不抱對其參與當下世界的審判和救贖的希冀甚至功利之念。反之,一個絲毫不關心人間疾苦和公義的上帝,也不是《聖經》中那位愛和公義的上帝。
《聖經》中,上帝的救世與超越、此岸和彼岸實為一體兩面,既是上帝的屬性,亦是信仰的挑戰;既有符合人們常識的一面,亦有弔詭而挑戰常識的一面。在《約伯記》里,「那撒旦」便利用這「常識」的弔詭性來給約伯設陷,控告他的虔敬只是出於功利。而約伯的三友面對他的苦難發出指責,亦是基於對此「常識」的簡化與教條。三友雖貌似敬虔,但這敬虔中卻包含著對他者的妄議與對上帝之名的濫用。甚至當約伯情不自禁為自己申辯時,也會不由自主地上鉤,運用與「那撒旦」和三友相同的邏輯構陷——在這個邏輯構陷里,義人無辜受苦與上帝有公義,這兩者無法組成天平兩端的平衡。而約伯的申辯若進一步發展,便有可能成為現代人伊凡對上帝的反叛與革命詩歌:人類命運的和諧大廈,怎能奠基於孩子無法報償的眼淚?這和諧的價格太高了,不如讓宗教大法官來取代耶穌。
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1814-1875)早期作品《在廢墟上的約伯》,作於1844年左右,取材聖經《約伯記》的重要片段,表現了約伯經受考驗的苦難歷程。
好在關鍵時刻,上帝從旋風中回答約伯。奇怪的是,上帝雖未直接回答他究竟緣何受苦,倔強的約伯卻醒悟悔改了。這是全書的解和結,但細心的讀者難免感到理解上的不適。的確,約伯是在一種醒悟而非理解中,解開了心中的結。或許他隱約感覺到:正因為人類命運是座不和諧的大廈、一座同時居住著無辜孩子和可怕巨獸的大廈,所以更不能失去上帝這個宇宙支點,以致全盤傾覆,不能再無一絲希望之光,以致徹底黑暗。「如果沒有上帝,一切都是許可的。」這種瀰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危險,也是《約伯記》中的怪獸代表的巨大危脅。美國作家麥爾維爾的名著《莫比·迪克》,正是以《約伯記》為小說互文。小說中,富有靈性而令人生畏的白鯨莫比·迪克被「船上可汗、海中之王」亞哈船長誓死追殺。它正是《約伯記》中不惜筆墨描繪的怪獸「Leviathan」(《聖經》中常譯為「鱷魚」,其他譯名如霍布斯的《利維坦》)。亞哈船長以神一般的超人意志和勇士精神來接受約伯沒有接受的挑戰,最後幾乎全軍覆滅,只留一個生還者,此即小說敘述者「我」——以實瑪利。小說「尾聲」赫然以《約伯記》中的經文為題記——「惟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在原文中,這「你」是指約伯。難道小說的意圖,是以狂傲自大、充滿復仇精神的亞哈為訓,來暗示對約伯之謙卑的肯定?
本文作者劉文瑾為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哲學系Catherine Chalier教授「猶太希望與革命希望」講座做現場翻譯。
03
他以責任替換申訴,因此上帝視他為「義人」
約伯最終選擇停止追問自己受苦的原因,不再用「無知的言語」,使上帝的旨意曖昧不明。這意味著他最終選擇接受這一對悖論——自己的無辜受苦與上帝的公義。他放棄以自我的遭際來稱量上帝的公義,選擇自我對宇宙的責任先於個人自由。他以責任替換申訴,因此上帝視他為「義人」。
於是撒旦從耶和華面前退去,擊打約伯,使他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約伯就坐在爐灰中,拿瓦片刮身體。(《約伯記》2:7、8)
或許我們也可藉此揣摩此書戲劇與文體的獨特形式。這是一齣劇中劇:當上帝和「那撒旦」在天上觀察約伯時,讀者也在觀察上帝和「那撒旦」的博弈。除約伯自己,讀者皆意識到,他的表現將影響上帝和「那撒旦」的博弈。似乎是,由於「那撒旦」的控告,天上王國出現了一道裂縫、一種危機,需要約伯不計代價的忠誠來彌補。
這正是這齣劇中劇結構的意味深長之處:約伯的表現,不僅關係他自己,也關係到天上王國的安危。這一舞台形式彷彿隱秘地揭示:上帝也需要「義人」幫助。後來,歌德在《浮士德》中模仿這出天上序幕的套層結構,含義卻大不相同:讀者看到,《浮士德》的上帝是一個浪漫主義的上帝,他需要墨菲斯特幫助來實現自己。
左:威廉·布萊克 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國詩人、版畫家,他的《約伯記》插圖主要是指一系列的22雕刻版畫(1826出版),被認為是布萊克的最偉大的傑作。右:布萊克插圖:撒旦壓倒約伯的兒女們。
《約伯記》的寫作交替使用了散文和詩這兩種文體。開場散文部分(1、2章)講敘起初約伯家業的興旺,上帝和「那撒旦」博弈,以及約伯受苦。中間主幹漫長的詩體部分(3章到42章1-6節)包括約伯與三友辯論,上帝對約伯講論,以及約伯悔改。最後收場(42章7-17節)時,全書不僅回復了開場時的散文體以及約伯家業興旺的處境,更是回復了被主幹詩體部分否定的信仰經濟學。由此,詩的部分和散文部分在全書中構成兩種異質旋律,既彼此衝突對抗,又相互融合為一。似乎散文部分是外在可見的故事,詩的部分是內在不可見的掙扎;似乎一種歷史中看得見的信仰生命,必須奠基於人心中看不見的信仰危機與風暴,沒有經歷過這場危機和風暴的人,則無法達致對信仰的透徹理解。
因而《約伯記》結尾,並非一種簡單的回復,而是對信仰經濟學的升華。此時,信仰超越於個人需要,成為對宇宙秩序、善優先於惡的秩序的信、望、愛。為此,這世界得有少數像約伯那樣「愚昧」的人,如《卡拉馬佐夫兄弟》中佐西馬長老所說,醒悟自己應當「在世上一切人面前,為人類的一切罪惡負責」。
正由於啟示了人類這份沉重無比、沒有邊界的形而上「罪責」,《約伯記》如Gibson所言,從來「不是給怯懦者讀的」。
左: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右:張纓《:雙重修辭解讀》。
(完)
作者簡介
劉文瑾,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巴黎第十大學哲學碩士、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資格候選人。2009-2010年度法國人文之家「赫爾墨斯(Hermès)」項目訪問學者暨巴黎第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後。
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宗教及文藝理論;尤其關注猶太-基督教思想與當代法國哲學、文藝理論的對話,關注道德與文學、政治與審美的互動關係。博士論文《他人的面容與「歌中之歌」:列維納斯文學思想研究》(2008年)獲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專著《列維納斯與「書」的問題:他人的面容與「歌中之歌」》,(北京:三聯書店,2012),獲上海市第十二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書目信息
作者:唐佑之著
書名:《約伯記注釋》
出版:上海三聯書店, 2015
目錄
序言
主編序言
舊約編輯序
新約編輯序
作者序
希伯來文音譯表
導論
前言
壹 本書在正典
貳 經文與版本
叄 本書在舊約
肆 在智慧文學
伍 文體與結構
陸 作者與日期
欄目主編蕭延中 李念
圖片來源網路
微信編輯袁聖艷
wenhuijiangtang
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圖書館
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推广部
文匯報文匯講堂工作室
主辦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協辦
TAG:文匯講堂 |
※信仰與享樂:小澤征爾的《布蘭詩歌》
※英格瓦.坎普拉德:《一個傢具商的信仰》
※阿瓦雷爾:亞美尼亞人的堅守信仰之戰
※《賽德克·巴萊》主演林慶台講述自己的信仰經歷
※車臣總統卡德羅夫:除了宗教,普京是我的信仰!
※騎士老闆:詹姆斯是這座城市的信仰,克利夫蘭太安靜了
※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為什麼很多庫爾德女性不戴頭巾?
※伊拉克宗主教指要建設基督信仰─伊斯蘭的和睦共處
※《信仰》——「軒尼詩道」
※索尼永恆的信仰
※《宗教聖地》神秘的伊洛瓦底江畔古王朝之旅 感受宗教信仰!
※《阿拉姜色》:將信仰袪魅,描摹日常的詩意與蒼涼
※從莫德里奇看南斯拉夫:當足球成為國家信仰 梅羅時代因他終結
※【佛教叢書】佛陀 -- 如來六德(信仰、政治)
※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弗里德里希作品欣賞:宿命與信仰的悲愴奏鳴曲
※中美洲米斯特克人的古老信仰
※《阿拉姜色》好:將信仰袪魅,描摹日常的詩意與蒼涼
※已故的史蒂芬·霍金的宗教信仰是英國科學家的典型嗎?
※歷史上的耶穌和信仰的基督
※鷗,杜甫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