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篆的一些思考
鄧石如(1743~1805)在清代篆書和隸書的中興起到重要的作用。他用質樸、凝重的線條書寫篆書,在結構和用筆上都摒棄了多餘的修飾,但是所有細節都細心地加以處理,並保持了線與結構的生動。他在篆書被冷落千餘年後,讓人們重新看到了一種古老字體的魅力。
從鄧石如到趙之謙,可以看到清代篆書逐漸加入提按的過程。從秦篆出發,從歷代小篆中尋求借鑒,成為清代篆書一條主要的思路。小篆均勻的線條、勻稱的空間,使不同書家的作品不容易拉開距離,要強化個人的特點,提按成為一種簡便的方法。人們所熟悉的楷書、行書筆法,就這樣進入了篆書中。
吳昌碩(1844~1927)專門臨寫石鼓文。在篆書名家並立、小篆資源幾乎被用盡的情況下,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他的字結構輕鬆地與他人拉開了距離。此外,石鼓文筆畫粗細變化較少,他藉助於此,避開了書寫中的提按,從而截斷了清代篆書發展中的一種趨勢,在某種程度上恢復了古風。吳昌碩的作品能夠在精準和放縱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位置,融進行草書中的某些東西,生動而富於變化。吳昌碩為篆書帶來了新的活力。
清代碑學影響下的書寫,強調「金石味」,具體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明顯的顫抖的筆法,另一種是沒有明顯的顫抖,只是在行進中加大力量,使線條凝重厚實,同時還注意保持線條的流暢性。吳昌碩使用的是後一種,黃賓虹使用的是前一種。
黃賓虹(1865~1955)在行筆中加入了小小的頓挫,使線條向金文拓片中殘缺的線靠攏。仔細比較,兩者的區別當然非常明顯,但黃賓虹的那些頓挫,與他的運行節奏,與他單字結構有意的規整化取得了很好的統一,作品因此而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氛圍,它既不同於先秦金文,也不同於我們見過的其他所有篆書。
【 石雄書法 】
書 法 人 的 精 神 家 園
書法培訓 書法交流 書法收藏
TAG:石雄書法 |
※關於閱讀的一些思考
※關於培訓的一些思考
※關於最近的一些思考
※關於「選擇」的一些思考
※關於小程序神化的一些思考
※關於畫畫的一些思考
※關於一些現象的思考
※關於永生的一些思考
※關於我的網課的一些思考
※關於常識的一些思考
※關於空場的一些思考
※關於愛的一點思考
※關於死亡之樹的一些思考
※關於八字投資的一些思考
※關於八字反推的一些思考
※關於中間球路的一些思考
※最近的一些思考
※關於楊寶德事件的一些思考
※關於幣圈行情的一些思考
※一些有關談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