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性別歧視,這部毀三觀的國產動畫片你看過嗎?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看過的《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嗎?其中天真善良的大頭兒子和時時陪伴兒子左右,耐心、擅長情感溝通的小頭爸爸的形象成為了很多80後童年裡美好的記憶。然而上映至今20餘年過去了,該動畫片的新版雖然畫質變得清晰,畫風更加精美,其中卻出現了無數令人不堪忍受的槽點。
舊版《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
家暴、偷竊——黑化的童年動畫
上周筆者陪4歲的小侄子在醫院輸了幾天的液,跟著兒科輸液室的電視循環看了三天的新版《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其人設陳舊、情節濫俗,令人驚訝。其中充斥著的家庭暴力,乍一看頗有《喜羊羊與灰太狼》的跳戲感。
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
新版《大頭兒子》畫風粗暴,語言雖不至於粗魯,但腔調絕對算不上是禮貌。在筆者認真看了四集一共20分鐘里,情節便包括:家庭暴力、翻牆闖入鄰居家並偷偷使用鄰居家的東西、在飯桌上情緒失控動粗等。似乎每過兩分鐘劇情就要產生一次衝突,隨之而來的便是爭吵,還有缺乏基本禮貌的吵鬧、大喊大叫。
動畫片中小頭爸爸和圍裙媽媽頻繁上演的鍋鏟大戰
這陣仗真是讓人困惑:主角到底是新版的小頭爸爸和圍裙媽媽,還是人類版的灰太狼和紅太狼?儘管動畫片中,將圍裙媽媽的形象塑造成為一個動不動就拎起鍋鏟追打丈夫的「家暴女」,將爸爸描寫為忍讓老婆的人類版灰太狼,但是筆者不得不在此提醒,數據顯示:雖然男性也可能遭受家庭暴力,但家暴受害者中女性仍然是絕對的大多數。(了解更多請點擊閱讀:男人也可能被家暴,但要看到女性普遍受暴的制度性現實)
新版圍裙媽媽一出現畫風就是這樣的:
短短几集的動畫片中包含數不清的暴力和衝突情節。
比如這集,圍裙媽媽因為小頭爸爸打爛了自己的一瓶香水而氣憤,兩人於是毫不避諱地在孩子面前大聲爭吵。令人不安的是,如此頻繁的爭吵和家庭暴力,會不會將大頭兒子變成需要心理援助的家暴目睹兒童。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更是上演了無數次的「鬥智斗勇」、「你來我往」。
一部兒童動畫片,為何如此頻繁地上演家庭暴力情節,而更諷刺的是,編劇為何竟對家暴毫無覺察?家長和孩子「一言不合」就動手的行為,又如何能向孩子傳輸正確的溝通和情感表達觀念?
新版《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配音陣容強大。但是鞠萍、董浩和劉純燕這些伴隨著幾代人成長的少兒節目主持人,竟然在配音時對片中出現無數的家暴場景毫無異議?他們曾在主持少兒節目時教育孩子講話要有禮貌、不帶歧視性色彩、不崇尚暴力,而為何當動畫片表現出這類情節時,他們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動畫片中若無其事地展現崇尚暴力和家暴的場景,這體現了參與制作者自身對於家庭暴力問題缺乏認識——夫妻、親子間的肢體暴力是家庭暴力,利用暴力的方式控制對方、情感操控,更是惡劣的溝通和處理關係的方式。
創作者一味地尋找戲劇衝突,將成人世界「撕逼」再和好的狗血橋段,照搬到兒童動畫片中,又將給動畫片的小觀眾們產生怎樣的影響?
「圍裙媽媽」何時摘掉圍裙?
簡單說完劇情,再來看人物設計。圍裙媽媽,一個單從名字就能聽出人設的女主——她是一位家庭主婦。圍裙媽媽承擔著家庭的照料責任,生活上又精打細算,擅長烹飪,但是卻對想要學做飯的大頭兒子說,「男孩子做什麼飯啊?」
她時時刻刻系著圍裙,活動範圍也大半局限在家中。而小頭爸爸則是位看起來更為智慧豁達的家長,只負責陪著兒子在家裡外玩樂,並幫兒子的調皮出謀劃策。
從這部動畫片1995年第一次播出至今,20多年過去了,時代已經改變,但「圍裙媽媽」的名字仍然沒有變。劇中一家三口的名字中,只有「圍裙媽媽」並非以身體特徵而是因社會性別特徵命名的。
劇中故事的主線是經常站在統一戰線的父子二人,媽媽被描述為父子倆不理性的對立面,這不禁讓我們擔憂:我們的動畫片究竟想要傳遞給兒童什麼樣的性別觀念?新版「圍裙媽媽」腳蹬高跟鞋,扎著圍裙,被父子倆折騰得團團轉,手揮鍋鏟追趕丈夫。
這樣性別化的形象,不僅傳遞著刻板印象,更是不免讓電視機前的小觀眾在心中埋下「女性是客體」的意識種子。好的兒童教育動漫,該教給孩子們的的難道不是尊重、多元和性別平等的普世價值嗎?(了解更多,點擊閱讀:不願再看「王子救公主」戲碼,我們等了迪士尼八十年)
圍裙媽媽的人物設定,其實是對「女應主內、男當主外」這種傳統家庭分工的強化。這就好比告訴孩子,男生不可以喜歡芭比娃娃,女生不可以喜歡變形金剛,其實都是在抹殺不同性別之間無限的可能性。兒童動畫片的製作者承擔著啟蒙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因此更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性別觀念陳舊:分級制度能拯救國產動畫嗎?
筆者曾在遊樂場見過一個3歲半小孩,張口閉口儘是「你這個傢伙」、「你這個臭狗熊」,還隨手抄起遊樂場的泡沫條當武器,向別的小朋友「砍」去,可是說是很暴力了。他的家長不住禮貌地向周圍人的道歉。這也令人感到很困惑,這位小朋友究竟是怎樣習得如此暴力的為人處事方式的呢?一問之下才得知,他最愛看的動畫片是《熊出沒》。
動畫片《熊出沒》
一篇名為《一位媽媽怒批等動畫片,說的太好了》的帖子中,對多部國產動畫片中宣揚暴力的現象批評道:
這兩部動畫片的「狼」們和「熊」們有多種暴力行為:打、撞、碰、淹、烤、燒、熏、噴、電、槍射、繩子吊、車碾壓……
儘管有時還「此地無銀三百兩」地打出「動畫情節,請勿模仿」的字樣,可是對於沒有任何分辨力,甚至連字都不認識的幼兒來說,模仿不正是他們最基本的能力嗎?而且,我更納悶的是:既然你明明知道這些是不適合孩子模仿的情節,是不健康的情節,又為何要設計呢?江蘇連雲港某小學生模仿《喜羊羊》情節,把同伴綁到樹上燒烤的教訓難道還不夠深刻嗎?
簡單的暴力言行尚能被如此輕易地模仿,更別說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熊出沒》和《喜羊羊》等多部動畫片同時傳播錯誤的家庭理念和性別觀念,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了。
國內也有一些人將動畫片的「粗製濫造」歸因於中國沒有實行影視作品分級制度上,彷彿如果有了分級制度,讓兒童的歸兒童,成年人的歸成年人,就能給三觀尚在形成中的未成年人以良性的引導。
2013年,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博士陸宇斐推出了我國首個民間兒童影視分級制度,按適宜觀看兒童的年齡、片中有無暴力行為、髒話、性愛等內容,將動畫片分為五個級別。隨後一家兒童教育研究機構藉此,對當時國內熱播的10部動畫片進行了分級。
也許將影視作品分級是個很好的嘗試,但從上述的表格也可以看出,分級並不能改變現有動畫片本身質量上的不足,而只是在觀看年齡上進行了劃分,其實是治標不治本的。
當主創團隊,甚至整個傳媒仍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時,整個行業產出的動畫作品無論內容還是傳達的理念上,將註定難逃刻板印象和錯誤信息的誤導。即便再打出「大量特效營造視覺衝擊」、「投資方巨資研發創新,運用先進的建模、渲染、捕捉技術打造出超越傳統國產2D卡通的超震撼視覺效果」的技術牌,也不能彌補情節設置和理念陳舊的不足。
我們期待在未來的某天,國產兒童動畫片將不再是對於成人世界的簡單複製,不再充斥暴力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不再以宣揚「陽剛氣質」為榮,不再以醜化女性和少數族群為樂趣,不再唆使孩子們視歧視為理所當然。而在那樣一個動畫世界裡,女孩和男孩們都能夠通過努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並且所有的不公正都可以被改變。
校對:經典微小說
※最好的感情是我懂你
※那個嫁給瘦男孩的胖姑娘
※「對方正在輸入中……」「我愛你。」
※你怎麼還不結婚啊
※好的伴侶,都在自帶刷新功能
TAG:微小說 |
※搞笑漫畫:這種性別歧視,我是最不能接受的!
※都別出國了!真的會被歧視的!
※歐洲各國,是怎樣互相歧視的?驚呆了!
※「槍擊地震還歧視,這美國不能呆啊!」
※你的孩子被性別歧視了嗎?
※運動的「性別歧視」你知道嗎?
※世界上這三個國家對女性仍舊歧視,過得很悲慘,很羨慕中國的女性
※還有一點自尊心的中國人,會接受這樣種族歧視的「歡迎」嗎
※黑客是青春飯?他們打破了性別歧視和地域歧視
※性別歧視別人的人,最應該受到鄙視!
※被奢侈品牌歧視的中國人,哪裡出了問題?
※你覺得自己被歧視了嗎?動權毫無疑問是社權的一部分
※也談為什麼中國人對歧視不像其他國家一樣重視
※美軍居然用電擊來測試女兵的忍耐力,真的對女性不是一種歧視嗎?要命啊!
※戰爭、暴力、歧視、腐敗、自然災害…我們的世界怎麼了?
※作家這一行一直有性別歧視,獨立出版似乎也沒改善這一點
※歧視女性容貌的評論不只在滴滴,這兩家共享經濟公司也上榜了
※歧視、暴力、通信監聽,都在這部美國電影里有所映射!
※我們人類常常用它作為獵犬,這樣的狗中驕子,能否打破狼對狗的歧視
※遭遇性別歧視,誤入傳銷組織,這部劇里所有的遭遇都是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