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際空間站馬拉松觀測報告與指南
按:轉自公眾號 京師天文膜法研究所 。不過他原文已經插了閱讀原文了233,所以想關注他的公眾號就手動搜索吧。
按按:前一天按轉自公眾號 不要熬夜注意防火。
去年的ISS馬拉松,第一次過境。現在才發現那時候自己對拍攝參數把握的非常差。現在全靠後期救場,不過那時候在教九樓頂一邊跑馬一邊拍漸變切片,還是挺棒的。
一年一度的國際空間站馬拉松又來了。
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人類建造的目前最大膽在軌飛行器,正在我們頭頂400公里的軌道上飄著。它佔地面積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擁有足夠數量的太陽能電池板,因而當它過境本地的時候,我們有可能看到它明亮的光芒。國際空間站運行在近地軌道上,它環繞地球一圈的時間不到兩個小時,因而一個晚上看到數次過境也是很有可能的。不過,既然是馬拉松,我們就要追求極限。
以上是國際空間站照片及基本數據,圖片來自NASA,數據來自CalSky,Heavens-Above的數據類似。
今年的國際空間站馬拉松窗口是在5月22日至29日之間,第二次目前預計是在7月22日至26日之間(參考:閱讀原文)。根據預報,我們選擇在24日至25日的夜間觀測,這一夜的預報可見過境次數為6次。
------------ 報告 ------------
我們選擇在北京師範大學科技樓C區樓頂觀測,這裡有天文系的一個圓頂,視野開闊且條件方便。後半夜因為要求,我們轉移到西操場觀測剩餘兩次過境。北師位於北京北二環與北三環之間,光污染影響嚴重,但並不妨礙ISS這種明亮天體的過境觀測。而且因為光污染,拍攝起來的對比感會更強(可以參考以下照片)。
當晚北京晴,空氣質量很好,大氣透明度高,但親測濕度大,因而視寧度可能不佳。當天月相為朔(殘月,但幾乎可以忽略),非常適宜觀測。
這次觀測由我(筆者)、天文社前前任社長李鎮業與現任社長陳懷雪共同完成,三人相機與鏡頭分別為60Da,14mm;600D,18-55mm;600D,18-55mm。
過境預報如下(來自Heavens-Above):
所以這是一項需要奮戰整晚的長途跋涉,雖然工作量遠不如梅西耶天體馬拉松,但也需要足夠的耐心和精力,以及提前了解準確預報和判斷。ISS馬拉松更多的觀測方式是進行攝影,所以需要預判各種情況,難度也不低。
另:圖片按我,李鎮業,陳懷雪的順序排列。
第一次:20:07 ~ 20:12
亮度-2.4等,最高方位東南,最高高度19°,太陽高度-7°
此時仍然處在航海昏影階段,換句話說天還是亮的。不過這不影響觀測。ISS從南西南方向升起,隨後以低高度划過東南天空,落入東北東方向。從科技樓觀測點來看,ISS從B區升起,穿出科技樓後從後主樓樓頂划過。我在這次過境前剛剛趕到科技樓頂,與李鎮業和陳懷雪在一陣手忙腳亂後都順利開始拍攝。不過因為科技樓的東側沒有通道,我與陳懷雪在南側拍攝,李鎮業在北側拍攝。
第一次過境的結果還是很理想的,肉眼能夠清晰可見,拍攝結果也不錯,在這之後我們就開始後期工作。他們兩人一開始統一了拍攝參數,而我因為鏡頭焦距和他們不同,最初沒有和他們使用同一參數,後來也統一。
因為我一開始有點手忙腳亂,參數沒有設置的很好,還導致一開始沒目視到ISS,沒來及拍升起的部分。這張圖裡ISS正掠過後主樓。畫面中間偏下的地平線上的亮點是目前在建的北京最高樓中國樽。
上圖:李鎮業的北側視角;下圖:陳懷雪的南側視角。因李鎮業沒有三腳架,而陳懷雪沒用快門線,又使用了長焦距,兩人拍攝過程中抖動都很明顯,不過最後照片依然能夠作為觀測證明。
第二次:21:43 ~ 21:49
亮度-2.7等,最高點方位北西北,最高高度45°,太陽高度-20°
已經天黑,但科技樓西邊兩個操場的聚光燈都還亮著。這樣一來這一次的開頭,ISS升起階段時受燈光影響非常嚴重。不過因為這一次過境的軌跡足夠長,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向其他機位轉移。樓下的同學們在操場上揮灑著汗水,我們則以另一種形式奮鬥著2333333從樓上俯瞰校園的感覺真的很棒。
這一次過境的亮度也是較亮,而時間也很長,所以我們有足夠時間去反應。不過根據反射定律,通常情況下我們看到的類似反光現象都是光源與反光物體處於對側,而從這次到第五次過境實際上都是同側,這是因為ISS有大量太陽能電池板,而這些電池板顯然不會同時工作,因而它們在此時的朝向是各異的,又因為電池板面積足夠大,因而能出現鈍角度反光的過境現象。
因為東操場的聚光燈,這一次的升起階段受干擾很嚴重。雖然這是我為了有操場作為地景刻意架在檯子上拍的,但手機實測效果不佳。右下角聚光燈的輝光延伸到畫面偏中間的高度,手機放大照片,在輝光的末尾應該能找到一條淡淡的斜線。另外因為疊加軟體的壓縮問題,圖片在進一步處理後有明顯的色階痕迹。
兩張圖均為同一組,是前張拍完之後更換地點做的另一組拍攝。因為ISS過境時間較長,在場地開闊和預判幾位的情況下有足夠時間轉移位置。軌跡開頭的間隔比較長,這是因為我最開始估計ISS進入相機視場的時間有問題,剛開始沒準備好拍攝,下面李鎮業的圖,還有之前之後的一些圖也是類似的情況。這裡顯示了ISS向東北方向的軌跡。地面右側下緣的無光高樓就是三環的爛尾樓,而在其左邊樹立起來的發光建築就是北京觀光塔「大釘子」
李鎮業視角,畫面依然有抖動。這裡顯示了ISS遠去的軌跡。按照安排,李鎮業的視角向東北,也就是本次過境的軌跡末端,朝向奧體中心方向,但因為相對位置原因,上面圖中的「大釘子」被爛尾樓擋住了。
陳懷雪視角,朝向正北。不過她的機位比較特殊,不是在邊緣的檯子上選在科技樓頂的天線中,結果也很有特色。這裡顯示了ISS軌跡最高處,朝向北西北方向。
第三次:23:21 ~ 23:25
亮度-0.5等,最高點方位北西北,最高高度14°,太陽高度-28°
這次過境和下次過境一樣,都是低空掠過,高度和亮度都很低。此時的ISS的軌道在北京附近基本上是東西朝向,且位置恰好夾在400公里高度的地影與地表晨昏線之間,這兩次過境就是ISS馬拉松真正罕見的地方。不過相應的,因為是低空飛過,這兩次的觀測難度也是最大的。雖然這種情況下ISS的亮度仍然可以達到0等左右,但只要環境不好、地面光源影響嚴重或者有遮擋,拍攝甚至目視觀測都會受到很大影響,所以ISS馬拉松最關鍵的兩點是能看到這兩次,和看到這兩次。
所以這次北京的天氣和我們挑選的觀測地都幫了忙,晴天和高處避開燈光和遮擋都能有效保證這兩次觀測。
我的視角朝向正北,基本上覆蓋了這次ISS過境的全過程。因為這次是在北方掠地過境,且幾乎和晨昏線平行,所以軌跡比較「平」,也很低很暗弱。下方的另一條軌跡是飛機航跡。可以看到ISS的軌跡在中間部分有略微變暗,這是ISS貼近地影導致的變暗,還有更極端的情況,就是ISS消失一段時間再出現,就是它完全進入地影。
李鎮業視角,面向北東北,顧及ISS落下的部分。可以見到,因為角度較大,軌跡貼近地面,所以即使是最高的地方亮度也比較暗弱,不過無論是觀測還是拍攝都清晰可見。軌跡右側的幾顆亮星組成了「W」的形狀,這就是著名的仙后座W形。
陳懷雪視角,朝向西北,顧及ISS升起的部分。不過因為升起時亮度很暗淡,最終疊加照片不太好辨認ISS的軌跡(畫面右側),這也是ISS馬拉松中最難進行的部分。左上方的亮星是獅子座的軒轅十二。
第四次:01:00 ~ 01:02
亮度-0.3等,最高點方位正北,最高高度12°,太陽高度-28°
這次與上次一樣,只是高度更低、亮度更暗。從軌道來看,這一次和上一次的軌跡基本上是對稱的,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為後半夜多數建築都已經關燈,地面燈光的影響會進一步減小,例如離我們不遠的,在北太平橋東北的城建大廈已經熄燈。
有另一位同學與我們一起觀測了這次過境,和上次一樣,ISS在最高處的亮度依然明顯。
我的視角依然朝向正北,這個方向幾乎能記錄下此次過境的全貌,但因為筆者一開始沒能目視發現ISS,按下快門已經很遲了,所以只記錄下一段。凌晨1點大部分建築燈光都已經熄滅,但對於北京這座城市來談,沒有一個夜晚是完全熟睡的。
李鎮業視角,和上次一樣朝向北東北。畫面很模糊,不過依然能明顯看到軌跡。此次過境的軌跡顯得更「平」,而亮度則更暗弱一些。此時仙后座已經升高,預示著傳統的秋季星空的圖案即將出現。下方的另一條軌跡是飛機航跡。
陳懷雪視角,依然是西北方向。ISS升起的軌跡依然暗弱,卻和上一次過境很相似。此時背景的星點和上次相比已經是完全不同。
第五次:02:35 ~ 02:41
亮度-1.6等,最高點方位北東北,最高高度28°,太陽高度-20°
因為老師要求,這一次我們的觀測地變成了西操場。因為剩下兩次的高度都不低,而且後半夜也不再有什麼燈光,第五次觀測就很順理成章的完成了。後半夜的濕度很大,草皮上有一層水,不過不至於影響身體與觀測。這次觀測因為操場上沒有支撐物,加上潮濕,李鎮業就沒有拍攝。其實這個時候大家都已經很困了,不過我們還是堅持著看完最後兩次過境。
ISS划過東操場看台。我的視角是東北方向,顧及ISS的落下。有趣的是,ISS最終落到科技樓之後。最開始的幾段間隔較長是因為剛開始拍攝時筆者沒有掌握好ISS進入相機視場的時間,按下快門線時相機的實時取景仍然開啟,稍後才關閉。實時取景模式下高速連拍是無法實現的。
陳懷雪視角,朝向偏正北方向,顧及ISS的升起。ISS從藝術樓、化學樓、學生活動中心與生地樓之上飛過,亮度較亮。
第六次:04:12 ~ 04:18
亮度-3.3等,最高點方位西南,最高高度36°,太陽高度-6°
此時已經進入航海晨光階段,換句話說天已經亮了,不過ISS也比較亮,所以並不影響觀測和拍攝(其實對拍攝還是有點影響的,下圖可以看出,這是需要經驗和預判的)。有一些老人和老教師已經來西操場晨練了,雖然地面還有點黑,但能明顯看到人來人往。這個時候是近地面氣溫最低的時候,只著襯衫的筆者感到一絲寒意,不過拍攝過程中的跑前跑後很快就緩解了這種寒意。
最終,隨著明亮的最後一次過境結束於邱季端體育館後,我們順利完成了全部6次ISS過境的觀測與拍攝,大吉大利,晚上吃雞~~(大霧)
ISS划過學一樓至學四樓(從右向左),學一樓左側的亮星軌跡是大角星,學四樓上側,畫面最左端的是土星。右下角李鎮業(站)和陳懷雪(蹲)也在拍攝。這時候天空基本上是完全亮了,呈現的是藍色,與學一樓到學四樓的紅色對比鮮明。
兩張圖均為同一組,是前張拍完之後更換地點做的另一組拍攝。考慮到轉移時間,最後開始拍攝時ISS已經進入視場一段時間。因為已經天亮,上圖18張疊加的結果要明顯好於下圖30張疊加,因而只對上圖進行了進一步的後期處理。原序列是一直拍到最後ISS落入邱季端體育館以後的,總計48張,但疊加後亮度已經遮蓋ISS軌跡,顯然不可取。
陳懷雪視角,也是兩個機位。不過很明顯,因為晨光,最後疊加的照片有點慘不忍睹。
其他觀測項目:
銥星閃光
相比於去年(6個,特別嚇人),今年的銥星閃光數量就少了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一代銥星開始退役的結果。不過這次銥閃很亮,而且當時有多人在場,大家都很吃驚。
Iridium 77 21:25:09 -7.7等
閃光下面的亮星是織女星,右側後主樓和科技樓頂的八木天線。左下角恰好拍到李鎮業在玩光繪,此時有幾位天文系16級的女生也在樓頂觀測。
彩蛋:
1.李鎮業的光繪
北師光繪哪裡強,勵耘物理李鎮業~~
自從天文社一群人15年年末在教九樓頂搞了一次光繪跨年之後,我們就再也沒搞過光繪了。這次幾個天文系16級的女生也來圍觀,大家合計了一下,突發奇想準備玩幾下光繪,於是好戲開場了。
李鎮業的「軌道」,這裡只拍到「軌枕」。他本想在上面再畫一列火車,結果因為技術難度太大,最終棄療。
莫名很有立體感的2017~
2.校園裡邊懟銀河
這是很多學生天愛的夢想,有的學校是很容易實現的,比如蘭州大學榆中校區,而有的則是不可能的任務,比如北京的一眾高校。北京的大規模光污染連150公里外的興隆都得怕三分,但只要是天氣好,北京城區的空氣通透程度其實也是非常好的,這給拍攝帶來了一點點便利。
北師是難度最高的學校之一,因為距離市中心最近,周圍全是光源,學校本身又小,無法有效遮擋燈光。所以一般認為這真的是登天一般的任務。
第四次觀測結束之後,陳懷雪嘗試了一下在樓頂懟,然後不出意料的失敗了。但是當晚的天氣確實很好,如果掌控好參數,其實也是有可能的。於是在第五次觀測之後,我和陳懷雪又嘗試了一次,於是我就有了如下成果:
上圖是ACR初步處理結果,下圖是PS處理結果,天鵝段銀河,已經比較明顯了,雖然很暴力0.0
上圖是ACR初步處理結果,下圖是PS處理結果,銀心段銀河,還是很暴力,但考慮到銀心靠近地面,所以處理成這樣,感覺能勉強看到,已經是極限了......畫面中間偏左下,亮星(土星)左邊隱約能看到一個不是點狀的亮斑,那個是礁湖星雲M8。
3.金星
亮瞎人眼的金星又來了。還好因為是日出前升起,這一次的「日金貼」會少一些,但極為明亮的金星還是很能在日出前吸引大家的目光。
樓縫間的金星,此時已經接近日出。
金星剛剛升過東操場看台,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級亮有沒有......這張圖攝於上一張圖稍早前。
4.校園夜景
科技樓頂是一個很好的俯瞰點。雖然它沒有後主樓22樓那麼高,但是因為離操場和生活區更近,所以俯瞰的效果其實更好。這是第一次過境之後拍攝的東西操場全景,因為拍攝問題,東操場的一小部分沒有覆蓋到。站在樓頂上看真的很爽啊啊啊啊啊啊啊!
因為原圖是用14mm拍攝的,廣角照片在拼接時會有嚴重畸變的現象,所以整張圖有點「凸起」。右側還有些太陽照射遠處大氣反射來的紅光,航海昏影時在環境極好的地點可以肉眼看到這樣的景象。
5.專業術語
寫作本文的時候,關於「屋頂邊緣的矮牆」或者「檯子」到底應該怎麼稱呼,好奇去查了一下,結果發現居然還真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女兒牆」,因垂絲汀!
------------ 指南 ------------
國際空間站的軌道周期約為97分鐘,連續觀測6次國際空間站過境的總時間是485分鐘(忽略頭尾過境時間),即8小時5分鐘。而現在中緯度地區的夜晚時間,以北京為例,為9小時20分鐘左右,大於所需的觀測和等候時間。實際上這一時間直到夏至也不會有變化(北京9小時),所以理論上一晚上至少應該能見到6次國際空間站過境。
但是,太陽在一年中的直射點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而國際空間站又有51.6°的軌道傾角,ISS在夜晚過境時,實際上大部分時間是淹沒在地球陰影之中的,所以通常情況下一個晚上至多也只能看4次。
一次稀有(誤)的ISS過境,歪脖子看效果更佳~~來自去年馬拉松的第五次過境。
那麼,什麼情況下我們能夠看到6次ISS過境呢?夏至日前後,太陽的直射點接近北緯23.5°,相對應的晨昏線與赤道的夾角是66.5°,與國際空間站的軌道傾角51.6°比較接近。而相應的,400公里高度的地影位置與晨昏線位置又有19.78°的夾角,因而如果ISS運行到與晨昏線的北端和南端近似保持平行的情況下(如下圖),在夏至日前後就有可能出現ISS整夜可見的情況。
※你正在尋找天空之美,我在尋找你的眼睛
※時間是我們遇到最好的擺渡人
※Jeff的星空之旅
TAG:北師天文社 |
※2018年度彗星觀測指南
※2018年日食觀測指南
※8月2日,31年前,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竣工
※宇宙觀測證據:光在138億年里傳播了460億光年
※2018年IDC市場觀測
※海拔最高的引力波觀測站 阿里1號建在海拔5250米
※2017年國外軍用對地觀測衛星發展綜述
※青海湖流域觀測到2484隻普氏原羚
※2017年國外民商用對地觀測衛星發展綜述
※我國浮空艇創造高空科學觀測世界紀錄:7003米
※長達7300天的觀測,終於發現5顆系外行星!
※迄今最大視野!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15000個星系
※中國科學院:2017年是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熱的一年
※迄今最大視野?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15000個星系
※17000光年外!索菲亞觀測台捕捉到了恆星形成的宇宙光!
※月球觀測圖片整理0726
※11月18日清晨 獅子座流星雨進入最佳觀測期
※終極宇宙視角:610億光年是觀測極限,4.7萬億星系中1.4%目前可見
※78%-24小時不間斷觀測!南海3座雷達同時啟用:背後或將有大動作
※150年來首次!這裡是1月31日超級藍血月的最佳觀測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