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到了,看看采編部湘妹子是站甜粽子還是咸粽子
文 |鄧凌原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湖南汨羅江自盡,端午就成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在我的家鄉湖南,人們端午節忙著包粽子,賽龍舟,同時也將祭奠屈原當成一年中的大事。
某日,采編部幾個同事中午休息時間討論美食,不知怎的就說到了豆腐腦上,聽說湖南人喜歡吃甜豆腐腦,其他幾個北方妹子自動站成一排,用怪異的眼神上下打量我這朵「奇葩」。
真是的,吃甜豆腐腦有錯嗎?端午節就到了,我還愛吃甜的白米粽子呢,你們見過原汁原味的白米粽子嗎?
在我的家鄉,最原汁原味的粽子只有一種:「白米粽」。以山中新採的箬葉包裹浸泡了一夜的糯米,經巧婦之手捲成尖頭平尾的三角粽,再用扇子一樣的棕櫚樹葉作繩系好,五個一串置於鍋中,經小火熬煮一夜。早晨起來一揭鍋,滿屋子都是箬葉與糯米的清香。
湖南人包糯米粽子的場景
時人對湖南人的印象,大概只一「辣」字。每回在飯桌上被人問及籍貫,對方都心領神會道:「唔,你們吃辣。」於是,客客氣氣為我布兩道辣菜。殊不知,湖南人也嗜甜。湖南人嗜甜,不像江浙人那般濫用,甚至直接以糖入菜,甜膩到骨子裡;而是當成生活的點綴,如同玉盤珍饈,有節制地用在點心裡,逢年過節或待客祭祖時才能吃上。
比如端午吃粽子。將冒著白氣的糯米粽子剝開來,用一根筷子戳起,在白砂糖里快速地打一個滾,輕輕塞入嘴中,糯米的綿柔伴隨著砂糖的粗糲,在齒頰間翻滾,輾轉,融合,有節制的甜沁入無邊際的清香里,演變成最難忘的舌尖味道。
這種吃法,究其原因,一個字:「窮」。曾有人撰文研究過,為什麼沿海地區的人們喜歡吃甜而內陸人喜歡吃辣,除了氣候影響外,還是因為內陸太窮,糖太珍貴,尋常人家吃不起。所以人們形容生活幸福,會用「甜蜜」一詞。甜到極致,就是蜜的感覺;而辣到極致、咸到極致,大概就只剩苦了吧。
街頭買香草、藥材回家沐浴的人們
某年端午,我家IT男突發奇想,堅持要在粽子里包幾塊臘肉,像廣東人那樣,吃一回臘肉粽。好說歹說,爸媽終於順手包了幾個,混在糯米粽子里煮。結果,那一鍋清香全被幾個臘肉粽子毀掉了。爸媽後悔不迭,煮好的粽子一個也不肯吃,重新買箬葉包了一回,連鍋都清洗了好幾遍。
於湖南人而言,粽子的至美之處,在其天然清香,若以他物置於粽中,如同芝蘭之室中混入鮑魚之臭,好好的一個端午節都被毀了。
湖南汨羅的屈子祠
這種執念,大概與屈原有關。一生鬱郁的屈夫子,雖將湖南視為傷心之地,卻行遍瀟湘,在這裡留下了無數「美人香草」的詩篇,最終還將自己的「皓皓之白」葬在了汨羅江。以至於現在湖南遍地都是屈子祠、漁父亭。
每至端午,人們早起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後,就會前往屈子祠祭拜。屈夫子雅量高致,不肯「變心而從俗」,祭拜時自然不能有俗物,一炷清香,一杯白酒,一盤鮮果,一片敬慕之心,足矣。
也難怪湖南人這麼愛重屈原,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直到曾國藩橫空出世,湖南再也沒有出過這般風流人物了!
END
清風苑雜誌
走進清風,感受正義!
歡迎關注《清風苑雜誌》微信公眾號。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歡迎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TAG:清風苑 |
※她是新聞采編出身卻成演員,被疑為上位甘願陪睡,撞臉王子文!
※西和這些地方,如果不是我們采編人員,你可能看不到……
※我們需要幾位采編人員
※中企出海新聞采編、小語種采編
※《紐約每日新聞》裁掉一半采編人員,包括主編和總編輯
※「好奇心日報」子公司非法建「新聞采編團隊」被罰
※《中國紀錄》新媒體成立武漢新聞采編中心,許婕任首席記者
※實習采編、新媒體運營實習生
※采編、新媒體運營、助理
※網易傳媒再傳變相裁員:涉采編、技術等部門近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