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索尼世界攝影大獎看中國
在索尼世界攝影大獎看中國
(索尼世界攝影大獎展評之一)
索尼世界攝影大獎(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攝影比賽,由世界攝影組織(World Photography Organisation)創辦。
今年,索尼世界攝影大獎的倫敦展覽設在中心景區的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公開向大眾售票。選擇這樣一個兼具商業氣息和文化普及氛圍的場所,和世界攝影組織的背景有關。世界攝影組織附屬於大型貿易會展公司蒙哥馬利(Montgomery),加上索尼冠名贊助,展廳里隨處索尼牌電子產品,入口處特設的攝像器材展示櫃檯,策展不無透露出展銷會的氛圍。
但也正因為展覽的受眾面廣、宣傳力度大,每年的公開徵集都收到海量投稿。今年是世界攝影大獎創辦十周年,共收到來自183個國家超過22萬件作品。得獎攝影師將會獲得不同額度的獎金或獎品,入圍作品由索尼贊助在世界巡展。所以,入圍索尼世界攝影大獎可謂攝影師夢寐以求的成名之路。
今年,中國攝影師和中國題材在世界攝影大獎曝光率極高,超過30位攝影師入圍參與巡展,其中就有五位獲得專業組獎項,一位獲得公開徵集作品的頭獎。此外,有幾組入圍作品為國際攝影師拍攝的中國。這個消息,許多中國媒體特別是地方媒體已以喜聞樂見的姿態作了報道。那麼,中國攝影師都拍了些什麼,而攝影師們又在中國拍了什麼呢?
袁鵬,《雙胞胎的體操夢》
來自山東濟寧攝影師袁鵬獲得運動類頭獎。他拍攝的《雙胞胎的體操夢》(「The Twins』Gymnastics Dream」)系列作品被放大掛在顯眼處 -- 兩個年幼的孩子在體操場上艱苦訓練的幼小身形、齜牙咧嘴的表情和牆上與奧運相關的標語,有些似曾相識。這組照片一眼看去是常見的紀實攝影風格,構圖歸正,選取多角度拍攝。但由於展覽的作品的拍攝地點限制在訓練場上,很難體現拍攝者與拍攝對象的關係有多親近。
今年二月,中國攝影師王鐵軍的《汗水鑄就中國夢》( 「Sweat Makes Champions」)在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獲獎,拍攝的也是中國體操少年的日常訓練。在此之前,中國攝影師的體操少年多次獲國際獎項,可見國際獎項對這個題材的喜愛。雖然有投其所好的可能性,袁鵬選擇雙胞胎算是這個尋常議題中不尋常的角度了。
任世琛,《留守兒童》
甘肅攝影師任世琛也把鏡頭對準了孩子 -- 他的項目《留守兒童》(「Left-behind Children」)獲得肖像類第三名。任世琛在甘肅的學校里,讓留守孩子在黑板上寫上自己的心聲,並站在黑板前拍下肖像。單從形式來說,《留守兒童》並沒有太大新意。任世琛是攝影記者出身,這樣的形式在新聞攝影界非常流行。比如,路透社攝影師烏米特·貝克塔斯(Umit Bektas)就曾在土耳其的難民營里拍過《敘利亞孩子夢想中的家》(「Young Syrians dream of home」),他讓孩子在白紙上畫下或寫下夢想中的家的樣子,並和之合照。
任世琛的照片中,有些孩子寫下了家庭悲劇,大多數稱述了父母不在家的現實和對他們的想念,但孩子的表情大多平淡,所以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照片中的情緒一般會被理解成哀傷或冷漠。加上相片像新聞報道一樣的敘述,這些孩子的身份和情緒都淹沒在了「留守兒童」的名號里。
雷格·伊斯頓,《十六歲》
對比之下,展廳里離《留守兒童》不遠的另外一組入選作品《十六歲》(「Sixteen」)雖然採取了類似的形式,但項目的拍攝時間長達數年。《十六歲》是英國攝影師克雷格·伊斯頓(Craig Eston)發起的長期項目。伊斯頓和另外十五名攝影師游遍英國,尋找十六歲的青少年,讓他們自由發揮寫下命題作文「十六歲」。相比新聞攝影展現普遍現象,伊斯頓著力展示每個十六歲的少年都是各有特色的個體。
李松,《我想有一個正常的生活》
當代題材的得獎作品是李松的《我想有一個正常的生活》(「I want to have an ordinary life」),講述了海爾濱一名得普瑞德威利症候群(俗稱「小胖威利」,英文:Prader–Willi syndrome)的男孩試圖控制體重的故事。照片充滿幽默感,觀者初看可能被男孩掙扎減肥的猙獰表情和各色的減肥方式逗笑。許多媒體單純地把這組照片看作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的男孩減肥的故事,但作者明確在作品稱述中提到男孩得了普瑞德威利症候群,讓觀眾對疾病和患病人群的生存狀態有更多了解。
總體來說,中國的社會題材受到特別組委會垂青,但少數兩位年輕攝影師更偏重概念攝影的作品也不容忽視。
東尼,《空間與城市》
瀋陽魯迅美術學院攝影專業的研究生東尼憑藉《空間與城市》(「Space & City」)獲得建築類攝影頭獎,她也是唯一得獎的來自中國大陸的女性攝影師。東尼打破了在體現的建築之特色的常規思路,用無人機拍攝出幾何形狀的現代建築,並在後期用拼貼、重複、拉伸等各種方式創造出她心目中城市應有的模樣。在東尼的黑白攝影中,她剔除了現實中建築設計的條條框框,用純粹的視覺語言重構城市,並重新掌控城市的模樣。
高鵬,《錯覺》
同用黑白攝影的高鵬的組圖《錯覺》(「Illusion」)獲得概念類攝影三等獎。高鵬拍攝人物和場景,用後期將兩者結合,創造出荒誕不經的場景。高鵬大學學的是美術,畢業後去當了攝影記者。在做攝影記者的時候,他在採訪展覽時候拍攝過不少藝術家的肖像。他鏡頭中的藝術家大多不完美,甚至有些滑稽,比如他拍攝的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伸著舌頭舔著嘴唇,恐怕不能作為展覽宣傳照,但這些早期作品已經預示了高鵬這組《錯覺》里凸顯的個人風格。
中國題材本身成為本次大賽的熱點,和近年來的其它的熱門題材——如歐洲移民潮、中東戰事——一起佔了很大比例。
艾米·維塔利,《熊貓放歸野外》
美國攝影師艾米·維塔利(Ami Vitale)的網紅熊貓系列在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獲獎後,又一次斬獲自然類二等獎。《熊貓放歸野外》(「Panda gone wild」)佔據了大半自然類攝影展廳,觀眾從各個角度欣賞熊貓的可愛模樣。維塔利在四川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和核桃坪基地拍攝近距離觀察中國如何繁殖熊貓並把他們放歸野外。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張是穿著熊貓服的工作人員抱著年幼熊貓在樹林中,四周霧氣蒙蒙,充滿了童話感,也從側面拍攝出人從利用自然、破壞自然到試圖保護自然的循環過程。維塔利供稿的《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y」)特別刊文從熊貓繁殖談人和自然保護的關係*。
旅居倫敦的香港攝影師唐景鋒(Kurt Tong)和法國攝影師朱利安·塞特林(Julien Chatelin)同時把目光放在了變化中的中國。兩者都用局外人的眼光捕捉尋常生活中不尋常的一面。
唐景鋒的,《甜的水,苦的地》
唐景鋒的《甜的水,苦的地》(Sweet Water Bitter Earth)是一組干頗有山水畫意境的風景攝影,觀眾或許會通過遠處的山、房子、擺設去猜測這些匿名的拍攝地,或許會去辨認如蟻的人群。 但這些風景圖之間的極端相似和內在聯繫又體現出一種疏遠感,好像拍攝者想靠近卻最終選擇在遠處默默觀察。
來自香港、定居英國的唐景鋒很久以來都試圖想像自己的祖國的模樣,也不斷探討自己的中國身份。唐景鋒對中國的認識大多來自童年時期電視中的印象,以及在拍攝前從媒體和熟人聽來的消息。他回到老家拍攝的時候,發現這裡和自己之前了解的祖國很不一樣,一切都不是他所預料的。唐景鋒對老家的風景產生了眷戀,而和這裡的人卻很少有交集。失望之餘,他依舊通過照片記錄下自己的心態。雖然唐景峰說:「我意識到我的救贖和重返失去的故園的夢想最終失敗了」**,但他的照片卻成功地體現了試圖尋根卻無處可尋的掙扎。
朱利安·塞特林,《中國西部》
世界攝影大獎的倫敦站展覽中,朱利安·塞特林的《中國西部》(「China West」)和唐景鋒的組圖在同一牆面展出。策展人或許是看出了兩者共同的特質:風景是主題,風景中的人是附屬。塞特林的構想是:中國處於急速的經濟發展之中,這種發展促使國家從所未有的轉型,西部的農業人口遷至新造的巨型城市,從而改變了中國的人口結構。空曠的風景背後的含義模糊,既可看做是是豐沃的象徵,是希望,也可能表示空白。**《中國西部》把中國城市化進程記錄下來,在相片中可以看到城、鄉並存,界限逐漸模糊。
世界攝影大獎展覽只展示了每個攝影師獲獎或提名項目的一部分,這就致使觀者對項目的了解比較片面。我認為展覽中缺少的元素是每個項目的攝影書,並在作品陳述中看到作者的背景和其他作品。展廳里有屏幕循環播放展廳中攝影師獲獎項目的更多相片,但電腦熒幕並不是觀看照片的最佳媒介,但可以想像,這麼做,一來讓觀者駐足二來給索尼的屏幕打了廣告,算是的一舉兩得方案。
總體來說,中國攝影師的作品的題材多圍繞一個事件,較少有分析大局勢的作品,而且作品新意也待提高。關於中國的作品不少是國際上的媒體任命攝影師拍攝的,中國熱可見一斑。展覽戴著「中國」頭銜的作品,不但能吸引西方受眾買票觀展,還可以吸引中國畫廊協辦巡展。「中國」在藝術文化界越發成為矚目的焦點,所以世界攝影大獎對中國攝影師和中國議題的青睞不是意外。
注釋:
*《大熊貓的野生一面》Pandas Get to Know Their Wild Side, 2016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magazine/2016/08/giant-pandas-wild-animals-nation
al-parks/
** 參展藝術家的作品稱述,2016
https://www.worldphoto.org/sony-world-photography-awards/winners-galleries/2017/prof
essional/shortlisted/landscape/2nd-place
關於作者
紀錄片人和攝影師陳姍姍現居倫敦,紀錄片作品多關注社會人文話題,其它影像作品主題集中在城市、日常生活和跨文化認知。她在創作之餘,還致力於藝術和影視的信息分享與評論,將各國藝術家的作品帶給不同受眾。
※弗蘭克之後的攝影(八):那幅肖像是在盯著我嗎?
※萬眾矚目的攝影秘籍終於來辣!
※瑞象視點出版「身體 性別 攝影」首發活動
TAG:瑞象館 |
※美國人看中國歷史: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
※巴西一知名大學校長若薩法:世界茶看中國 中國茶看貴州
※世界的未來在中國,看中國
※韓國智庫看中國:中國的半導體大計
※王源要去美國棒球大聯盟比賽開球,讓世界看看中國美少年!
※越南國家大學漂亮校花,喜歡看中國影視劇
※世界金魚看中國,中國金魚看蝶尾!
※全球視野看中國
※揭秘世界各國國寶排行榜,看看中國大熊貓的排名情況
※去大理,看看中國最美的尼姑庵
※世界教育,這次都在看中國
※外媒公布世界5大軍事強國,英國上榜,快來看看中國處於什麼地位
※品石榮祿國畫梅花圖,看中國畫的藝術魅力
※好萊塢也得看中國眼色?韓媒細說中國電影產業發展風向
※從《厲害了,我的國》看中國的「天頂星科技」
※此國看中國國旗很威風也想用 中國不讓 就在中國找了個東西做國旗
※國貨當自強!中國品牌「入侵」國際時裝周,看中國設計獲得全世界點贊!
※看泰國送給聯合國的禮物,再看中國送的,中國人實在是「窮大方」
※從《國家寶藏》看中國製造
※看看中國古代雄偉宏大的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