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蛟龍」號深潛,下一個也許就是你
一頭35厘米的紅色大海參一不小心成了網紅。起因竟然不是因為它的產地——世界最深海溝馬里亞納海溝,不是因為挖掘它的「星探」——創造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而是因為吃貨太多。
「網紅」海參
這是來自微博的一張截圖
評論也亮了
其實,「蛟龍」號目前已找到了大量生物,甚至還有很多生物連專家都叫不出名字。記者個人覺得,這評論寫的有點片面,對科研人員來說,第一要務是研究,因為對他們來說,在這樣的深度這樣的環境的任何新發現,都有著特別的意義。
奇異的鼠尾魚
海葵近距離特寫
耳狀章魚
「蛟龍」號三次造訪的
馬里亞納海溝是怎樣的存在?
馬里亞納海溝,又稱「馬里亞納群島海溝」,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溝,該海溝地處北太平洋西部海床,為兩個板塊輻輳俯衝帶。馬里亞納海溝的最深處約11034米,如果將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放在溝底,峰頂尚不能露出水面。這條海溝的形成,據估算已經有六千萬年之久。
迄今為止,有400多人進入過太空,但僅有3人成功下潛到馬里亞納海溝的最深處。1960年,美國海軍中尉唐·沃爾什和瑞士工程師雅克·皮卡德駕駛「的里亞斯特」號,實現人類首次下潛至馬里亞納海溝10916米處。2012年,好萊塢著名導演卡梅隆單人駕駛「深海挑戰者」號,成功下潛到馬里亞納海溝10908米處。
這次探訪馬里亞納海溝,對「蛟龍」號來說是舊地重遊。此前,「蛟龍」號曾兩度到過這裡。
2012年,它在馬里亞納海溝創造了7062米的世界同類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時隔4年,2016年,「蛟龍」號重返馬里亞納海溝,當時有10個潛次水深在6000米以上,這也是「蛟龍」號自2012年7000米級海試以來,首次計劃開展連續大深度下潛作業,檢驗了潛水器技術狀態的穩定性、可靠性。
下潛深度,數字並不重要
經過6天1800海里的航行,執行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9」船,順利抵達馬里亞納海溝作業區。23日首潛位置在「挑戰者深淵」北坡。
5月23日,「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獲取岩石樣品。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媒體報道將其定義為「工程潛次」。
相關負責人解釋,因為這是第三航段的第一潛次,不以潛深為目的,主要目的是讓下潛人員確認潛水器工作狀態,對所有功能參數進行全面測試,驗證潛水器機械手、高清攝像等作業工具的技術性能。同時,要近底觀察、航行拍攝海底生物和地形地貌特徵,並視情況採集生物、底層非保壓海水、底層保壓海水、沉積物和岩石樣品。
在此前航次中,也曾有過工程潛次或者類似工程潛次,作用基本同上。
在「蛟龍」號海試期間,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每到一個新海區,第一次下潛的三人中會有一名「蛟龍」號設計師團隊成員。這是海洋裝備行業有不成文的規矩——每到一個新深度,設計師要首先試用。這重在表明一種態度,設備是安全的,即使有風險設計人員也敢於擔當。
這是5月23日拍攝的從「蛟龍」號載人艙內看到的馬里亞納海溝4800米海底世界。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攝
5月27日,「蛟龍」號進行本航段的第三次下潛,下潛深度超6500米,按照計劃,之後在馬里亞納海溝開展的2個應用潛次,設計潛深都是6000米以上。
這是因為,本航段任務有兩個來源: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超深淵生物群落及其與關鍵環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機制研究」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海斗深淵前沿科技問題研究與攻關」兩個重大項目。所謂海斗深淵,簡稱深淵,專指海洋中深度大於6000米的海溝區域。全球共有37條深海溝,其中9條最深的海溝如馬里亞納海溝分布在西太平洋。
GIF/1.7M
近年來,隨著深淵探測技術屏障被逐步突破,深淵科學正成為國際地球科學尤其是海洋科學中蘊含重大突破的最新前沿領域。目前我國大多海洋科研項目都局限在5000米以內的水域,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是國內第一個以探索深淵科技前沿、突破深淵探測裝備技術瓶頸、跨學科跨領域的重大研究項目。
「蛟龍」號副總設計師胡震告訴記者,從理論上說,最大設計深度以內,「蛟龍」號可以自由馳騁,但對科學家來說,下潛深度的確定是為科學研究目的服務的。
胖子也能下潛
第三航段的第一次下潛引人注意的一點是:下潛人員中有一名下潛人員,他既不是工程師也不是科學家,而是記者。
從2013年開始,「蛟龍」號已搭載了多位有不同學科背景的科學家下潛。能夠「裝」下3個人的「蛟龍」號,此前有過多種組合,比如兩名潛航員加一名科學家,兩名潛航員加一名記者的組合也出現過。
有人也許要問,普通人也有機會下潛到海底嗎?
答案是肯定的。
有著多次下潛經驗的「蛟龍」號設計團隊成員葉聰有個外號「深海的哥」。他曾在一次講座中這樣解釋,因為下潛過程中的壓力是由「蛟龍」號的鈦合金耐壓殼承受,艙內空氣的成分、壓力和室內類似,一次下潛時間在12小時以內,潛水器勻速下潛上浮。與火箭8000米/秒、高層樓宇10—18米/秒的速度比起來,「蛟龍」號算「龜速」,只有0.75米/秒。
葉聰
但胡震告訴記者,作為「蛟龍」號「乘客」,首先最好不暈船,因為潛水器在水面上時有點晃。「蛟龍」號的載人球艙內部直徑達到2.1米,在世界同類潛水器中算大個兒了,但「球」內一次要「裝」3個人,內部還帶著儀器設備,空間很緊湊,有幽閉恐懼症的人,不能下潛。
此外,下潛前要培訓半天到1天,內容包括艙內環境試驗,此外熟悉一些簡單操作,以防萬一。2012年,當時「蛟龍」號在「向陽紅09」船上接受全面通電「體檢」,記者在潛航員唐嘉陵的帶領下,「鑽進」了這個「大鯊魚」的肚子里。
雖然時隔5年,記者仍然記得當時自己親身進入艙體的情形:從後甲板爬上圍護在「蛟龍號」身邊的三層甲板,脫掉鞋和安全帽,從「蛟龍」號身體的背部艙口,沿著窄窄的鋼質直梯小心翼翼地進入載人艙內。對中等個頭的女性來說,480毫米口徑的艙口,倒不顯得狹小。
陳瑜和潛航員唐嘉陵在「蛟龍」號「肚」內
與想像不同的是,載人球艙里並沒有為潛航員設置座椅。球艙地板上鋪著地毯,地板中央位置有一塊凹槽,潛水器主駕駛坐在地板上,腳剛好放在凹槽里。主駕駛左右兩側的艙壁下便是兩名副駕的座位,放著一摞坐墊。球艙正中間最大的窗口直徑達200毫米,正對著主駕位置,但兩邊的窗口直徑只有120毫米,是兩名副駕的視窗。
進入艙內,感覺儀器特別多。主駕位置正後方,幾十個瓶子分成幾列,有點像酒櫃里酒瓶的放置方式。這是潛器生命支持系統,能提供正常情況下12小時、應急狀況下72小時的生命保障。
潛航員在倉內作業
記者坐在主駕駛的位置上,腳不能伸直,但也不難受。但在下潛過程中,在十幾個小時里都沒法起身伸個懶腰,估計還得先練練瑜伽。
胖子能下潛嗎?對此,胡震說,胖瘦對下潛速度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在不大的空間里,太胖會擠占更多空間。
「蛟龍」號即將迎來升級改造
在完成本航次任務後,「蛟龍」號將進行升級和改造。
胡震說,這也是國際慣例,潛水器在運行十年後要進行一次大修,目的是為了在經驗積累基礎上,提升潛水器作業性能,更好地為科學家服務,同時提高下潛作業的經濟性、操作維護的方便性。
大修大概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潛水器進行全面的維護、檢測和修理;二是根據應用任務的拓展,對潛水器搭的作業能力進行提升和調整;三是更好地滿足科學家的搭載需求。他同時透露,不排除將電池更換為鋰電池。與此同時,「蛟龍」號新母船計劃於2019年建造完成並交付使用。在升級和改造完成後,「蛟龍」號將持續高效地應用於深海資源勘查、深海科學研究科學任務,完善建立國家級深海科考公共服務平台,更好地服務於「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的深海戰略。
註: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王小龍
審核:管晶晶
點擊展開全文
※今天這裡大咖雲集,都是為了這個獎
※60歲之後,他們選擇了創業
※小黃車為啥要搞這個「大事情」?
※知識分子「落地」科技日報
※NASA不只會「上天」,迄今已經救了40000人
TAG:科技日報 |
※同樣是載人,為啥蛟龍號潛水器能下潛萬米深,核潛艇就不行了?
※為啥五百年前的小白像蛟龍,後來卻只是條白蛇?並非是修為不夠高
※黑社會街頭暴打老漢,卻不想他是蛟龍戰神他爹,這下一鍋端!
※夢幻西遊:兩個未來的第一須彌蛟龍,如今只剩下一個,心痛當托!
※上古三大凶獸,一個食人腦,一個吃心肝,最後一個可以力戰五條蛟龍
※它是觀音的坐騎,也是三界中唯一會飛的殭屍,曾力戰五條蛟龍
※他是天庭第一神將,三天大就能踢倒水晶宮,赤手空拳殺死蛟龍
※深潭中有蛟龍作祟,此人領著一千精兵去討伐,結果他拎出一個腦袋
※傳說這裡有蛟龍出沒,一下暴雨就「流血」
※潛艇到底能潛入多深的大洋?水下蛟龍確實不一般,答案在此揭曉
※那個叫蛟龍的村落,有這樣一個地方
※史上五個龍女傳說,夏朝的一個美女竟然變成蛟龍,還能預知未來
※凱多就是未來的桃之助!蛟龍果實覺醒變成神龍,這下伏筆解釋清了
※在蛟龍號潛入海底後,潛航員為什麼會感到震撼?他們當時看到了什麼?
※腦洞:若有它,就沒「蛟龍」們啥事了:國產無人機母艦
※此人被孔子看不起,一生卻收300弟子,並斬殺兩條蛟龍聞名天下
※蛟龍在手,敢下五洋捉鱉,深海之下還有什麼地方依然難以企及?
※《紅海行動》燃不燃?金華這個男人就曾是「蛟龍突擊隊」的,太深藏不露了吧!
※中國船廠又傳喜訊!一艘特種船下水,「蛟龍」號將如虎添翼
※中國蛟龍號挖出神秘物質,一勺值千金,老美:能不能分我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