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問劉慶元→為什麼要策展?

問劉慶元→為什麼要策展?

1、展覽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如果我願意把自己定義為一名文化踐行者的話,那在廣義的「泛文化視野」之下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工作和問題要面對,例如展覽、教育/自我教育、勞作、體系、出版、組織/整合、實操運轉、創作/寫作等等,就差理財了。這些工作總是交織在一起,一個人要學習/適應做幾個人的工作,而且要時刻保持自我批評和流動意識,至少我目前的狀態不可能是一個單頻道的人,我信奉低調做事和務實,我也相信這對自己是很好的鍛煉同時也激發思維角度和行動範圍,包括執行和終止。所以,我會選擇性地接受基於信任前提下的工作委託。

展覽和活動的策劃與組織是一種囿於限定性時空條件下的具體工作呈現,我只做我感興趣的文化活動,無關體量、規模大小和學科類別,也不一定就在美術館和畫廊。我不是專業/職業策展人,我是業餘狀態專業工作,策劃展覽和活動組織對我就是思考和編輯,是工作任務不是工作方向。

2、接受被委託的策展組織工作,就得全力付出,親力親為,信任團隊,尊重藝術家,除非你不做。這方面也有很多前輩做標杆做榜樣。有台前更要有幕後,「苦逼策展人」真是一句大實話。我之前說過,有條件的情況下就做符合條件的事,一個展覽是由諸多細節共同構成的,我是教師又是藝術家同時也作為策展工作團隊成員,這在具體工作上可能會體現相互交織的特點,這也應對展覽中所體現出來的面貌。當然,美術館專業的工作團隊支持,這也非常重要,我的角色是在各個環節的溝通協作過程中及時出現和參與其中。

策展相比藝術創作,對我而言是一個視覺化的階段性課題呈現。

3、鄉村是自然的其中一部分,但前提是那裡得有人。我對居住、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人及人的反應和變化感興趣,就像城中村和遊樂園、小區和街巷一樣,有人有環境就有故事,沒有人煙的鄉村等同於漂白水,無人的美景也是一種壓迫。當然,我更對在「鄉村」(郊野或是文化資源集散地之外)從事在地文化工作/研究的人感興趣,因為這很難,同時還受制於各種在地條件和環境的影響;另外,本來真正願意紮根工作的人就不多,但確實也有人在堅持在深入,這不更值得我們去關注和思考嗎?這對於我而言就是個人工作筆記裡面其中的一個章節,同時也是一個具體的學習理由。

我從小在城市長大,一直生活、工作在城市。我只是一名市井生活愛好者。

4、「物是人為」的展覽,是以個人的「工作筆記」為出發點展開工作的。「工作筆記」於我是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它即不是綱要也不是概論,更不是感悟,而是問題所及,「工作筆記」一直在進行中,迂迴穿插於寫作和實踐之間,它包含不同的方式方法。展覽中提及的有些問題是隱藏其間、表象之下的,我把這些表徵/痕迹呈現出來以此搭建思考的路徑,這些路徑與當下的工作節點和方式有關聯,比如調研、梳理、視覺呈現、日常性、傳統技藝、公共教育和信息傳播。對於展覽本身或是觀展過程,我基本認為閱讀理解比命題答疑的狀態更確切一些。所以,這個展覽更趨於閱讀面向和層級關聯。

有人一不留神就把「物是人為」說成「事在人為」了,也有人說「物是人非」。我覺得這是特別有趣的地方,很有時代氣質,在我看來這種「下意識的一不留神」才是對這個展覽最生動最本能的反向解讀,不是嗎?

5、所有的工作形式都是「工作筆記」的一種,只是針對不同問題尋求不同的應對方式,如果準備不充分,那就不要「夾硬來」(粵語:勉強的意思,硬要這樣的意思)。策展和創作這「兩條線索」一直在延續,無關展覽與否,只不過有的是以展陳的方式出現就被外界看到了,有的甚至是更多的相關工作是在展覽之外繼續進行的,藝術家不只為展覽進行創作、學者不只為研討而研究、教師不只靠職稱去教書,總還是得有其他為之補充夯實。至於是派生為展覽還是創作,我得做出來再說,否則吹水(粵語:意指吹牛)等同於「慎笨」(粵語:意指吐槽),這句話是珠三角一位做傳統龍舟的老師傅告訴我的,我倒記的很清楚。

另外,我覺得展覽的結束即是新工作的開始;展覽的閉幕式比開幕式更重要。

6、我沒有創作興奮點,但我確實對工作實踐過程中的關係方式、自願選擇或是行為/行動方式比較感興趣,長期的感興趣。我個人理解木刻是抑制興奮和躁動的利器,它只帶給我平靜和判斷,包括迷人的限定性,這好比我做一個和VR技術有關的當代藝術設計展覽和教一位素人刻木刻、設計海報是一個道理,這就是聯繫。

文中圖片均為 「物是人為——考工、立異和斜出」展覽現場,攝影:鍾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打邊爐 的精彩文章:

陳侗:如何成為一個「失敗者」

TAG:打邊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