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經典-楞伽經

經典-楞伽經

佛心慧語

微信號:XinXueCiHang

皈依正信三寶,遠離附佛外道,

聽聞正法,親近善士,依教奉行,持戒精進。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三皈依

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不墮地獄。

皈依法,不墮惡鬼。

皈依僧,不墮旁生。

皈依佛竟,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終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終不皈依外道徒眾。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02

經典之部

楞伽經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劉宋求那跋陀羅(394~468)譯。師中印度人,因讀《雜阿毘曇心論》,而崇信佛法,落髮出家,受具足戒。師先習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後轉學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經》、《華嚴經》等諸經。劉宋元嘉十二年(435),經由海路至廣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祇洹寺,從事譯經工作。與慧嚴、慧觀等,於祇洹寺招集義學僧,譯出《雜阿含經》五十卷,於東安寺譯出《大法鼓經》二卷,丹陽郡譯出《勝鬘經》一卷。歷住荊州新寺、道場寺、中興寺、白塔寺等多處。一生歷經文帝、孝武帝、明帝三朝,歷朝皆歸向推崇之。師廣演大乘教法,譯經弘化,世稱「摩訶衍」。所譯經典除上述外,尚有《楞伽經》四卷等,共計五十二部一三四卷。

楞伽,山名;阿跋多羅,入義。意思是說本經是佛陀入楞伽山所說的經典。

本經是禪宗初祖菩提達磨傳授禪法所引用的經典。據唐道宣的《續高僧傳?可大師傳》所載:「初,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景德傳燈錄》卷三〈達磨章〉謂:「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又本經卷首載蔣之奇序文說:「昔達磨西來,既已傳心印於二祖,且云:『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此亦佛與禪並傳,而玄與義俱付也。至五祖,始易以《金剛經》傳授。……故《金剛》以是盛行於世,而《楞伽》遂無傳焉。」由此可見,我國禪宗自初祖達磨至五祖之前的傳法,是以本經為心地法門。

本經記錄大乘佛教多種重要教義,猶如一大集要的經典;又佛說無量法,唯明一心義,此經明諸法唯心,因此各卷品名但名為「一切佛語心品」。如宋蘇軾序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了義,故謂之〈佛語心品〉。」內容主要是說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此四法門,不外就是心,亦即是一心。是說示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相結合的經典,為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起信論》真如緣起建立的根據,是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經典。

茲略述四法門如次:

一、五法

相、名、妄想、如如、正智,稱為五法。

1.相:所見色等形狀各別,是名為相。

2.名:依彼諸相立瓶等名,即此非餘,是說為名。

3.妄想:施設眾名,顯示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

4.如如:彼名彼相畢竟不可得,始終無覺,於諸法無展轉,離不實妄想,是名如如。

5.正智:真實決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諸佛隨順入處,普為眾生如實演說,施設顯示,於彼隨入正覺,不斷不常,妄想不起,隨順自覺聖趣,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得相,是名正智。

二、三自性

自性,即體性。五法依其自性可歸納為三種,即:

1.妄想自性:虛妄想念起計較度量,執著於諸法相。

2.緣起自性:仗因托緣而生,顯法無實體。

3.成自性:畢竟成就,不可破壞,即圓滿成就真實性。

三、八識

諸識總舉為八識心王,此八識有二種生: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流注滅、相滅;有三種相:轉相、業相、真相。此中八識流注生、住、滅,皆業相,二種生住滅,無體無性,如波與流,唯一濕性,即真相。

八識略說有三種識,即真識、現識及分別識。分別識,通指前七識,第七識虛妄分別我法假事,第六意識分別一切假實諸事,前五根識分別五塵現量實事。第八識能現諸法,故名現識。此中,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種識無差別相,互為因果,展轉相續。於八識中,唯第六意識最為猛利,能思惟種種諸相,而此種種諸相,若約不壞假名,則第八以集起為相,第七以染淨為相,第六以遍能分別為相,前五以各了塵境為相,因此有八相;若其體,則只是識性,所謂第一義心,如水與波,同一濕性,如金與器,同一寶性,因此無差別之相,亦無能緣所緣、相見二分之相。此真俗二諦,本唯一性,宛轉相即,不可思議,即體而用,即用而體。

四、二無我

二種無我,是指人無我及法無我。

1.人無我:了知一切有情為陰、界、入等和合而成,剎那生滅,本來無我。若能善觀五陰幻質及所緣幻境悉空,則名得人無我智。

2.法無我:陰、界、入等,名之為法,此一一法唯是妄想所現之相,所以是無我。覺知此理而離諸識、五法、三自性等分別,則得無分別真智,是為法無我智。

此四門互相攝入,一心真如,染淨融通。即名相無性,妄計所成,故攝名相,總為遍計執。依妄計之名相而起分別,心心數法一時頓起,無有先後,如日與光,名緣起性。若了達妄計名相本無自性,心心數法應時銷落。銷落隨相之心,智照洞然,了達無性之性,如如顯示,故名圓成實性。此是三自性入五法中。

於自心所現妄法,是為名相;於此執著生起八識,即是妄想;若了此妄想皆是不實,則分別不生,即為正智、如如。此是八識攝入五法中。若於心境妄計實有我及我所,即是名相妄想;若了心境不實,二攝受滅,二無我生,即是正智、如如。此是二無我攝入五法中。

又本經所說四種禪,對我國禪宗的形成有很大的貢獻。即:

1.愚夫所行禪: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見自他身骨鎖相連,皆是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為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相不除滅,是名為愚夫所行禪。

2.觀察義禪:知人無我,及離外道自他俱作,於法無我諸地相義,漸次增進。

3.攀緣如禪:若分別無我有二,是虛妄念;若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禪。

4.如來禪: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為如來禪。

此四種禪,除愚夫所行禪為二乘及諸外道禪外,其餘三種禪為大乘三種禪相。而此四種禪的揭示,主要在彰顯如來清淨,不同二乘。

本經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常住不變,是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是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又說如來藏第一義心舉體而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染亦有淨。如來藏,名藏識,所與意等諸習氣俱,是剎那法,是生死流轉及涅槃、苦樂之因。

在佛法實踐要門,本經提出「斷食肉」,說食肉的過患與不食肉的功德,使本經不但具有經的性質,而且也有律的性質。

綜觀全經,性相兼明,宗說並唱,旨在闡說迷悟的根源--自心。

本經今收錄於《高麗藏》第十冊、《磧砂藏》第十冊、《龍藏》第三十五冊、《卍正藏》第十六冊、《大正藏》第十六冊。其異譯本有二,一為北魏菩提流支翻譯的《入楞伽經》十卷,二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的《大乘入楞伽經》七卷。

本經的註疏有:

1.楞伽經註五卷唐?智嚴註

2.楞伽經玄義一卷明?智旭撰述

3.楞伽經義疏九卷明?智旭疏義

4.觀楞伽經記八卷明?德清筆記

5.楞伽經補遺一卷明?德清撰

6.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記民國?太虛撰

...................................................................................

一、試論述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的關係。

二、試論述「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三、試述本經與禪宗的關係。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迴向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平台自營微店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星雲大師智慧文集31
知足常樂!不然上天堂也不會稱心如意
星雲大師:夫妻之間該如何相處 四句話讓你婚姻幸福
虛雲老和尚:了生死的十件難事
初觸佛門應該學哪些經

TAG:佛心慧語平台 |

您可能感興趣

伊斯蘭經訓與儒家經典
輻射3,經典中的經典
道德經中的經典名句
《俄狄浦斯王》——誕生於經典中的經典
十首經典的七言律詩,經典中的經典
禪經佛理的經典故事
出自詩經的經典名字
【經典連載】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
禪經佛理經典故事
那些經典(二)經典詠流傳
學小楷,《靈飛經》是繞不開的經典
《六祖壇經》經典語錄
《金剛經》 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
《老人與海》,經典中的經典
華嚴宗祖庭中觀經典《金剛經》——笈多版本
10首唐代七律,經典中的經典
《金剛經》是最平實的經典
人生必看的經典《六祖壇經》
經典偏方,傳承經典
再讀經典-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