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本質是尋找自己
實錄/ 樊登讀書會西安首場分享會
時間/ 2017年5月21日16:00
分享人/ 「周六有讀」創始人 余靜
各位讀友好,今天很榮幸與朋友們分享我的讀書心得。其實在我的學生時代,我並沒有養成很好的讀書習慣,一是條件所限,能看的書不多;二是年少輕狂,想乾的事情很多,壓根沒時間讀書,也靜不下心讀書。
但我有一個愛好,喜歡買書,好看的封面、感興趣的作家,有意思的書名,都會成為我買書的理由。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樣,家裡的書櫃里裝滿了書,但認真看過的屈指可數。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真正把讀書當作我生命中重要的一件事呢?我想是四年前吧。那年我生了一場重病,住了一個多月醫院,然後是漫長的治療,每周都穿梭在家和醫院的路上,我其實是非常絕望的。我休了一年的假,開始有時間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突然發現你所謂的事業、價值認同、社會評價,別人對你的看法,等等這些外在的東西,原來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生命本身,你內心的寧靜與豐盈。我把書架上的書一本本取下來,讀書給了我無窮的安慰,陪伴我度過了那一段艱難的時光。
我想讀書至少有兩點好處:
一是我們可以在書里接觸到一個更高的人生。這是錢穆先生的話。怎麼講?我們沒有見過的人,可以在書中見到,我們沒有經歷過的境,可以在書里想像到、體會到。可以說我們用很小的成本,體驗到了更廣闊的人生,體驗到了合乎自己喜好的更高階段的人生。
二是讀書的本質其實是在尋找自己。這是我個人的感受。譬如說,你很痛苦,但書里有比你更痛苦的人;你遇到了困境,書里有更加困難的局面。當書里的情節觀照到了我們的現實,當我們經歷過但還沒有時間,或者說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整理和總結的人生經驗,在書里找到了印證,從而對自己的認知進行修正和提升。這種心領神會的感受是非常美妙的。
有一些朋友想讀書,但不知道讀什麼;還有一些朋友雖然讀了,但很容易遺忘。基於這兩點原因,我開辦了一個讀書欄目——周六有讀。
顧名思義,「周六有讀」只在周六更新。有朋友說:呀,你這個不行,頻次太低了,怎麼維持粉絲量呀,搞公眾號的都在搶關注,大多數是一天一條,有的甚至一天幾條。我說:讀書本來就是一件慢節奏的事,我希望出來的每一篇文章,能給讀者以啟發,哪怕有一句話觸動了他們,推薦的書也一定要經過時間檢驗的。我做的不是快餐,而是一個有態度、有溫度、有寬度的原創文學交流平台。所以,目前來說,內容的品質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粉絲的數量。
下面,開始我今天的分享。我為大家推薦的書是被譽為21世紀最重要的心靈導師,阿瑪斯的著作《內在的探索》。
我在「周六有讀」寫過一期文章,標題是《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為什麼我們如此需要關注、讚美、認同?為什麼我們無法徹底擺脫「別人的眼光」?舉一個常見的例子,我們在朋友圈發一條微信,接下來就會不停地看手機,我們會在意有沒有人點贊、評論,當沒有人點贊,或點贊的人很少,我們內心多少是有點失落的。你也許會說,這是很正常的反應啊,但你有沒有思考更深層的原因。這本書《內在的探索》給了我們答案。
《內在的探索》提出了一個偉大的理論——坑洞理論。
什麼是坑洞?
簡單的說,「坑洞」是一種內在的匱乏感。
作為一個人,我們生來都有一個圓滿的本體,本體的品質包括:愛、價值感、力量、與人聯結的能力等等。而「坑洞」指的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和「本體」失去了聯繫,這意味著本體的某些品質不見了,遺留下來的便是坑洞和匱乏感。
阿瑪斯說,這些「坑洞」的形成通常源於童年。也許你的父母或重要的人忽視過你,他們對待你的方式,讓你覺得不被愛或你的存在不重要。
從小到大,家庭或者是學校教育都在教導你要變得更好,不考一百分你就不夠好,考不上名校你就不是一個好學生;而到了現實的主流社會裡,如果你沒有辦法達到某個目標,你就不是一個成功的人。
所有這些以成功為導向的暗示,都在某種層面上不斷打擊我們的本體,打擊自己純然存在的圓滿性,所以就會造成自我矛盾,自我苛求,自我完美主義,還有自我否定的傾向,這些都是源自於內在的「坑洞」。
坑洞以什麼方式呈現?
當你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時,你的內心會有一種空空洞洞的感覺。你會感到匱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價值來填滿這個洞。當我們需要別人點贊的時候,意味著坑洞已經冒出來了。
我們帶著一身的「坑洞」四處奔忙,卻無法察覺到它們。我們通常只能意識到自己的慾望:我想要讚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這個人的愛,我想要這種或那種經驗。慾望和需求一旦出現,便意味著坑洞已經冒出來了。
「坑洞」會以各種方式呈現:痛苦、嫉妒、憤怒、怨恨、恐懼、軟弱……整個社會都在教我們拿外在事物來填補自己的洞,人與人之間也在相互補洞。
這個不太好理解。舉個現成的例子,比如我現在正在演講,我需要你們的認可、讚美來填我內心的洞;而你們也希望我能帶來點什麼,不至於浪費了一下午的時間。我們互有期待,也在互相補洞。
怎麼辦呢?有沒有一種方法,讓我們不再需要這些外在的東西來填滿心靈的坑洞。《內在的探索》告訴我們,有的!
我們無須與坑洞對峙,只要照亮它們就夠了
從古自今,所有的修行途徑都強調「向內觀察」。這不是老外的發明,中國的佛家、道家都教我們「內觀」。
著名的佛學導師蔣揚欽哲仁波切說,如果我們還想得到表揚,如果我們還被批評困擾,如果我們被忽略時感到孤獨,如果名望讓我們激動興奮,如果我們有意識無意識地總是在尋找安慰或者認同感,那我們就還背負著業債,難獲解脫和自由。
《內在的探索》給我們的途徑是:回到本體,找到那個純然圓滿的你。只有回到本體,才能發現真正的愛、支持、智慧、力量和保護,因為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只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弄丟了它。
學會為自己提供情感所需
我們要學會如何為自己提供情感所需,而不是從外面獲得這些東西。 「坑洞」是填不滿的,只會越填越大。
《內在的探索》的譯者、胡因夢女士說,人性有一個很特殊的特質,就是本能的不喜歡「空」的狀態。大家有沒有這種體驗,每到國家法定假日的時候,五一、十一,高速路上堵滿了車,人們傾城而出,好像不出去溜一圈就不算休假。如果我們沒出去玩,看著朋友們曬美景、曬美食,我們就會產生一種失落感、懊悔感,說,哎呀,我為什麼不出去呢,我蹉跎了時間呀。
因為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地產生慾望,不斷有事情在做,才有存在感,這是人的自保機制,它不願意讓自己放空,有了洞就馬上想填滿。
有人說,時時刻刻證明自己的「存在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哲學,但從身心健康的層面來看,這種存在哲學其實是消極的,而強調「內觀」的人生哲學,包括中國的道家、佛家,還有阿瑪斯的「內在探索」,從更深的層次來講,都有著相當積極的成分,因為它會讓我們擁有更健康的心態,成為自性圓滿的人。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也是《內在的探索》封面上的一句話——
向內觀看就是走向光明。
這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諸位!
喜歡就分享
認真生活,暢意寫作
給你有寬度、有態度、有溫度的文字體驗
謝謝您的閱讀
請為原創點贊
TAG:周六有讀 |
※讀書與丑無關,女孩尤其需要讀書,從繪本讀起
※尋找那個愛讀書的你
※「讀書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讀書只是取悅自己。」
※讀書的意義 藏在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里
※讀書,我是認真的
※拚命讀書,為什麼生活還是那麼自卑?原來是搞錯了讀書的邏輯
※我自己讀書,自己走路
※品茶、讀書、在墨香里找尋自己
※從命理看學習:你的孩子是不是讀書的那塊料
※如何改善自己的讀書體質,通過閱讀建立自己人生的主場?
※讀書的意義,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
※這個皇帝說自己除了讀書寫字沒有其他愛好,來看看他的草書
※讀書,就是給自己的精神化妝
※懂得這幾點,才敢說自己是真正會讀書的人
※我自己的讀書三上
※叫我們要好好讀書的是你們,說我們讀書讀傻了的也是你們
※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
※讀書和讀人,最後都是藉此來讀自己
※讀大學很重要,但有人因讀書返貧!這是否是讀書無用你怎麼看?
※讀書,那是你了解自己、看複雜世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