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端午節日常,三國快報

曹操端午節日常,三國快報

賴正直 時拾史事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全國各地在端午節那一天都會舉辦紀念屈原、包粽子、賽龍舟等各種民俗文化活動慶祝節日。端午節在我國的歷史十分悠久,今天我們看到的端午節日文化活動是數千年歷史沉澱的結果,大體上是唐宋之後才基本定型的。也就是說,雖然遠古時期華夏民族就已經在過端午節,但歷史上不同時期的人們過端午節的社會文化蘊涵和現代人過端午節是存在很大差別的。在三國兩晉時期,端午節的民俗活動開始變得接近於現在的端午節,但即使如此,三國的端午節活動和現在的端午節活動還是不太一樣。下面,讓我們一邊檢索史料記載,一邊以曹操為例,腦補一下三國英雄們在端午節那一天的日常,看看他們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一、人鬼情未了:端午節的起源及其在東漢之前的習俗

端午節的歷史非常悠久,但具體起源於何時已難以考證。根據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教授常玉芝等人研究,「端午」之設,與夏至密切相關。上古以「夏至」(坤日)與「冬至」(乾日)為一年之兩大節日。現代農曆的夏至,為公曆6月21日或22日,約當上古夏曆之五月初五左右。在殷商古歷中,夏至之節是新年的開始,是收麥、種黍的日子。《晉書?律曆志》:「顓頊以孟夏正月為元。」孟夏即五月,此說法可印證殷商古歷以後世農曆五月為新年正月。西周建國後,採用了另一系統的曆法,才確立立春為正月新年。其後,曆法運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確定於五月初五,夏至與端午(五月初五)遂分別為兩個節日。

在陰陽五行學說出現後,五月被認為是惡月、凶月。《禮記·月令》載五月「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這是說到了五月,白晝越來越長,天氣漸熱,古人認為此時陰消陽長,是陰陽相爭的死生之際,極其兇險。同時,因氣溫上升,毒蟲繁殖、病菌滋生,在醫療衛生水平不發達的古代是一年中生病、死亡概率較高的月份(曹操夫人卞氏、曹丕、曹沖均死於五月,這些生活條件優越的貴人尚且如此,普通百姓的情況可想而知)。因此,在東漢以前,五月特別是五月初五是一個可怕的日子,有許多現在看來十分邪門的習俗:

(1)殺嬰、棄嬰。王充《論衡》云:「諱舉正月、五月子,以為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應劭《風俗通義》云:「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應劭均為東漢時人,他們記錄應是東漢社會文化禁忌。但這種說法並不始於東漢,至遲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例如《史記·孟嘗君列傳》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五日,其父田嬰認為:「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命令田文之母將其遺棄。《世說新語》載胡廣軼事:「胡廣本姓黃,五月五日生,父母惡之,置之瓮中,投於江。胡公聞瓮中有兒啼,取之,養為己子,遂登三司。」田文、胡廣都是五月五日出生而僥倖活下來的人,故而史書給予特別記錄。可見這種殺害、遺棄五月五日出生的嬰兒的習慣在戰國時即已存在,並至少延續到東晉。

(2)食梟。《史記·孝武本紀》裴駰註:「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梟為梟形目禽類的統稱,俗稱貓頭鷹。古時認為梟是食母的惡鳥,故而食之,以絕其種類。之所以是在五月五日食梟,除了懲惡揚善的標榜之外,也有以梟為祭品、贖罪祈福、避凶驅邪的意思。(這一習俗未能長期保持下去,因為貓頭鷹並不是繁殖能力很強的物種,很可能在三國時期的中原地區就真的被吃到瀕臨絕種了。)

(3)以朱索、桃印裝飾門戶。《後漢書·禮儀志》載:「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楙。其禮:以朱索連葷菜,彌牟蠱鍾,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這是說五月初萬物開始生長,但陰氣猶盛,故而需要在門戶上裝飾一些東西,比如紅色繩子連著各種葷菜(指蔥、姜、蒜等氣味較重的食物)和器皿,並在門上掛桃木印,印上用五種顏色的墨水寫上咒文,以助長陽氣、鎮煞陰氣、惡氣。

(4)其他禁忌。《風俗通義》還記載了五月五日的許多禁忌。如禁曬席被、禁上屋頂、禁蓋房,任官者不在此日上任(犯者卒於其位)等等。因為五月五日是陰陽相爭、晦而不明的日子,一些惡鬼會趁此陰陽兩界界限不清的機會來到人間,為避開惡鬼,人們遂「發明」了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禁忌。

二、娛樂我最大:三國兩晉時期端午節習俗的變遷

可見,在三國以前,五月五日是個凶日,人們在這一天舉行的種種風俗習慣活動,都帶有拜神祭鬼、避凶求福的性質,給人的感覺十分神秘、恐怖、弔詭。因為兩漢時期傳統的鬼神文化十分盛行,就連賢明的漢文帝都是「不問蒼生問鬼神」,更何況普通的市井小民。東漢時盛行的讖緯預言之術,就是正統的儒家經學也不得不與鬼神文化結合的奇怪產物。

但是到了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密集發生的政局動蕩和天災人禍,使人們的生活經歷和心靈體驗受到空前震撼,社會文化發生了劇烈的轉變。這種文化轉變,在精英階層表現為玄學興起,熱衷於談論「空」、「無」等終極性、本源性的哲學命題,在民眾階層則表現為視人生為苦旅,認為祭拜鬼神並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不如及時行樂、遊戲人間的普遍心態。此外,東漢至三國兩晉時期醫學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張仲景、華佗、皇甫謐、王叔和、葛洪等名醫輩出,可以說明這一點。醫學的進步降低了人們在五月生病、死亡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這一季節肅殺、悲傷的氣氛。正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即使是五月五日這種凶日,人們也一掃過去虔敬、肅穆、沉重的氣氛,發明了許多帶有輕鬆、熱鬧、有趣的娛樂活動,使端午節里娛神、驅鬼的儀式,變成了娛人、自娛的遊戲。唐初歐陽詢編修的《藝文類聚》中引用了一首魏晉時期描寫五月五日端午節的樂府詩《五日望採拾詩》,詩云:

「長絲表良節,金縷應嘉辰。

結蘆同楚客,采艾異詩人。

折花競鮮彩,拭露染芳津。

含嬌起斜眄,斂笑動微嚬。

獻璫依洛浦,懷佩似江濱。」

在詩中,五月五日被稱為「良節」、「嘉辰」,人們的表情是「含嬌」、「斂笑」、「斜眄」、「微嚬」,完全是一片歡樂的節日喜慶模樣。可以這麼說,在三國時期,端午節作為凶日的性質並沒有改變(種種節日禁忌仍然保留),改變的是人們對待凶日的心態。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三國兩晉時期已有「端午」之名,周處《風土記》載:「仲夏端午。端,初也,謂五月五日也。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可見至少在西晉時已有「端午」這一概念,但此時「端午」一詞還不是普遍的用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律令、詔敕等正式文書中都是直接表述為「五日五日」,沒有使用「端午」的例子,直至唐朝特別是唐玄宗以後,「端午」才被正式定為五月五日的節日名稱。不過,節日叫什麼並不那麼重要,我們更關心的還是那時候的人們是怎麼過節的。

(一)食粽子、鴨子、烏龜

周處《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又載:「先節一日,以菰葉裹黏米、粟、棗,以灰汁煮令熟。節日又煮肥龜,令極熟,去骨,加鹽、豉、麻、蓼,名曰葅龜,節日啖之。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包裹之象也;龜甲表肉里、陽外陰內之形,所以贊時也。」周處出生於三國時期,他寫的《風土記》是三國時期社會風俗的真實記錄,應是十分可信的,但因為原書已佚,只能從其他書中見到一些摘錄的片段。按此記載,當時人們在五月五日前一天包好並煮熟粽子,粽子是用黏米(黃米)、粟(小米)裹紅棗餡,外面再包菰葉(茭白葉),做成五角形狀,所以也稱「角黍」。因黏米屬陽性,菰葉屬陰性,故為「陰陽包裹之象」。粽子是我國人民的傳統食品,歷史很悠久,源頭已難考證。所謂祭祀屈原的說法,最早見於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是後世附會之說。還有人認為粽子是用細繩捆綁並投入江中,是在暗示屈原並非自殺,而是被人捆起來沉入江中,也就是被謀殺的,那更是無稽之談。

除了做粽子,三國時期的人們還要煮鴨子(鶩)和烏龜。鴨子比較簡單,大概是煮湯。煮烏龜就比較講究了,首先要挑肥而肉多的龜,煮到爛熟,然後去骨,加鹽、豆豉、芝麻、蓼(一種辛辣的調料,三國時還沒有辣椒,也沒有胡椒,只能靠蓼調出辣味)等拌勻,可蒸、烤、鹵、腌,在五月五日過節時吃。

曹操是喜歡問仙求道的人,他十分注意養生,對飲食也非常講究。曹操曾經寫過一篇《四時食制》,詳細論述了什麼季節應該吃什麼食物,可以說是「食不厭精」。今存《曹操集》還有一篇《奏上九醖酒法》,不但將南陽產的「九醖春酒」獻給漢獻帝,而且在表章中不厭其煩、津津樂道地介紹「九醖春酒」的釀造方法。又有《上雜物疏》,其實是一份曹操將一批御用物品獻給漢獻帝皇后(即曹操的女兒曹節)的清單,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杯、盤、碗、筷,可見曹操對食器食具也很講究,妥妥的一個吃貨。吃貨曹操在過端午節時,吃粽子、喝鴨湯、啃龜肉這些「規定動作」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二)飲菖蒲酒

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宗懍是南朝梁人,但三國兩晉與南北朝是一脈相承的同一歷史時期,社會風尚沒有太大的變化,可以認為《荊楚歲時記》所記的內容也能反映三國時期的情況。按照宗懍的記載,當時端午節的一項風俗是將菖蒲葉穿孔或切碎用來泡酒。菖蒲本來就是活血、散風、去濕、開竅,治癰疽腫毒、跌打損傷的良藥,泡酒之後更是別具功效。按《本草綱目》,菖蒲酒主治大風十二痹,通血脈,壯陽滋陰,飲百日顏色豐足,氣力倍增,耳聰目明,行及奔馬,發白變黑,齒落再生,盡夜有光,延年益壽,久飲得與神通。由此可見,這是一款以長壽為賣點的保健飲料!

對於經常念念不忘「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思得神葯,萬歲為期」的曹操來說,這樣的長壽飲料簡直就是他的命啊。由於菖蒲酒要「飲百日」、「久飲」才見功效,所以曹操很可能平時就經常喝菖蒲酒,至於端午節,不過是他多飲幾杯的理由罷了。

(三)系五彩絲

《風俗通義》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又載五彩絲:「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荊楚歲時記》中也有幾乎一模一樣的記載。可見以五彩絲系臂是從東漢至南北朝都未改變的習俗。五彩絲大概是上古時代紋身習慣的殘留,隨著文化變遷,人們雖然不再紋身,但仍相信五彩紋飾可以驅鬼辟邪,遂以五彩絲系臂,代替紋身。

(四)飛舟競渡

端午節以舟楫競渡的習俗,最早見於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踏百草,競渡。」《荊楚歲時記》亦云:「五月五日……,競渡,采雜葯。」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書並沒有說競渡是用龍舟。龍舟的形象自古有之,但神話傳說中的龍舟為神仙座駕,並非用於競渡。曹植《妾薄命》詩云:「仰泛龍舟綠波,俯擢神草枝柯。」這裡的龍舟是用於戲水遊玩、表演歌舞,而非競渡。「龍舟競渡」的記載,至唐朝比較多見,最早的是張九齡《經江寧覽舊跡玄武湖》詩:「鳧鷖喧鳳管,荷枝斗龍舟。」據此推斷,賽龍舟是隋朝或唐初才出現的。三國時期人們在端午節進行的競渡,用的是「舸」(細長的小船),形制應近似於後世之龍舟,只是沒有龍的裝飾而已。

至於競渡是否與屈原有關,《荊楚歲時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葛洪《抱朴子》也說:「屈原沒汨羅之日,人並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為競渡。」但《荊楚歲時記》同時也補充說明:「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越地傳》雲起于越王勾踐,不可詳矣。」邯鄲淳是漢末三國時的大學者,曾被曹操聘為曹植的老師,曹丕即位後任給事中,他記載的五月五日競渡活動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反映的是漢末三國時期吳、會稽地方的實際情況。而《越地傳》則認為競渡是起源於越王勾踐訓練水軍。這表明競渡以紀念屈原的習俗在三國時期雖已存在,但不具有普遍性,只是在荊楚等部分地區流行。以「迎救屈原」為名的競渡,大概是在東晉朝廷南遷、荊楚地區的政治地位上升、其文化影響力漸漸擴大後的事情了。

競渡的具體方式,《抱朴子》云:「或以水車為之,謂之飛鳧,亦曰水馬。州將士庶悉觀臨之。」這裡說的「水車」、「水馬」不太好理解。《荊楚歲時記》對此記載為:「舟舸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為水車,一自為水馬。」有學者認為,水車、水馬是指將競渡的舟舸分成兩隊進行比賽。在比賽時,「州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刺史、太守常帶將軍號,稱為「州將」、「郡將」)帶領當地的官員、紳士等頭面人物親臨現場觀看比賽,可能賽後還要頒獎,情況大致與現在的賽龍舟差不多,想必也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的盛況。

(五)采艾

艾又稱艾草、艾蒿,據《本草綱目》,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回陽、理氣血,具有逐濕寒、止血安胎、平喘止咳、抗過敏(抗真菌)等功效。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艾草的藥用價值了。《孟子》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

艾葉可以煮熟、煨湯內服,也可以針灸、煙熏等方式外用。《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采艾為人,懸於戶上,以禳毒氣。」也就是用采草紮成人形,掛在門戶之上,這是利用艾草的「純陽之性」鎮煞陰氣,紮成人形,大概是驅鬼。而實際上的作用,則是通過艾草的特殊香氣驅趕蒼蠅、蚊子、蟑螂等惡蟲。

(六)踏百草、鬥百草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踏百草就是赤腳踩踏各種藥草,據說可以禳災、解毒、祛熱。鬥百草稍微複雜一點,這是一種帶有競賽性的遊戲,有文斗、武鬥兩種玩法。武鬥是用採得的草打成結,雙方互套,用力拉,誰的花草斷了,誰就輸了。這當然是小孩子玩的「兒戲」,大人們一般玩的是文斗,就是各人把自己收集的各種花草拿來,一人報一種花草名,另一人接著拿出不同種類、名稱花草對答,一直「斗」到一方拿不出新的花草為止。這種文斗,最終是誰收集的花草種類多而齊全,誰就能報到最後,也就是贏家。當然,對答時說的花草名必須與採到的花草相符,如果說錯了也算輸。《紅樓夢》六十二回有一段關於「鬥百草」的生動描寫:「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人,都滿園中頑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來兜著,坐在花草堆中鬥草。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有羅漢松。』那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個又說:『我有美人蕉。』這個又說:『我有星星翠。』那個說:『我有月月紅。』這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牡丹花。』那個又說:『我有《琵琶記》里枇杷果。』」《紅樓夢》描寫的是曹雪芹所熟悉的清朝社會場景,但鬥百草之戲想來也就這麼個玩法,自古至今不會有太大差別。

踏百草、鬥百草都是一種形式,其實是為了鼓勵大家多采不同種類的草藥而發明的遊戲,最終目的是盡量多地儲藏各種草藥,以備病痛時使用。

(七)浴蘭湯

屈原《九歌?雲中君》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但沒有說明浴蘭湯是在什麼日子。《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洗浴」,說明漢代以前已有用蘭湯洗浴的習俗,但時間是「午日」,不一定是五月初五。而《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說明在三國兩晉時,浴蘭湯已固定為五月五日的節日活動,甚至成為節日名稱而謂之「浴蘭節」。據考證,當時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後來佩蘭漸漸不常見,改為用艾、蒲等香草煎水,仍稱之為「蘭湯」。此俗至今尚存,在廣東多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而湖南、廣西等地則用艾、蒲、桃葉、柏葉、大風根等煎成藥水洗浴,據說可治皮膚病、防過敏、去邪氣。

三、腦補畫面美:曹操的端午節日常

明確了三國時期端午節的節日習俗,我們已經可以大概想像當時的人們是怎麼樣過端午節的。下面,請跟著我一起腦補曹操在端午節那一天的各種美好畫面。預備~,開始!

寅時二刻(4:30),曹操起床了,他吃過早點,換上朝服冠冕,登車入宮。到司馬門下車,御史大夫郗慮、尚書令荀彧、侍中華歆、少府孔融、太中大夫賈詡、諫議大夫王朗、伏波將軍夏侯惇、驍騎將軍曹仁、中護軍曹洪等文武官員早已在此等候。

卯時正(6:00),曹操率百官步行至崇德殿,覲見漢獻帝,山呼萬歲之後,備鹵簿儀仗,迎漢獻帝至太廟祭祀高祖、世祖以下。太常楊彪早已準備好一切事宜,祭祀依制度逐項進行。冗長的程序結束後,漢獻帝就地面諭曹操及百官,祝大家節日快樂,並將祭祀用的肉和粽子分賜百官。拜舞謝恩之後,曹操率百官退出皇宮。

曹操出了司馬門,已是辰時六刻(9:30)。曹操別過百官,回到丞相府,看到相府大門上已掛著條條朱索和艾草紮成的人偶,艾草的香氣瀰漫門前,沁人心脾。曹操點頭微笑,入內院稍事休息,於巳時正(10:00)開儀門坐正堂接見中軍師荀攸、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參軍陳群、軍祭酒王粲、司直韋晃、長史辛毗、陳矯、掾主簿桓階、主簿司馬朗、賈逵、楊修、東曹掾崔琰、文學掾司馬懿、倉曹掾裴潛、士曹掾韓暨等相府屬官。曹操先向大家表示節日問候,肯定了相府各部門年初以來取得的成績,勉勵大家繼續努力,接著,出席的眾人自由發言,分別談了自己負責的工作情況和下一步打算,最後曹操表示感謝大家的辛苦工作,並將自家做的粽子賞賜前來拜見的屬官。

眾人拜謝而去,已是巳時六刻(11:30),可以開飯了。曹操回到相府內院,脫下朝服,換上日常便裝,卞夫人早已備好飯菜,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分別向曹操行禮後入座。主食是漢獻帝御賜的粽子,主菜是白果老鴨湯,另外還有三葷三素,曹操邊吃邊詢問兒子們學習工作的情況,諸子一一回答。曹操吃飽後,繼續和兒子們聊天,卞夫人及侍妾們則拿出五彩辟兵繒,系在曹操父子諸人的手臂上。

不知不覺已到午時四刻(13:00),曹操和兒子們一起乘車前往穎水邊,這裡即將舉行飛舟競渡的比賽。司隸校尉鍾繇、奮武將軍都督兗州程昱、潁川太守高柔等各州郡大員已在路邊等候,拜過曹操後,一眾車馬如流,直奔河邊搭建的觀禮台。曹操治下的每一郡都派出了代表隊參賽,只見河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水上舟楫縱橫,旌旗如雲。未時四刻(15:00),曹操與鍾繇、程昱等人登上觀禮台,搖動令旗,示意比賽開始。比賽採用淘汰賽制,兩隊兩隊進行比賽,敗者即出局。賽況激烈,到高潮處鼓聲雷動,人們喊聲震天,連曹操也禁不住拍手大叫。最後決出勝負及名次,來自荊州的襄陽郡代表隊獲得冠軍,曹操及各州郡都督、刺史、太守分別為獲獎代表隊頒獎,並與參賽選手親切握手(可惜不能合影)。

申時四刻(17:00),賽事全部結束,但一些選手意猶未盡,還在水上繼續嬉戲玩耍。婦女和孩子們拿出早上採集的花草玩起了鬥百草的遊戲。曹丕、曹植與夏侯楙、曹泰、何晏、荀惲等人聚在一起賦詩唱曲、高談闊論,曹操則和各州郡大員一起在河邊散步(這是模仿屈原「行吟澤畔」的一樁雅事),邊走邊聊些各地的風土人情,談談對時局的看法。

酉時正(18:00),已是夕陽晚照,曹操與諸子登車回府,河邊眾人也紛紛散去,穎水兩岸又恢復了平靜,只剩下濤濤奔流之聲。

酉時四刻(19:00),曹操回到相府,與卞夫人及諸子共進晚餐,晚餐主食仍是粽子,這次是自家包的粽子,雖然沒有宮廷御制的那麼考究,但是用料足,肉多餡厚,更合曹操的口味。晚餐主菜是干鍋山龜肉,還上了曹操每天必喝的菖蒲酒。卞夫人少不了勸曹操少喝幾杯,曹操不屑地笑了,大手一揮:「婦人家懂什麼?酒乃百藥之長!何況這菖蒲酒是保健酒,治腎虧,不含糖!是藥王之王!今天過節,喝就喝個痛快!不醉不休!」卞夫人嗔道:「喝死你這死鬼也就算了,別把兒子們帶壞了!」曹丕見狀趕緊上來打圓場:「阿娘,您忙了一天也累了,您先歇一會兒吧。阿爹有我們陪著,沒事兒的。」卞夫人點點頭,一邊嘟噥著,一邊走進後院,吩咐侍妾叫丫鬟們生火燒蘭湯,準備侍候相公沐浴。

過了亥時正(10:00),曹操終於在曹丕等人的攙扶下搖搖晃晃地走進後院,嚷嚷著要洗澡。卞夫人對曹丕道:「酒後不宜馬上沐浴。你們扶你阿爹在院里歇一歇。過了四刻再洗。」到了亥時四刻(11:00),曹操已經清醒了一點,由三名侍妾侍候著解衣入浴,又扶著進卧房睡了。

曹操就這樣度過了一個愉快又有意義的端午節。朋友們,你們的端午節是怎麼過的呢?

參考文獻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王利器校注,中華書局2010年版。

【三國】曹操:《曹操集》,中華書局2009年版。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唐】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陶賢都:《魏晉南北朝霸府與霸府政治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朱大渭:《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陳穎:《論端午節習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轉變》,《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6期。

王楠楠:《從〈荊楚歲時記〉看魏晉南北朝的端午節習俗》,《文化縱橫》2010年第3期。

王青:《端午節風俗的流變及其文化思考》,《武陵學刊》2010年第2期。

更多靠譜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讀者群號 53585837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換種方式講西漢76|陳阿嬌死了
一場愛國大戲
什麼仇什麼怨?烏克蘭人對波蘭人的屠殺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
彭于晏霍建華被「通緝」 起因是76年前這件鮮有人知的歷史事件
腓特烈大帝「第一次」,初露鋒芒與奧地利開戰!

TAG:時拾史事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國演義》中的元宵節
春日踏青游《三國如龍傳》清明節活動明日開啟
《三國機密》首曝台詞劇照,播出之日已經指日可待!
三國好聲音!《熱血三國》電台「世說三國」今日上線
馬天宇《三國機密》哭戲驚艷 網友:想看劉平日常八百集
【品論三國】三國時期最耀眼的明星:曹操
《三國演義》中的元宵節,曹操為何一夜殺數百人?
《三國機密》定檔3月27日,來看看看馬天宇韓東君溫酒煮三國!
日本動漫里的《三國演義》,曹操諸葛亮和關羽,三國英雄日本化!
《三國機密》今晚開播 馬天宇韓東君掀青春三國
三國往事:斬殺華雄的三國名將,卻在春節人日被亂箭射殺
《三國機密》馬天宇,萬茜演藝青春三國戰事,被稱為年輕人的三國
三國機密:劉平救了曹丕,日後又被曹丕亡國,看三國中的輪迴
「戰國」沒有「三國」火,是因為《三國演義》帶的節奏?
詼諧三國,休閑首選《大頭三國》今日開啟刪檔測試
三國演義之呂布濮陽三敗曹操
春秋時期一場諸侯三國對戰,齊國歷經九代,終於報了祖先之仇
全服狂歡共迎新春,《三國如龍傳》春節活動今日開啟
《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今晚開播,韓東君、馬天宇三國爭霸!
曹操終於上線,《三國機密》登上網劇榜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