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禹舜 論山水之精神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出山水之人對山水自然的熱愛。山、水和山水,嚴格講是有區別和不同的。山、水是客觀世界中的兩種自然景觀,也是人類感知世界的兩個方面;山水則不然,山水的涵義決不限於純粹的自然給予,山水充滿著情、思、境、靈、魂、魄,是宇宙精神與靈魂世界的統一和諧體,是客觀事物的主觀人格內化,又是主觀世界的客觀移情別戀。山水,若分開論述,山水就是對自然的客觀界定;若聯繫起來論述,山水體現的是一種完美的情景交融。在山水的統一中,決沒有山水之分,二者不是獨立的存在。山在水中,水與山交匯,實處求山,虛處求水,虛實相生,化山為水,水為山,超以山、水之外,得以懷抱之中。這可以理解為山水精神。
乾坤大義圖之二 136x68cm
如果從存在決定意識作為理論基礎的話,山水之精神,就產生於對於自然景物的鐘情和細緻入微的觀察體驗。觀察和深刻的體驗了,其結果若通過中國特有的繪畫手段——筆墨這一具有精神含量的形式語言所進行的提煉、濃縮進而展示,所體現的還是山水精神。
山水精神反映的是山與水的關係,山與水的關係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和與人的關係。這幾個關係體驗的是一種理念精神、內在結構和自然感受,也就是「天、地、人」三位一體的本質關係。畫家若在創作過程中把精神意念通過筆墨語言傾注在客觀自然之中,這樣萬物才有靈性,世界才有光輝,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豐富和完美。
乾坤大義圖之三 136x68cm
山水精神的體現,要求我們不但要注重靈性展示,更主要的是在創作之前要周密思考、嚴格構思、甚至精神氛圍的理性設計,以形於天地萬物、慣神於川源丘壑。山水精神,應是自然物象在心靈的調整過程中,客觀之神和主觀之神的統一。客觀存在是山水精神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物存神所,畫家心靈的寄託就是自然萬物。
我的靈魂就是寄托在山水之中並表現在對一山一水一樹一石的悉心揣摩和細緻入微的推敲。不僅光憑判斷,是在感受體驗的基礎上,打破客觀的焦點透視原則和原自然認識的規範,採用散點透視法則,地老天荒的深幽的寂寥籠罩在同一輝光之中。從物理學角度來認識,是違背邏輯透視重疊。把天、地、人盡收眼底,目光同時會灑向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這種違背邏輯的觀察事物的嘗試,恰恰體現了中國畫在認識世界上的創造性實踐。
乾坤大義圖之四 136x68cm
對山水精神的體現,從方法論的角度論其方法,無論前人和當代畫家,大體採用了深遠法、高遠法、平遠法或三法並用。
深遠:運用最為寬泛的觀察體驗,其視點取居高臨下,萬物盡收眼底,通采萬物之靈氣以養心胸之恢宏之神韻。
高遠:視點自下而上,依次觀景物層巒疊嶂,每個層次的景物都是獨立的視點的水平線為基礎的透視結果,使千差萬別的繁雜自然景觀有序的排列,體現重複加強力量。
平遠:一目了然、一覽無餘,景象自由向遠方延伸,心境也在延伸中鋪平並接受著自然之氣的洗滌凈化。
透過三種方法我們更能看到,其體現的不僅僅是具體的景象和抽象思想,同時表現了畫家使用三種方法的視覺意圖,也就是視覺精神的展現,其視覺意圖的意義在於重建視覺規範。
乾坤大義圖之五 136x68cm
我在創作中基本上遵循上述原則並多以三種方法並用。其中基本形成了以橫斷面劃分整體畫面層次的圖式習慣。如《神靜八荒》等作品景物由遠及近展開畫面空間,橫斷面或有空白所斷或有雲水所斷。打破了自然空間而重視畫面空間。當目光從一個斷面移向另一個斷面時,視覺上的跳躍帶來的不僅僅是感受上的愉悅,更主要的是對山水精神內涵的認識,理解上的飛躍與升華。由於橫斷面成為畫面的組成部分,使每一局部形象成為空間中無法度量的精神載體和靈魂暢遊的夢幻空間。四野八荒瀰漫著濃郁的山水精神。然而,《唐人詩意》作品中的空間展示與前面提及的空間概念有所不同,《神靜八荒》的空間概念是超越時間和事物物理屬性的,正象石濤所云:「夫畫者,從於心者也」,也就「觀心」。《唐人詩意》的空間是受時間和具體事物制約和影響的,這又像石濤所說:「夫畫者,形天地萬物者也」,也就是「觀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自我精神與宇宙萬物、自然本源的融合化一。歷史畫卷將緩緩展開,這畫卷或蒼翠欲滴,或霜秋明潔,或煙鎖雲斷,時有仙人雅士遨遊雲端、佇立山巔、立於舟楫之上。人物、山水、世界、時空融於一體,就是時間、空間和自然萬物組成一個奇妙的高質量的畫面空間。時間的推移,自然萬象的延續,使畫面空間活躍著生生不熄的靈魂
乾坤大義圖之六 136x68cm
時間不在流逝,生命還在延續。隨著目光移動,「觀物」會使畫面空間奇蹟般地轉化為活生生的自我空間,「觀物」的深入,會使你不由自主的穿越了為它自己所把握的畫面空間並進入夢寐以求的自我空間,而畫面中的「虛」或空白則將時空二者合為一體;畫面中的「實」或生命形象將寂寥宇宙,萬物眾生情意化、精神化,而虛實相生的畫面則流溢出一種純凈、莊嚴、肅穆的山水精神。
如果說山水,是表現中國空間意識和精神空間的一種方法,那麼水墨世界就將是使生命得以生存延續的畫面空間。其最高標準應該是宋代陸淵《雜說》中所說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山水畫的氣、韻、思、景、筆、墨等等各種規範都是基於這個標準,畫家的畢生追求的精神高度就在於此。在山水中觸摸不到、觀其不見但又實實在在的存在於畫面中的那種超越自然超越自我和作品本身藝術價值,那就是山水精神。
乾坤大義圖之七 136x68cm
談到山水精神,在我的創作中,似乎首先應該談到的是一方水土一方情和我對北方鄉關的情深意長。鄉關的情深意長對所有的畫家來說都具有普遍意義。面對北方這塊土地的鄉關深情就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這要從山水畫的歷史看待這個問題。翻開中國繪畫史,北方這塊土地沒有得到過比較成熟的表現,甚至只有對清代高其佩先生的記載。但就其藝術地域性風格的建立上,沒有形成可供後人參照的經驗。所以,我認為對北方這塊神奇土地的選擇本身,既體現著對這塊土地的感情依戀,同時更體現著具有開宗立派的重要意義。
藝術創作中的鄉關深情,事實只是一種漂泊的精神依戀家鄉的情緒與感覺,這種情緒與感覺抽象的說是一種精神氛圍和美的氣息,應蘊含著對悠久的文化傳統的留戀與對當代性的追求。
乾坤大義圖之八 136x68cm
從這個角度去認識,我的山水畫創作應該說內蘊著永恆的鄉愁衝動與鄉關深情,在嚮往鄉關的精神之旅中,那煙雲霧靄、悠悠飄渺、重山迭水都是表達內心世界的精神媒介,是畫家心靈遠遊的精神載體。或雨霧空濛、或空靈飄逸的雲水;或小窗梅影的幽靜、或寧靜淡泊的荒寒等,帶著畫家的心靈走入山林、走近雲泉。這也更透視出對文化環境氛圍的體驗,對人文境界的認識,對藝術精神的固守。
鄉關情懷,可以理解為是我創作的精神主導,是山水精神,水墨媒材和山水意象化為筆墨語言表現的是心中永恆的蒼茫、永恆的四野八荒和夢幻般的曠邈與深邃的情懷。這也反映著鮮明的人文立場和精神狀態。同時我更以景物重重疊疊的結構組合,展現博大雄渾與磅礴宏大的氣勢,以景物的多姿多彩,構造出浩浩廣宇、悠悠時空深邃無限的境界。正象孟子所說:「浩然之氣,塞於天地之間」。這種境界實際上是畫家內心的獨白,是一種精神的抒情方式和深層次的精神構成方式。
乾坤大義圖之十 136x136cm
山水畫是人類具有獨立意義的審美對象並超越人與自然物質屬性的依賴關係而成為人們已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層層迭迭神神秘秘的宇宙秩序的渴望與探求,使我企圖以自己的語言方式和結構特徵述說、詮釋。把莊子說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說的清楚透徹。人們在審美過程中會層層的破除審美的障礙,畫家的自由心靈在自然天籟中得以伸展、情懷在渾沌之中得以袒露,精神獲得暢達,心靈獲得升華,自然與人的精神氣質、審美感受與自然具有同構性並且需要相互之間的溝通。那麼時間、空間的無限,體驗到的是無邊蒼然,意境幽遠、永恆的山水氣息和精神氛圍。在這個氛圍中,筆墨語言、山水意象轉換為萬古鬱郁的鄉關深情,轉化為古往今來人們一致關注的精神情懷。
乾坤大義圖之一 136x68cm
基於此,我試著以水墨的溟遠和空曠蒼然之境引起人們的遐想沉思與精神的共鳴。但是感覺的經驗告訴我們,空間是無限的,可以付諸感官的對象都是有限的。因此,我認為滿足視覺需要的具體空間,雖然可以用流動的方法觀察感受,但有時流於表面和偶然也是必然的。只有經過行而上層面的循環運轉,才能真正擺脫行而下的形態向永恆的大美層面轉化;其實,只有這種產生於黑白之間、虛實之間、物我之間的永恆運動與生生不息才是真實的時空,這個時空的大美才是永恆的。
乾坤大義圖之十一 136x136cm
屬於精神與物質統一的天地之大美的獲得,是靠澄懷的心靈對天地萬物的靜觀來獲得的;靜觀悟道的審美方式和藝術思維的方法決定了對心靈深處的嚮往,而不是滿足一般性的感觀世界的需求。
人的內心世界具有不可知性和無法限定,那麼山水時空如果依照心靈的邏輯來構造建立的話,將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山水時空。是人與自然的有機混合體,是精神物質的大統一,那群峰壁立、雲煙飄渺,會把人的審美活動引向廣闊無極的宇宙空間,引向渺遠幽暝的心靈空間。這裡的渺遠是純粹意義上的中國畫的「遠」,與西方繪畫理論中的透視學、幾何學及物理學意義上遠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區別就在於一個是心理邏輯上展示;另一個是物理意義上再現。所以在筆墨氤氳,亦夢亦幻的語言與境界中,蘊含的是一種心靈悠長、宇宙深邃相互交融的生命韻律,展示的是人與自然相化無跡宇宙意識。由此可見,對於「遠」的認識決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距離概念,而是心靈上的距離概念。它在「重晦之色」、「重重之景」、「曠闊遙山」、「煙雨空溟」中寄託著的是宇宙天地的浩然之氣和心靈深處的曠達廣遠。
乾坤大義圖之十二 136x136cm
在層層映帶的《雲水觀道》、《月印萬川》等作品中,力求展示宇宙空間意識和永恆的生命旋律交織在一起的物質屬性的精神風采。心靈與宇宙萬物的撞擊融合,使藝術內涵自然衝破畫面上有限的空間,有受天地生氣和宇宙心靈成就之感,並且向無限廣漠的時空延伸,使尺幅有限的畫面空間產生超咫尺的心靈空間的深邃廣遠的境界。所以要說,美和山水精神是建立在畫家內在精神和宇宙精神的契合點上。畫面中的「遠」是超越視覺感受的,這種感受通常需要有分析、理解、認識成份,意味無以窮盡的大遠和深無終極的精神之「遠」。這種無極之「遠」,是一種主觀性的解釋,是以中國人的宇宙觀念為基礎的,是客觀時空觀念向開放性的心靈時空觀念的轉化,是中國畫的空間表現投入到宇宙精神懷抱,同時也更發揮了水墨本身極其特殊而獨立語言特徵。所以山水畫中的山石樹木、雲泉飛瀑,甚至抽象的、意象的形象展示,無處不響動著宇宙的回聲。
乾坤大義圖之十三 136x136cm
獨具特色的山水時空建構,不僅得力於對有常形和無常形之物象的選擇,而且在諸多情況下,是由超越「形」的問題上動腦筋、下功夫的結果。當新的時空觀念把視覺的籬笆拆除時,視覺空間將變成一片虛空,藝術這個精靈就將從本質上顯現出它實實在在的存在於物質之中。藝術用它無窮的力量,將存在對精神的局部摧毀,把人的靈魂引向靈動的自由的宇宙空間而暢遊在似「有」似「無」的氛圍之中,山水精神就是在「有」「無」之間找到自己位置的。
一個畫家,要使自我化入一片玄機、一個「有」、「無」的世界之中,其作品才能在心靈上靈動飄逸而自然放鬆,在創造中才能擺脫自然形象的局限。畫家付出的努力是雙重的,就是精神上認識的提高和實踐中對認識的嚴格把握。那麼,在「有」與「無」之間談具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略顯得不足或沒有打破對客觀事物的客觀感受對山水畫的理解認識,如果沒有上述宏大的背景資料作襯托,就會陷入直觀視覺提供的有限形象世界之中。所以這就更要求把客觀感受的形象在「有」與「無」之間經過心靈的洗滌而蒙上一層神秘的精神面紗,將抓住機遇和有機的把握宇宙與人這個精神、物質的整體關係作為山水精神重要組成部分而更進一步得到人們的關愛。
乾坤大義圖之十四 136x136cm
無常形的山水雲煙使感官難以找到視覺的統一焦點,自然造成對視覺感受的啟發和視覺感受上的自覺。隨著山水雲煙的示引,視覺感受化入浩浩深廣的宇宙之中,在感受山水雲煙中心靈又受到宇宙意識的觀照。
這是因為中國畫藝術注重心靈觀照和內在體驗,它無所謂視點,無所謂形、質、色。描述時空的諸要素,都圍繞著心理邏輯思維來建造出一個整體的精神世界。所謂「五色令人目盲」,就說明我們作為畫家,超越客觀表象的形、質、色的清晰感受。對這個層面的超越,才能使心靈的世界獲得永恆的慰藉,在中國哲學中,老子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明確了「道」衍化出萬事萬物的道理。虛實相生的天罔,不外乎是陰陽二色構成的,可以理解為黑白二色。「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之間」,因此可以說,沒有什麼任何材料能比宣紙、水墨更能體現哪個陰陽相生、虛實相間的宇宙了。水何淋漓、墨何素雅,筆何靈動,紙何透潤,它們的混合作用於表現這個渾涵蒼茫的宇宙真是令人滿意,令人神往。於是我們就會透過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進入到水墨的天地之中。
乾坤大義圖之十五 136x136cm
水墨,做為一種形式,它洋溢著對宇宙時空的獨特理解,其中用筆的蒼潤疏密,用墨的乾濕濃淡,上下四傍,晦明輝映,以陰可以推陽,以陽亦可以推陰。萬物負陰而抱陽。可見,在這片似陰似晦似有似無,陰陽互抱互揚的水墨世界中,崇高的心靈獲得了宇宙精神的關照。而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在水墨世界中只不過是過眼煙雲,而筆墨精神的產生是與宇宙意識相通的。作畫施以水墨,棄於五彩,使墨色淋漓,筆意渾厚,氣韻相生,充分地表現精神的純凈與高尚。
這種認識的獲得,使畫家在表達自己的宇宙意識、人生觀念時採用筆墨語言這種水墨形式,借用筆墨之行雲流水和清淡雅逸抒寫胸意。
水墨創造的成果是山水畫興趣的來源,是藝術創作內在規律對客觀事物必然的選擇。如果尊重人的精神感悟作用,就會把個人的思維視為至高無上的精神目標。這種思維可以理解為是「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個性遵守。在變化豐富的筆墨語言向精神目標衝刺時,筆墨語言實際上是已經蘊含了豐富的內在意識與靈魂的一次高層次上的撞擊,一次水墨世界中的物質與精神的融合。
如果賦予精神之魂一個附著物的話,水墨就顯得尤為貼切,墨色就將煥發出耀眼的輝光,對墨色的喜歡程度標誌著對中國畫的理解和認識的程度。我在創作中多以黑色為主要色調,因為水墨的演變幻化和黑白、陰陽的互揚互興。從這個角度去思考,黑色才能煥髮長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也就是超越於物質的山水精神。
?????
乾 坤 · 在 心 懷 里——讀盧禹舜《乾坤大義》作品有感
劉遠征
卷首語
中國畫的氣質與品格,在他筆下被深情述說。再次感受到畫家的胸懷錦繡和心境寬博,他是一個有哲思崇信和歷史使命感的畫家。
我創作之餘,喜歡購藏圖書畫冊,內容涉及還較廣,年長日久,所積頗多,愚人不具"集眾家之長"的能耐,這個"守書奴"習慣,卻也算幫忙開了些視野,十幾年前就知道和關注許多名畫家甚至書法家。
天地大美 心馳神往 筆遂墨順248×123 盧禹舜 當代
盧禹舜和他的山水畫早已被人們熟悉,他成就於中國畫表現語言與技法創新的危機時代。他以「密處求疏」的構圖形式和飽和氤氳的色彩,傳遞出他對山水自然的動情。形成了一種工謹纖妙融於敦厚曠遠的畫風。他用繁複之筆寫瑰奇,色墨滿構做大幅,《八荒》等代表作魄力恢宏,氣攝展廳,帶給人心靈的映像長久而深刻。
作品以外,我並不熟悉他,只覺得他是個精力充沛和感情充沛的藝術家。猜想來,他註定不能像個悠閑的雅士享受著從容和慢節奏的生活。他要協調好藝術創作和社會職務,做更高效創作的畫家。要在盡工作職責的同時,追求個人藝術的風格和向更深處延展。
乾坤在抱 盧禹舜 當代 136X220
見到《乾坤》系列作品,仍是被色墨之生意所感染。覺得比之他早期的作品,彷彿更加厚重,大筆的漲墨任其隨水的生髮之勢在宣紙上伸展遊走,無所拘羈。細緻處的刻畫則保持筆墨的嚴謹、精微,渾然合作一體,匯聚成一股浩殤之氣,婉約慰籍、守正中和、造勢求奇、新而入古。雲水之間縈繞華彩詩意,觀其作,是次很好的藝術享受。中國畫的氣質與品格,在他筆下被深情述說。再次感受到畫家的胸懷錦繡和心境寬博,他是一個有哲思崇信和歷史使命感的畫家。
他畫了毛澤東主席……
《乾坤》系列作品中都出現了毛澤東形象。有時,是毛澤東主席和其他歷史名人。到明年,毛澤東主席逝世整四十年。。。他把毛主席形象融進他的意象山水,人物與景物的重組構成了一個仍是意象世界的新境。這不是肖像畫,乍看來人物未傳其「真」,然則神韻已備,把歷史偉人變得人化,在意象山水間,又變得真而悠遠,有親切感和懷念感,沒有過多使人物光輝化的刻意描繪。人物在景物的熙微之間。毛澤東主席或行或坐,是從容、 平和、緘默、寧靜的。表現人物的筆墨服從了形體,形體亦服從了筆墨。景物也成了人物的心靈空間,曠遠杳瞑,引觀者懷想無限……,這是畫家對虛實的妙用,來自作者生於胸次的細膩情感與獨特抒寫,力求表現出偉大人物外在形象之內的精神境遇,與原初「真如」生命自然合一存在。「恰恰無心時,恰恰用心處」,取捨之中遠離了對「形」和「式」的一般思考。凸顯出意象表達的融匯力和徹底化。力求「大象無形」的自然呈現,時間的無始與無終,此刻既是夢幻的也是永恆的;空間是無邊無界的,此處既是一切自然和人性精神的偉大。胸懷天地者,一定受到世人的敬仰。「天人合一」之境常常被人提起,我想,也可以會意於此吧。。。
中國畫的沿革和發展過程留下了璀璨瑰寶,亦是中華文脈延續的圖像化,高峰迭起。愈到後期越是把精神情操放在定格藝術的首位。用畫家的內心修鍊、情操培養增進精神力量,來實現作品的高雅與感召力。情懷是精神力量之源,古今畫者面對迥異的時代、世相、遺憾。對於真善美是同懷抱的。然而所運用的表達元素是差異和豐富的,我常常想,近來被人唱和有佳的「古意」到底是什麼,用所謂古意或用傳統繪畫的評價標準來看待當代畫家的創作其實是很不公平的,直接從傳統中找到些筆畫依據,無非是種找安全感的做法。盧禹舜很年輕時在對傳統的取捨上,即有十分清晰的主張,這使他鮮明獨特起來,他走在自己的路上,是一位深刻覺悟的畫家。他的勤勉、敦厚與超凡創造力是可敬的!
乾坤大義 道輸八荒 系列作品之一 盧禹舜
盧禹舜山水畫惜墨如金、舍色如土,勢渾宏而氣散淡,色彩飽和但韻致斯文,渾然不覺東西繪畫的很多理法,已盡在其間。他的一個個系列作品,筆墨深沉永嘆間,都是蘊含詩性精神與民族氣魄的佳作大制。滲潤出濃厚的東方情感,構築了中國畫獨開生面的新格新調。抵抗著精神價值觀的騷動和傳統、創新據陣間的盲從。他引領人們進入他精構的純凈「八荒」世界、極限真空,啟發他的觀者對真善美的無限嚮往。對超現實的表現始終是他真正的才情。他的山水我們無法身臨其間,那是優美意象的水墨幻化。
津門有前輩畫家劉子久曾說:「作畫難,識畫尤難,……」畫家創作中的激情涌動、辛苦營造,需得到賞畫者用心用意的解讀,獲得真情的感染,美的化育才是圓滿的。古今一貫,這是畫家們的真正理想。
本文作者系青年人物畫家、自由撰稿人劉遠征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張明弘 尋根·長城——磨坊里的龍王壁畫
※林容生——也說「畫品」
※宋人手寫E-mail,這才叫文人氣質!
※沒有「內容」的形式是一副面具
※宋代文人畫的興起:得之象外 寄情其中
TAG:月雅書畫 |
※韶秀致遠 龍馬精神——觀周鴻石的水墨鞍馬!
※荊兆林:寫山川精神 抒胸中浩氣——山水畫研習隨感
※邱漢橋山水畫的時代精神
※趙秀海 紮根山水林湖 傳承林學精神
※錢憲倓:邱漢橋山水畫的筆墨與精神
※翟墨:邱漢橋山水畫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
※盛德華:戈壁深處,胡楊精神鏗鏘綻放
※水墨畫馬!——龍馬精神!
※亮劍精神李雲龍
※梧桐的文化精神
※永遠的塔山精神
※王西京:藝術精神之詮釋
※宜昌:弘揚雷鋒精神 詮釋奉獻之美
※北林「森林經營」教師團隊:紮根山水林湖,傳承林學精神
※井岡山精神之延伸-偉大崇高的長征精神
※川大教授蔡尚偉推薦天府文化地標:諸葛亮是「中國創意之聖」 武侯祠精神內涵古樸又現代
※楊金榮:以紅木論精神
※林祖泉:鄭樵的自然科學精神
※北方黃酒的文化精神
※詩詞文化與李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