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劍氣今何在?無非柳蒿與艾蒿
端午小長假,鄰居門上掛上了艾蒿。此刻,我剛從渤海鎮回來,見到了1000多年前的渤海國遺址,遺址上長滿了艾蒿,除了火山岩的石頭,還有兩口沒水的古井,已經找不到絲毫城市的痕迹。曾經的金戈鐵馬,還有縱橫的劍氣都被一塊塊插好秧的稻田替代,還有高大的老榆樹和如毯鋪開的青草。
柳蒿芽
渤海國與唐朝和遼國都發生過戰爭,由靺鞨祖創立,他們是個善於冶鐵的名族,鍛打出了刀、矛、劍、鏃等武器。如今,這裡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確實柳蒿和艾蒿做成的美食,千秋的劍氣,化作平和的柔軟生長的青蒿,正像老子所說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端午人么有再門前懸掛艾蒿的習俗,上圖中是柳蒿芽,2015年,筆者去呼倫貝爾,我的發小兒史春波請我吃這個柳蒿芽的糰子,入口有種怪味的香。這是大草原上的長的綠色植物。這次,我從東京城出發,進入了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在蔚藍的天空下,青青的草地上,聞到了那個香味,同行的李士臣先生說,那就是柳蒿。於是,我看到了葉子像菊花的一大片的柳蒿,當年去發小兒那是8月份,已經不過了柳蒿芽採摘的時節,他還特意給我們準備了一盤柳蒿芽的糰子,深感故人的情意。
艾子餑餑
除了柳蒿,還有艾蒿,氣味和顏色上有區別,他們也都叫青蒿, 屠呦呦先生,就是從中提取了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獎。曹操也曾經寫過一個《蒿里行》,懸掛艾葉的習俗也遍布大江南北,可見這個植物在中國從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都很廣泛。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經·王風·采葛》這句話更說明了艾蒿與先民的生活曾經很密切。
端午,以前在我們這邊還有做艾子餑餑的習俗,掐下乾淨的艾蒿,回家洗凈,拿水焯一下,做成艾泥,還有的擠出裡面的艾蒿的水,這就算精細的做法了,拿這個艾子的水或泥,與粘的黃米面或者糯米面和在一起,上屜蒸熟。然後加入糖和花生碎等,這個東西特別扛餓。出來走的地方多了,個人以為這個和北京的傳統小吃「驢打滾」,朝鮮族的「糯米打糕」基本上是一個食品。至於期間是如何傳承的,細究一下或許能改寫某些詞條的表述。
現在人們往往喜歡做鍵盤俠,手機上關注的東西多,實地走的地方少,往往編寫的故事不值得認真推敲,這對手工傳統和人們感情的植入是非常有害的,最後會毀了一門手藝,一個好的產品。比如,刀客江湖一直體驗把關的手工刀,很多朋友說貴。筆者探訪了同樣工藝的老手藝人,也比較過國外的按此工藝做出的刀,都不便宜,因為材料錢和工時都在那擺著呢。蒙古族的鐵匠做過的刀,鐵匠世家打造的大馬士革鋼材,我看上的,要價基本上都向瑞粉靠攏了。經過這些人堅持的努力,這些好產品也逐漸獲得客戶。可是,到了一定的臨界點,市場上假貨,仿貨就出來了,價格一二百的都有,於是一些匠人要麼放棄費工廢料的產品,直接降低品質與那些跟進者競爭,或者直接轉為二道販子,還有的直接就不做了,轉行做其他的。正真拿出時間和工藝就堅持的很難。
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其他領域,這次刀客江湖去渤海國遺址,與李士臣、梁貴林這樣頂級的農業專家交流,發現在糧食領域也存在這樣的情況。人們都說要無污染的糧食,可是種這樣的糧食需要乾淨的土地、水源、空氣,還要有專業的管理和把控。辛辛苦苦種出來了,市場說價格太高了,於是一些人堅持不住了,摻著賣,貼牌賣,消費者最後失去的是對整個喊著口號叫賣的好東西全部失去了信心。於是,品牌很難立起來,行業失去定價的標準。
牡丹江上游的水乾淨的可以直接喝 這樣的水灌溉出的稻米同樣遇到了誠信建設的難題
手工的東西,不能量產的東西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記憶,在這個端午節,非常懷念當年同事張女士和劉先生從湖北老家帶來的粽子,真的很好吃,以後再沒吃過那樣美味的粽子。
※寧靜的夏天
※她那麼完美,那麼有分寸,那麼得體,只是因為不愛你!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個鍋儒家不背
※媽媽,這個母親節吃點好的
TAG:刀客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