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聶建松:你們搞科研的人,為什麼「不說人話」

聶建松:你們搞科研的人,為什麼「不說人話」

這不科學

宗教與科學的相愛相殺

文 | 聶建松

在日常科普工作以及與一些業餘愛好者交流的過程之中,我聽到的最多的一個詞便是「不接地氣」——「你們搞專業的人啊,就是『不接地氣』,弄了一大堆別人都不懂的名詞,在那裡故弄玄虛。」

我想,很多專門從事科研的人,都不止一次地聽到過這番話,尤其是當你試圖向那些不了解本行業的人們,去解釋自己正在做什麼的時候。而之所以被大夥誤會成為「不接地氣」,主要就是因為我們在科研過程中使用一些不太通俗的「名詞」,而這些「名詞」還有那麼一個不太通俗的名稱,這便是「術語」。

那麼,科研人員為什麼要使用「術語」呢?術語到底又是什麼呢?在實際工作中起什麼作用呢?

一、 術語的起源和性質

我們可以這樣說,「術語」一般源自於專業人員的實踐總結,是一種語言上的濃縮。

先不說那些陌生的領域,讓我們從周圍一些比較常見的領域出發,比如在我國被稱為「國球」的兵乓球運動。這項全國人民都熱愛的運動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這樣的「奇怪」的單詞:擺短、彈撥、推擋和撕、搓,等等。

實際上,即便是打兵乓球有不少年頭的一般愛好者,也不見得能夠說清每一個名詞所對應的動作要領。

那麼,為什麼要使用這些「術語」名詞呢?這是因為使用術語能夠「加速」和「加量」信息的傳遞,增加專業人員內部的溝通效率。

比如,教練在比賽暫停的時候,衝上去只需要告訴運動員一個詞「擺短」,而不必啰哩啰嗦地說:「你回球力量要輕,使得球恰當地躍過球網,而且在碰擊桌面之後,仍然能夠不彈出到桌面範圍以外,以免對方能夠進行搶先攻擊……」。如果按照這樣繁瑣的溝通方式,那麼一場比賽里大部分時間就要留給教練講話,而不是運動員打球了。

在體育界這樣的例子還不少,在藝術領域中也如是。在國畫創作中,有四種基本筆法「勾皴點染」;在京劇表演中,有四種基本行當「生旦凈丑」。使用這些術語能夠極大的減少專業溝通中的成本。

在人文、社會或者自然科學的專業科研領域,情況更是如此。術語系統的存在和演變,能使得專業人員之間的「信息交換」更大更快。比如,經濟學課本上使用「沉沒成本」(Sunk Cost)的一詞時候,就不必說「這些是我們已經付出,但是無法收回的成本。這是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我們在投資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等等。在這麼一段的近乎啰嗦的解釋中,實際上仍然使用了「成本」這一術語。而如果再將「成本」一詞稀釋一番的話……

又或者,在傳統哲學研究中,最核心的辭彙便是「存在」。然而,即便是使用高度概括的方式,也只能大概說它是「萬事萬物的誕生、發展、形成乃至消亡過程中的狀態,以及與之相關的原因、理由和目的……的總稱」。

你覺得,這些用詞是在「不說人話」,然而並非如此。每一個術語都是一個學科歷史積累的全部結果,它所要表達的內涵已經超過了其「單一字面意思」所能表達的界限。

因此,「使用術語」是一種非常務實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人工」的產物,但也是大量專業人員在「內部」交流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自然而然」的一種交流規範。可以說,一套成熟而準確的術語體系是一門學科的基礎。

我在這裡特意重點標出了「內部」二字,主要是更想強調「術語」是一種內部交流的工具,而絕非給「外在人群」(不屬於學科團體內部的人群)科普用。從另一方面講,科普工作實際上是盡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或者使用一些生活中的常見用詞來代替。

然而,請大家要明白一點,為「科普工作」寫出的深入淺出的作品,並非科研作品本身!科普作品裡對基礎概念和相應術語的「生活化解釋」,是為了作為一種給不了解的人群的引導,其信息含量並不大,也不可與科研作品相提並論。而科研人員為了完成科研工作,就需要更為規範以及更有效率的內部溝通方式。反過來說,科普作品實際上是有能力做科研的人為大家做過一番「篩選」和「簡化」的。

這也就是說,如果科普作品「不接地氣」那麼是應當受到責備的,但是科研工作本身卻絕不是一個「接地氣」的事情。正如斯蒂芬·霍金寫過一部科普讀物《時間簡史》,但不意味著很多物理學愛好者在看過《時間簡史》之後,就能與霍金一樣精通他所研究的物理領域。

▍二、 術語的教育和保護作用

我們在前文說了,術語先是專業人員內部交流而形成的規範,而不是專業人員內部自high的玩具。由此而言,從實踐中而來的術語系統,承載了這個學科的基本邏輯、共識和規範。

因此,一個人如果想要學習某個學科,那麼就要先學習相關的術語系統。現在請大家回想下,在本科專業課上,我們是不是都是從一些基本概念以及相關術語開始的?

那麼,繞過這個術語系統來學習相關領域可以不可以?

或許某些領域中的某些極為天才的人可以做到的,比如在電影《知無涯者》(The Man Who Knew the Infinity)中的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他確實很長時間都處於學術共同體的圈外,但是這不意味著人人都是拉馬努金,不意味著人人都能繞過通用的術語系統……(另外,拉馬努金的成功也是因為數學學科本身的獨特性,它不依賴於高投入的實驗,也更多地是在「純形式」之中遊盪。)

這恰恰是某些「民間科學家」所缺乏的。這些人都試圖建立一套全新的話語體系(實在很難將之稱為「術語」),無視已有的成熟術語體系。有時,他們反而將之視為一種「障礙」,拒絕了解和學習術語系統,卻全然沒有意識到術語本身所具有的「內部」教育意義。要知道,在這種意義上,「術語」體系可是一種對知識的傳承,而不是簡單的文字遊戲。

由此,也可引申出來術語體系的另外一重功效:對學科純潔性的保護意義。

這並不難懂。就如我剛才說的,術語系統首先設立了一道城門,它如同衛兵將那些毫無認識或者水平不足的外行人擋在門外,而將那些熟練掌握該學科的內行人放進城中。如果用生活中的情形來類比,基本上可以說,這就是一道資格審核的手續。

但是,這不意味著術語系統使得學術成為一個圍城,成為由一幫所謂的「學閥」壟斷起來,成為一個只有「單一品種」的東西。在學術圈內,思想同樣是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存在的。即便使用同一套術語,對於某一觀念和命題的贊成和反對,也往往是同時存在的。

某些「民間科學家」認為自己受到了「學術迫害」,以為術語系統(同時也是專業審核系統)令學術圈失去多樣化,可那純粹是他們自己對「學術圈」的想像,而這種想像又使得他們不屑於了解學術圈內部的「多樣性」。

三、 術語在科研之中的一點具體作用

之前已經提及了,術語不是一套「空口無憑」和「故弄玄虛」的東西,而是由科研實踐中來的。那麼,這體現在哪呢?

這主要體現在術語對一些日常現象和常識進行了範疇上的重新界定,而這在很多不了解相關學科的人來看,就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比如,化學課本上會把日常常見的物質——水寫成「H2O」;把鹽寫成「NaCl」,等等。

這是故弄玄虛么?肯定不是。

這實際上是對「水」的分子化學結構的一種表述。而且即便我們在化學反應式中,使用「水」這個詞,我們的腦子之中仍然要將它「替換」為H2O。這樣我們才能正常計算化學反應方程式。比如,你覺得寫成2Na+2H2O=2NaOH+H2直觀?還是寫成「金屬鈉+水=燒鹼+氫氣」直觀?或者你覺得哪一者更能反應化學的本質?

經過中學化學術語訓練的我們,很容易就會選擇前者,同時也很容易就會明白術語對於一些常識重新分類構建的重要性。

另外,這樣的「術語重構」經常也是違反「人的直覺」。這是因為術語本身所屬於的世界,不全等於人們常識中的世界。

比如,我可以用「哺乳動物」這個術語來歸類獅子、蝙蝠和海豚。但是,如果不了解這些現代生物術語,人們可能會將它們分別與「貓、鳥和鯉魚」歸類到一起——四條腿的;會飛的;會游泳的。

比如,國內政治經濟學中提到的「階級」的概念,一般是指跟生產關係有關的不同地位的兩個人群: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但是,在普通人腦子中,可能賺錢多的就是「資產階級」,賺錢少的就是「無產階級」。可如果馬克思當年只是按照收入來分析「階級」的話,他一定會困惑於羅馬帝國中那些富有的「奴隸」,以及當今這些趕上互聯網紅利的拿著高工資的程序員們。

某些「民間科學家」的問題也正在於此。他們更多地是按照自己的「直覺」另起爐灶,而非是建立在已有的學科體系的貢獻上(更遑論對代表了學科體系的術語進行學習)。

牛頓曾說過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雖然牛頓本意可能是諷刺別人,但是這句話後來被人們當作牛頓對前人的敬意)這也就是說,每個學科都是一種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不是閉門造車式的單打獨鬥。然而,某些民間科學家卻想成為英雄。

因此,我才要再本文中反覆強調,已有的術語體系不是某種「空中樓閣」,而是一套經過歷代專業人員反覆錘鍊之後的「話語體系」——它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間落伍,但在當下,一套恰當且成熟的術語體系,往往代表了學科內的最高水平。

所以,請務必尊重你研究學科中的每一個術語。

【作者簡介】

聶建松|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北京大學宗教學博士。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順手牽猴:十九世紀女藝術家的兇險處境
有一種人生態度叫做「懶得對抗」
西閃:「個人主義」是怎樣興起的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聶建松 | 中世紀的僧侶為何成了要飯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