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據告訴你,今年的騎士到底有多強
就像去年十月份大家預測的那樣,不出意外的勇士和騎士再一次在總決賽會師。前兩年雙方各取一冠,今年勢必一決高下。
勇士在博彩賠率和一眾專家的眼光下似乎更被人看好,但事實是什麼情況呢?接下來的數據會告訴你,今年的騎士到底有多強!
季後賽:
R1--騎士4:0步行者 R2--騎士4:0猛龍 R3--騎士4:1凱爾特人
進攻:
1.每100回合可以得到120.7分,自聯盟1977年開始統計失誤以來的歷史第一。
2.真實命中率達到59.8%,NBA季後賽歷史第一。
3.每100次運動戰出手就有33次罰球,罰球率位居今年季後賽球隊第二高。
4.季後賽真實命中率排名前三的比賽全部來自騎士,對凱爾特人G2和G5均為67.6%,對猛龍G2為66.7%。
5.三分出手佔比41.9%,季後賽球隊第二高(火箭第一),場均命中14.6個三分球比NBA歷史排名第二的球隊多出1.8個。
6.接球就投真實命中率為68.9%,大幅領先其他隊伍。
7.三秒區得分僅佔全部得分34.1%,季後賽球隊最低。
8.有四場勝利快攻得分未超過5分,其他球隊最多只有三場。
9.有15.2%的進攻以單打結束,季後賽球隊最高,每次單打得到1.16分同樣為季後賽最高。
10.場均低位持球11.5次,季後賽球隊最低。
11.替補凈效率8.6排名NBA第一。
防守:
1.季後賽第一輪防守效率排名第13,第二輪防守效率排名第二,分區決賽防守效率排名第一。
2.每100回合比常規賽少丟3.4分,僅雄鹿隊(4.9分)比騎士進步幅度更大。
3.對手每100次運動戰出手只有22次罰球,季後賽球隊第二低(公牛最低)。
4.對手有54%的進攻在12秒內完成出手,僅低於開拓者。
球員:
1.詹姆斯季後賽生涯得到5995分,超越喬丹的5987分躍居歷史第一。
2.至少出手50次的球員中,錢寧-弗萊(72.7%)、JR-史密斯(66.1%)、詹姆斯(62.5%)、科沃爾(62.3%)均排名真實命中率前十。
3.詹姆斯在場時騎士凈效率為正20.1,當他下場後騎士的凈效率為負6.2;防守端詹姆斯下場後進攻端每100回合少得10.8分,每100回合多丟15.5分。
4.樂福在場時騎士每100回合可以得到124分,7次兩雙並列季後賽球員第一,命中14個底角三分同樣排名季後賽第一。
5.樂福出任中鋒的44分鐘內騎士凈勝53分,每100回合得到145分,丟98分。
6.歐文的回合佔有率為30.6%,在參與總決賽的兩隊中排名第二,詹姆斯第一。
7.歐文對陣凱爾特人時的真實命中率為72.3%,在分區決賽出手至少25次的球員中排名第一。
7.詹姆斯場均禁區得分16.0分,季後賽第一。在合理衝撞區內得到176分,比排名第二的球員多出58分。
8.當詹姆斯進行持球掩護時,騎士每回合可以得到1.35分,是所有26名持球掩護至少100次的球員中最高的,庫里為1.25分,排名第三。
9.當特里斯坦-湯普森防守持球擋拆時,對方每回合僅得到0.87分,是所有28名至少防守100次持球擋拆的球員中最好的。
10.湯普森是唯一一位有多場比賽搶到至少7個前場籃板的球員,他有三場做到這一點。
相比較去年來說,很明顯騎士變得更強了,至於每年都會出的那些賠率什麼的,看官們隨便看就好。這些數據擺在這,只會說明今年的總決賽會更加的精彩也會更加的殘酷,你們覺得呢??
虎撲SalvaCurry
※聯盟歷史中還有類似小卡這種「低調發育,野蠻成長」的巨星么?
※看了這腳射門,皮克的兒子,有沒有成為世界級中衛的潛能?
※羅德曼這動作什麼水平,在球場和米勒跳起了恰恰舞
※OK時期,科比的得分跟奧尼爾完全無關
TAG:體壇大講堂 |
※米切爾有多強?一年級就是巔峰,數據告訴你
※擁有60億粉絲的他用數據告訴你巔峰到底有多強?
※海軍縱橫300年無敗績!明朝到底有多強大?這些數據告訴你
※謝娜到底有多火,老公張傑遠不如她,一個數據告訴你真相
※大數據告訴你安全人才薪資到底有多高?
※數據告訴你,巔峰時期的蘇聯有多強大!
※數據告訴你,巔峰時期的蘇聯有多強大?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還能火多久?市場需求告訴你答案——未來至少五年是大數據人才的天下!
※數據告訴你哈登有多強?連續4年單打第一人!
※梅羅到底有多強?一圖看絕代雙驕數據,薩拉赫再踢16年也趕不上
※大數據告訴您,肝癌離我們有多遠
※他們是年過30的老將,卻依然能在英超打出巔峰數據!
※打服羅斯,輸出直追科比?這3大數據告訴你,今天的哈登有多強!
※歷史數據來看,聯盟到底有沒有控場,讓勇士贏下第六戰!
※殲20在未來到底會被生產出多少,這數據讓人興奮不已!
※1-2落後,騎士隊今年為什麼這麼弱,一張數據圖告訴你原因
※一數據告訴你:為什麼小米離超越蘋果,還有多遠?
※國際女神節:讓大數據告訴你,中國女人到底有多勤奮
※「大數據殺熟」,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鹿晗的人氣到底有多高,看了這組2017年的大數據終於知道答案了!